校本研究对理工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反思与促进

2016-03-03 06:27罗秀芬李璟璐蔡宇轩
新课程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罗秀芬 李璟璐 蔡宇轩



校本研究对理工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反思与促进

□罗秀芬李璟璐蔡宇轩

【摘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针对理工科院校面临的心理健康教育两难困境,理工科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研究,是更适合其面临困境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校本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理工科院校

自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以来,全国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渐发展壮大。其中,大部分理工科院校的该项工作因底子薄弱而开展较晚,普遍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受观念、技术、人员素质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

“校本”,英文为“schoo1-based”,按词义解释其涵义即为“以学校为基础”,更为我国本土化的解释为“以校为本”。那么,“校本研究”简而言之就是基于学校的研究。校本研究的三大覆盖面为:一以学校全范围为基础;二以教师或行政管理人员为研究主体;三以学校中的那些关键、核心、根本的问题为研究课题。从而增进教育与教学质量,以及教师的综合素质,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校本研究,进而得出相应的研究成果并灌输于学校改革发展的内核之中。那么,针对理工科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研究,更适合解决其面临的困境。

一、理工科院校面临的心理健康教育两难困境

1.“解决心理问题”与“立足心理发展”间的矛盾

传统心理健康工作在高校中开展的理念和价值取向通常把需要心理辅导与咨询的学生看成是“有问题的”,错把心理健康教育理解为是仅仅针对那些心理存在问题或障碍的学生开展咨询和辅导工作。这种观点重点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取向集中在关注大学生的学习困难、情绪情感困扰、适应障碍等“问题”上,非常关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看待大学生的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不再是像以往那样仅关注小部分学生出现的问题,而是转而关注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发展性”,逐渐形成了积极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当积极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时,既会减少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或障碍,也会促进大部分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而目前,在大部分理工科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职责依然被刻板印象地定义为“解决心理问题”,不仅仅学生,包括部分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对于那些“问题”学生才会推介心理咨询中心的干预。

2.“职业要求精尖”与“教师水平普通”间的矛盾

教社政[2005]1号文中,明确提到“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要坚持少量、精干的原则,配备一定数量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湖北省按照国家要求拟定了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研究生的专职教师配备比例应在1∶3000-5000;学生人数少于1万的学校配备专职教师的人数不得少于2名。

人数目标不难达成,但教师的专业化素养依然没有目标化考核,所以对于其专职教师队伍的质量保证有待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强并且要求高的工作,对从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要求都较高,既要有扎实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功底,又要熟悉一线学生工作情况。但就目前状态而言,由于多数理工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处在初始建设或逐渐形成期,大批前期从事高校德育工作的人员依要求转型为专职教师,或者担任兼职教师以扩充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组织设立又依各学校的政策不尽相同,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人员因科研与职称评定方面的定位混乱、缺乏保障而造成人员的不稳定性,使得专职教师处境尴尬,减速整体心理健康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3.“工作对象多样而复杂”与“工作理论与方法薄弱”间的矛盾

目前,很多院校将心理咨询机构作为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导部门,建立了校、院、班、宿舍四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然而在理工科院校,除了心理健康中心的专职教师外,其余各二、三、四级网络的工作理论与方法参差不齐,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工作人员的理论功底和培训发展均极其匮乏。在这样的情形下,就缩减了原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品质传播。

然而,目前在理工类高校中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理论研究多是对前人或现在已经出现和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与问题等进行综述概括、整理分析。这样的结果是一方面导致新兴理论研究匮乏,二是使得理论研究滞后于同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热点与重点。并且,在工作方法上,开办讲座、提供咨询、举办主题活动、印发学习资料等常规工作方法常年不变化、不创新,很难做到心理健康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二、理工科院校校本研究的基本原则

1.“发展化”原则

大多数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在调适和矫正心理上面,却忽视了学生内在潜能开发和人格全面发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在目标上强调学生的潜能开发和人格全面发展,在教育理念上有较大转变。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和结果不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也表现为心理辅导教师的发展和提升。

2.“整合化”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由诸多子系统构成的完整体系。这些子系统主要包括学生咨询辅导系统、心理辅导教师培训系统、教育环境设计系统等。各系统间连接成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适度而有效地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影响和干预,并能从宏观层面创设积极的系统全面的架构,从而真正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

3.“本土化”原则

相对于国外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为滞后。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方法和操作上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理论。但由于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国外的方法与理论必定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所以我们必须对西方的理论进行本土化改造,从而适应我国的具体国情,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三、理工科院校校本研究的突破口

1.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的校本教研

心理健康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核心要素,专业引领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目前高校教研室设置标准主要有三种: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学科标准,其中第三种标准比较新,可以让教师在一个较坚实的平台上学习和工作,并且能有利于教师的潜能开发和全面发展,能凝聚起老师和学生的力量,形成合力。

同时,高校应鼓励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积极开展心理学科方面的课题研究,在课题立项、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加强理论与实践融合。一方面是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工作内容、方法的融合,具体而言,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自身的理论知识体系要与其工作内容、工作方法相统一。另一方面是理论知识与工作对象的融合。这种融合能够将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工作。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应紧紧结合国情和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目标是尽快构建具有中国高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加快心理健康校本教材的建设

组织编写自己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符合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更能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校本教材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一要以科学的态度回答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发展问题;二要做到趣味性和科学性的适度结合提高教材的可阅读性;三是要做到知识性与实践性的紧密融合,既要能学习到心理学科普知识,又能把知识转化成操作性很强的心理素质训练内容。

3.规范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实施制度

理工科院校学校要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和学校实际,制定理工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体系,规范理工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基本要求。实施原则的制定对教育工作者自觉运用心理健康教育规律,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明确学校各个部门在此项工作中的责任并根据责任进行制度建设,加强三级制度建设,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使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立体化、多层面展开。一是学校整体制度,关注学校各部门工作的协调和有效运行,营造出浓厚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让学生产生归属感。二是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制度,该中心要制定具体的政策和方法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是学院制度,应普遍实施院级心理健康老师、心理委员制度。

4.加强心理健康的校本文化建设

校园环境的优雅、校风学风的优良、文化活动的丰富,都能起到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净化学生精神世界的作用。同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对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面向全体大学生,通过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班级辅导、心理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做好对新生、应届毕业生、家庭贫困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失恋学生、违纪学生、言行异常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师生心中的影响力,使得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意识深入人心,更好地营造大学校园健康活泼向上的心理氛围。

参考文献:

[1]杨骞.校本研究:认识及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5,(7):67.

[2]彭飞,朱岳梅,苏吉.理工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层矛盾与解决策略[J].高校辅导员,2014,(4):47.

[3]彭永东.论高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模式开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110.

[4]盛鹏飞.理工科院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3,(3):79.

[5]黄重.高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模式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07,(5):69.

[6]赵伟,康智杰.理工科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6):50.

(编辑:秦俊嫄)

作者简介:罗秀芬,硕士,湖北工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李璟璐,硕士,湖北工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蔡宇轩,硕士,湖北工业大学助教,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5-0117-03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因素研究
浅析班主任工作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关于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探讨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团体辅导的运用
探究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举措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