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才是真阅读——对阅读与作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2016-03-03 19:34金佩飞
现代语文 2016年26期
关键词:无为写作文作文

◎金佩飞

“无为”才是真阅读——对阅读与作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金佩飞

语文教学中,作文的教学永远是重中之重。每个语文老师都在思考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的有效方法,这也是语文工作者应该要时时思考的问题。经过这些年的教学经验积累,分析作文教学中的问题,本人还是觉得作文的好坏,最重要的还是源于平时的阅读积累。因此重视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尤其是对于作文教学的作用,才能真正完成作文的教学。因而,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阅读,让学生在自由自在的阅读中,充实自己,喜欢语文,喜欢作文,让学生真正有写作文的积极性。在充分而自由的阅读前提下,在正确的引导中,让学生喜欢写作文,并且写出优秀的作文。

一、“无为”地真实阅读

新课程标准之下,老师、家长尤其注重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综合素养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只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一小块,就已经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教师们往往会竭尽所能地在语文课上给学生讲解、分析各种表达方法以及技巧之类的东西,之后就是让学生模仿练习。我们平时也可以看到各种有关作文教学方法的指导书,以及各种各样的作文参考书籍,可是有谁真正考虑过学生的需要,思考过学生的作文需要?他们写作文究竟是为了什么?究竟有多少学生是真正喜欢语文,喜欢作文的呢?恐怕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学生的作文水平真的在那些作文训练下提高了吗?我们不敢下定论。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我们花了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投身于作文教学,结果是怎样呢?”恐怕是毫无建树。这对于每位热爱语文教学,兢兢业业工作着的语文教学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悲哀。那么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

国内外知名的语文教育家,如吕叔湘、叶圣陶等,他们早就以睿智的目光透视过语文作文教学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从中得到了启发,并阐发了有关语文教育的真知灼见。比如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提到:“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们的经验,都会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也就是说,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要使学生喜欢作文,首先必须重视阅读教学。阅读是根基,只有根基稳固,才能构建作文。阅读与写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是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这两者的关系,我们就只能在作文训练这个狭隘的圈子里做很多无意义的训练,这是不会有效提高作文质量的。就阅读本身来说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大多数的学生是喜欢阅读的,但对于学生的阅读,过去很长时间,教师往往是片面强调阅读技法,而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往往以群体的大量阅读代替个性的阅读,以教师的指导性阅读来替代学生的自由感受阅读;以作者本人或名人阅读感悟来提升学生的感悟,这些其实都是行不通的。这样的阅读训练,都是绕开了学生本体的外围阅读,使学生的阅读带上了功利色彩,或是为了应付老师,或是为了考试,丝毫与自己本身的阅读素养提升无关。长此以往,学生开始逐渐丧失对阅读的兴趣,缺乏阅读的渴望。那么,这样的阅读对于学生而言还有什么意义,这样的阅读教学究竟还能产生什么效果呢?

实事求是地说,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来自于课外的阅读和写作,语文的课堂教学只能起到引领、启发的作用。凡是在语文学习上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无一不是得益于课外阅读,无一不是博览群书的。然而大部分学生却不喜欢语文课本,也不喜欢课堂阅读。因而,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我们不能再重复一些无效的劳动,不能再一味追求所谓的理性分析,因为阅读的主体是学生。那么既然我们找到了学生丧失阅读兴趣的原因,就要对症下药,帮助学生重新培养起阅读的兴趣。学生也只有重新培养起阅读的兴趣,才能喜欢作文。所以,阅读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应该是一件自由的事情,阅读应该是真实的。只有在真实的阅读中,学生才能大量地获取知识。

阅读与写作必须是一贯的,阅读首先要得法,有了章法,那么阅读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同时写作能力也会相应提高。“吸收”与“倾吐”相辅相成,写作的技能、本领应该是从阅读中来的。比如:学生去阅览室阅读课外读物,当他对某本书或某份杂志,报刊感兴趣时,他可以轻松自在地阅读他所喜好的内容,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大量的信息,诸如天文、地理、文学、道德,甚至是时尚潮流,而他在获取上述信息的过程中,在阅读某篇文章时,是毫不需要考虑如何归纳中心思想、划分段落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在阅读中间就没有了思考,相反,他对于那篇他所感兴趣的文章的思考是不断继续着的。这样的阅读,从表面看来似乎对于他的作文水平没有什么帮助,其实不然。学生在自由自在地阅读中,就是学习的主体,读书成了他自己的事,而作品只有自己阅读、品味、感悟,才能领悟其中的思想与感情,才能掌握学习的方法与要领。古人曰:“熟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很有道理的。笔者想,学生这样的“无心”阅读才是开放的阅读,真实的阅读就如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只有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阅读中,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二、“有心”地认真作文

作文创作的过程,叶圣陶有过非常精辟透彻的论述:“写作就是说话,为了生活上的种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话说出来。……并没有话而勉强要说话,或者把别人的话拿来,当作自己的话,都是和写作的本意相违反的。”就是说写作的目的从来都是因为自己有话要说,因为有话要说,还希望有听的对象,才有冲动把要说的话写下来。小学的时候,最早接受的作文训练就是”看图说话”,这不就是告诉我们作文其实就是“有话说”,看到点东西,听到些事情,觉得有话要说了,那就写作文。那么“如何有话说”,就要通过阅读训练——真实阅读。作文除了要“有话说”,还要“说得好”,“说得好”也就是要认真作文,用心作文。“自己有什么就写什么,就是认真。……反过来,自己没有什么而勉强要写什么,就是不认真。”叶老告诉我们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就是写作要“有心”。

对学生来说,如何做到“有心”?首先,培养学生精心选择写作的内容。写作内容来源于生活,但每个人的生活不尽相同,而且学生的生活更是特殊。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学生的生活空间是比较小的。要使学生的作文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就要充分重视阅读。通过自由阅读,尽量多的积累写作材料,浩瀚的书海,终将载着搏击的小舟前行。作为老师要时时鼓励和调动学生进行自由阅读。在大量的阅读中,学生有了写作的素材,然后要进行精心选择,教师也要做一些适当的指导,要引导学生将阅读中积累的素材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使得内容充实,感情充沛。

其次,培养学生抒发真情实感。学生在作文中需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与心情,只能是出于他个人的本能。情感这种东西是最真实的,一旦造假,会让人大倒胃口,所以作文中感情的表达应该要真实。叶圣陶说:“既然写作是表达情感的需要,是倾吐见闻的需要,可以随便写,可以随时写,那么一切都应该是自然的。”应该是“清水出芙蓉,自然去雕琢”。写作虽说是一种技能,但这个技能的获得同样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的,而实践都是在现实中的,离开了真实,就变成虚拟,虚拟的东西即使能被人接受,也不会长久。所以围绕着写作技能的作文训练是不得当的,那样会让学生的作文陷入一种老套与陈旧,写出“只有骨架而没有血肉”的作文来。

再次,要告诫学生在任何时候都要抓住自己的灵感。生活中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可以引发思考,都会引起心灵的感触,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这些细节,随时将那些点点滴滴、零零碎碎对于生活的感触简约的予以记录,之后再及时整理。因为灵感来得快,跑得也快,只有抓住了,它才不会跑掉。每天闲暇之时,写写日记,哪怕只是短短几句,也是在捕捉生活的点滴,也是在积累素材。只有在小处“有心”,才会在最后成就大篇。许多在作文上有成就的学生,在谈及成功经验的时候,很多都归功于他们有提笔记录点滴生活琐事的习惯。但是要培养学生“随手记”的习惯,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不要给学生过多的压力。如果学生一开始不能自觉养成“随手记”的习惯,教师可以命题,慢慢再过度为自由作文。“凡能力必须继续不断地磨练,才会越来越精强。”写作也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同样需要磨练,而且需要长期不断的历练。

阅读与作文是语文教学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两个主要标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我们每个语文工作者的责任。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阅读与作文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之间的作用,以及它们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课内、课外的阅读效益,增强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金佩飞 江苏常熟市中学 215500)

猜你喜欢
无为写作文作文
写作文的烦恼
用中医诊疗法写作文
写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写作文
老子“无为”思想的价值研究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写作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