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美学对谍战片之价值

2016-03-04 02:17曲昌宇
关键词:谍战暴力美学

曲昌宇

(南京大学 文学院,南京 210023)



[影视艺术文化研究·当代谍战剧研究]

暴力美学对谍战片之价值

曲昌宇

(南京大学 文学院,南京210023)

21世纪以降,国产谍战片在创作上逐渐显现出新的美学倾向和思想特征,暴力美学作为其美学特征之一,成为谍战片研究的一个新的关注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21世纪之后中国市场上出现的谍战电影,探讨谍战片中的暴力美学倾向,并试图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以此来反思暴力美学在谍战片中的存在价值。

谍战片;暴力美学;价值

张衡的《当代语境下的暴力美学再阐释》将暴力美学的研究成果归纳为四个方面,其中具体作品和导演分析在暴力美学研究中尤为突出。此外,武侠、动作等题材的电影如何展现暴力美也是一个重要角度。上述研究,很少将谍战片作为暴力美学研究的关注点。胡克在《新谍战片的美学倾向与文化分析》中指出,新谍战片通过对酷刑的运用对暴力美学进行了开拓。张楠在《谍海风云云波诡谲》一文中也对间谍片里的暴力美学进行了具体分析,反思了暴力美学对新时期间谍片叙事转变的作用。从中国谍战片的发展脉络出发,通过对文化、心理和时代背景的分析,探寻暴力美学与谍战片的关系,并且分析暴力美学在新时期谍战片中得以运用的原因,以此来审视暴力美学对未来谍战片发展的价值。

21世纪初,中国谍战片卷土重来,在电影和电视荧幕上形成一股时尚热潮。从2005年谍战剧《暗算》热播开始,中国电影和电视剧市场迎来谍战的“出生潮”,谍战电视剧收视率纷纷飘红,《色·戒》《秋喜》《风声》等谍战电影也获得了商业票房上的成功。不仅如此,外国间谍片近年来也纷纷挤占国内市场,除了007系列以外,2015年由美英联合制片的《王牌特工》更是获得众多影迷的追捧,谍战片在中国电影市场可谓是“桃花朵朵开”。然而在电影的历史中,中国早已不是第一次掀起谍战片的巨浪。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电影《天字第一号》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引发了中国同类题材的第一波创作热潮。如何命名这一类型/准类型电影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戴锦华在《谍影重重——间谍片的文化初探》中指出,“以‘间谍片’指称 20 世纪 50—70 年代新中国电影的叙事脉络同样是不慎精当的命名。在 50—70 年代,中国电影中类似影片序列,有两种似不相关的称谓与描述方式:一则为‘地下工作者打进敌人内部’的故事,对叙事性作品的题材界定或描述;一则为‘反特片’,盈溢着冷战意识形态意味的类型命名。”20世纪50年代,中国也曾学习苏联,以“惊险样式”来命名这一类型,但却并未得到沿用。到了21世纪,无论是学界还是大众媒体,都倾向或习惯于采用“间谍片”或“谍战片”的说法。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市场上出现的谍战电影,因此也打算沿用这一说法来命名这一类型。

一、谍影重重间的暴力美学

“暴力美学”这个词语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才流行起来,它主要指暴力的形式主义趣味,追求暴力的形式美感和风格化,最早由谁提起已不可考证。但毫无疑问的是,暴力美学对电影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美国和香港的电影中被发扬光大,最终影响了整个世界的电影美学,同时也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既然如此,我们若想探讨谍战片中的暴力美学,自然是主要关注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谍战影片。相比于吴宇森、北野武和昆汀·塔伦蒂诺这些最具代表性的暴力美学电影导演的影片,谍战片中暴力美学的表现手法似乎还在进一步的发展变化。在目前的中国谍战片中,酷刑是最常使用的暴力美学手法。《风声》中的“针灸”刑和《东风雨》中对一袭红色礼服的欢颜施加的“车裂”刑都是对酷刑形式美感的较好尝试。风格,是艺术作品或艺术家在整体上呈现出的比较具有稳定性和代表性的特征。很多中国谍战片中的打斗及枪战场景虽然已经开始追求暴力表现的形式感和美感,但却尚未形成一定的风格。即便暴力并不是大多数谍战片想要探讨和表现的主题,但它却是与谍战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人类行为,其中的暴力场面尤其是打斗、枪战场面在艺术性和美感上仍有很大的开发空间。

2015年在中国上映的、由美英联合制片的《王牌特工》,就是一部完全的暴力美学展开的间谍片。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暴力美学在谍战片中的无限可能。影片中舞蹈化的动作、古典性的配乐和五颜六色如烟花般炸开的脑壳,将血腥杀戮以绝妙的形式美感展现在观众眼前,用暴力的仪式化、幽默化来消解了观众的不适。《王牌特工》呈现的已然是一种风格化的暴力美学,同时这种暴力美学也成就了整部电影的独特风格。导演沃恩正是想通过这种风格化的暴力美学,来颠覆以往多数间谍片过于严肃的风格,同时在间谍片市场中开辟一条新道路。他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说过:“我认为我们与邦德系列和其他所有的这些系列电影抗衡的唯一方法就是完全的暴力美学展开。”(The only way I think we could compete with Bond and all these bid franchises was to do really full on violent choreographed action)[1]这种风格化、形式化的暴力美学在一定程度上也适应了影片所要探讨的问题:我们是否能用暴力的方式解决人类所面临的文化、环境和生存问题?这里面的暴力既包括快餐文化对传统文化所施加的暴力、新兴科技对人类生活方式所施加的暴力,同时还包括掌权者在话语权和知情权上的暴力行为。影片的主角以暴力美学的形式与这些暴力进行抗争,同时也向观众揭开了这些问题,留下了这些问题,而这种种做法恰恰也就是对美学的暴力的抗争。

二、谍战片暴力美学倾向原因探析

暴力美学已然成为新时期谍战片的一种美学倾向,追问这种美学倾向在谍战片中出现的原因,或许能帮助我们理清暴力美学对谍战片的价值所在。

从暴力美学产生开始,就已经有许多学者对产生它的心理机制进行了探索。谍战片中的暴力美学当然也不能跳脱出这种心理机制。虽然“暴力美学”早期是在电影评论中使用的词语,但暴力却无时不刻不贯穿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福柯认为,暴力心理来源于人类生理的天然暴力倾向。弗洛伊德在他的《精神分析学》中指出,人类拥有生和死两种本能,当死亡本能获得压抑之时,人类就会更倾向于表现出破坏的力量,变成暴力的宣泄。本文试图探析的是谍战片与暴力美学的关系,所以就不在这里一一赘述暴力产生的心理学解释。这种人类生而就有的暴力倾向需要得到满足和释放,然而社会制度和道德标准却压抑了这种本能,于是人类自然会需找其他渠道发泄暴力的欲望,影片中的暴力画面恰好满足了观众的这种心理。[2]

然而为何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暴力美学才流行起来呢?审美是具有时代性的,一种美学倾向的产生自然有它的时代因素。暴力美学产生之时,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后工业社会阶段。受后现代思潮和消费主义的影响,人类的道德价值不断趋向于多元化,暴力在影视和艺术作品中的展现逐渐突破了传统的道德束缚,开始追求暴力场面的形式感刻画和细节表达,展现了后现代主义中弱化了的主体意识和反权威、反精英的思想意识。这使得暴力美学超越了现有的社会制度和道德标准的教化,直指人的本性存在。暴力美学的不断发展还迎合了后工业时期的消费文化,在消费文化中,没有什么不可以被消费,影视艺术作品也已然沦为消费文化的奴隶。既然暴力美学符合了大众的消费审美,那么在现有审查制度标准之内的作品自然会在影视市场中拥有它的一席之地。[3]

这些特征和价值指向都与新时期谍战片的发展倾向不谋而合。谍战片中的意识形态早已不再是当初二元对立的状态,因此新谍战片追求的也是一种新的价值取向。虽然在后工业时代,谍战片的政治功能减弱,但人物主角仍旧处在不同的阵营,这里的阵营不再是简单的对立状态,不同阵营的人物之间往往有着更加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4]例如《东风雨》中就设置了反对日本侵略中国的日本布尔什维克,他们作为潜伏在日军高层中的间谍,与中国间谍合作,共同抗击法西斯进行的侵略战争。在中国方面,又包括国民党、共产党和汪伪政府等多个力量阵营,不同阵营之间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与人物之间的爱情错综交织在一起,让观众不得不在民族存亡、个人情感、政治理想乃至整个人类的生存意义这些复杂的价值罗列中做一个选择。电影《谍海风云》以珍珠港事件发生前保持中立的美国间谍作为主角,更是一种对传统谍战片中二元对立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背离。影片中的女主角既是共产党,又是在上海与日本人合作的黑社会大头目的夫人。人物身份和人物情感的错置,意味着角色在面临复杂情况时的抉择将会更加困难,一部谍战片的主题和价值取向也正是体现在这些人物的抉择之间。如今的社会追求的是更加多元化的价值观和价值选择,新时期的谍战片也不再追求单一的价值观,转而开始从更加丰富多元的角度去观照这个充斥着政治、民族和国家的世界,这也与暴力美学的后现代性特征恰好吻合。[5]

非黑即白、非友即敌的价值判断早已不再流行,爱情也成为谍战片最爱穿插和表现的主题。《东风雨》《秋喜》《谍海风云》(英文:SHANGHAI)《触不可及》这些谍战影片都融合了爱情的元素,从价值选择上看,《谍海风云》甚至就是一部披着谍战外衣的爱情片。人物的个人情感是角色人性化的体现,是新时期谍战片对面临着国家和民族利益时的“人性”选择的追问。那么暴力美学在这当中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郝建曾在他的论文《“暴力美学”的形式感营造及其心理机制和社会认识》中提出,“暴力美学”所使用的改变现实形态和营造强化的视觉、听觉形象的技法可以追溯到爱森斯坦的“杂耍蒙太奇”手法。[6]然而不同的是,暴力美学清洗掉了爱森斯坦杂耍蒙太奇手法中强力灌输政治理念的部分,剥离出了艺术技巧的那部分合理内核。这也意味着暴力美学成为一种将美学选择和道德判断还给观众的形式主义艺术观念。笔者认为,在谍战片中使用暴力美学,正是在用一种形式主义的美感来消解电影的道德判断,从而显露出被道德和政治意识形态掩盖住的人性的真实。谍战片的题材特征决定了它必然会涉及不同阵营、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社会意识形态冲突,然而新时期的谍战片早已不满足于这一主题,对个体身份的迷惑及认同、对个人情感的追求和表达成为谍战片青睐的新命题。[7]这就要求谍战片也应在一定程度上放弃追求话语强权、强力灌输政治理念的美学技巧,把思考的权利转交给观众。暴力美学恰好能满足新时期谍战片在这一方面的要求,这也成为暴力美学在谍战片中得以存在的原因之一。

三、反思暴力美学在谍战片中的运用

暴力美学作为一种形式主义的美学样式,关注的是暴力场面的形式感和美感,一部谍战片在运用暴力美学之前如果不思考其对影片意义内涵表达所起到的价值,而是单纯为了博人眼球去营造华丽炫目的暴力场面,那么就极易使影片的内容和意义陷入空洞。

从叙事内容上看,目前谍战片的暴力场景主要分散在三种类型的情节当中:酷刑、刺杀行动与战争。[8]酷刑在其中是比较独特的类型,前文已经有所涉及,不再复述。刺杀行动和战争的区别就在于,刺杀行动往往是暗中进行的,波及范围较小,是各组织之间间谍活动的常见手法。战争则是波及一个国家、民族甚至是全人类的明目张胆的暴力行为,往往是一部间谍片的大背景,或者是间谍活动进行的根本推动力。在酷刑、刺杀情节中合理展开暴力美学,可以增强影片的观赏性,并通过这种陌生化的处理手法,将组织间博弈时所浮现的价值判断权利交还给观众,从而引发观众对政治、历史和人之本性的多元化思考。但是,在战争场面的情节中却要慎重使用暴力美学的技巧。战争中的暴力所针对的是一个民族甚至是全人类,暴力美学的使用很可能会削弱战争的残酷性和反人类特征,并对战争中的人类暴行作出美化。这其实是背离暴力美学反权威、反对美学暴力的价值所在的,更不是对人性的反思。[9]

以辩证法的角度出发,形式与内容的不相统一会使影片沦为空洞的符号,指向一种无意义的存在。在电影《风声》中,人物身份的模糊性使得揭开人物身份前的酷刑暴力全部与“信仰”这一意义断裂开来。由于无法判断被折磨者的身份,观众在观看这些酷刑折磨的场面时也就不会作出任何价值选择,影片所要彰显的信仰主题也就无法与这些暴力场面获得意义上的联结,从而沦为一种感官上的快感。毫无疑问,这样的暴力美学[10]呈现的只是花哨的外衣,其存在的价值也有待考量。

总之,在时代的洪流中,谍战片作为一种商业类型电影,仍旧需要不断探索新的可能性,以此来获得自身存在的价值,希望本文的探析能够为谍战片未来的发展与转型贡献绵薄的力量。

[1] Spencer Perry. From the Set of Kingsman: The Secret Service [DB/OL]. Jul 16, 2014.http://www.superherohype.com/features/308453-from-the-set-of-kingsman-the-secret-service.

[2] 张衡.当代语境下的暴力美学再阐释[D].广西民族大学,2015.

[3] 胡克.新谍战片的美学倾向与文化分析[J].电影艺术,2010,(1):64-68.

[4] 张楠.谍海风云云波诡谲[D].福建师范大学,2011.

[5] 戴锦华.谍影重重——间谍片的文化初探》[J].电影艺术,2010,(1):57-63.

[6] 郝建.“暴力美学”的形式感营造及其心理机制和社会认识[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4):1-7.

[7] 侯凯.中国间谍电影学术研究回瞻——基于时间脉络的考察与反思[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5,(2):28-33.

[8] 于春洋.意识形态的在场与缺席——以电影中的暴力和暴力美学为例[J].电影评介,2007,(16):1-3.

[9] 李琳.《王牌特工:特工学院》中的暴力美学[J].电影文学,2015,(08):115-117.

[10]张莹.红色影视剧中“英雄人物”该如何镜像自我[J].唐都学刊,2014,(2):98-101.

[责任编辑兰一斐]

Value of Violent Aesthetics to Spy Films

QU Chang-yu

(SchoolofLiberalArts,NanjingUniversity,Nanjing210023,China)

Domestic spy films are characterized by a new aesthetic tendency and ideological feature since the 21st century. Violent aesthetics becomes a new focus of spy film study. Studies on the violent aesthetic trend in spy films of China and the relevant reasons on the basis of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indicate the value of violent aesthetics in spy films.

spy film; violent aesthetics; value

2016-01-15

曲昌宇(1993—),女,辽宁大连人,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专业艺术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戏剧影视艺术研究。

J9

A

1008-777X(2016)02-0006-04

[编者按]本组研究论文,是南京大学谍战悬疑剧研究所一年级研究生着力审视当代谍战剧艺术的部分成果,也是从不同角度探析当下影视剧形态转变的一些思考。随着反恐、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国家安全成为全球的国家战略,顺随这一情势,谍战剧、国安剧、特工剧越来越风行,不仅作品多,质最好,而且类型嫁接、镜语混搭、风格迥异,由此而成为荧屏和大银幕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观众深陷其中,流连忘返,大呼过瘾。

谍战剧是最具戏剧性元素、最符合影视剧翻云覆雨、风云变幻、兔起鹘落的叙书特性,且最能抓住观众眼球的艺术样式。抓住谍战剧的主旨呈现、叙述美学和视听技术,意味着对当代影视剧的总体观念和艺术逻辑的最切实的领悟。这正是我们在这里发表这组虽然稚嫩但颇有心得的谍战剧研究文章的初衷。

猜你喜欢
谍战暴力美学
盘中的意式美学
反性别暴力
AI谍变
“暴力”女
外婆的美学
纯白美学
暴力云与送子鹳
谍战剧偶像化
“妆”饰美学
沈安娜:按住蒋介石脉搏的谍战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