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谍战剧中的喜剧元素探析

2016-03-04 02:17赵婷婷
关键词:笑料谍战剧谍战

赵婷婷

(南京大学 文学院,南京 210046)



[影视艺术文化研究·当代谍战剧研究]

国产谍战剧中的喜剧元素探析

赵婷婷

(南京大学 文学院,南京210046)

在国产电视剧呈现“泛喜剧化”的形势下,谍战剧作为一种相对严肃的革命叙事也开启了喜剧性尝试的大门,紧跟整个市场的脚步。以三部较具代表性的谍战剧作品《潜伏》《黎明之前》《伪装者》为例,具体分析其喜剧性尝试所采用的策略,并探索喜剧元素的介入对于谍战剧叙事和美学的效用。

谍战剧;喜剧化

一、国产电视剧的“泛喜剧化”倾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大众化、娱乐化的强势冲击下,国产电视剧呈现出明显的“泛喜剧化”倾向,犀利讽喻的正统喜剧仍保有市场,而许多性质上更偏向“闹剧”、以滑稽立身的作品也逐渐取得合法地位,赢得观众青睐。这种倾向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以喜剧为基调的作品剧增;第二,几乎所有题材的剧作中均可掺进喜剧元素。其子项目谍战剧作为一种相对严肃的革命叙事形态,也开始进行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喜剧尝试和探索。《潜伏》《悬崖》《黎明之前》《伪装者》等多部谍战剧中喜剧元素的成功渗透打开了此类题材书写的一个新的突破口,对内开拓了文本叙事和表达的多元性,对外延伸了受众范围和意义交换的空间。剧作类型从单一到杂糅,元素从纯正到混搭,极大地释放了谍战剧的创作想象力。

谍战剧的喜剧化尝试注重对人情事理、人物关系和情感的挖掘,喜剧风格轻松明快,不带强烈的讽刺性和批判性,也并不致力于揭示重大哲理。在艺术手法上,以幽默诙谐的语言、肢体动作、合理误会、巧合、偶然等常规喜剧因素制造笑点,节制运用夸张手法,笑不至开怀也不带痛感,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现实关怀意识,性质上更接近于轻喜剧。本文以三个较具代表性的作品《潜伏》《黎明之前》和《伪装者》为例,对谍战剧中喜剧元素的运用策略进行详细的文本解读,分析其喜剧元素的运用特征及表达效用。

二、谍战剧的喜剧化表述策略

每部谍战剧作品中往往会运用多种喜剧表述手段,各种手段并非单一呈现,而是交叉使用、配合推进的关系,共同助力谍战剧的喜剧表达尝试,本文仅就每部作品中最为显要、最具启发性的一种倾向加以讨论。

(一)巧用“不协调”营造喜剧效果

“审美客体应呈现某种反常和不协调状态,即表现为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目的与手段、动机与效果或存在与环境的不和谐与悖谬。”[1]这是喜剧效果生成的一大原因。在《潜伏》《黎明之前》中,创作者巧用“存在与环境的不和谐”来制造喜剧效果,将与谍战环境不匹配的人物性格、人物关系置入其中,使得人物与情景、人物与人物之间冲突不断、矛盾连连,笑料丛生。

1.人物性格设置与环境的不协调

性格是喜剧效果的根本来源,《潜伏》的女主人公翠平阴差阳错地作为假太太闯进了卧底在军统内部的地下工作者余则成的生活,冒失泼辣、率直单纯、土里土气,其从没进过城的乡野丫头形象刚出场就揽承了全剧笑料制造机的任务。在险象环生、尽管如履薄冰也未必能保全自身的谍战环境中,翠平的性格设置与谍战英雄所必需的特质南辕北辙,就像走钢索的小丑,带来惊险感的同时又通过自身的滑稽令观众忍俊不禁。

作为放养惯了的农村游击队长,翠平不顾自己假太太的掩护身份偏执地要将手榴弹带在身边;脾气火爆常常大喊大叫,忘记家里安插了敌方耳目;判断力低下将余身份透露给了敌方的卧底等行为常常置二人于危险之中。大大咧咧的性格与严肃冷峻的危险环境形成强烈冲突,常常产生与之不相匹配的行为从而制造笑料。值得注意的是,翠平对自身与环境之间的不协调处于一种不自知状态且保持悠然处之的态度,且对自己的行为保持相当的自信。从这个层面上说,翠平算得上是真正的喜剧人物。而余则成往往要为她的这种特质和态度收拾残局,在两人的矛盾和对比中喜剧效果得到强化。

《黎明之前》也采取同样的人物设置方式,主人公刘新杰的伪装形象是玩世不恭的关系户和谋闲职的纨绔子弟,与翠平相比,尽管算不上真正的喜剧人物,但其嬉皮笑脸、半耳聋、急性子,靠着与局长的关系撒娇放肆的形象以及众人对他调侃玩笑和纵容态度,同样与情报局严肃紧张的环境形成不匹配关系,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喜剧效果。通过人物性格与环境之间的冲突制造笑料,是一种行之有效且能一以贯之的手段。

2.人物关系设置与环境的不协调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非永恒不变,而是随着社会情景和具体环境进行转换和调整,如果二者产生了冲突和悖谬,就具备了喜剧效果的发生条件。而人物关系根本上是基于人物性格进行设置和展开的,如果人物性格本身就与环境不和谐,那么通过人物关系与环境间的冲突来制造笑料就更加容易。

《潜伏》中,翠平游击队神枪手的战斗特长在掩护余则成的潜伏任务中基本无处发挥,二人本该是配合紧密的生死搭档关系,但翠平的性格因素却导致这种关系土崩瓦解,颠覆了符合谍战环境要求的人物关系设置。由此,其职场战友的角色为生活伴侣所取代,被还原为一个相对纯粹的女性,喜剧最钟爱的两性话题便开始得到尽情发挥。人物关系的设定与凶险的谍战环境产生了激烈冲突,导致两人矛盾不断,笑料百出。

高度理性与完全感性之间的对话与碰撞是处理二人关系的一个出发点。翠平的性格常常陷二人于危险之中,而谨慎细致的余则成往往需要费尽周折来安抚和压制强势的翠平。形象笨拙老实的余每每试图用理性去制服翠平的感性和幼稚时总会遭到强烈反弹,常常使自己有备而来的理性说教转化为无言以对甚至是二人之间的斗嘴和争吵,将两性之间交流的无奈和障碍表现得生动有趣。翠平的角色设定可谓神来之笔,若余则成的搭档是翠平知书识礼、聪慧机敏的妹妹,那么二人的关系必与谍战环境和谐相容,挤压了喜剧元素的发挥空间。

《潜伏》在刚性的谍战世界之外开辟了另外一个情感交流的空间,笑料真实温暖,分寸把握得当,将谍战英雄作为普通人的情感生活进行了细致的刻画,整部作品中弥漫着强烈的人文关怀。

与《潜伏》生活化的两性关系刻画形成对照,《黎明之前》的笑料基本来自办公室内部的政治博弈和对微妙的人际关系的把握。开篇就点破局内有中共卧底,“捉卧底”成为全剧贯穿行动,将主人公的境遇推到了水深火热中,设下了本剧最大的悬念:刘新杰如何巧妙隐藏自己。与地下工作的惊险悬疑相平衡的是不断制造笑料的两组关系:第八情报局局长谭忠恕与总务处处长刘新杰既是上下级亦是兄弟的职场裙带关系;刘新杰与情报处处长齐佩林、电讯处处长孙大浦亦哥们儿亦同事的关系。人具备多种社会关系,每种社会角色的扮演常常根据具体情境进行调整,而在一种指定情境中通常只能扮演好特定的角色。在情报局严肃冷酷的环境中,人物之间本该严格遵守职业角色设置而不得越界,但这种双重的关系设定却对人物在社会生活中角色与情境的一一对应关系进行挑战。改变两重关系的比重使其越界和失衡,造成人物之间与特务机关整个大环境不相称的行为,是本剧喜剧效果的来源。

刘新杰是谭忠恕最不愿意怀疑、但也最怀疑的对象。在捉卧底的过程中,二人小心翼翼的交锋和闪躲,看似玩笑却饱含机锋的对话下二人矛盾复杂的心理状态得到生动呈现。谭忠恕作为局长的威严与作为兄长的纵容,刘新杰作为下级的本分与作为兄弟的专宠,只要稍微打破平衡就能制造笑料。例如,当刘新杰制造假火警报复李伯涵的闹剧发生后,谭忠恕作为局长不得不处罚他,两人的对话就将这种双重关系的博弈表现地细致生动:

谭:“给你个处分吧?(刘低头玩手,猛然抬头以天真愤怒的眼神盯着他。)哦处分重了点啊。那关你72小时禁闭吧?”

刘:“多少?!”(更加愤怒和无理取闹的表情。)

谭:“长了点啊,48小时吧。”(温和、无奈的表情。)

刘:“咱妈怎么样?住得惯吗?”

谭:“很好,就是老念叨你。”

刘:“你就说你把我关起来了。”

谭忠恕作为赏罚分明的局长身份向宠溺弟弟、无计可施的兄长身份进行了妥协,刘新杰的僭越和骄纵暂时战胜了下属本该遵守的服从天职,嬉皮笑脸、玩世不恭地掩护着自己的真实身份。这种不符合环境规则的人物关系及其造成的违背双方社会身份的互动和交锋,妙趣横生而意味深长。

“铁三角”组合之间作为同事与作为哥们两种关系的微妙平衡是本剧另一个更加重要的喜感来源。作为哥们的三人总是插科打诨、嬉笑怒骂,拉帮结派共同对抗行动处处长李伯涵,只要三人同时出现,笑料必定接踵而至。但这种嬉闹是有严格界限的,但凡涉及重要工作内容,三人之间的调笑就只限于隔靴搔痒般的俏皮话,绝不触碰到自己权限外的东西。这种处理既包含创作者对作品真实性的考量,也是对喜剧元素铺陈的条件进行评估的结果。相对于不符合情报局环境规则的三人私交关系而言,对与环境和谐相容的情报工作进行喜剧性表述充满风险和困难。

对于刘新杰和孙大浦之间的关系描写,就体现了这种精准的分寸感。谭忠恕与孙大浦二人为截获共产党药品运输船只的电报避而不见所有人,刘新杰只好从孙入手刺探情报。体形硕大、爱好美食的孙边吃三明治边搞电台,听到刘叫门连忙将三明治塞进嘴并用红布迅速盖好电台。刘进门打探了几句孙也拒不透露,知道探查真相无望便只好离开。在孙掀开红布准备继续工作时刘顽皮地突然打开门探进身来,孙措手不及地咬着三明治急匆匆地又盖上红布。“什么时候你能废寝忘食了就离瘦不远了,记得嚼啊!”刘笑嘻嘻地离开了。此处将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十分微妙地展现,刘新杰了解作为情报处处长和作为哥们的孙大浦之间的绝对差异:孙对谭忠恕有着孩子气的愚忠,性格傻得可爱但嘴却严得可恨,对他可以嬉笑捉弄,却无法刨根问底。

《黎明之前》的笑料基本来源于三人作为哥们儿层面的交往中,而对于情报工作方面的描写则相当谨慎,严防出现过火和虚假的纯娱众效果。巧妙利用人物关系与环境之间的不协调来展开喜剧性桥段的铺排,在合理的关系空间内添加笑料,严格掌握分寸、细致拿捏人物心理,严守严肃真实的准则,绝不出现任何不合情理的过分娱众情节是本剧的高明之处,庄谐得当,使观众笑得自然而会心。

(二)误会与巧合——喜剧常规手段的偶像剧化表述

《伪装者》是将谍战剧与偶像剧两种类型进行了融合处理的一个突破性作品,开拓了谍战剧叙事的新路径。该剧通过俊男美女间偶像剧化的误会、偶然和巧合等常规喜剧手段制造笑料,将吊儿郎当、霸道阳光的富家公子明台与纯洁善良的共产党锄奸小组成员程锦云之间公式化的偶像剧爱情模式嵌入了谍战叙事中,建构起“想象性的革命浪漫现实”,在年轻观众中产生了强烈反响,拓展了谍战剧的受众市场。

二女一男的偶像剧式人物关系设定,从相遇模式到交往过程均遵守偶像剧人物关系塑造的一般规律。明台与两位女主的关系均始于“不是冤家不聚头”模式,由于特殊原因,两人不得不在互相仇视的情况下建立契约关系而产生交集,于是喜剧元素得到了施展空间。以剧中明台与程锦云、于曼丽两位女主人公的初遇为例,可以窥见这种类型渗透所带来的喜剧情节铺排之便利性。

明台进入军统特工学校当天误打误撞看到了洗完澡正在穿衣的女特工于曼丽,于是产生了一段力量悬殊、妙趣横生的对打桥段。明台无力招架、闪躲不及后故作强硬地放话恐吓对方:“我看你是个女的我才不还手,你知道我很能打吗!?”看清面容姣好的于曼丽后立马变脸谄媚讨好:“同学你是哪个班的啊?”而女方并不买账。随后两个冤家被强迫组成生死搭档,通过相互对抗却不断拉近的两性相处模式制造了无数笑料。

明台和程锦云初见亦是如此。二人在载满日军军官的“樱花号”专列上假扮日本人分别执行炸毁火车和偷取文件的任务。在锦云身份几近暴露时明台挺身而出英雄救美,助其化解了危机。在二人探寻对方身份和任务而争执不下时,日军突然闯入车厢,明台急中生智吻了锦云,使二人免于暴露。事后,锦云闭口不谈,而明台偏偏不解其意:“你是第一次啊?初吻?”锦云娇羞难当,给了他一个耳光。“你打我可以,但不要打脸!”满脸天真、略带羞愧又掺杂得意地反复追问:“那真的是你第一次啊?”女主羞赧生气,屡次抬起巴掌酝酿新一轮耳光。二人的关系处理清纯可爱,让人忍俊不禁。

开头的方式可以窥见作品的整体风格定位和全剧的人物关系走向以及结局安排,两段相遇桥段奠定了整部作品爱情轻喜剧的风格。除此以外,三角关系导致的偶然、误会和冲突等也是本剧喜剧性表述的基本手段。

革命爱情的偶像剧化叙事固然是一种表达探索,但也要严防极度浪漫化的想象性消解了对于谍战剧叙事来说更重要的真实性和严肃性。《伪装者》中就存在不少男女主人公不顾场合、形势进行斗嘴和谈情说爱情节。如二人在日本陆军医院执行任务巧遇,锦云为打探明台的任务,使小性子假装开门欲使二人暴露,达到目的离开前还不忘调侃明台“你的眼镜真难看”,这样的情节设置就略显幼稚和虚假。

类型的混搭、渗透在《伪装者》中特征突出,势必成为未来谍战剧创作的一个启发性尝试。但要做到圆融和谐,不仅需要高屋建瓴地全局把握,各处细节的严密把控也需仔细打磨。

三、喜剧元素于谍战剧之功能

(一)人物塑造——“简单”与“复杂”的双面英雄

性格是喜剧性立足的根本,越简单化、典型化的性格越容易制造笑料,对一般性质而非具体的人物进行调侃嘲笑是喜剧的常规路径。耳聋健忘、玩世不恭,被情报局视为鸡肋的刘新杰,老实巴交、神态动作笨拙迟滞的余则成,骄傲霸道、顽皮放纵的少爷明台,他们的伪装性格都较为简单化、平面化,更多地代表了关系户、老好人、阔少爷三类人身上的某种典型化的喜剧性缺点,而非一个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不管你怎样想把喜剧性的缺点和人物紧密结合起来,喜剧性的缺点并不因此就不保持它独立而单纯地存在。”[2]翠平是这种简单化性格的突出代表,她代表的是农村闯入城市生活方式的一类人,环境和性格造成的喜剧性冲突生动有余而饱满不足,难以脱离余则成的性格支撑而立身于谍战剧叙事中,此类人物设置不适合也不容易进行复制。而刘新杰、明台则是一种规范性、功能性、独立性均较强的范本。外显的简单化性格与其多面而复杂的本质性格之间存在错位甚至是完全相反的,二者相反相成构成人物整体形象。虽然主人公本质上已经脱离了喜剧人物的核心,只是在特定情境下制造出一些比较浅表轻松、偶尔略带机智幽默的笑料,但这种性格的内外叠加造成的冲突却使得人物血肉丰满,鲜活动人。

“简单”并非单纯为了制造笑料,为“复杂”而“简单”是谍战剧中喜剧元素于人物性格塑造的重要目的。简单化的性格伪装,将极具喜剧潜质的特征置入英雄人物的性格当中,解构了传统叙事中高大全、平面化的英雄形象,使之成为有漏洞、多面化、人性化的平民英雄。

(二)悲喜交错——人物命运的深度挖掘

谍战剧主人公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身份无法还原的焦虑感,与敌人殊死较量的紧张感,随时身首异处的恐惧感,手刃同志的痛苦和罪恶感时刻缠绕于心。喜只是一种掩护,一种表象,一种对现实的短暂逃离,剥离掉这层喜的外衣,主人公根本上还是悲剧性人物。喜剧性效果和悲剧性效果的强烈程度基本上呈现一种正相关的走向,也就是说,主人公展现出来的外在形象越开朗,其内心的隐忍和痛苦越深刻;观众笑得越频繁越开怀,当主人公命运发生逆转的时候,悲的效果就越发具有冲击力。[3]

《黎明之前》的主人公刘新杰在同事面前经常是一副玩世不恭的面貌,而独处时却是借酒浇愁、精神高度紧绷的状态。革命同志在自己面前殉难不仅无法营救,还要作为刽子手接受庆贺,就将这种悲剧性命运表现得震撼深刻。目睹亲弟弟和同志周汉亭在枪战中牺牲后,刘新杰作为功臣受伤卧床,孙大浦对他进行看护。此时镜头将熟睡中鼾声大作的孙大浦作为前景,后方的刘新杰将头埋在被窝里,怕被孙察觉而不敢哭出声,留给观众只有一个颤抖的身躯。日常但凡出场必然成为笑料制造机的搭档二人的同时在场,使得场景更加令人痛心。若是没有先前的喜剧性元素作为铺垫和对照,或是孙大浦此时不在场,那么悲剧效果必定会大打折扣。痛苦无处言说,情感严重分裂,在同事面前还必须仍旧保持嬉皮笑脸的形象继续完成使命,既充满悲剧性的崇高感,又令人心痛万分。

同样的,在《潜伏》中,余则成为了完成使命被迫与翠平离散天涯,而《伪装者》中明台接受了刺杀大哥的任务,令人扼腕。主人公们此前与爱人和家人相处的时光皆笑料百出、欢乐愉快,而在爱国救国的信念与个人情感发生了强烈冲突时,却必须作出取舍和决断。两种实体性的冲突,正是黑格尔理念中真正意义上的悲剧。当主人公作出抉择的时候,此前喜剧性元素积聚的巨大力量助推着悲剧性达到高潮。巧用悲喜两种审美方式的搭配,将作为间谍的命运刻画得细致而深入,主人公在特定时代下作为悲剧英雄的崇高感被充分渲染,而其作为血肉之躯的普通人所承受的巨大痛楚也触动人心。

(三)庄谐并重——调节叙事节奏和观看节奏

危机四伏的情境设置和悬念延宕所制造的惊险感与紧张感是谍战剧叙事最具吸引力的特征。观众沉醉在提心吊胆与长舒一口气的来回交替中,情绪时刻与主人公的命运关联在一起。主题本身的严肃性加上紧凑激烈的叙事方式可能会使观众产生过度紧张和疲累感,喜剧元素的适度加入使得叙事张弛有度,观众情绪也得以呼吸,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形塑着谍战剧的叙事和观看节奏。

喜剧性段落和严肃叙事的交互编排,使得叙事结构错落有致、节奏松紧得当。《伪装者》中,一家人互相唱和策划给明台相亲,明台招架无力的片段妙趣横生,短暂的天伦之乐后紧接着就是明台的生死搭档于曼丽接到了上级下达的刺杀明楼的任务片段,气氛陡转,阴沉凝重。轻松愉悦和沉重紧张两种观感互相制衡、互相推进。

《黎明之前》对叙事节奏感的把握更为出色。孙大浦查到那个指向局内卧底的电话最终去处是刘新杰家时,两人进行了激烈的交锋和对峙,其卧底身份面临有史以来最大的挑战,将戏剧矛盾推至最高峰。此时,编剧巧妙设计了局长传召刘新杰的桥段,暂时搁置了这场对峙。谭忠恕在共党身边安插的卧底不愿继续执行任务,谭借机给刘新杰分析卧底心理,两人的对话场景饶有趣味,饱含机锋。

刘:“恐惧心理应该是卧底常有的心态。”

谭:“你恐怕有这方面的感受吧?”(刘新杰傻笑)“最初潜入的时候有的只是兴奋刺激还有欺骗对手的那种自豪感,我说的对吧?”

刘:“对非常对!”(奉承地傻笑)

谭:“一旦有了行动就开始害怕开始幻想。”

刘:“幻想什么?”

谭:“危险,你更有感受吧?”

将实际暗含试探和杀机的对话通过玩笑的方式进行展现,既延续着上一场戏的身份暴露危机,又使叙事节奏稍稍缓和,消解了剑拔弩张的正面交锋带来的紧张感,使悬念在暗流涌动中得以持续酝酿和发酵。观众关切着主人公命运的同时,得到稍许的放松和呼吸,但心上紧绷的弦也并未松懈,期待投入到下一轮的激烈较量中。喜剧性元素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使得悬念的延宕过程更加曲折从而在释悬瞬间产生更大的冲击力。在此过程中,掌握好心理分寸十分重要,谨防期待感和惊险感被弱化和消解而得不偿失。

喜剧性元素在谍战剧中的具体运用呈现不同的形态和特征,发挥着重要的叙事和美学功能。尽管承担着严肃的革命主题,但谍战剧作为大众艺术天然的娱乐属性无法掩盖,其喜剧潜能得到越来越广泛和深刻的开发。喜剧性元素的渗透势必成为未来谍战剧叙事的一种趋势,具有广阔的创新和探索空间,与此同时,避免跌入过度娱乐化的叙事陷阱也是谍战剧喜剧化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

[1]苏晖.论喜剧性笑的发生系统[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3,(2):71-76.

[2]柏格森.笑——论滑稽的意义[M].徐继曾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11.

[3]吴衍发.西安美学中国化视野下的朱光潜——宛小平、张泽鸿《朱光潜美学思想研究》之评析[J].唐都学刊,2014,(1):94-98.

[责任编辑兰一斐]

Comic Factors in Domestic Spy TV Series

ZHAO Ting-ting

(SchoolofLiberalArts,NanjingUniversity,Nanjing210046,China)

When domestic TV series are characterized by comic factors, spy TV series keep pace with the market. Studies on the three spy TV series of Latent, Before Dawn and the Disguiser indicate the influence of comic elements on narration and aesthetics in spy films.

spy TV series; comic trend

2016-01-15

赵婷婷(1992—),女,云南蒙自人,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戏剧与影视艺术研究。

J9

A

1008-777X(2016)02-0010-05

猜你喜欢
笑料谍战剧谍战
朱一龙、童瑶主演悬疑谍战剧《叛逆者》
AI谍变
“中国梦”背景下谍战电视剧研究与创新
谍战剧偶像化
多重伪装,反观现实
读书读出来的笑料
随手一拍笑料无限
沈安娜:按住蒋介石脉搏的谍战玫瑰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伪装者》的受众心理需求
DECODING A SPY SAV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