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规民约碑所见清代黔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治理

2016-03-05 18:10靖周会吴俊高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乡规民约黔西南兴义

邱 靖周 会吴 俊高 霞

(1.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2.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3.吉首大学, 湖南 吉首 416000)

乡规民约碑所见清代黔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治理

邱 靖1周 会2吴 俊3高 霞1

(1.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2.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3.吉首大学, 湖南 吉首 416000)

黔西南所存清代乡规民约类碑刻为数众多,反映了清代黔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在乡村治理上注重教化,倡导人伦有序;注重风水,希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公议,强调集体意志。在道德滑坡、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当下,乡规民约碑所承载的黔西南少数民族治理文化遗产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黔西南;乡规民约碑刻;少数民族;乡村治理

Abstract:There are some collation and research of academic inscriptions of Guizhou rural governance,which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village regulations and folk about inscriptions.In inscriptions reflects the focusingon enlightenment role,advocate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love nature,between people living in harmony with the content.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inscriptions in the reference historical experience,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save nowmoral turpitude,promot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building ofa newsocialist countryside.

Key words:Xiangguiminyue inscriptions;QingDynasty;Guizhou;minoritynationality;rural governance

黔西南地区所存碑刻文献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是研究黔西南地方史、少数民族史和民族融合史不可或缺的资料。而清代乡规民约碑作为黔西南地区所存碑刻文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反映了清代黔西南地区存在的诸多社会问题,以及地方政府和社会贤达为解决问题推出的应对之策,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就现实意义而言,黔西南所存清代乡规民约碑承载了清代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诸多信息,在加强民族融合、构建良好的社会秩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等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可以为当今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强调的正是此意。

学术界对黔西南所存清代乡规民约类碑刻的关注为时已久,在原始资料的整理方面,黔西南地方史志部门与文物管理机构做了大量工作,推出了《黔西南布依族清代乡规民约碑文选》、《黔西南州志·文物志》、《兴义风物之文物古迹》与《兴义文史资料解读》等著作,为学术研究的启动奠定了良好的资料基础。在理论研究方面,则有《黔西南乡规民约碑碑文分析》、《碑刻与黔西南乡村治理》等论作,引发了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本文拟探讨黔西南清代乡规民约碑刻所蕴含的乡村治理思想,且进一步分析其文化价值及现实意义。

一、黔西南清代乡规民约碑所反映的乡村治理思想

1.注重教化,倡导人伦有序

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其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儒家倡导“礼治”主义、“德治”主义所谓“礼治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德治”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绝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乡规民约的发起者和制定者大都是一村一乡的寨老和把头,这些人都是文化教育水平比较高并且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所以在制定乡规民约时,也会打上儒学思想的烙印,希望以和谐的传统儒家思想来治理乡村,从心理上以道德教化和改造人民群众。黔西南乡规民约包含着教化之意,注重教化的作用,包含“倡民忠孝,教民修身为善,劝民友爱,促民相帮相助等思想。署年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立于册亨县冗渡区者冲乡岩洞寨的《册亨者冲总路口石碑》镌刻于左的垂芳千古碑:“第一件:有君臣、父子、夫妇、朋友、昆弟、各守五伦,各尽人道;第二件:君尽道、臣尽忠,子尽孝、妇敬夫,弟敬兄,各尽其诚;第三件:人家有规,敬老慈幼,勿忘宾利;第四件:处邻里而和乡党,莫使愧心而昧骗。”强调要遵守封建时代巩固封建秩序的五种伦理关系,以“礼”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位于册亨马黑乡的《永垂千古碑》中有:“务要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少男当以耕种女绩纺。庶乎家家盈宁,殷室(安)(居),乐享光天化日。体现了黔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希望过上男耕女织的生活,以期达到儒家所说的“大同社会”。《册亨坎江乡规碑》:“夫务之教,必先子弟之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男无觊觎,女思贞洁,革旧从新,使其路不拾遗,狗不吠盗之风也,不亦宜乎!”。同样表达了对儒家所构想社会的期待之情。

2.注重风水,希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明清时期以前,贵州人口稀少,农业垦殖的范围不大,加之少数民族有着原始的自然信仰,对自然充满敬畏之情,因而对环境的破坏较小。自清朝改土归流后,大批移民迁入黔西南境内,随着人口的迁徙,旱地作物马铃薯也传入贵州,出于生存的需要,不得不大面积的垦殖。土地拓荒垦殖速度的加快,伴随而来的就是环境的破环和生态的失衡。当地的少数民族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深深感觉到环境对生存的重要性,所以在寨老的组织下,聚众议定保护环境的乡规民约。在《兴义顶效镇绿荫村保护山林石碑》中说到:“近来因屋后丙山放牧牲畜,草木因之濯濯,掀开石厂,巍石遂成嶙峋。举目四顾,不甚叹息,于是齐集与岑姓面议,办钱十千,木品与众人,永为世代。(于)后龙培植树木,禁止开挖,庶几龙脉丰满,人物(兴)。”从碑刻中可以清晰看到,黔西南人民已经意识到过度放牧草木衰竭和肆意采伐巍石遂成嶙峋的严重性。水土流失,石漠化的加剧威胁到人们的生活生产,所以开始种植树木涵养水源,禁止开采。

黔西南地处我国西南地区,对外开放和交往程度低,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地,生活闭塞,迷信观念严重,在许多保护环境的碑刻中都与风水联系在一起。尽管参杂有迷信的思想,但同样也反映了黔西南民众有强烈的自然环境保护意识。《兴义顶校镇绿荫村保护山林石碑》“窃思天地之钟灵,诞生贤哲;山川毓秀,代产英豪。是以维岳降神。赖此朴域之气所郁结而成也。然山深必因水茂,而人杰必赖乎地灵。”《贞丰必克坟山禁砍树木碑》“宜效先前世无改,故古之道观,历来名山,以树为尊,乎阳以阴林为重。况坟山所以培植阴阳之美,可不重验之哉!故戎瓦坟山积树以培风水,戎赖岗林止伐,以补后龙不惟先人佩德,且后裔沾恩。”

此外,还有《长贡家族护林碑》碑文如下:

尝闻古之所云:三不让者祖茔为首。盖龙之杉木,原赖子孙逢节洒扫,栽畜树木以培风水,光前代兴裕后人。自清朝以来,罗氏一门,将祖茔安于弄房之易,茂阴儿孙,一脉相传,今为树枝之广所。畜树木,数树原赖后龙,家之麟毛而已!竟有不识之子孙,几毁伤龙脉,砍伐古树,惊动龙神,祖茔不安。是以合族老幼子孙,合同公议,故立碑以示后世子孙,如有妄砍树木,挖伤坟墓者,严拿赴公治罪,莫怪言之不先。自禁之后,各宜凛遵,毋得行毁伤龙神,以后罗氏一门后代,受情莫测。特此故立碑禁止,告白。如有遵碑,毋得擅砍坟山,子孙发达,常产麒麟之子,定生凤凰之儿。此吾等罗氏一门之光宗耀祖也。

对于违反规定者会受到程度不同的惩罚,通过严厉的惩戒措施约束人们的活动和行为,起到震慑的作用。

在黔西南地区由于人类活动的破坏,石漠化越发严重,在之前人们就认识到这一问题,于是勒石成碑,刻文于上,让人们看清环境渐渐趋恶化的形势与事实,教化人们爱护环境,与环境和谐相处。中国传统的敬祖尊宗观念,栽种树木培植风水,光前代裕后人,也在保护自然环境上起到作用。

3.注重公议,强调集体意志

中国在封建社会时期实行的是封建的君主主义专制制度,君主是领导的核心、是国家的主宰、掌握国家的政治经济命脉、拥有对人民群众的生杀予夺大权。我国的君主专制制度随着历史的发展愈演愈烈,在清朝中后期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极端,无民主可言。但在地处我国西南的黔西南州少数民族居住地却存在着强烈的民主观念。通过对黔西南州现存乡规民约碑刻的梳理和研究,人民当家做主的观念清晰明了的体现在乡规民约的制定、执行和具体实施过程之中。乡规民约是国家法律的一种补充形式,在乡村中也起到法治的作用,并通过社会舆论的形式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在黔西南乡规民约中可以直接明了的看到以“和”为贵的思想,在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册亨者冲总路口碑》正面“立碑安民”碑中“除禀批示饬差密拿外,合行出示,严为此示,抑等处一带地方民苗人等知悉......尔民苗人等,毋得循情贿纵,亦不得藉端滋事,挟嫌妄害无辜,致干并究,各宜凛遵毋违;在《阿能寨谨白碑》中记有“其法,国有律条,乡党有禁约。全寨岑、韦二姓秉心公议,将鸡、猪崽、水,在次水井边喝息禁止”;《者骂者六等寨齐团合同》“倘有日后红白来,过境安抚地方,或是投诚者,或是要完纳粮项,大众公议,一力同然,不使自专。……倘有不准此者,二比一切再禀明团内,望祈里老人等施仁慈,分明了事,一体同仁。”从碑文中可以看出,在皇权不下县的社会里,村民在寨老、头人的领导下自治管理。在以头人为首组织、管理村民的方法中,主要是实施以公正、民主的方法管理农村、农民。这可以较大限度的体现村民的集体意志,更好地为村民做事,维护村民的利益,所以立定的规约,大都都能得到村民的肯定,起到法规的作用。

二、黔西南清代乡规民约碑的文化价值及现实意义

1.从儒家思想中汲取营养,加强当代道德教育

中国素来以礼仪之邦自称,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是世界上文明发展从未间断过的国家。中国是儒家文化的开创者和传承者,一直都自认为世界上最讲道德,最文明的国家。但事实却是这样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国民的道德素质却在快速地,彻底地沦丧。今天的中国社会,几乎每个人都在抱怨,人心不古、道德沦丧、世风日下、从官场腐败到有毒食品泛滥、从老人上街摔倒了无人敢扶,到车辗幼童路人避嫌漠视、从对善良的迫害到假、恶、暴的横行,人类数千年文明所形成的是非善恶标准在当今的中国社会被彻底的颠覆了。

追根溯源,教化问题是中国道德沦丧的重要原因。细读黔西南乡约民约碑刻,儒家思想的教化作用在促进人的和谐,社会的和谐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儒家思想可以使社会道德秩序有条不紊。传统的乡规民约以教化民,以礼成俗,在乡村实施道德教化,对造成醇厚民风曾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化行,则民风淳,甚至还出现了“闾里五讼,老幼无愁……犬不夜吠,鸡不夜鸣,老者息于堂,于壮者耕于田,在朝者忠于君,在家者孝于亲”的祥和局面。现在的中国应重视教化的作用,更好地坚持以德治国,在社会群体中普及和培养优秀的传统美德,学习儒学文化,儒学思想,提倡以“和”为贵,借鉴乡规民约中的治理办法来拯救如今道德沦丧的社会。

2.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拓宽眼界,可以把黔西南州乡规民约中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与国家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联系起来。规约中说到:“培植林木、不污染水源、保护森林植被、禁止滥砍滥伐、过度放牧等,”这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黔西南州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覆盖率低,石漠化现象普遍存在。在乡规民约中我们可以看出,黔西南州人民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意识到生态环境的好坏对人类生存的影响,于是提出保护环境的倡议,制定条款,起到警示和约束的作用。历史发展至今,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却日益恶化,保护环境、爱护环境、与环境和谐相处已成渐趋之势。清时人们对保护环境的认知程度已经开始加深,深刻了解到生态良好的重要性。现今这种保护生态的意识应该要更好的传承和落实,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在当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可以充分发挥乡规民约的道德教化作用,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思想贯穿到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中去,用传统美德教育农民、引导农民、塑造农民,感化农民、鼓舞农民、将传统乡规民约中“倡民忠孝,教民修身为善,劝民友爱,促民相帮相助”的思想转化为提倡乡民热爱国家,孝敬长辈父母,和睦乡邻,勤劳善良,守信守诺,准纪守法,善相劝勉,恶相告诫,相帮相助,扶危济困等当下乡村美德。同时,通过惩戒性措施对目前比较严重地存在的农村赌博,好逸恶劳,偷盗,斗殴,自私冷漠等社会恶俗加以禁止。通过对乡民的教化,引导乡民的健康向善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在乡村倡导一种淳美的乡风民俗。

三、结语

黔西南州现存碑刻种类丰富多样,尤其以乡规民约碑所占比例较多。是寨老,头人、乡民们共同议定,需要共同遵守和维护的条款,是集体意志的表现。在黔西南乡规民约碑刻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清代黔西南少数民族管理村寨的办法,以宗法制度为基础,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结合本地的特点进行管理,体现了朴素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观念,力图恢复淳朴的乡土民风。他们想要实现的仍然是男耕女织、世外桃源般的小农生活。在乡规民约中可以窥探少数民族同胞秉承着真善美的价值观,这是铸造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因素,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有利于人民树立正确的善恶观,培养和保持朴实,善良的民风。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通过对黔西南州乡规民约碑刻的探索和研究,从中吸取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因素,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史志办公室主编.黔西南布依族清代乡规民约碑文选[M].

[2]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编撰委员会.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志文物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

[3]兴义市文化体育旅游和广播电影电视局编.兴义风物之文物古迹[M].贵州科技出版社,2014.

[4]贵州通史编委.贵州通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

[5]布依族简史[M].民族出版社,2008.

[6]程功群.明清时期乡规民约教化活动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5.

[7]余治平.乡规民约与美政美俗-以儒家乡村社会治理以礼化俗的维度[D].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2014.

[8]陈振亮.乡规民约与新农村伦理道德建设[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2013.

[9]许南海.贵州民间的生态意识[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4(04).

[10]陈明媚.黔西南乡规民约碑碑文分析[J].兴义市民族师范学院,2013(01).

[11]林移刚,刘志伟.乡规民约石刻视角下的民间环境意识——以西南地区为例.云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

[12]李晓兰.碑刻与黔西南乡村治理[J].理论与当代,2013(02).

责任编辑:徐海斌

Ruralgovernance in minority areas in the Qing Dynasty in the xiangguiminyue monument

QIU Jing ZHOU Hui WU Jun GAO Xia
(1.Xingyi Normal Universityfor Nationalities,Xingyi Guizhou 562400 2.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Yunnan 650500 3.Jishou University,Jishou Hunan 416000)

1009—0673(2016)06—0054—04

C912.82

A

2016—12—01

本文得到贵州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黔西南地区所存碑刻文献整理现状的调查和研究”(课题编号:201510666021)和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项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南北盘江流域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课题编号14GH028)的资助。

邱靖(1978— ),女,贵州兴仁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民族史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周会(1991- ),女,贵州织金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16届本科毕业生,现为云南师范大学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研究生。吴俊(1994- ),男,贵州天柱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16届本科毕业生,现为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研究生。高霞(1993- ),女,贵州都匀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16届本科毕业生。

猜你喜欢
乡规民约黔西南兴义
论乡规民约在现代乡村治理中的困境与对策
乡规民约在重庆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研究
重返三叠纪——兴义国家地质公园
寻味贵州——黔西南
兴义万峰林
风吹黔西南
骑行在兴义
赏花——兴义万峰林
贵烟2号在黔西南烟区的适应性
岭南苗族瑶族乡规民约述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