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深才能叶茂
——从《广谱哲学浅说》看哲学研究的科学基础和哲学素养

2016-03-06 05:22朱晓鸿
关键词:客观存在广谱客观性

朱晓鸿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46)



根深才能叶茂

——从《广谱哲学浅说》看哲学研究的科学基础和哲学素养

朱晓鸿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46)

在哲学史上,科学上的重大发现曾多次影响到哲学的理论观点、理论表述乃至理论形态。广谱哲学作为模型化、数学化的哲学,与现代科学发现、科学成果有紧密的联系。反过来看,一个哲学工作者需要具备最高普遍性层面的哲学眼光,否则无法发现某一重大科学发现或成果具有哲学(普遍性)的意义;要能抓住哲学理论的稳定的结构内核,否则无法和“结构型数学”接轨;要善于用哲学观点观察和分析科学成果,否则真理会从鼻子底下溜过去。

广谱哲学; 科学基础; 哲学素养

张玉祥教授的新著作《广谱哲学浅说》(以下简称《浅说》)最近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厚重的著作,不仅 “体量”大(全书近37万字,350页),而且内容涉及百科千题,特别是它建立在深厚的现代科学和哲学基础上,这对我们进行哲学研究和探索有深刻的启示。

一、广谱哲学背后的科学基础

恩格斯曾指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1]224哲学史上有几个典型的例子,如:牛顿力学取得巨大的成功后,机械唯物主义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唯物主义形态;19世纪以后自然科学的重大进步(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赖尔的地质渐变论、元素周期律等)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直接的科学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上发现了电子、放射性现象,引发了所谓“物理学危机”,促使列宁给出了物质概念的全新定义。

在《浅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广谱哲学的诸多新思想、新观念同样来自于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划时代的发现”。限于篇幅,这里只以广谱哲学的“客观存在”概念为例。 客观存在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具有客观性的存在,因而关键是如何定义“客观性”。首先,一个对象是否具有“客观性”,前提是它必须能够反映到我们的头脑中。这个反映过程的抽象形式,在数学(如集合论、线性代数、泛系方法论等)上表现为一种特殊的映射,称为映像。其次,“客观性”的基本含义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即反映到我们头脑中的这个对象物及其性质,任何人或任何次的反映结果应该是一致的。换成集合论的语言,即任何人或任何次的反映结果应该落入同一个等价类内。这里“等价类”是指具有相同性质的事物聚成一类,如男人类、女人类等。同一个等价类内的任意两个事物(具有相同性质意义)是视为无差别的(如任意两个男人在同性别的意义上视为无差别),因此,落入同一个等价类的任意两个反映结果视为无差别,或具有一致性。

在变换群理论中,它把等价类和变换群联系起来。这个结果是说,若一个集合是一个等价类,则它对应一个变换群,该变换群是×上的最大变换群(×上全体1—1变换组成的集合)。反之,该变换群作用下的轨道(即该变换群对集合中的元素变换的结果)正是这个等价类。换言之,在该变换群的变换(也叫作用)下,它把该等价类内的元素仍变为该等价类内的元素,而同一个等价类内的任两个元素在具有相同性质的意义上无差别,即保持某性质不变。这样一来,等价类所刻画的客观性就转换成变换群作用下的不变性。于是,广谱哲学给出了客观性或客观存在的两种定义(这两个定义形式上不同,但本质上是一回事),下面照录《浅说》中的原文:

等价类描述:对同一个对象、用同一种观控方式,在观控的人数或次数充分大时,若观控结果落入同一个等价类内,称对象(事物、关系、性质等)是客观存在的。

变换群描述:对同一个对象、用同一种观控方式,在观控的人数或次数充分大时,若观控结果的集合对应一个最大的变换群,则称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该变换群下的不变性称为对象的客观性。[2]239

上述定义中的“观控方式”指广义的观察控制方式,也就是哲学上讲的反映方式、认知方式。很显然,没有集合论、变换群理论等数学成果,上述定义是提不出来的。其中集合论不以研究对象是否有数量特征为前提。例如,集合可以是任意事物的集合(不限于数集),映射可以是任意集合之间的对应(不限于通常的函数关系)等。对传统数学而言,确是划时代的发现。群论以抽象的代数结构为研究对象,而不以具体的数量关系为研究对象,在数学史上是一场革命,其中变换群下的不变性与事物客观性的联系,堪称划时代的发现。请看《浅说》中举的一组例子:

例1:已经知道,欧氏几何的对象是研究刚体变换群作用下的不变的几何性质(如长度不变、角度不变等),其中观控方式是平移、旋转或它的组合,长度不变、角度不变等反映的是自然界物质体系的“刚性”(一种客观性)的性质。

例2:已经知道,拓扑学是研究拓扑变换群作用下不变的几何性质的学科,其中观控方式是拓扑变换(连续的、一一对应),拓扑变换下的不变性(例如连通性——某个空间是完整的一块)也是自然界物质分布的客观属性。

例3:已经知道,牛顿力学是研究伽俐略变换群作用下的不变的力学性质的学科,其中观控方式是伽利略变换——两个相对作匀速运动的参照系的变换关系。伽利略变换下的不变量是时间间隔、空间间隔和物体的质量,它表明在宏观低速的层次上,这些基本量具有不依赖于伽利略变换的性质,因而是宏观低速情况下的客观性质。

例4:已经知道,狭义相对论是研究洛伦兹变换群作用下不变的力学性质的学科,其中观控方式是洛伦兹变换——两个以高速相对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参照系的变换关系。洛伦兹变换下的不变量是“点事件”之间的4维时空间隔ΔS,它是光速不变的几何表现,而光速不变是大量实验获得的客观事实。在洛伦兹变换下,电磁场这种高速物质运动的规律(客观性)——麦克斯韦电磁场方程具有不变性。[2]240

不难知道,把“客观性”或“客观存在”定义为一定观控方式下的不变性,是对唯物主义基础(物质)的又一次刷新。在哲学史上,这样的刷新,曾经发生过两次。第一次是恩格斯提出:“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3]556恩格斯的这个概括,回击了当时机械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的观点,同时也堵死了任何试图把物质归结为某一具体物质形态的想法。但恩格斯的这个定义,仅限于对实物的概括,象场(如电磁场)这种特殊物质形态没有包括进去。唯物主义基础的第二次刷新是列宁的物质定义。当时放射性现象、电子的发现,推翻了原子的不可分性、不变性以及质量不变等观念,使一些物理学家(马赫主义者)提出了“物质消失了”“唯物主义已被驳倒了”等论断。为此,列宁写出了著名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并提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摄影、反映。”[4]289列宁的这个物质定义,不仅不限于实物和场,而且不限于以后任何自然科学的新发现,因为它把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规定为物质的唯一特性。

列宁这个定义在哲学史上确实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极大地拓宽了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述定义的真正高明之处是提出了两个根本条件:一是“通过人的意识”,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满足这两个条件的一切对象,应该叫“客观存在”,而不叫“物质”。广谱哲学正是继承并发展了这两个条件,而提出了客观存在或客观性的全新定义。

广谱哲学认为,判断一个研究对象是否客观存在,一要通过人的一定观控方式,二是不依赖于人的观控方式。什么叫“通过人的观控方式”?就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一个映射,它把对象或对象的性质、关系等变成人脑的一定影像。什么叫“不依赖于人的观控方式”,就是任何人或任何次的观控,其结果(影像)是一致的,在数学上即落入同一个等价类中。

广谱哲学的这个客观存在或客观性的定义,不再限于物质(载体),也不限于物质关系,而可以是事件、过程、性质、规律等。它不限于自然界的物质现象,也适于描述社会现象。它不再需要把辩证唯物主义部分的基础规定为“物质”,而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规定为“社会存在”,它们都是“客观存在”在不同领域的表现方式,从而使唯物主义成为一块整钢。不仅如此,广谱哲学的定义还使“客观存在”或“客观性”有了可操作性和可检验性。因此,可以认为,广谱哲学的客观存在概念是对唯物主义基础的又一次刷新。

以现代科学的重大发现为基础,更新传统哲学有关的概念、命题和原理,是广谱哲学的一大鲜明特征。

二、科学基础背后的哲学素养

有了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并不一定能看出该发现的哲学意义,更不一定能利用该发现去丰富和改造哲学原理,这取决于哲学工作者的哲学素养。从《浅说》上看,这种哲学素养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 具有最高普遍性层面的哲学眼光

贯穿《浅说》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哲学具有最高普遍性,这是哲学和所有具体科学相区别的最后界限。有了这个眼光,才能看出某一科学发现或科学成果是否具有哲学意义。例如《浅说》在第8章中对系统科学的评价,针对一些哲学工作者认为系统科学的出现使哲学原理实现了数学化的观点,阐明了系统科学的基本概念,如系统、结构、可观性、可控性、系统动态相关原理、系统非加和原理等,具有足够的普遍性。经过一定的抽象、概括,这些概念可以被哲学所吸收。《浅说》同时分析了系统科学数学模型的局限性,指明以数量型的数学模型(如代数方程、函数关系、微分方程等)来描述系统科学的概念和原理是把“硕大无比的花朵插在了纤细的茎上”。并指出,哲学的概念、命题和原理一般没有数量特征,因此不能采用数量型的数学模型。为了使读者具体了解哲学可以使用的数学模型,《浅说》单辟一篇共14章详细、系统地介绍了广谱哲学的数学基础——与“数量型数学”相对应的“结构型数学”,并处处点明其哲学意义。

(二)能抓住哲学理论稳定的结构内核

如上所述,要为哲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但哲学问题一般没有数量特征,只能采用“结构型数学模型”,而后者是抽象的形式关系结构。这就要求哲学工作者能抓住哲学理论的稳定的、抽象的形式关系结构。其中,所谓“稳定的”是指不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要做到这一点,就需对哲学的表述进行转换,即把思辨的表述转换成与之等价的(本质上一致的)、可观可控的、可模拟的形式语言。

例如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哲学上对本质的传统表述是:本质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联系,是一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的根本性质。广谱哲学通过深入地分析,揭示了本质的内核为:本质是某一事物所在等价类全体成员的公共性质。这个规定的前提是:某物之所以为某物,在于它处于一个特殊的等价类中。例如说张三是好人,是把他归到好人类(一种等价类),“好人类”中全体成员的品质就是张三的品质。从这个本质的内涵出发,广谱哲学把传统哲学的表述“本质决定现象,现象反映本质”,修改为:“本质只决定具有等价意义的现象,而具有等价意义的现象具有同一个本质”。这样,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就转换成一个同态映射。

(三)要善于用哲学观点观察和分析科学成果

一个科学发现或科学成果,是否具有哲学意义,不仅要有最高普遍性层面上的哲学眼光,还要有善于用哲学眼光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浅说》中有很多典型的例子。

例如,双射在数学的映射理论中是一种最理想的映射,它是集合之间双向的一对一的对应。《浅说》给出了如下的认识论解释:

若A代表原因的集合,B代表结果的集合,则双射意味着不仅由原因可获得唯一的“果”,也可以由“果”确定唯一的“因”。因此,条件f-1∘f=IA,f∘f-1=IB是完全可知的条件,而不可知或不完全可知是该条件的破坏,即f-1∘f≠IA,f∘f-1≠IB。[2]141

本例中的映射是f:A→B,IA是集合A上的恒等关系,IB是集合B上的恒等关系,运算“∘”是映射间的复合运算。不难知道,没有纯熟的哲学背景,一个纯数学工作者不会做出如此的解释。

与上述例子类似的是广谱哲学对变换群理论的分析:

若变换群是描述一个自然系统的演化的,即每个变换Ti是系统的一个演化(或变化)状态,则变换的积Ti∘Tj就表示系统从Ti状态变到Tj状态。这时,单位元素I就表示“系统不变”,即I∘Ti(从不变状态到Ti态)=Ti∘I(从Ti态到不变状态)=Ti。而“逆元”Ti-1则表示“与Ti的变化状态相反的变化”,这时Ti∘Ti-1=Ti-1∘Ti=I恰好表现了系统具有可逆性!而这个条件的破坏,即Ti∘Ti-1≠Ti-1∘Ti≠I,则表现了系统的不可逆![2]200

很显然,没有对辩证唯物主义时间一维性的深刻理解(时间的方向性反映的是真实系统演化的不可逆性),一个纯数学工作者不可能对变换群的变换做出如上的概括。

《浅说》中有一个最为浅显而典型的例子,它充分说明了有无哲学思想或观点是大不一样的。

波普尔认为数学命题都是重言式命题,如“2+2=4”无异于说“4=4”,它们也是逻辑上永真的,而不能证伪的,因而是非科学的。

其实,“2+2=4”与“4=4”是不同的。“2+2=4”可以代表在一个牧场上,东边有2只羊,西边有2只羊,那么这个牧场上一共有4只羊,它反映了一个操作(运算)的过程,而“4=4”只能表示,4只羊就是4只羊。因此,等式2+2=4是有差异的同一,而4=4是无差异的同一。

在数学上,有差异的同一才构成数学上的推移、运动,而无差异的同一只能描写静态、稳定或确定性。[2]296

波普尔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在国际哲学界极负盛名。他所提出的“证伪主义”认为,凡是不能证伪的(不能被否定的)学说都是非科学的。这是因为任何学说都有自己的界限,超出这个界限就会被证伪。而2+2=4永远不会被证伪,因此是非科学的。《浅说》用了一节专门批驳波普尔的“证伪主义”,上述引文即其中一小部分。从这一小部分可以看出,如果没有等式辩证法的思想,就不可能对波普尔“2+2=4”无异于“4=4”的言论提出反驳。熟悉《资本论》的人都知道,等式辩证法的思想是马克思分析商品价值形态的基本思想。

三、结语

本文以《浅说》为依据,侧重研究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广谱哲学背后的科学基础。这部分以广谱哲学的客观存在或客观性的概念为例,系统地揭示了数学上等价类理论、变换群理论与广谱哲学客观存在或客观性概念的内在联系,阐述了刚体变换群与欧氏几何、拓扑变换群与拓扑学、伽利略变换群与牛顿力学、洛伦兹变换群与狭义相对论等的关系,论述了把客观性(或客观存在)定义为一定观控方式下的不变性,是对唯物主义基础的又一次刷新。虽然《浅说》中例证很多,但广谱哲学关于客观存在(或客观性)的例子比较典型,它足以说明现代科学的重大发现对广谱哲学的直接影响,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管中窥豹的作用。二是要认识现代科学的重大发现或成果的哲学意义,哲学工作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哲学素养。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张玉祥.广谱哲学浅说[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责任编辑:杨华轲)

Luxuriant Leaves Come from Deep Roots—The Scientific Foundation and Philosophy Quality of Philosophical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AnElementaryIntroductiontoBroad-spectrumPhilosophy

ZHU Xiaohong

(School of Marxism,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Zhengzhou 450046, China)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great scientific discoveries have influenced the theoretical view, description and the form of philosophy. As a modelized and mathematical philosophy, Broad-spectrum Philosophy has close connections with modern scientific discoveries and achievements. Conversely, a philosophy professional should possess philosophy qualities in order to discover the philosophy sense of great discoveries, thus to enrich and promote the philosophy theories with these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Broad-spectrum Philosophy; scientific foundation; philosophy qualities

2016-02-10

朱晓鸿(1971—),女,河南南阳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B089

A

1008—4444(2016)03—0010—04

猜你喜欢
客观存在广谱客观性
界限
宪法解释与实践客观性
婴幼儿下呼吸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临床分析
音乐作品中的客观存在与主观表现
厦门大学科学家发现乙型流感的新型广谱中和抗体
自然法是客观存在还是价值追求
实现“历史解释”多样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整体性与客观性的追求:汪卫东的《野草》研究
论柴静新闻采访对客观性的践行
诱导广谱中和抗体的HIV-1疫苗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