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校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对其就读学位培养模式看法的质性研究

2016-03-06 09:35王晋芳赵俊强姜雨婷高尚谦刘欣娟郝玉芳
护理学报 2016年14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护理学硕士

韩 柳,王晋芳,赵俊强,姜雨婷,高尚谦,刘欣娟,郝玉芳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102)

【护理教育】

中医院校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对其就读学位培养模式看法的质性研究

韩 柳,王晋芳,赵俊强,姜雨婷,高尚谦,刘欣娟,郝玉芳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102)

目的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对其目前所学学位培养模式中各个模块的看法。方法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对11名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进行访谈,将获得的资料用Colaizzi为主的现象学分析一般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将访谈结果按照培养模式分为招生条件、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发展方向相关的4个主题。主题1:招生条件应该基于对临床的热爱程度;主题2:培养目标需基于专科护理方向更加明确细化;主题3:培养过程应体现专科特色且临床科研并重,主要包括(1)课程需基于中医特色与专科特色合理设置;(2)临床实践需要重视实践效果并标准化考核方式;(3)学位论文不应低于学术型但选题可偏向临床;(4)呼吁培养过程中消除“偏见”保证科研与临床并重;主题4:未来发展前景开阔,同时顾虑重重。结论对于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条件上应该融入临床工作认同感;在培养目标上利用专科护士方向进行目标细化从而促进专科护士的衔接;在培养方式上,基于能力不断个性化课程设置同时标准化、统一化考核方式;未来发展上需要争取学校、医院、国家的全方位支持,以促进岗位设置的清晰化。

中医院校;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护理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nursing specialist,MNS)[1],培养直接从事临床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人才,2011年3月教育部正式启动全日制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目前,我国已有86所院校[2]招收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其中有19所中医药院校于2014年获批,并于2015年开始正式招生。相较于西医体系,中医院校对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多借鉴起步较早的西医院校。从目前来看我国对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相关探索已经持续了近5年的时间,研究对象涉及政策制定者、一线教师、硕士导师以及用人单位等多样,研究方法涵盖量性与质性,总体对培养模式的研究在不断深化、细化。但当前我国对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整体仍然存在模式“学术化”的问题[3],其中中医药院校更存在中医特色化不明显的问题。教育实践或研究并不能够建立在逻辑概念和逻辑推理的基础之上[4],摈弃单纯学术化和探索学科特色化都必须基于当下的实际情境,顾全教育活动可能涉及的人或物。因此重视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自身对其所学学位真实感受与体验,是评估并促进教育实践活动的方式之一。在已有的研究中多侧重对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构建,对其应用对象即专业学位的硕士研究生的看法或感受进行研究者较少且较为笼统:已有的培养模式认知[5]、就读体验[6]、就业体验[7]等研究均是针对培养模式的整体体验,其研究对培养的完善性探索指导价值有限,基于此,本研究以刚入校的中医院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视角,呈现其对目前所学学位的培养模式各部分的体验,包括其对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条件、培养目标、培养过程以及发展方向各个模块的看法与体验,旨在为中医院校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4年11—12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浙江、湖北、上海、北京4所中医药院校,11名2015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分别以“A1~A11”进行编号。纳入标准为:2015级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语言表达清晰,愿意参与本研究。样本量的确定以受访者资料重复出现,资料分析时不再有新主题呈现,即资料达到饱和为标准[8]。

1.2 研究方法

1.2.1 资料收集方法 根据研究目的结合查阅文献制定访谈提纲,访谈提纲为:(1)你认为我国当前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条件是否需要将临床经验作为条件之一?(2)你认为目前我国对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定位是否合理,具体培养方式是否合理,请从具体的培养细节谈谈你的看法(具体培养细节:核心能力与核心知识的课程设置,临床实践的主要形式与内容,考核方式,与学术学位的差别)(3)请谈谈你对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未来发展的看法及期待(岗位、发展空间、对专科护士方向的认识、专业期望?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法,通过半结构式、个体化深入访谈形式收集资料用编码代替姓名,绝对保护其隐私。访谈时间一般为30~60 min[9]。访谈过程中结合情境对部分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所有访谈内容在24 h内转录为文字稿。确定访谈资料无新信息出现时,所收集资料达饱和状态,访谈结束。

1.2.2 资料分析方法 资料收集与分析同时进行,资料的分析结果决定资料是否需要继续收集[10],主要采用Colaizzi[11-12]分析法同时综合现象学分析方法,将受访者的描述转化为研究者对被访者描述的综合。具体一般步骤为[13]:(1)认真、反复阅读被访者描述的变化,将文本按照思想的片断分割;(2)在每个思想的片断,用被访者的语句详述重要的表达;(3)用研究者的语言提炼重要的表达以表达思想片段的中心意思;(4)将有相似意思的思想片断汇总;(5)针对研究想象本质初步综合汇总的思想片断;(6)最终对本质的综合。

2 研究结果

2.1 主题1招生条件应该基于对临床的热爱程度

大部分受访者表示,目前不可以将中医药院校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对象限制为 “有临床工作经验的注册护士”;3名受访者认为 “是否可以作为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对象主要取决于对临床的热爱程度及对临床问题的敏感程度,而与有无临床经验无关”(A2,A5,A10);需要临床经验就需要“考虑时间成本,会影响人生规划”(A7);另外有2名受访者认为如果限制还会出现 “为考研而疲于临床工作者”(A9,A10)。但是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可以考虑在未来将临床工作经验的注册护士作为招生条件,因为更有利于临床与科研的结合“有工作经验的护士可以带着临床问题去学习”而且“可以学习国外的招生要求,有利于更好地将实践与理论结合”(A3)。

2.2 主题2基于专科护理需求明确细化培养目标

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同意目前国家对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定位,认为“专业学位是为临床护理培育人才”(A2);“具有高实践性,科学临床思维和工作能力的人才”(A1)。有必要将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专科护士的培养衔接,但是中医药院校的培养方向应该是中医护理在内的多个方向。衔接有助于培养方向的确定,有利于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研究生入学即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具体课程设置有相应的针对性”(A5)但是“需要同时考虑研究生的兴趣点与临床实际的需求”(A8)。目前来看各方面支持较少“需要政策上面的改变”(A10)。

2.3 主题3培养过程应突出专业特色且临床科研并重

2.3.1 课程需基于中医特色与专科特色合理设置 目前我国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中所要求的“高级健康评估、药物治疗学、病理生理学、循证护理、医学统计学或临床流行病学”等课程:(1)具体课程类型方面,受访者表示上述均为必要的课程,但是作为中医药院校的学生,中医特色化的课程也需要有,3名受访者表示“为研究生特设的中医相关的特色课程是必要的”(A6)。此外受访者还认为这些课程不能够满足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该具备的知识。认为课程中还应该加入心理方面、科研方面(包括文献检索以及工具、科研方法)等相关课程,有1名受访者特别强调了心理相关课程(A2);此外有3名受访者表示应该增加科研相关课程的比例 “应增加科研设计、论文指导以及专业方向的课程”。(2)内容方面应突出“专业型”特色,4名受访者认为专科的突出很重要,“应重点突出专业技术领域,应该与科研能力同等重要”(A7)。(3)课时比例应该合理,2名受访者认为应该根据情况减少课程负担,促进自主学习,“比如有些课程作业很多,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这样的课程应该尽量减少负担,留出时间,让我们自主复习”(A5)。

2.3.2 临床实践需重视实践效果并标准化考核方式

2.3.2.1 临床实践设置应基于专科方向重视实践效果 在临床实践环节的设置上,大多数受访者认为中医院校在临床实践的设置与西医院校差别不大,但从专业学位来看,临床实践的设置需要基于明确专科方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临床实践环节更需要注重将理论转化到实践的过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式,亦需要重视临床实践环节中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受访者中3名表示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认为最直接的是课程设置,见效最快的是临床实践,最锻炼综合素质的是项目申报与实施,所以我的观点临床实践中的设置应该是三者结合”(A10)。此外在临床实践具体环节要规范且灵活,即首先在教学设施上规范;有5名受访者中表示临床实习医院要考虑专科方向与教学质量,“注重带教老师的能力;选择医院的特色科室,选择与专业方向一致”(A4)。再者在临床具体安排上要灵活,受访者表示临床实践时间要灵活“目前对实习时间的限定过于死板,临床实践应该看重效果而非时间,如果效果达标,时间短也是可以的,效果不达标再长的时间也无济于事”(A10)。

2.3.2.2 临床实践过程性考核应标准化规范化 对于过程性考核,受访者从考核内容、考核形式、评价者几个方面进行了陈述;(1)在考核内容方面,大部分受访者意见一致,认为应该包括临床涉及的知识、技能各个方面同时侧重于临床应用方面 “临床能力考核我觉得包括很多方面,如,护理文书的书写、管理床位、专科操作技术、教育考核等”(A3);同时有2位受访者表示 “应该更多重视应用方面的考核”(A5,A8)。 (2)考试形式方面,受访者均认为应该多种方式结合,以实践演练为主,同时强调应有明确的考核标准。有6名受访者表达了其具体看法“课程考核与临床护理操作考核相结合”(A1,A7))、“可定期进行理论考核、操作考核、护理查房、病案分析等。”(A2)、“考核形式可以使小讲课、 护理查房”(A5,A11)、“考核方式应该以实际演练为主……而且考核标准应该基本一致”(A9)。 (3)评价者,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应该主要是临床带教老师以及导师组成员,“由临床老师及学院导师一同考核”(A10);同时有3名受访者提出可以加入学生自评。“学生自评,加导师组床旁考核”(A2,A7,A9)。

2.3.3 学位论文标准不应低于学术型选题可偏向临床 学位论文是硕士研究生阶段最重要的考核内容,关于学位论文的设定与标准,大部分受访者认为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位论文方面不应该限制其的范畴以及大小,但是在选题上可以有所侧重,更偏向于临床;受访者认为学位论文“应该尊重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2位受访者给出了相关的理由,受访者认为在选题上可以更偏向临床是因为 “专业学位立足于实践针对实践工作中的问题……解决实际的问题”;但是受访者均认为不应对专业学位的学位论文要求标准降低,因为“对我们来说临床实践与科研论文是并重的”“我们在临床的时间比较多,但是科学严谨的态度是一样的”;而且“降低标准就是降低要求的感觉,我希望以高标准要求自己……是一种促进”。

2.3.4 呼吁培养过程中消除“偏见”保证科研与临床并重 在具体培养上受访者认为专业型与学术型的培养定位导致了培养方式不一,但是目前培养过程中存在对这种培养定位的误解,呼吁教育部门及院校老师在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面科研与临床并重。目前的培养定位为“专业型更加侧重于实践能力;临床型更侧重于科研能力”,因此导致专业学位在临床实践时间上更长,临床能力要求更高,课程学习侧重于专业技能,而科研知识比例较少,受访者表示这其实是个误区,“目前很多(老师)都觉得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更为关键,科研能力可以不那么重视,其实我们并不这样认为,这是一种偏见”。而大部分受访者均认为培养中临床与科研应该并重,“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也需要科研能力,不能针对临床而放弃科研,二者的重要性并架齐驱”(A7);此外在培养过程中大部分受访者感觉学术学位比专业学位更受重视,内心有失落感“综合目前,学术学位普遍受重视,有更多的奖助学金及机会……而专业学位没有资金支持保障体系让我觉得有种无所适从的感觉,感觉也是一种偏见”(A9)。

2.4 主题4未来发展前景开阔但顾虑重重

2.4.1 岗位与发展方向广阔但中医方向可能会受质疑 大部分受访者认为目前中医药院校进行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有必要的,而且其岗位与发展方向同西医院校平等就业前景是十分广阔的,但是同样有担忧,有3位受访者表达了其具体的担忧“会出现一个问题,现在大家都认为中医药院校培养的只是中医方向,可能会对我们的非中医专业型质疑,带来很多麻烦”(A7),在具体岗位定位上,大部分受访者认为首先是临床专业性较强的岗位 “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毕业生可到各级医院、康复中心及其他卫生部门、医学院校从事临床护理、护理管理……”(A5);同时3名受访者强调应该承担科室科研与带教任务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临床中应该承担更多的有关教学与科研的责任”(A1)并且逐步向管理者提升;“在科室中慢慢发展,作为护士长的重点培养对象”(A5,A7);发展方向则包含了护理领域的各个方向,大多数受访者认为主要的发展方向仍是医院与临床,但是也不排除社区以及医疗机构等。

2.4.2 专科护士为主要发展方向但衔接需要多方支持 受访者中大部分认为,在中医院校的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向不应该局限于中医护理,与西医院校一样方向多样是恰当的,“对护理专业学位的培养不应该因为院校的中西医性质而受限,就像中医院校本科的培养同样是中西医并偏重于西医的”;此外,大部分受访者认为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马上成为专科护士有一定困难,需要在培养阶段进行知识、技能等各个方面的准备工作,特别是临床专科经验技能的积累与资格认证相关的系列准备,而在培养方式上需要做好衔接包括政策等各个方面“因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虽在临床实践2年,但经验尚浅,应该再经过几年的历练”(A1)“……成为专科护士是需要年限的,如果我们实习的时间可以算入年限比较好,而且专业学位研究生成为专科护士应该有别于本科或大专,比如放宽年限设置等需要在政策上面改变”(A7)。

2.4.3 未来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作用意义深远但目前需要更多支持与完善 首先是受访者一致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习时应该像临床医学专业予以一定的实习津贴,受访者表示“专业的发展没有资金支持,具体实习以后的住房问题,餐饮问题,都是很大的支出。对于家庭也是有负担的”(A7)。而对专业学位未来发展的上,受访者期望专业学位的培养能够不断完善,不管是自身还是整个护理专业都获得更多的支持与重视。此外有2名受访者表示了对目前现状的理解“期望课程设置上可以再进行商榷,这主要还是一个过程,还要不断改进”(A8),同时有1名受访者表达了未来的自我期望,“我期望毕业后是一位专业的、受人尊敬的、可以给病人解决任何问题的、对护理事业的进步作出贡献的护理人才”(A6)。

3 讨论

3.1 将对临床工作的认同感融入招生条件中 中医药院校将“对临床工作以及中医认同度高”作为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条件。招生条件是对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初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质量,其培养方向主要是临床,因此在初期选择真正热爱临床护理可以一定程度上稳固培养方向,而研究同样表明职业嵌入式教育可以避免人才的流失[14]。目前在国外招生条件中已对工作条件有限制,在美国要求申请者为至少在相关领域工作1年的注册护士;英国要求要有2~3的工作经验;澳大利亚要求至少5年的全日制工作经验[3]。限制不仅促进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更完成了对临床工作认可度的筛选。但目前我国仍然无法直接做到效仿国外将临床实践经验加入到招生条件中,一方面教育需要公平不能够单纯按照临床经验评判,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类似[15],另一方面,被访者认为招生条件主要是考虑对临床专业的热爱度与对临床思维的敏感度。然而由于我国招生条件中没有实践经验的要求,所招学生缺乏对临床专业的认同感,当学生被动地调剂为专业学位时,存在诸多负面情绪,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当不对临床经验做限制时,需要对临床工作的认同度作为招生条件,选择临床工作认同度高的人才进行培养,一定程度会减少人才流失,保证高级护理人才队伍的稳定性。

3.2 细化培养目标以利未来向专科护士发展 从访谈结果来看,目前中医药院校对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总体定位明确,但是需要细化方向;这也与诸多西医院校的研究一致[16],但是在具体的方向上,受访者认为需要有固定的方向,有利于向专科方向发展,结合文献分析得知目前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上,英国有着直接明确的培养定位,美、澳等国家[17-19]则以职业角色的核心能力来对能力进行定位;因此我国需要细化培养目标,根据具体的专业方向细化具体的培养定位及目标,并且基于此细化培养能力促使学校清晰化培养方向,学生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此外,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目前虽然我国政府部门大力支持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的教育和专科护士培训,但尚未制定有利于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专科护士培训相接轨的政策方案,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在政策层面上缺乏衔接的内在动力[20],而国外的成功经历[21]来看,从专科护士的专科方向细化这样也有助于护理专业学位硕士与专科护士培养的衔接。

3.3 课程设置的特色化考核方式的标准化 访谈结果表明,在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课程设置方面,应该加入中医特色的课程。此外,临床与科研应并重,恰当增加科研相关课程的比重;在临床实践方面,临床实习时间安排上要灵活,并且不能将实践时间与实践效果相提并论。在考核方式上中西医院校没有差别,均需要多种方式结合,并强调建立标准规范的考核指标体系与评价体系。结合文献分析,目前国外[22-23]课程设置体系主要由基础核心课程、高级实践与专业课程组成,与国外相比,我国课程设置尚未形成科学体系和自身特色,需要设置完善、具有护理特色的课程内容;建立标准、规范的评价体系等[24],同样有研究表明对于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上,缺少科学具体的学习经验[25];因此需要在培养方式中重视课程的安排符合培养需求科研与临床并重,同时重视临床实践能力的考核标准与方式,目前也已有研究者进行相关的研究[26],确定临床实践能力的具体考评指标,可避免片面将实习时间等同于临床实践效果。

3.4 科研与临床并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专业性人才 访谈结果表明,受访者认为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与临床能力应是并重的,并呼吁培养中将二者并重,侧面反映出二者不平衡的培养现状,这与之前的研究一致,杨巾夏等[5]的研究认为目前在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有着“学校管理制度存在偏倚;理论学习不足”等负性的体验。彭易等[6]曾指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主要是衡量学位获得者在临床医学领域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其强调了科研实践的并重性;而亦在张 瑛等[27]研究中亦表明目前我国临床的现状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并不缺乏科研课题,真正缺乏的是能够发现临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撰写标书、申请科研课题、开展科研工作”更说明了科研能力的重要性与需求性,因此目前对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需要科研与临床实践并重,真正培养我国国情所需的高水平专业性护理人才。

3.5 争取各方位支持推进岗位设置的清晰化 访谈结果中,受访者一方面对目前处于探索中的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细节中所表现出的种种不足表示理解,对未来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发展前景充满积极的期待,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未来发展的诸多的顾虑:首先是对“中医药院校只培养中医药人才”的社会认知所带来问题的担忧,再者是对与学术学位在奖助支持、机会上的不平等的不解;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实习津贴等实习待遇方面不一致的无奈以及对未来临床能否发挥应有价值的顾虑等等。结合文献分析,上述顾虑确实普遍存在[28],而且目前医院管理者不够重视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规划,未能合理设定岗位、划分工作职责、分配岗位绩效,使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不能在自己的岗位中充分发挥专业价值[29]。因此,一方面需要医院重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清晰化针对专硕的岗位设置;另一方面需要及时从学校及医院及国家各个层面引起重视,加大支持力度;予以恰当的支持及时的鼓励,及时解除目前在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种种顾虑使其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

[1]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39种硕士专业学位概览[EB/OL].(2010-10-13)[2016-6-02].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gjjl/szfa/267348.shtml.

[2]郭桂芳.我国护理学研究生教育概述[J].中华护理教育,2015,12(7):485-489.DOI:10.3761/j.issn.1672-9234.2015.07.001.

[3]张 倩,姜安丽,朱爱勇.美、英、澳三国高级护理实践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17):1588-1591.

[4]庞守兴.从“学”到“术”:教育学理论的实践转向[J].教育发展研究,2012(9):1-5.DOI:10.14121/j.cnki.1008-3855.2012.09.001.

[5]杨巾夏,张文燕,武冰玉.上海市3所高校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对培养模式认知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报,2015,22(18):8-11.DOI:10.16460/j.issn1008-9969.2015.18.008.

[6]彭 易,程 云,钟亚萍.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就读体验与应对的质性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1,8(8):339-342.DOI:10.3761/j.issn.1672-9234.2011.08.001.

[7]杨巾夏,陈翠萍,段 霞,等.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职业期望与就业体验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5,30(7):6-8.DOI:10.3870/hlxzz.2015.07.006.

[8]普拉尼.利亚姆帕特唐,道格拉斯.艾子(著).质性研究方法:健康及相关专业研究指南(郑显兰译)[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69.

[9]埃文.塞德曼(著).质性研究中的访谈:教育与社会科学研究指南(周海涛译)[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21-23.

[10]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21.

[11]Colaizzi P.Psychological Research as the Phenomenologist Views it Existential Phenomenological Alternatives for Psycholog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48-71.

[12]Colaizzi H J,Carpenter D R.Qualitative Research in Nursing:Advancing the Humanistic Imperative[J].Philadelphia:J.B.Lippincott,1995,45(1):39.

[13]李 峥.护理研究中的质性研究(一)[J].中国护理管理,2007,7(4):78-80.

[14]郭 静,王 瑛,卢国华.职业嵌入视域下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研究[J].护理研究,2014,28(6B):2054-2056.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4.17.003.

[15]胡代荣,张 华,赵 岳,等.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关键要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天津护理,2014,22(5):377-379.DOI:10.3969/j.issn.1006-9143.2014.05.001.

[16]张美芬,谢 文,黎 青,等.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J].中华护理教育,2015,12(10):741-745.DOI:10.3761/j.issn.1672-9234.2015.10.005.

[17]邵 欣,李 峥.美国护理专业化发展现状对我国护理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启示[J].护理管理杂志,2008,8(10):30-32.DOI:10.3969/j.issn.1671-315X.2008.10.012.

[18]汪 健,李 峥.英美国家护理专业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华护理教育,2009,6(6):272-274.DOI:10.3761/j.issn.1672-9234.2009.06.011.

[19]李亚洁.护理研究生教育[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1.

[20]崔新芸.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专科护士培训接轨可行性及难点探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21):54-57.DOI:10.3969/j.issn.1006-7256.2015.21.028.

[21]李梦诗,王毅欣,顾 申,等.澳大利亚护理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关系的介绍[J].护理学杂志,2014,29(6):83-86.DOI:10.3870/hlxzz.2014.06.083.

[22]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of Nursing.The Essentials of Master’s Education for Advanced Practice Nursing[EB/OL].(2015-12-14)[2016-06-02].http://www.aacn.nche.edu/publications/order-form/masters-essentials.

[23]张 艳,张振香,史 岩,等.美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现状及启示[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8):90-92.DOI:10.3969/j.issn.1672-1756.2013.08.032.

[24]王淑粉,杨培常,张 艳.近5年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现况进展[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4):5-7.

[25]张 健,赵秋利,仰曙芬,等.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119-121.DOI:10.3969/j.issn.1002-1701.2014.01.064.

[26]陈 媛,李亚洁.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评指标权重的确定[J].护理学报,2012,19(9):13-17.DOI:10.16460/j.issn1008-9969.2012.09.002.

[27]张 瑛,卢国华.“订单式”培养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13,20(12B):16-18.DOI:10.16460/j.issn1008-9969.2013.24.001.

[28]王淑粉,张 艳,杨培常,等.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体验研究[J].医学与哲学,2014,35(1):88-90.

[29]李梦诗,顾 申,刘文庸,等.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学报,2014,21(1):22-24.DOI:10.16460/j.issn1008-9969.2014.01.001.

G420

B

10.16460/j.issn1008-9969.2016.14.016

2016-02-27

韩 柳(1992-),女,山西忻州人,本科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

郝玉芳(1968-),女,北京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haoyufang0903@sina.com

方玉桂]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护理学硕士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护理学杂志》稿约
《老年护理学基础》
——老年护理学的日常生活护理要点研究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对外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规范化培养的实践性探索
改进硕士研究生解剖教学的探索丁
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