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文化与翻译——《红楼梦》杨、霍两译本第三章贾宝玉服饰翻译对比

2016-03-06 16:24常璐王治江
关键词:英译本贾宝玉对比

常璐,王治江

(华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9)



服饰文化与翻译——《红楼梦》杨、霍两译本第三章贾宝玉服饰翻译对比

常璐,王治江

(华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9)

关键词:《红楼梦》英译本;贾宝玉;服饰翻译;对比

摘要:《红楼梦》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在国内外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力,被翻译成了许多种语言。《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最为著名,David Hawkes译本 The Story of the Stone与杨宪益、戴乃迭(Yang Hsien-yi and Gladys Yang)译本 A Dream of Red Mansions。以第三章为例,对这两部英译本中贾宝玉的服饰翻译进行了对比分析。

《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它在中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服装饰品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红楼梦》现已有英、法、俄等十几种语种的择译本、节译本和全译本。其最著名的两个英译本,分别为:英国出版的David Hawkes的译本 The Story of the Stone,1978年出版的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 A Dream of Red Mansions。两个英译本都有自己的鲜明特征,译者都显露了自己深厚的文学造诣,而本文选择了贾宝玉的服饰翻译这一角度来将这两部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特殊的人物,他是花团锦簇的大观园中唯一的男性。他的特别,不仅体现在思想言论、行为举止,也体现在独特的的衣冠服饰。

季学源先生在《红楼梦服饰鉴赏》中提到:“宝玉的服饰特色:(一)高度个性化;(二)高度贵族化;(三)高度女性化。”他认为贾宝玉的服饰是整体和谐与独特的,是由曹雪芹精心设计的,而且是集古代服饰乃至少于民族以及戏服之大成的。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多次对贾宝玉的服饰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本文选择了第三章中贾宝玉出场的片段,将从冠冕鞋袜,服装,配饰三个方面对两译本中贾宝玉的服饰进行对比分析。

一、贾宝玉的冠冕鞋袜翻译

在《红楼梦》的第三章,贾宝玉正式出场: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报道:“宝玉来了。”此时贾宝玉穿的是出门的正装,随后便换上了居家服饰。曹雪芹在这里对贾宝玉的两套服饰进行了极其详尽的描写,将一个英俊潇洒、备受家族宠爱的青年贵公子形象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贾宝玉外出归来,“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对于“束发嵌宝紫金冠”,杨宪益翻译为golden coronet studded with jewels,而霍克斯翻译为small jewel-encrusted gold coronet。两人都用了coronet来翻译紫金冠,coronet是宝冠,小冠冕的意思。紫金冠是我国古代男子的一种束发工具,也是一种头饰,使用时罩在发髻上,以簪子固定。从形状和功用上来说,用coronet一词是合适的。而嵌宝二字,杨宪益用的是studded with jewels,霍克斯则翻译为jewel-encrusted。前者的意思是:布满颗粒,打上装饰钉,镶嵌;后者是:(用贵重物品在)表面装饰。嵌宝自然是镶嵌于紫金冠之中的,所以个人认为studded比encrusted更为合适。

这里自然也写到了贾宝玉的鞋袜,在贾宝玉刚进门之时,脚上“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待到换下了出门的衣服,就换上了“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

对于宝玉脚下那双"青缎粉底小朝靴",杨宪益译作court boots were of black satin with white soles,而霍克斯笔下则是a half-length dress boot of black stain with thick white soles。两者差别不大,主要是因为此靴常见且式样简单。

锦边弹墨袜,杨译black-dotted stockings with brocade borders,霍译black and white socks trimmed with brocade。对于锦边,两人的翻译是相似且没有什么争议的。但是弹墨,杨宪益译为black-dotted(有黑点的),霍克斯译为black and white(黑白的),两者都不够精确。弹墨不是颜色而是一种印花工艺:以纸剪镂空图案覆于织品上,用墨色或其他颜色或喷成各种图案花样,叫弹墨。所以不一定是黑白的图案。

厚底大红鞋,杨宪益译作thick-soled scarlet shoes,霍克斯译为thick-soled crimson slippers。厚底两人的翻译是基本一致的,scarlet (猩红色,深红的,鲜红色的)和crimson(深红色的)意义也相近。最主要的区别是,霍克斯对于这双鞋用了slippers(拖鞋)。红楼梦成书于清朝,在清朝,拖鞋主要指的是木屐。贾宝玉也经常穿着木屐走动,但一般是在风雨天为了防滑防湿。所以个人认为这双厚底大红鞋应该并不是拖鞋的式样。

通过对贾宝玉冠冕鞋袜的翻译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杨宪益与霍克斯在大多数的翻译中都达到了某种程度上的默契。这种默契是由于在不涉及具体服饰工艺知识的时候,两人作为翻译的大家,都对原文文字有着准确的理解,并且对英文词汇的掌握也相差不远。同时我们也会发现,两个人对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与传统服饰工艺的了解都不是很深入。《红楼梦》成书于清代,其中涉及的服饰工艺对于今人可能很难具体理解,所以极易造成误译。本文认为,翻译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将原文本中包含的文化传播到目的语的过度。钱钟书先生认为翻译在文化交流里,是个居间者和联络员,介绍大家去认识外国作品,引诱大家去爱好外国作品。由此可见,在对服饰进行翻译的时候,译者应该去深入了解源语言国度的服饰文化、具体工艺,以免无法精准传递原文的信息。如果翻译时在正文中很难体现这种文化,我们可以用注释的方式来进行表达,这样既有利于传播源语言所涉及的文化,也利于读者进行通畅舒适的阅读。

二、贾宝玉的服装翻译

贾宝玉的正式着装是极为华丽的,他“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宝玉穿着的"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在杨宪益的笔下为red archer's jacket, embroidered with golden butterflies and flowers,而霍克斯译为a narrow-sleeved, full-skirted robe of dark red material with a pattern of flowers and butterflies in two shades of gold。箭袖,起源于北方民族的服饰,其袖子窄小,紧裹手臂,袖口接出一个半圆形的“袖头”,在清朝为礼服。Archer's jacket意为弓箭手穿的短上衣,而narrow-sleeved, full-skirted robe则是大摆窄袖礼服,所以霍克斯的翻译相对更容易让读者明白这件衣服的式样,虽然他也并没有注意到箭袖是在紧窄的袖口前边再接出一个“袖头”。对于二色金,也许是认为没有必要译出,两人的翻译都不是很理想。其实二色金指的是刺绣用的红金,青金两种金线。

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杨宪益翻译为turquoise fringed coat of Japanese satin with a raised pattern of flowers in eight bunches,而霍克斯翻译为jacket of slate-blue Japanese silk damask with a raised pattern of eight large medallions。排穗一词两人都未能翻译出来,排穗是一种皮毛软长,形如麦穗的珍贵羊羔皮。石青是一种淡灰绿色,turquoise为青绿色,蓝绿色;而slate-blue为蓝灰色,虽不完全精确但也都比较接近。杨把起花八团翻译成raised pattern of flowers in eight bunches(浮凸的八束花朵图案)是不准确的。起花不是花朵,在石青色的倭缎上刺绣彩团八个称为“起花”,相较之下霍克斯的译法更为正确。而对于“褂”的翻译,杨用了coat,霍用了jacket。“褂”是清代特有的一种礼服,通常为圆领、对襟、袖端平齐。褂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长至膝盖的长褂,另一种是长至胯部的短褂。贾宝玉所穿应该是长褂,也叫“礼褂”,所以霍克斯所用的jacket(短夹克)显然是不合适的。

在换成居家服饰之后,贾宝玉“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

银红撒花半旧大袄,杨宪益译作His coat of a flower pattern on a bright red ground was not new,霍克斯译为a rather more worn-looking rose-colored gown, sprigged with flowers。大袄,即长袍。杨用coat(上衣,外套)显然不如霍用的gown(长袍,长外衣)更精准。银红这种颜色指银朱和粉红色颜料配成的颜色,多用来形容有光泽的各种红色,尤指有光泽浅红。因此bright red应该说比rose-colored更贴近。

松花撒花绫裤,杨宪益翻译为light green flowered satin trousers,霍克斯译作ivy-colored embroidered silk trousers。松花为浅黄色(带点小绿,松树花粉的颜色)。所以杨宪益的light green比ivy-colored准确,ivy-colored为常春藤色,是一种浓厚的绿色。绫是一种丝织品,细薄者为绫,厚密者为缎。satin的意思就是缎,silk更接近绫的含义。

在对贾宝玉服装翻译的对比中可以发现,两人对于服饰文化的误解依然显著存在。同时从某些词汇的翻译中(如:松花色,杨宪益译为light green霍克斯译为ivy-colored;绫杨译satin霍用silk),也可看出两人分别作为源语言国家和译入语国家的译者,杨宪益对于原文的理解更加精准,而霍克斯对于英语的词汇使用更为贴切。这自然是由于两人所使用的语言不同决定的。对于翻译中出现的漏译现象,比如两人都没有翻译排穗,一种可能是两者对这种特定专业词汇的不了解,也可能是由于两人认为这样的词汇对于读者来说很难理解并且不译也不会对行文造成影响。但是本文认为,这样的服饰细节更能体现贾家的富贵荣华与中华服饰的绚丽多彩,乃至曹雪芹描写的细致用心,所以还是应该尽量去查找资料、谨慎翻译,以传播中华文化。

三、贾宝玉的配饰翻译

在换装之前,宝玉“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

二龙抢珠金抹额,杨宪益译作golden chaplet in the front of two dragons fighting for a pearl,而霍克斯翻为golden headband low down over his brow in the front of two dragons playing with a large pearl。对于抹额的翻译,霍克斯更为精准。chaplet的意思是花冠,念珠,项圈;headband意为(扎在额头上的)束发带,扎头带。宝玉所带的抹额是一种额部饰品,形如头箍,镂饰图纹,缀以珠宝。因此霍克斯的用词更贴近抹额的本来形状。而二龙抢珠的抢,杨宪益用了fighting,霍克斯用了playing,影响不大,都可以体现出纹饰的形状。

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杨宪益翻译为colored tasseled palace sash:彩色结穗宫用腰带;而霍克斯翻译得极为复杂court girdle of colored silks braided at regular intervals into elaborate clusters of knotwork and terminating in long tassels:以长长的流苏为结束的彩色丝绸精心编制出规律花串的宫廷腰带。杨译简洁,霍译具体形象,各有胜处。

而在换装之后,贾宝玉的头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

对于金八宝的翻译,杨宪益用的是the eight precious things,霍克斯则译为a jeweled gold clasp。197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对此是配有注释的,里面认为金饰物上嵌的各色珍珠宝石,泛称“八宝”,又一种如指顶大的各类“吉祥图案”的小金玩物,如升、斗、如意、印盒等,也叫“八宝”。因此大概两者对金八宝的理解都有偏差,杨所说的八样珍宝和霍所说的镶珠宝的金扣都不是十分准确。

“通灵宝玉”为贾宝玉落胎时口衔的美玉,杨宪益这里将其翻译成the precious jade,没有霍克斯的his jade那样有具体的指向。

寄名锁,又叫长命锁,挂在儿童脖子上的一种装饰物,寓意辟灾去邪,“锁”住生命。杨宪益译为a lock-shaped amulet containing his Buddhistic name,霍克斯译为padlock-shaped amulet。霍克斯翻译的十分简单,就是“锁形的护身符”,杨宪益的译法中多了Buddhistic name,则是侧重在了"寄名"二字的文化含义:迷信习俗。怕小孩夭亡,在神或僧、道前寄名为弟子,再用锁形饰物挂在项间,表示借神的命令锁住,称为“寄名锁”。从这一部分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对于某些配饰的翻译,比如宫绦,霍克斯的翻译极其具体形象,相反的是杨宪益十分简洁,这应是因为两者所处的翻译视角不同所决定的。杨宪益的翻译更接近中国人的表达方式,但并不十分适合西方人接受;而霍克斯并不十分在意对于中国文化的原本传达,选择了更利于西方人接受的方式。本文认为这两种翻译方式都有可取之处,若能两者兼具则更加有利于文化传播。但是对于一些外国人很难理解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两人都选择了不译,这样的选择有利于西方人去阅读却不利于传播文化。

四、结语

作为最著名的两部英译版《红楼梦》,David Hawkes的 The Story of the Stone与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 A Dream of Red Mansions都是非常优秀的翻译作品。本文选择了第三章贾宝玉出场的部分,对其服饰的翻译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在对于其中男主角贾宝玉服饰的翻译上,两者各有胜场也各有特色。当然,也有两者翻译默契或者同样失误的部分。这是由于文化的差异与传统工艺的流失所造成的。所以,在翻译服饰的过程中,应该尽力去了解源语言国度的服饰文化,深入研究其历史背景,才能够更准确的传达原文本中的信息,使读者在享受故事的同时,了解另一文明的瑰丽文化。同时,对两译本中服饰翻译进行对比,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红楼梦》和它的英译本,以期更好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使《红楼梦》真正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艺术瑰宝。

参考文献:

[1]David Hawkes. The Story of the Stone. London: Penguin Classics, 1974.

[2]Yang Xanyi, Gladys Yang.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2007.

[3]曹雪芹.红楼梦.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

[4]季学源.红楼梦服饰鉴赏.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5]王坤,岳玉庆.从《红楼梦》中的服饰翻译看文化的可译性.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399-400.

[6]赵菲.浅析《红楼梦》中的服饰描写.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9(4):144-147.

[7]季学源.“脂粉英雄”王熙凤的服饰——《红楼梦》服饰研究系列之一.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37-40.

Abstract:Dream of Red Mansions is the best of the four famous works of ancient China. It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nd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many languages.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Dream of Red Mansions are the most famous: The Story of the Stone of David Hawkes and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of Yang Hsien-yi and Gladys Yang. In this paper, I used the third chapter as the example to do comparative study of dress translation of JIA Bao-yu in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Dress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Comparison of Dress Translation in Third Chapter of Two Versions of Dream of Red Mansions

CHANG Lu, WANG Zhi-jia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ngshan Hebei 063009, China)

Key words:English versions of Dream of Red Mansions; JIA Bao-yu; dress translation; Comparison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708(2016)01-0112-04

猜你喜欢
英译本贾宝玉对比
基于语料库中英译本译者主体性的对比分析——基于韩国作家韩江的《素食主义者》中英译本平行语料库
贾宝玉三次劫难及其佛教隐喻——“三毒”与情
食味知人:贾宝玉的三个饮食场景
贾宝玉:暖男的爱仅仅如此
瑞典文《红楼梦》译介源流考*——兼驳霍闵英译本转译论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
论贾宝玉之本真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