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荒原中的一朵奇葩”——《最蓝的眼睛》中克劳蒂亚成长研究

2016-03-06 16:24谢立团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家庭环境社会环境

谢立团

(华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 河北 唐山 063009)



“精神荒原中的一朵奇葩”——《最蓝的眼睛》中克劳蒂亚成长研究

谢立团

(华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 河北 唐山 063009)

关键词:克劳蒂亚;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健康成长

摘要:克劳蒂亚是托妮·莫里森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的叙述者,也是该小说的主人公之一。通过分析《最蓝的眼睛》中克劳蒂亚的成长历程,指出虽然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像精神荒原一样对克劳蒂亚的成长起着消极影响,但由于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对其从物质到精神无微不至的呵护,使她如一朵奇葩,冲破外界种种桎梏,依然成长为一位心地善良、乐观向上、阳光健康的女孩。

小说《最蓝的眼睛》通过克劳蒂亚讲述了佩科拉的悲惨遭遇,以及渴望拥有一双蓝眼睛不得而疯掉的故事。小说主要情节笼罩在阴暗、悲观的氛围中。由于多年来黑人女性一直受到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和白人价值观的摧残,对于她们,学校和社会变成了缺少温暖与关爱的精神荒原。然而,我们知道,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三要素,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最终在被教育者身上得到综合的折射。当三者目标一致时,便会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推动或者阻碍受教目标的成长;反之,当三种力量目标方向出现差异时,则会出现其中的一种或者两种力量消解于另一种力量之中的现象。在小说《最蓝的眼睛》里,克劳蒂亚的例子就属于后者。虽然在学校环境以及社会环境中饱受各种漠视、侮辱,但是由于有一个温馨和睦、充满爱和友善的家庭环境,克劳蒂亚就像精神荒原中的奇葩一样得以健康地成长,在她身上,读者可以看到美国非裔生存的一线希望。

一、学校环境

学校教育是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指个人在学校里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教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除了主要任务,即要求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一定的技能外,学校教育还以班级为单位,一方面促进青少年迅速学会共同生活,另一方面也很好地锻炼了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学生通过参与目标一致的活动,学会在各种“磨合”之中找到新的认同,确立新的共识,并从中获得实际的体验,从而了解自身,发现他人、尊重他人到与他人和谐相处,使青少年更好地融入群体和社会当中。除此之外,学校作为教育机构,为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使他们拥有独立、健全的人格和鲜明、健康的个性,也使得他们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学会选择,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同时也使青少年拥有善良的人性、美好的内心和优雅的举止。其实,像任何事物一样,学校教育也有弊端,就是负向功能。学校教育对学生的个体发展负向功能包括显形和隐性两方面。显形负功能(比如体罚等)很容易被发现,而隐形负功能不易察觉,并且对人的负面影响是持久的,甚至影响人的一生。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作为学生,克劳蒂亚和佩克拉一样在学校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歧视。一有机会老师便嘲笑她、数落她。黑人男同学在走廊里伸腿拌她,放学后将她围住,唱着侮辱她的小调;浅肤女孩搞恶作剧捉弄她,白人男孩仍石头打她,白人女孩藐视她。她不仅遭到身体上的虐待而且还得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像佩克拉一样的黑人女孩在学校感到紧张、压抑甚至恐惧。由于种种心理压力,隐形负功能转化为显形负功能,最终导致佩克拉心理失衡,精神崩溃。而学校教育对学生的个体发展负向功能之所以对克劳蒂亚没有明显的消极影响,主要原因在于浓浓的母爱和和睦的家庭环境培养了她强大的内心和化解一切消极影响的能力。

二、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即人类所处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制环境、文化环境和科技环境等宏观因素。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有重大影响,起着重要作用。克劳蒂亚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是种族歧视非常恶劣的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社会。整个社会对美的宣扬就是拥有:蓝眼睛、白皮肤,而黑皮肤被认为是丑陋的。在白人主流文化下,各大媒介所宣扬的也是白人为优等民族,而黑人是劣等民族。好多黑人因此感到自卑无助,于是背弃了黑人本民族文化,崇尚白人文化,从而迷失了自我,成为白人主流文化的附庸。布莱德拉夫人自从来到北方城市工作以来,由于丈夫乔利不如以前爱她了,她除了看白人主演的电影,就是在白人家里做仆人并从中寻找到一点点精神安慰,这代表了当时美国社会中大部分黑人的生存处境。而克劳蒂亚全家却与其他黑人完全不同,他们没有受到白人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任何影响,一家人快快乐乐地生活。同样在白人眼中丑陋不堪的克劳蒂亚却没有像佩克拉那样对自己的相貌敏感并为此自卑。她曾说,“我们对自己的皮肤并不感到丢人,享受着感官给予的信息……”48在克劳蒂亚看来肤色不同只是人的外表不同,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虽然有白人主流文化的浸染,一些像克劳蒂亚的妈妈——麦克蒂尔夫人一样的母亲仍然能够自尊自爱并且影响、鼓励、呵护着她们的子女。黑人文化正是因为有很多像麦克蒂尔夫人一样的黑人才得以持续传承下来,他们并没有认为自己的民族比别的种族低劣。黑皮肤只是黑人民族天生的,就像白人的皮肤是白色的一样,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也充分体现了黑人民族的民族自爱和自尊。另外,他们也像认同自己的生理特征一样认同自己的黑人民族文化。同样生活在白人主流文化猖獗的社会氛围中,她们不像布莱德拉夫人那样打骂自己的女儿,而是全身心地爱着自己的女儿们,并不时地暗示她们:好好地活着,黑人和白人没有什么区别。这种积极正面的家庭教育环境与消极的学校和社会教育环境相反,在三者的较量中,受教者的倾向直接决定了它们力量的大小。

三、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指以家庭这一社会群体为核心形成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环境提供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家庭环境,由家庭物质、家庭行为、家庭意识三方面组成。家庭物质主要反映家庭生活环境、消费趋向、经济状况等。家庭物质包括经济收入、支出、衣食住行等。家庭行为反映家庭成员的各种活动和行为规范。家庭行为包括家庭成员的各项活动,如文艺、体育、学习、娱乐、卫生保健、家务劳动等;也包括家庭中自己规定的行为原则,如家法、家规等。家庭意识包括家庭的道德观念、理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通俗地说,就是一个家庭的家风。家庭意识反映家庭成员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心理,从而形成家庭的是非标准,约束家庭成员的行为。

(一)家庭物质条件

家庭物质条件为青少年成长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推动力。首先,家庭的地理位置对青少年的思维力、创造力以及综合素质有重要影响。其次,家庭的经济状况决定了青少年成长所需的物质条件,如营养、学习资料、受培训的机会等。好的经济基础,不但可以为青少年提供好的学校,优化智力,同时还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使他们有一个好的体质。由于克劳蒂亚的父母文化程度低,只能从事体力劳动,收入微薄,没有能力为女儿们提供更好的受教育机会。住房条件也很差,房子又旧又冷,四处漏风,为防止冷空气进屋,窗户经常用破布堵着,但是克劳蒂亚还是经常生病。为了取暖,她们经常捡拾煤渣,但屋子仍然很冷。为了三夸脱牛奶,麦克蒂尔夫人抱怨个没完,可见她们的饮食条件也是相当差劲。低劣的家庭物质条件并没有给克劳蒂亚的身心发展造成太大的影响,她们依然乐观、向上,究其根本,与父母所创造并给予他们的精神财富有很大关系。

(二)家庭精神环境

家庭精神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关系、文化气氛、家庭成员的期望水平等。良好的家庭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品质、人格、情绪产生良好的影响。在良好的家庭气氛中,青少年能感到愉快、安全,因此,就会显得情绪稳定,有独立性、主动性等。另一方面,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和特定的家庭文化氛围也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自我价值体系和人才思想素质。在整个家庭精神环境中,父母作为孩子的直接监护人,对其有着极其重要的保护、引导作用。当外界环境恶化时,父母的保护和引导则成为孩子精神上的避风港,并对其价值观、人生观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1母亲在克劳蒂亚成长中的正面作用

麦克蒂尔夫人是一个中年黑人妇女。麦克蒂尔夫人把克劳蒂亚看作自己的心肝宝贝,当她们上学时,母亲给她们准备好新的棕色长筒袜和鱼肝油。摔伤时母亲会说“你们疯了吗?”5感冒时,母亲皱起了眉头,“上帝啊,赶紧上床,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把头包起来。… 找些旧布把窗户缝堵上”6。这些话语虽然粗俗,却体现了母亲的关心与疼爱。令克劳蒂亚感到幸福和安全的地方是厨房,母亲在厨房为克劳蒂亚姐妹烹饪佳肴,给她们提供营养丰富的饭菜,厨房也成了精神支柱的象征。克劳蒂亚在厨房心情愉快,度过了幸福的童年,健康地成长。虽然家境贫穷,麦克蒂尔夫人依然乐观,喜欢唱歌,并以最大的努力向孩子提供尽可能多的物质保障。这也影响着自己的女儿健康地成长。

2父亲在克劳蒂亚成长中的正面作用

在《最蓝的眼睛》中,麦克蒂尔先生是唯一一个积极正面的黑人男性。他和夫人一样是黑人民族文化的继承者、捍卫者和传承者。他具有黑人的传统美德,时刻不忘本民族文化,他和夫人把爱的接力棒传递给女儿们,使她们即使在逆境中也依然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在得知女儿弗里达被房客亨利调戏后,他很愤怒,把亨利赶出了家门。他以父亲和丈夫的身份,十分努力地维护着自己的这个幸福的家。他不仅给家人提供物质保障,同时也是全家的精神支柱,可以说是个尽职尽责的优秀男人。

四、健康成长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之下,克劳蒂亚姐妹开始呈现出了与其他黑人女孩不同的气质。

(一)关心他人

克劳蒂亚由于母亲点点滴滴母爱的滋润,心中也盛开着爱的鲜花,进而以真诚的爱心奉献给他人。无家可归的佩科拉来到麦克蒂尔家生活,这件事促成了克劳蒂亚迅速成长。小小的年纪就开始思考“无家可归”这个严肃的问题。于是她们把从母亲那里学到的爱心传递到佩科拉那里,她们同吃、同住、同娱乐,像亲姐妹一样,麦克蒂尔夫人也给予她从未得到过的母爱。当得知佩科拉怀了她父亲的孩子的时候,克劳蒂亚真诚的希望这个孩子能够顺利地降生,于是她们省吃简用,为佩科拉积攒生孩子所需的费用。

(二)理性成长

由于对洋娃娃的恐惧和憎恨,克劳蒂亚拆毁了洋娃娃。但是她渐渐发现自己所恐惧和憎恨的不是洋娃娃,而是社会对黑人的不公平待遇。她发现喜爱的目光老是投到白人女孩身上,黑人女孩从来都是被人漠视的。但是在家人尤其是母亲的关怀下,她懂得并且珍惜自己的黑人特点,没有放弃自己的黑人身份,而是通过调节自己的心态积极地面对自己的身份问题。同时她也看到了白人女孩的优点,逐渐地学会讲卫生。“成长小说展示的是年轻主人公经历了切肤之痛的事件后,或改变了原有的世界观,或改变了自己的性格,或两者兼有。这种改变使他摆脱了童年的天真,并最终把他引向一个复杂的成人世界。32” 克劳蒂亚便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在与社会环境较量的过程中,她能够清醒而理智地看到对方身上值得借鉴和吸收的地方,对自身行为进行积极调整,从而获得迅速成长的机会,而这样的特质在其成长过程中无疑是非常可贵的。

五、结语

总之,通过分析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克劳蒂亚的成长的消极影响,家庭环境对她们的成长的积极影响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虽然黑人在白人主流文化下不可能得到主流社会的认可,但是通过黑人之间自尊、自爱和传承黑人传统文化以及借鉴吸收白人优秀文化为我所用的过程中,黑人民族是可以骄傲而自豪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这一启示对于一切被压迫民族来说,同样适用。

参考文献:

[1]刘宁,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皮科拉的成长.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

[2]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陈苏东,胡允恒译.北京:南海出版公司,2005.

[3]威廉·柯伊尔.美国文学中的年轻人:启悟主题.纽约:奥德赛出版社,1969.

Abstract:Claudia is both a narrator and one of the main characters in Toni Morrison’s first novel The Bluest Eye. Through reading The Bluest Eye, the paper analyzed the process of the growth of Claudia. Though, like Spiritual Wasteland, schoo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nvironment played negative role on her growth,her family environment including her parents’ physical and spiritual care made her a kind, happy and healthy girl, who is like a wonderful flower.

“A Wonderful Flower in Spiritual Wasteland”: Growth of Claudia in The Bluest Eye

XIE Li-tua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ngshan Hebei 063009, China)

Key words:Claudia; school education; social environment; family environment; healthy growth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708(2016)01-0138-04

猜你喜欢
最蓝的眼睛家庭环境社会环境
环境教育与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向
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尝试
从《无名的裘德》看哈代的悲观意识
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之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不幸的家庭,曲折的成长
从创伤理论角度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创伤
《最蓝的眼睛》中黑人文化身份的建构
浅析社会环境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