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劳动技能培训的对策研究

2016-03-06 17:41丁琳慧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

丁琳慧

(洛阳理工学院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经管探新】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劳动技能培训的对策研究

丁琳慧

(洛阳理工学院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摘要:经济新常态下开展劳动技能培训,是提升我省人力资本,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经济新常态为劳动技能培训提供了重要的时代背景,赋予其进行过剩劳动力的转岗培训和提高现代从业者素质的双重任务。总结分析国内先进省市劳动技能培训的成功经验,目的在于诊断我省所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提出加强与改进我省劳动技能培训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劳动技能培训; 经济新常态;劳动就业;就业培训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从传统的投资驱动逐步转换到创新驱动,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从而迈向质量提升型的发展新阶段。河南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在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劳动技能培训就是提升人力资本素质的重要途径。经济新常态下加强和改进河南省劳动技能培训,对于我省解决“三农”问题、改善民生、增加劳动者收入、促进中原城市化进程、打造河南经济“升级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经济新常态下的劳动技能培训

劳动技能培训在1990年代以来日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主要有两大现实语境:一是因国企改革而形成的下岗职工及其再就业,二是因“三农问题”和城镇化发展而形成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以下岗职工和农民为群体对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教育部等部门牵头,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并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再就业培训计划”“能力促创业计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雨露计划”等,劳动技能培训是其核心内容,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成效。

劳动技能培训与社会经济发展是结合紧密的关联体,经济新常态使我国劳动技能培训面临新的挑战。一是经济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速度下行,使劳动者就业增长面临巨大压力;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转换,意味着市场需求发生变化,传统行业的劳动者短期内可能出现“过剩”,而新兴产业亟需的具有新技能的劳动者则会出现“短缺”;三是经济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直接影响着劳动技能培训的格局与方向,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发展“互联网+”等发展方向内在地要求出现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同时一大批缺乏一技之长的普通劳动者可能被“排挤”出劳动力市场。经济新常态下的这三大深刻变化,不仅构成了最基本的宏观社会因素,而且为劳动技能培训提供了重要的时代背景,赋予其进行过剩劳动力的转岗培训和提高现代从业者素质两大任务。

河南省劳动技能培训需要积极应对和适应经济新常态。作为我国的人口第一大省,河南省要实现“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目标,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变人口压力为人口优势是其中的关键之举。目前我省经济发展处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快速发展,重点发展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等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势头良好,综合竞争优势日益彰显;另一方面,经济新常态下强化创新驱动,河南省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承接产业转移,着力培育高端产业集群。而当前发展动力的转型升级,使经济发展中高科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导致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的需求总量没有明显增加,但对其素质和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仅就我省农村而言,“每年有近百万农村高中和初中毕业生由于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而面临就业”[1]。同时近几年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因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而用工量逐渐减少,一些农民工返回家乡,引发劳动力市场竞争加剧,就业压力增加。面对中原农村劳动力长期、大规模地向外转移,面对我省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和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劳动者的技能培训,是适应经济新常态,加快推进河南省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与时代使命。

二、国内先进省市劳动技能培训的经验

劳动技能培训是我国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一个关键环节。近几年来,上海、广东、北京、陕西、四川、湖北、湖南、吉林等省市在此方面都进行了多元探索,总结分析其劳动技能培训的成功经验,有利于诊断我省所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为下一步改进工作、制定对策提供有益借鉴。

1.关于劳动技能培训的管理体制探索。我国劳动技能培训的管理体制是一种城乡分治、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的体制,以政府主导型为主。广东省的“东莞模式”,其成功经验是强化政府的组织领导,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合力,实施“新莞人培训工程”,并适时制定出台给予培训资助、成才奖励以及鼓励企业培训的各项引导政策。“东莞模式”以定点培训机构作为载体,分“岗前素质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它适合农民工比较集中、劳务输入量较大的城市。北京市的“富平模式”是来源于通州区的富平就业培训学校的一种培训模式。它是一种校企联合的营运管理模式,学校的技能培训与家政公司的就业相结合,发挥了民间社会的积极作用。“富平模式”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是其办学宗旨的非营利性以及校企紧密结合。“河北农大模式”是以职业院校管理为主导,面向基层、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强化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注重为学员提供岗前实训演练和现场实习机会,为社会输出实用型技工人才的一种培训模式。这种模式适用于年龄相对较小的劳动者群体[2]。此外,劳动技能培训管理体制探索较为成功的还有湖北省的“统分结合式”和重庆市的“城乡归并式”。

2.关于劳动技能培训的供给方式探索。这一层面既出现了劳动力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也存在培训市场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重庆、湖北、海南等省市通过问卷调查、跟踪访谈等形式,收集来自于市场的用工信息,了解农民工和下岗职工的求学及就业的迫切需求,然后选择具备相应办学条件的培训机构,实现三方面的有效对接。陕西省和北京市的“再就业培训伙伴计划”,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根据岗位技能要求确立培训目标,提出培训内容,社会培训机构负责具体实施,就业与培训形成一体化的链条。湖南常德、株洲、永州等城市以再就业基地建设为契机,瞄准基地的经营项目,对下岗人员进行对口技能培训。针对农民的就业取向与发展需求,一些省市通过精心设计劳动技能培训内容,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劳务品牌,已经形成了四川的“川厨师”“川建工”“川妹子”“川嫂”,吉林的“吉林保安”“吉林月嫂”,江苏的“扬州新老三把刀”“盯胎龙虾制作大师”“南通建筑大军”,陕西的“蓝田厨师”“米脂家政”“秦巴茶艺”“杨凌农科”,以及湖北的“湖北海员”“湖北数控”“石牌豆腐郎”“潜江缝纫工”等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劳务品牌,有效带动了各地劳动力的就业。立足地方产业开展劳动技能特色培训,成功的如新疆重点扶持“靓丽工程”民族服装和编织刺绣产业发展,贵州大力支持当地茶产业的种植和加工,这些都是值得学习并推广的尝试。

3.关于劳动技能培训的运行机制探索。运行主体涉及政府、受训者、培训机构、用工企业,它们四者之间的关系相互交错[3],其不同要素组合构成多种具体模式。浙江、江苏、内蒙古等省区开展了“培训券”试点,受训者持券选购培训机构,把技能培训的公共物品属性有效转化为私人物品属性,从而真正实现了受益者由弱势群体向持币待购的顾客的身份转变,有效地发挥了受训者的主观能动性。这不仅避免了培训机构对特定受训人可能采取的价格歧视,也减少了受训者因信息有限而导致的培训项目选择的盲目性。上海市采取面向全社会招标培训机构的方法,将500多家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及其所承担的政府补贴的培训项目面向全社会公开,让劳动者有权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并把培训合格率、再就业率作为培训质量考核的核心指标,政府拿出资金购买培训机构的社会服务成果。福建省厦门市推出了“1+l订单式”的运行机制,实行“你出岗位我培训”。培训机构以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为导向,或与企业直接合作承办,有效解决培训信息与人才需求不对称问题。这种做法的最大优点就是能极大提高就业率,增强劳动者技能培训的组织性和稳定性。

三、河南省劳动技能培训的改进建议

基于经济新常态这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对比借鉴先进省市的成功经验,河南省要从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度,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神出发,探讨如何加强与改进本省的劳动技能培训工作。

1.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改进管理体制。现阶段政府控制着主要社会资源,引领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各项规划和政策的制定者与实施者,因此也应成为技能培训资源的主要供给者。要协调各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打破城乡二元培训体制,由省劳动保障部门牵头,在就业培训信息网络、促进政策、培训质量评估标准三方面实行城市与乡村的“三统一”。政府要开展人员、信息、经济交流等工作,积极引导社会各类组织参与劳动者的技能培训,特别是要构建各种非政府组织参与的平台,建立市场化的技能培训运作机制,也就是要建立企业主导型的技能培训管理体制,以改变劳动者、培训机构与最终的用人企业之间存在的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我省各类职业院校应作为劳动技能培训的主要基地,充分发挥其在师资、技术、推荐就业等方面的优势。

2.要以河南省经济发展为导向,确立劳动技能培训内容。河南正向现代农业大省、先进制造业大省、高成长服务业大省的战略目标迈进,劳动技能培训应适应我省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经济转型目标,瞄准河南新近确定的13个重点产业和2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针对产业链所需要的劳动技能进行培训,并大力推进由体力型、数量型向技术型、质量型的转变。要树立品牌意识,积极塑造属于自己的劳务品牌,如持续打造“少林保安”“安阳建筑”“长垣厨师”“永城纺织”“遂平家政”等具有我省特色的劳务品牌,并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提高其知名度与美誉度,强化其品牌效应,推动河南劳务经济上档次、上规模。针对河南农业大省的实际,围绕我省16个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和7个城乡一体化试点市县建设,围绕培育20个以上示范性产业化集群、推动30个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加大农村外向型、开拓型的农村经营管理者的培训,加强农产品深加工、流通领域领头人的技能培训,通过促进他们的创业发展,拓宽就业渠道,使农民工能够就地、就近务工。

3.要创新技能培训理念,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李克强总理指出:中国经济未来转型升级重要两大引擎,“第一个引擎是市场的力量,主要体现在创新,万众创新,要让中国经济的每一个细胞都动起来”[4]。“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劳动技能培训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随着东部沿海产业开始大规模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河南作为劳务输出大省要积极应对返乡农民的再就业问题,大力培养和激发农民工的创业意识,鼓励和引导他们利用自己在沿海打工所获得的技术和经验来进行创业。劳动技能培训可因地制宜,开展农产品加工、土特产经营、工艺品制作等的技能培训,使农民工“离土不离乡”就能从事非农生产,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培训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中之重。一方面,我国高校近年来应届毕业生逐年增加,2012年680万人,2013年699万人,2014年创历史新高达到727万人,同时由于社会总需求不足,应届和往届毕业未就业的大学生群体已成为就业市场的困难群体,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和强烈的创新精神,加强这一青年知识群体的劳动技能培训,将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注入新鲜的血液和强劲的动力。要以我省高校向应用型技术大学转型发展为契机,以专业集群建设为抓手,通过校企合作、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产学研合作等,加强大学生的技能培训,提高就业率,形成创业潮。

4.整合社会资源,改进运行机制。建立政府部门、用人单位、培训机构和劳动者的相互沟通渠道,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多元化的培训格局。针对性地出台激励政策,制定劳动技能培训的准入条件,引导、扶持民间社会力量,使其能够也愿意进入培训领域。实行“贷款培训,毕业还贷”等方式,鼓励劳动者主动自发地参加技能培训。要引入竞争机制,将政府主导技能培训的供给功能与生产功能分开,打破政府部门的垄断,制定公共培训的市场规则,使技能培训的生产者之间能够开展公平竞争。借鉴加拿大、德国等国经验,建立技能培训的社会伙伴合作制度,并形成多种模式并存局面。借鉴云南省以及宁波市、青岛市的做法,建立具有我省特色的培训激励制度。

参考文献:

[1]刘明.国内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对河南省的几点启示[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0-14.

[2]徐建军.我国农民工就业培训模式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3]何筠.我国公共就业培训问题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7.

[4]李克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J].求是,2015(4):3-10.

Countermeasures of Henan Labor-skill Training under New Economic Normal

DING Lin-hui

(School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LuoyangInstituteofScienceandTechnology,Luoyang471023,China)

Abstract:Labor-skill training under new economic normal is an important way to enhance the human capital of our province and promote th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New economic normal provides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background for labor-skill training, endows it an important task with job-transfer training of surplus labor an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odern practitioners.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analyses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labor-skill training of advanced provinces and cities so as to diagnose the problems and restricting factors existing in our province, and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labor-skill training of our province.

Key words:Labor-skill training; new economic normal; labor and employment; vocational training

文章编号:1672-3910(2016)02-0086-04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志码:A

作者简介:丁琳慧(1971— ),女,河南郑州人,讲师,主要从事河洛文化与文学研究。

基金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2015B301)

收稿日期:2015-12-10

DOI:10.15926/j.cnki.hkdsk.2016.02.013

猜你喜欢
经济新常态
论城市品牌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建设意义
中国经济增长的逻辑解读
经济新常态下的减速治理——驳中国经济崩溃论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对策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中小房产企业竞争优势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