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荀子的以人为本和谐生态观

2016-03-06 19:54罗顺元
关键词:生态观人与自然荀子

罗顺元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哲政阐赜】

论荀子的以人为本和谐生态观

罗顺元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摘要:荀子认为: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求遵循自然规律,明于天人之分,不与天争职;人是世界上最尊贵的,是天地运行的参与者,人的职能是管理自然万物;利用自然资源要“以时禁发”,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有机统一;提倡物尽其用、节用御欲,主张长虑顾后而保万世,以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和谐发展。荀子的这些生态思想对当今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荀子;生态观;人与自然;以人为本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习近平主席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1]。荀子作为战国末期最著名的思想家,其学说对我国传统社会曾产生过重大影响。正如谭嗣同所言:“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2]337梁启超也曾说:“自秦汉以后,政治学术,皆出于荀子。”[3]641荀子的生态思想相比“孔孟”显得较为激进,他提出了著名的“制天命而用之”的生态哲学命题。在大力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探析荀子的生态思想,提炼其理论精华,展现其积极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明于天人之分,顺应自然

荀子有浓厚的顺应自然思想,认为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的活动要符合自然规律,不能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

从荀子观念里的“天”可以看出他对自然规律客观性的认识。荀子理解的“天”,主要是指自然之天和自然界的各种客观规律,跟孔孟相比,少有孔孟的“义理之天”“道德之天”和其他各种形而上的含义。台湾学者蔡仁厚说:“荀子以天为自然,则根本是实然的,而不是形而上的。”[4]369例如,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是永恒不变的,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即使是帝王也无济于事,而“天”就是用来隐喻自然及其客观规律的。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5]325即天不会因为人讨厌寒冷而废止冬天,地不会因人讨厌它的广阔远大而废止它的广大。又云“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5]318-319。可见,自然界及其所存在的客观规律完全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丝毫不受人的意志的影响。

在荀子的语境里,天地有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自然生态环境之意。天地既是孕育自然万物的母体,又是自然万物赖以生存的根本条件。荀子在《礼论》篇中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5]379,在《五制》篇也说:“天地者,生之始也。”[5]152即天地(即自然生态环境)是世界上所有生命的孕育者和创立者,地球上所有生灵都起源于这一生态系统。《荀子·天论》中还说:“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5]321意思是说,世界上的所有生命都是靠天养育着,依赖着天而存活。很明显,这里的天是指生物存活所依赖的生态环境。

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荀子接着便提出了他的顺应自然思想,即要求人类“明于天人之分”“不与天争职”。也就是人类实践活动要懂得适应自然规律,不要去做本应由“天地”来做的事,不要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

什么是天职呢?《荀子·天论》中说:“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5]320不去做就有成就,不去追求就能得到,这就是“天”的职能。换言之,天职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即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什么是人职呢?荀子认为“人”的职能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管理天地万物和人类自身。《礼论》中说:“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5]379《王制》中又云:“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无君子,则天地不理。”[5]152我们知道,人类是世界上唯一有理性的物种,这个唯一有理性的物种就应当是世界上万物的管理者。荀子对这点认识得很清楚。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荀子对于人类的理性抱有很高的期望,一个在智慧物种管理下的自然界一定会优于其原始的自然状态。当然,人类是一定要顺应自然的,自然的客观规律人类是万万不能违背的。即对于“天”的职能,人是不能去干预的,不能与天争职。《天论》:“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不加能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意思是说,自然规律虽然博大精深、奥妙无比,但人类不应该去探索、研究,这样就是不与天争职。不得不说一下,荀子这里要求遵循自然规律是正确的,但他连探寻了解自然规律都不允许就有些消极了,这是不正确的。理解了自然规律才能遵循自然规律,理解得越深刻才能遵循得越完美。当然,这里我们不能苛求古人。

荀子要求人类在行使管理世界的职能时要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不能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即不能去与天争职。如果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就太糊涂了。《天论》中说:“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对于为什么要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即为什么要“明于天人之分”“不与天争职”,荀子作了详细的解释。他认为,顺应自然,“明于天人之分”,按照客观规律去办事,就能使天下太平,人们安居乐业;反之,就会有各种天灾人祸,而导致民不聊生。对于“天”(自然界客观规律),《天论》有云:“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5]318-319

二、以人为本,和谐共存

在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关系中,荀子与孔子、孟子一脉相承,也是一位人本主义者,主张以人为本的和谐生态观。也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里,一方面强调人的尊贵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性,要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维持和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荀子认为人类是世界上最尊贵的,即“人最为天下贵”。人类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尊贵的,是因为世界上只有人类才会具有气、生命、知觉和义气,《王制》有云:“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5]154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首先要把自身管理好,要先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荀子认为人类社会是否安定和谐跟自然界无关,责任全在人类自身,也就是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是需要人类的智慧和理性来实现的。他在《天论》中发问:“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5]324荀子通过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禹治理下的和谐、平安、盛世,与桀治理下的动乱不安、民不聊生形成的鲜明对比,揭示出两位帝王所拥有的天、时、地虽然一样,他们各自在位时期社会的状况却是天差地别,由此说明人类的智慧、理性、品德对治理人类社会的决定性作用。当然人类社会的和谐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作为整体的人类社会与自然间的和谐共存、和谐发展。因此,苟子在《天论》中提出“不可以怨天”[5]318,“知命者不怨天……怨天者无志。”[5]51

人是天底下最尊贵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方面同样起决定性作用。荀子把“人”看作是与“天”、“地”并立的三大要素之一,人的职责是管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天论》:“天有其时,地有其材,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5]320《王制》:“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5]152这里的君子是指人群中德才兼备的贤能者,是人们敬仰的楷模,也是人们学习的模范。在荀子的人与自然关系语境里,有时候君子又代指人类。人类要担负起管理天地间万物的职能,就需要善于借助和利用外部事物,即《劝学》篇所说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5]4荀子认为人是世界上最尊贵的,且要担任管理世界万物的职责,这其实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和谐生态观,人与自然能否和谐发展,最根本的就在于人类能否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否“理”好“天地”。荀子的生态伦理观,除了强调要以人为本(“人最为天下贵”)之外,还强调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要遵循自然规律。前面已经说过,人的职能是治理世间的自然万物,不过,人在行使管理之职能时除了要“不与天争职”“明于天人之分”外,还要“知天”和“敬天道”。何谓“知天”?《天论》中说:“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矣,则天地官而万物役矣。其行曲治,其养曲适,其生不伤,夫是之谓知天。”[5]322可见,“知天”就是要“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即知道什么事该做和什么事不该做。反之,如果不“知天”,胡作非为违背自然规律的话,就会有大灾难,“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谓之祸”(《荀子·天论》)。《不苟》篇还说:“君子大心则敬天而道。”[6]35即心往大的方面用,则敬奉遵循自然规律。

对于应当如何来管理自然万物,荀子主张通过“物畜而制之”“制天命而用之”“应时而使之”“聘能而化之”“理物而无失之”“有物之所以成”等方式,反对那种一味去思考“天”的职能而放弃人自己的职能,《天论》有云:“唯圣人不求知天”,[5]321又说:“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5]329人的分内事,以一言概之就是《王制》所说“序四时,裁万物,而兼利天下”[6]162,即掌握四季变化,管理天下万物,使天下的人都获得利益。如果人们善于掌握自然规律,并且善于根据这些规律来治理和利用自然万物,那么就会有用不完的财富,从而达到富国富民的目的,荀子在《富国》篇写道:“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然后瓜桃枣李一本数以盆鼓,然后荤菜、百疏以泽量,……可以相食养者不可胜数也。……固有馀足以衣人矣。”[5]179

对于人要行使人的管理之职,即“制天命而用之”这个哲学命题,有些学者理解为强调征服自然。如张岱年就认为荀子的观念是片面的,认为荀子“仅仅强调征服自然,不注意顺应自然,不注意与自然相协调”[7]109。其实,所谓“制天命而用之”,用今天的话讲就是“掌握自然规律并利用它”。客观地评论,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是在“知天”“明于天人之分”“不与天争职”和“敬天道”的前提下进行的,是没有强调征服自然和不注意与自然相协调的。荀子自己追求的理想“圣王之制”的具体措施也可以证明,稍后将具体论述。当然,也有学者对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思想给予了客观且正面的肯定评价。比如,郭沫若就认为:“‘制天命’则是一方面承认有必然性,另一方面却要用人力来左右这种必然性,使它于人有利,所以他要‘官天地而役万物’”,并感叹“这和近代的科学精神颇能合拍,可惜在中国却没有得到它正常的发育”[7]212。

三、以时禁发,保护自然

要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与和谐发展,就必须要注意保护自然。《王制》中说:“王者之法:……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5]150荀子心中理想的“圣王之制”,就是要特别重视保护自然,要以时禁发,取之有节,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索取不能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的繁荣稳定。正像《王制》所描绘的:“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馀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馀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馀材也。”[5]155圣明帝王的制度在敬子看来就是:草木开花结果的时候,不允许拿斧头进山林砍伐,不夭折、断绝草木的生长和繁殖;水中各种鱼类怀孕产卵时,渔网、毒药不准投入水泽,不夭折、断绝水生鱼类的生长和繁殖;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都不耽误时机地耕作,五谷会不断地供应粮食,而老百姓也就会有余粮了;池塘、水潭、河流、湖泊,严格规定鱼类的捕捞时间,鱼、鳖会因此丰饶繁多,而老百姓也就用不完了;树木的砍伐、培育、养护不误时机,山林就不会光秃秃,而老百姓也会有用不完的木材。可见,荀子把“时”的观念提到核心的高度,对于各种资源的索取利用以及农作物耕种都强调一个“时”字。对待各种自然资源,荀子的观点简言之就是:以时禁发、斩养结合、适度索取、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索取,要在恰当的季节才能进行;种植、养护也要抓住恰当的时机进行。“斩伐养长不失其时”,说明了荀子不仅仅是主张单纯的“以时禁发”,在合适的时间人们还要主动养护、培育动植物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由此可见,荀子对自然资源是持一种可持续利用的生态保护思想的,并没有征服、掠夺自然的意识。荀子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注意保护自然界生灵的生态环境,让自然界的各种生物与人类一起繁荣发展。水泽、树林是鱼类、鸟类的家,“川渊者,龙鱼之居也;山林者,鸟兽之居也”(《荀子·致士》),如果林木茂盛、水泽深,则鸟兽、鱼鳖多,“树成荫而众鸟息焉”[5]6(《荀子·劝学》),《致土》中云:“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反之,就会没有鱼鳖鸟兽,“川渊枯则龙鱼去之,山林险则鸟兽去之”[5]267-267。

那么要怎样才能实现这种理想的“圣王之制”呢?荀子的方法一方面是“分”,另一方面则是“和”与“合”,两个方面是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的。荀子的“分”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人社会地位高低贵贱的等级划分,这固然有历史局限性;二是指人类社会职能的分工,要求人们忠于职守,做好分内事,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前面说过,荀子认为“天”和“人”的职能是不同的,所以要明白“天”和“人”之间的分工。不仅如此,荀子还认为人类社会也是必须要分工的。社会分工是一个社会所必须的,《富国》写道:“百技所成,所以养一人也。而能不能兼技,人不能兼官。离居不相待则穷,群而无分则争;穷者患也,争者祸也,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5]168各行各业制造的产品才能供养一个人;一个人的能力不可能精通所有的技艺,一个人不可能同时从事所有的职业,所以离群索居得不到帮助就会贫穷;一个没有社会分工的社会群体是会出现各种问题的。而这种“分”正是人类得以“和”“合”和强大的原因。《王制》篇云:“(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5]162在《富国》篇,荀子又一次强调了他的社会分工思想,“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5]174。在其他的篇章,荀子还多次提到了他的“分”的思想。可见,在荀子眼里,“分”是人类掌握自然规律、管理自然万物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人类能够强大并成为万物统领者的法宝。荀子在《王制》篇详细地叙述了他的人类社会分工思想,要求各行各业的人们忠于职守,各尽其职,各尽其能,理想的“圣王之制”就会实现,反之社会就会陷入各种混乱。

分析完了“分”的方面,我们接着看荀子同时要求的“和”与“合”方面。《王制》道:“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又道:“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5]162从这些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分”的目的是为了消除人们之间的纷争,是为了让人与人和睦相处,即是为了“人和”。而人们之间的“和”,又是为了“合”成一个良好而强大的社会群体。当这个良性社会建立起来时,就可以实行“圣王之制”了,即《王制》所说的“君者,善群也。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5]155。此外,荀子的“和”与“合”还有作为整体的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作为整体的人类与“天时、地利”协调统一的整体思想。《富国》中写道:“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则财货浑浑如泉源,汸汸如河海,暴暴如丘山,不时焚烧,无所臧之,夫天下何患乎不足也?”[5]182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协调统一,人们就能得到用不完的财富。为了在农业上实现“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有机统一,荀子还特别强调了作为社会分工的农夫这一职业的专门化,要求他们尽心尽力种地而不去搞其他的技能,如《王霸》所说的“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5]227。反之,如果不能够协调统一,就会灾祸临头,如《正论》所说,“上失天性,下失地利,中失人和;故百事废,财物诎,而祸乱起”[5]351。总之,荀子的思想就是主张通过社会分工来营造、建立一个和谐而强大的人类社会;同时,人类自身又必须与自然协调统一、和谐发展。因此,荀子理想中的“圣王之制”以及实现这个理想的方法,其本身就是一种注重保护自然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系统思想。

四、长虑顾后,倡导可持续发展

荀子还有很明显的“节用御欲、长虑顾后而保万世”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对于资源财富,荀子主张节约,力主控制过度消费的欲望,考虑将来,使人类社会永续健康发展。当然,对于物质资源,要物尽其用,使人们的生活更丰富多彩,社会更富足。

荀子在《荣辱》篇写道:人之常情是,吃饭要有美味佳肴,穿衣要有文秀绸缎,出行要有车马代步;而现代生活的人们知道养鸡狗猪牛羊,吃饭却不敢有酒肉;钱币有余,谷仓与地窖有储存,可是穿衣不敢有丝帛;节约的人有一箱箱的积蓄,可是出行却不敢用车马。这是为什么呢?“非不欲也!几不长虑顾后而恐无以继之故也。于是又节用御欲,收敛蓄藏以继之也,是于己长虑顾后,几不甚善矣哉!……长虑顾后而保万世也。”[5]60原因并不是人们不想这样奢侈的生活,而是要考虑未来,以便维持以后的生活。节约、抑制欲望,收聚财物、贮藏粮食是为了继续维持以后的生活。荀子对于人们节制自己的欲望、节俭生活而且考虑将来生活的做法是高度赞扬的,用“几不甚善矣哉”来评价,即“这难道不是非常好吗?”“节用”不仅是人民大众应该做的分内事,同时它也是让一个国家富裕的必行政策,即“足国之道”——节约费用且让人民富裕,妥善地把多余的财富贮藏起来,“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馀”[4]171。在《富国》篇中,荀子还介绍了“足国之道”具体的措施:依靠礼制来节约费用,依靠政策来富裕民众。行使了节用的礼制,剩余的财富就多;推行了富民政策,老百姓就富裕。老百姓富裕了,就会把田地治理好,而产出的粮食就会增长上百倍。国家按照法律收取税收,人民按照礼制节约用度。这样的话,多余的粮食就会堆积得像小山一样,“不时焚烧,无所臧之。夫君子奚患乎无馀?”[5]171就是有时被火灾烧掉了一些,也还是多得没地方贮藏。所以,富足如此,又何愁没有余粮呢?

对于不懂得“节用”、不考虑将来的,不论是国家统治者还是普通民众,荀子都给予严厉的批评,并指出了这样做的严重后果。对于统治者,荀子在《富国》篇中说:“不知节用裕民则民贫,民贫则田瘠以秽;田瘠以秽,则出实不半,上虽好取侵夺,犹将寡获也;而或以无礼节用之,则必有贪利纠譑之名,而且有空虚穷乏之实矣。此无它故焉,不知节用裕民也。”[5]171统治者不节用、不让老百姓富裕,那么老百姓就会种不好田;而种不好田,收成就会大大减少。这样,就是再怎么喜欢搜刮百姓也不会有很多财富。统治者不仅会背上贪婪爱搜刮的坏名声,还会真的使国家财力空虚。对于普通老百姓,荀子在《荣辱》篇中说:“今夫偷生浅知之属,曾此而不知也,粮食大侈,不顾其后,俄则屈安穷矣,是其所以不免於冻饿,操瓢囊为沟壑中瘠者也。”[5]60意思是说,那些苟且偷生、目光短浅的人,竟然连这种道理(节用御欲,长虑顾后)都不懂;他们过分地浪费粮食,不顾自己以后的生活,不久就会将财物消费光,而使自己陷于困境。这就是他们不可避免要挨饿受冻,拿着讨饭的瓢和布袋饿死在野外山沟中的原因。

除了要节用御欲来保万世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外,对于自然资源还要“物尽其用”。《富国》篇说:“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而有用为人,数也。”[5]168即,同一天底下的自然万物形体各不相同,对人而言,没有固定的用处,但是各有各的用处,这是自然的客观规律。对于此,荀子提出了“物尽其用”思想,《王制》篇云:“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上以饰贤良,下以养百姓而安乐之,夫是之谓大神。”[5]150天下所有的东西,都要充分发挥它们的优点,竭尽它们的效用,上用来装饰贤良的人,下用来养活百姓而使他们都安乐,这叫做大治。这就是《诗经·周颂·天作》所描绘的理想境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怎样才算达到这样的理想境地呢?荀子在《王制》篇作了举例性的描述,借以表达人类要利用好世间万物,使物尽其用,让人们富足幸福:“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国得而财之。东海则有紫、紶、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衣食之。……故虎豹为猛矣,然君子剥而用之。”[5]150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J].理论学习,2014(4):1.

[2]蔡尚思,方行.谭嗣同全集:下[M].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81:337.

[3]梁启超.饮冰室文集类编[M].下河边半五郎,编.东京:帝国印刷株式会社,1904:641.

[4]蔡仁厚.孔孟荀哲学[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369.

[5]高长山.荀子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6]张觉.荀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7]张岱年.中华的智慧——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精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Xunzi’s People-Oriented Harmonious Ecological Thoughts

LUO Shun-yuan

(CollegeofPoliticsandAdministration,GuangxiNormalUniversity,Guilin541004,China)

Abstract:Xunzi thought that the objective laws were independent of human beings’ will, and human beings should obey the natural laws,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uman and heaven, and do not do the heaven’s job. The human being was the most honorable in the world, who was a participator of the operation of heaven and earth. Human beings’ function and responsibility was to manage all the creatures on earth. Utilizing natural resource should obey “ban or harvest in suitable time”, and the three elements that “heavenly time, topographical advantages, harmony of people” should be seen as one organic unity.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human and nature, human should let all things serve their proper purpose, live a frugal life and control his greed, and should consider his future and his children and his children’s children. All these ecological thoughts of Xunzi are very meaningful to today’s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Key words:Xunzi; ecological outlook; human and nature; people oriented

作者简介:罗顺元(1982— ),男,湖南永州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科学哲学和科学思想史研究。

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12EKS002);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教师成长基金”项目(EDF2013010)

收稿日期:2015-08-12

文章编号:1672-3910(2016)01-0037-06

中图分类号:B222.5

文献标志码:A

DOI:10.15926/j.cnki.hkdsk.2016.01.007

猜你喜欢
生态观人与自然荀子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和谐
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学生人际交往价值取向的培养
切实做好防沙治沙 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
浅论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三生观”教育
浅析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