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众文化”对中国当代文艺生活的影响

2016-03-06 21:08
关键词:大众文化生活文化

李 萌

(亳州学院 中文系,安徽 亳州 236800 )



论“大众文化”对中国当代文艺生活的影响

李 萌

(亳州学院 中文系,安徽 亳州 236800 )

认为大众文化是我国当代文艺生活中的一种“文化”书写形态,这种审美活动不断拓展着新的文化生存空间,商业化、欲望化、消费化等各种时代情感因素的注入,让我国新时期的文化产品具有了独特的书写视角。这些在当代的电影、小说、广告艺术中都得到了深刻体现。探讨了大众文化在我国“兴起”的状况分析了大众文化在我国“兴起”对我国当代文化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强调了思考这种新型文化形态对我国当代文艺生活的影响的重要意义。

大众文化 ;当代文艺生活 ; 影响

尽管当代中国仍处于现代化的进程中,但同时它却拥有了许多后现代性的文化特性,如出现了审美自律性丧失的现象,新的审美判断偏离了传统的价值标准,各种文化艺术形式都不同程度地带上了新时代的烙印,旧有的文化规范与生存格局,已经被感性欲望泛化的书写所打破。人的欲望及其碎片化情感的释放,促进了当代”大众文化”话语的形成。在新的语境下我们如何看待 “大众文化产品”对我国当代文艺生活的影响, 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1 “大众文化”在我国的兴起与变革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审美观开始了变革。实际上,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文艺活动是传统的以雅文化为主导地位的审美活动,它有着独立的审美品位和价值。但是随着社会文化的转型,新时期的艺术审美活动开始了自身的裂变,出现了一股区别于传统精英文化的享乐主义思潮,我国传统的艺术审美观出现了分化。社会阶层中市民阶层的扩大,让新时期的文化思潮具有了一种世俗化的品格。 20世纪80年代,是政治理性在我国人民生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时候,个人生活的审美空间大部分被现实生活中的政治意志所控制,彼时的审美关系、伦理关系仍然和旧有的农业理性紧密相连。进入新时期,新的文化品格开始逐渐消解旧有的文化理性,相对失序的文化语境也开始逐渐稳定下来,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完善和调整[1]。随着现代新的文化品格的发展,时代语境的变迁要求个体欲望的解放和审美空间的自由拓展[2],同时各种文化艺术也在复杂的解构中开始了自律性的探索,文化艺术的审美领域开始了自身的解放。

随着农业文化根基的逐渐削弱,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根基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与此同时,文学的现实功能出现了新的变化,人们的道德理想中慢慢融入了新的审美因素,而生活的艺术化使得文学的感性、愉悦性逐渐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旧有的审美关系被迫进行自我解构,崇高、陌生化等原有的审美概念和范畴已经丧失了对现实生活的审美提升和引导作用,原有的审美规则不再适应大众的审美趣味。“这样的去崇高与去艺术的生活现实,无情地破碎着多年来形成的文学审美趣味,生活的直接形态及对生活的直感,也便经由述写而直接成为文学。时下,即便不错的文学作品,也不拒绝生活的直接形态的直接涌入”[1]。传统的审美标准与当下新时期的文化语境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纠葛。新时期的大众趣味已经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主导性地位,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思想。卡西尔说过:“思想不仅要寻求新的迄今无人知晓的目标,还要弄清自己正在向何处去,如何为自己确定旅行的方向。它怀着发现新事物的愉快心情和勇气走向世界,期待着天天都有新的发现”[2]。任何时代的生活都会有一种主导思想发展的方向,当时代的合力形成的时候它会施力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并主导着一个时代的个人存在的模式。“生活走向的确定性是构成生活的各方面在其不同展开中所形成的合力效应。而多数合力都有一个中心依凭,各方面力量都向这一中心依凭凝聚,并在这一中心依凭中凝聚为确定的展开方向”[1]。

对于文化传统的变革已经成为新时期社会生活发展的要求,传统审美趣味已经成为新时期变革中的“不在之在”。在社会现实生活复杂的纠葛中,开始了对文化传统的选择和思考。而在向现代文化转型中,传统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交往方式都在受着新时代文化规范的审视和挑战。“人伦关注”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突出内容,传统的伦理心理经验在新时期文化的运作中被解构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发生了相应的建构。解构与建构可以在社会转型中同时发生着,社会关系运行的机制导致了社会心理行为的变化,但是传统又在这种转变中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断地诠释着对社会日常生活的理解。传统的文化观承载着劝教的职责,它不断洞视并提升着人们的生活,在社会生活中有着主导性和支配性的力量。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文化者的身份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随着商品时代的到来和人们消费意识的增强,传统文化开始了“大众化”的漂逐,此时它的市场身份已经成为大众文化时代所关注的焦点,传统的文化审美属性也慢慢地被市场化的商品属性所渗透。在喧闹的商品经济中,文化的序位关系也在不断地随着社会权力、社会职业及社会价值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着。新的文化序位关系在社会的转型中和历史合力的作用下慢慢形成。“日常生活”及”大众化”的审美属性逐渐进入传统的文化领域,文学的大众化倾向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逐渐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在大众审美趣味的引导下,个人化的叙事、个性化的写作成为作家自觉追求的目标,这种写作化倾向敏锐捕捉到了新时期人们的精神生活的状况,自由的个体生存空间让人们开始向往一种更适合个性发展的时代语境,而这种新时期文学态势的转型,既代表着传统文学规则的破碎,又同时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世俗性回归。新的文化传播媒介,新的审美心理,使得传统的文学政治功能、教育功能被弱化,高雅审美趣味被大众审美趣味消解,社会文化新质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解构。

2 大众文化对当代文艺生活的“有利”影响

大众文化的商品性、通俗性、流行性、日常性等特点,已经影响了我国新时期文化的书写形态及人们的审美心理。在21世纪的物质文化生活中,这种来自于现代工业社会的文化形态,更多地释放了人们压抑的生活情感,并且积极地拓展了主体审美性的生存空间。

2.1 主体“审美性空间”的释放

大众文化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一种文化形态,多元的价值观和生存空间让我们感受到了现代性的文化品格。在现代性的文化语境中,图片化、视觉化和碎片化的审美特性,使人们的直觉、本能、意志等各种心理因素变得饱满而丰富,人类文化活动的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影响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理解。电影的视觉化效果、文学文本的非线性结构、广告文化的感性审美趣味、网络文化的虚拟性空间,都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生存感,当主体生命活动在“大众文化”的多元空间中进行审美创造时,它更鲜活地反映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存体验。

商品经济与现代文化传媒的结合,使人们的审美活动变得更加世俗化,而这种“世俗化”却给人们带来了感性情感的释放。审美意识开始走向了生活,在丰富的“大众”文化产品中,各种大众娱乐艺术成为人们普遍参与的审美形式,如网络文化这种全新的符号系统,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数字化的生存;“互动式”的交流平台扩大了人的交往范围并延伸了人的本质力量。如网络文学的盛行,“淘宝网”、“易趣网”等各种商务平台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趋于通俗性和趣味性;而网络聊天室、BBS等电子信息服务系统的出现,让主体在这种虚拟性的平台上,开始了各种世俗欲望的展现,互动的多媒体交流方式让人们的心灵得到了暂时的“自由狂欢”。

当代电影艺术的审美取向,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审美愉悦。随着新时代审美元素的注入,电影生产机制的成熟,当代电影的商业性和娱乐性倾向通过各种声响、色彩、画面的渲染,给人们带来了心灵的宣泄、平衡与和谐。“运动的影像”和强烈的“在场感”对观众来说有一种超越现实理性情感的力量。作为大众文化产品之一的电影,它的娱乐性所遵循的快感原则、认同原则和安全原则,弥补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情感生活的“苍白”,在各种幻影与声音的狂欢中释放了个体的本能冲动。“人们观看电影就如同观看小说一样,其中的人物形象经常会获得人们的认同,甚至会把自己置换成作品中的人物,与人物同哭,与人物同笑。电影往往承载着某种类似于‘集体无意识’的道德取向”[3]。电影作为大众多元文化中的一个元素,它不仅向人们展现具有快感的生活动态,并且隐藏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这种文化心理结构让人们在具有漂泊孤独感的当代社会中,塑造了一种新的社会行为模式,这种意义系统在无形中制造了许多更适合人们生活的情感体验,拓展了人们在当代现实中享受生活的能力。

2.2 建立新型的现代女性意识,重塑青年文化性格

大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改变了人们的消费理念,调整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而随着这种新的文化形态的出现,女性和青年群体对自身性别角色和社会身份的确定也有了新的认识。

由于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女性逐渐摆脱了家庭的束缚,走向了大众的社会,这种文化身份的转变使得女性的独立意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觉醒。在传统的文化观念里,女性的意识和社会角色在一定程度上被伦理的规范所压抑,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广告文化的盛行以及各种大众文化产品的出现,商业性娱乐性的审美取向已经渗透到女性的日常生活中,现代社会中的女性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关于自身性别特征的东西:面容的娇媚、体态的柔美、绚丽的服饰。各种广告图片的渲染和影像杂志的诱惑,使得这些丰富的大众文化产品给当代的女性生活带来了自然而又生动的欢快气息,女性群体在这种自由和多元的文化氛围中实现了人格的提升。在时装、美容、广告、电影等现代文化产品中,分离的艺术元素让女性敏锐的体验得到了充分伸展,而纷繁的物质商品更是符合了女性群体追求细节的真实。在布满各式俏丽绚烂服饰的橱窗里,在购买商品的繁忙身影中,我们看到了当代女性创造美的欲望和对“美”的生产能力。众多的商业性广告和杂志封面充满了对于女性身体的“性”的解读,这种带有颠覆性的话语重塑了女性的角色和地位。身体是一个隐含的文化符号,女性“身体的美学化”让我们认识到了其主体存在的意义,而女性也正是通过对自我身体的关照,获得了另外一种自主的话语体系。其不断变动的审美性编码让我们理解到了社会文化结构的变迁,内在的生命张力颠覆了传统的审美机制,自由的、包容的、诗意的书写让我们体验到了对女性生命的审美性关怀。

我们说任何一个时代都会有其特定的社会性格和文化心理,特定的文化会影响一个群体或一个阶层的心理结构。青年群体是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的年龄阶层,他们被赋予了一定的地位并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角色,而这个特殊的群体在自身意义发现的过程中,实现了对社会文化体系推动的个别性意义的建构。

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秩序的调整引起了文化的多元发展,这种属于亚文化风格的文化形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一个时期的文化传统;而这种多元的文化因子同时也塑造一种新型的社会性格。当这种文化赋予青年群体一定的社会角色之后,青年群体就会按照这种特定的角色去适应这个角色的内涵和意义。青年是一个时尚的年代,随着各种先锋艺术和具有反叛性文化产品的出现,使得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同时也让青年群体的自主性意识得到加强。丰富而性感的画面,大量的广告、网络文化的盛行,实现了人格的多面性和层次化,青年群体也似乎找到了一种释放内心情感的方式。广告文化中出现的吊带裙、比基尼和各种时尚前卫的美容美体产品,让他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和个性动态的美感。在纷繁的现代文化产品中,一种新的“消费性格”开始形成,大众文化产品带给人们丰富的生活图景,而这些“憧憬和幻象”又给人们带来强烈的生活欲望和生命的冲动。富足的日常产品刺激了青年群体追求享受的欲望,穿着GIRDEAR、HERBAY的衣服,背着LV的女包,喷上CHANEL的香水,“物以其数目、丰富、多余、形式的浪费、时尚游戏以及所有那些超越其纯功能的一切,只是模仿了社会本质——地位……在每个人内心向往的深处,都有一种出身地位,一种恩赐和完美地位的思想目的”[4]。青年群体开始追求一种更轻松、悠闲和感性的享受型生活,这种生活意识让他们在商业化的物质世界中,开始了一种自主的创造,高度物质化的社会刺激了青年们创造生活的能力。

3 大众文化对我国当代文艺生活的“不利”影响

在都市文化中,丰富的文化资源不断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大众文化在带给我们开放多元的文化氛围,让我们享受一种更加自由的精神空间的同时,也带给我们一种与当代社会不相符的文化性格和社会心理,在一定程度上给当代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利影响。

3.1 女性身体的“审美暴力”和“主体性”的丧失

在当今的社会中,商业电影不断发展并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中。然而商业电影这种艺术形式,蕴涵着一些新的价值观念和感觉秩序。人们对日常生活中的生存体验已经发生了变化,隐蔽的人格力量在大众文化这种更自由的审美空间中,得到了些许的释放。然而电影的商业化及娱乐化的属性,更让我们丧失了对日常生活真实性的认识。“现代人的生活环境越是精彩、欢乐、热闹、刺激、他的心灵就越是缺少真正的喜悦……”[5]。表演性﹑仪式性和娱乐性的视觉印象,“暴露狂”、“偷窥欲”这些在电影中隐含的商业品格,展现了一种新的人性结构,这种人性结构中人们寻求的是一种更具有现实生命感的审美文化形式。轻松和张扬的个性,关照自我并重视体验人生的这些文化品格,迎合了大众对日常情感体验的心理诉求,而理性情感的属性逐渐失去了大众日常消费的市场,传统的情感秩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代多元的文化格局,人们开始采用碎片的方式去追求感官刺激,而虚拟性的满足正在慢慢消解人们的理性思考。窥视的快感、欲望的裸露扩展了人对自我的宣泄,当“身体”已被进行商业文化的经济运作时,女性意识也被赋予了独特的情感逻辑。新型的文化审美和人格追求是现代文化机制中的意义所在,多元化、异质性的社会使人们的社会角色与社会秩序出现了分离。商业资本的逻辑使人们潜在的欲望释放了原始的诱惑力。

女性的性别角色该如何被表述?在对女性身体进行不断编码的时代,审美的暴力在女性的身体叙事中成为一种显性的存在。女性的身体消费变成了一种社会性的文化符号,这种符号重新阐释了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话语结构。商业资本的运作、大众传媒和读图时代的到来,女性的身体消费成为男性欲望的代码,性的不平衡规定使得女性被观看、被编码,许多的小说、电影都把性的行为模式融入叙事中。女人被作为原始欲望与性宣泄的素材,进入再现的内容和结构中,一则女鞋的广告这样写道:细长的靴筒勾勒出女人腿部性感迷人的线条,动感与个性,彰显女人像火一样的热情。身体在社会空间开始“被审美化”, 在文化工业的“审美暴力”中,人们在不断改变着自然的、物质的、观念的身体,在这个越来越具有隐蔽性的现代社会,人们对身体的展示也就有了一种更独特的话语。而在当代的电影文化中,其鲜活美妙的画面和各种具有“性隐喻”的浅语言情境,折射出当代人自我丧失的恐慌心理,女性群体在各种绚丽时尚的流行元素中找到了具有自我现实感的替代性满足。 在现代性焦虑的文化状态中,传统的审美文化在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错位和断裂,单纯的物质感已经不再是人们生活的主题内容。盲目的色彩律动、特定的语境以及对符号的隐蔽性组合和置换,都对当代人进行着不自觉的文化意识渗透,对女性身体的审美暴力因素已经在当代大众化的商业产品中慢慢形成。

3.2 “图像景观”的泛滥

大众商品符号以游离的方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展开它的意义,丰富的商品文化景观不断改变着人们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生产与生活。纷繁的大众文化产品让各种审美消费变成了一个个有意味的形式,而浓重的形式化与趣味性也在慢慢改变着人们的审美心理。人们把对充满罗曼蒂克的美和各种欲望的意象附着在各种平庸的消费品之上,大量的图像符号渗入人们的生活,此时的图像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可以自由和广泛漂移的符号,“图像还远远没有把文字从文化及社会意义的指涉中心挤压于边缘,成为这个时代信息与意义提取的主流能指……它的转换将给社会、文化及文明带来撼人心魄的破坏与重构”[6]。大量的图像符码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图像景观已开始进入另外一种生存机制,即从固态形式转向了具有交际化和审美化属性的图像化符号,我们要理解这些行为方式,就必须要随时理解这些图像的意义,但是这些图像化符号带给我们的却是一种被遮蔽的生活,图像的观看意义已经远远大于图像本身所带有的真实意义,鲜艳的动感画面在虚拟的图片中生产出了隐蔽而非真实的意义单元。“阅读时代”让大量有价值的非图像文化资源被不断地移植运用,广告图像文本和影视图像文本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的机制,让现实生活经历了虚幻的商业移植。这种对人们日常生活进行重新整合的大众文化产品,其敏锐性和感性化的商业特点不断刺激着人们的消费欲望,膨胀的消费心理改变了当代人的生活理念和表达情感的方式。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市场化的商业体系使各种社会元素得到了重新调整,而传统社会所具有的价值体系和伦理道德秩序已经被一定程度地解体,原有的人性结构在当代的社会中具有了流动性和选择性,多元的大众文化为人性意义的敞开提供了广阔空间,但是同时也给当代社会的人们带来了一种隐蔽的情感意义。在当代的都市文化生活中,人们对于生活的享受逐渐成为一种具有市场意义的消费行为,新型的文化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并且影响着人们表达情感的方式。一种无深度的、模糊的、无中心的情感充满了丰富的大众文化产品中,“漂浮不定的大众记号与影像产生了一个无止境的、相互冒仿的仿真系列,我们失去了对具体现实的感知,所得到的只是消费——电视文化”[7]。 一种虚幻的文化镜像造成了超负荷的物质文化市场,人们在娱乐、消遣、消费中获得了身体的、心理的、精神的满足,但是主体自身却被各种新的消费能量潜移默化地制约着,现代人的精神出现了危机,人性开始逐渐沦落于物性,人与物关系的异化,使得传统的人文道德秩序发生了扭曲。

新的审美原则的建立要求我们摆脱“时代理性”的束缚,并逐渐去追求一种开放性、多元性的审美享受空间。当代人们的生活不再仅仅受工具理性的控制,而人性的本质也不再仅仅是抽象的形式,它到处充满了欲望和感性的力量。多元的话语形态和杂糅的符号表意功能,让我们的个体充满了审美感受的张力,同时也促使我们去寻求个体生命的世俗性体验。大众文化的出现,让我们感到一种新审美秩序,这种审美感性的回归,让我们的生活充满对于美和生活的热爱。

[1] 高楠,王纯菲.中国文学跨世纪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 卡西勒.启蒙哲学[M].顾伟铭,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3] 陈灵强.多维视野中的大众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4] 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 张志平.情感的本质与意义——舍勒的情感现象学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 杨乃乔.图像与叙事——论诸种叙事与知识分子的小叙事者身份[J].文艺争鸣,2005(1):29-41.

[7] 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0.

ON THE IMPACT OF “MASS CULTURE” ON CHINA’S CONTEMPORARY LITERARY AND ARTISTIC LIFE

LI Meng

(DepartmentofChinese,BozhouCollege,Bozhou236800,China)

The article holds the view that mass culture is a writing form of “culture” in the contemporary literary and artistic life in China.This kind of aesthetic activity is constantly expanding the living space for new culture and some emotional factors are injected into the aesthetic activity such as commercialization,desire and consumerization so that the cultural products of the new era in China has a unique writing perspective.These have been deeply reflected in the contemporary films,novels and advertising art.The paper discusses the status of the “rise” of mass culture in China,analyzes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influence of mass culture on China’s contemporary culture and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thinking about the influence of this new type of culture on the contemporary literary and artistic life in China.

mass culture;contemporary literary and artistic life;impact

2016-03-25

2013年亳州学院校级课题(BZSZKYXM201312)

李萌(1985-),女,安徽亳州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文艺学和文化产业。

1673-1751(2016)02-0126-05

G112

A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生活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谁远谁近?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