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新分析

2016-03-06 21:08邹毅彬
关键词:毕业生人才大学生

邹毅彬

(闽南师范大学 化学与环境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新分析

邹毅彬

(闽南师范大学 化学与环境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但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却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真实、有效地提高就业率,需要政府、高校、社会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同时,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真正地使学历教育转换成学力教育,这样才能从根源上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难;竞争力

1 当前形势下高校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问题

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如此严峻的背景下,大学毕业生不得不走出象牙塔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即使对于拥有高学历的人而言,就业问题的存在也属于一种常态。如何处理大学毕业后的就业去向,已经成为各高校毕业生共同关注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能否很好地解决,关系到高校日后能否进一步更好地发展,故而高校实施哪些举措能够更好地适应整个大环境的变化、能够更好地对接好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结构性偏差,已经成为学生、家长、政府、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在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入大众化教育以来,所谓的包分配的就业形势被自主择业的就业方式所替代,从那时候起,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就日趋严峻,再加之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即使其激发了就业机会的增加,但是就业的不稳定性以及创业者的风险性也被大大地加剧了。其实,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很多,也比较复杂,既有社会和学校这样大环境的原因,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与经济衰退两股力量交织在一起,大学生资源存量不断增加,而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增长则相对缓慢,经济发展所提供的岗位数量与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造成供求难以平衡,使社会对毕业生吸纳的相对能力有所下降,导致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据统计,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率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待就业人数逐年攀升。这也迫使政府以及高校要充分发挥其在整个就业调解过程中的作用[1]。故而,到20世纪90年代晚期,在高等教育逐渐被认可并逐渐朝着大众化的趋势发展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存在有其客观性”这种具有建设性的主流观点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2 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当今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了一种社会现状,并愈演愈烈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不是单方面的,它是由大学生自身、高校、社会发展、产业结构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

2.1 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作为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大学生自身的求职能力、求职观念等因素对于就业无疑是有影响的。大多数大学生没能认清激烈的竞争现状,对于高等教育的认识依旧停留在过去的精英式教育阶段,未能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情况。经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迈入大学这座象牙塔后,大多数大学生开始得过且过,不再有忧患意识。而现在的就业状况已经不容乐观,一个没有紧迫感、不上进,专业知识不扎实又没有一技之长的人,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更有少数大学生不能吃苦,意志不坚定,经常以自我为中心,挑三拣四,与人相处和协调能力较弱,而当今社会,用人单位看中的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其自身的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快速适应环境的能力,需要的是一个可以尽快胜任工作的专业性人才。如果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只知道一味地吃喝玩乐,不会利用各种资源来充实自己,提高自身包括专业在内的综合能力,那么就很难成为一个被社会需要的人才。一个人只有能清楚地认识到当下与将来的关系,才能促使自己不断进步。另外,部分大学生对于自我不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以至于将自己定位过高,尤其是在一个就业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他们不能及时认清现状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念,以至于出现了自愿失业的现象[2]。有人在对“大学生最愿意去哪个城市工作”的问题进行调查时发现,32.37%的学生将上海作为第一就业目标,北京为27.67%,深圳为12.13%,广州、大连等沿海发达城市也是大学生向往的城市,而选择去农村工作的毕业生不到总数的5%。其中,高校毕业生毕业时选择在其生源地就业的比例较高,京津沪和其他东部地区生源的学生,仅有不到10%的学生进入到生源地以外的中部和西部地区就业。这说明生源所在地和毕业院校所在地对毕业生的就业地区的选择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绝大多数学生在毕业时都会倾向于留在生源地或经济发达的城市就业。他们没有看到二线城市的发展和就业前景,游离在大城市的角落。然而,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政府部门对于干部的需求减少,公司企业对于白领的需要减少,且社会也不再需要只能进行体力劳动的民工,缺乏的是有一门专业技术、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较强的人才。而高校毕业生普遍认为国家机关工作稳定、收入高、福利待遇好,大中型企业与国家机关具有一定代替性,故而他们宁愿去抢竞争激烈的机会,也不愿意屈身于工资不高的小企业,甚至有少许高校毕业生好高骛远,看不起出卖廉价劳动力的就业行为,他们宁愿一直找不到工作,也不愿意到餐厅打工,或从最基础的事情做起,积累经验[3]。这使得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供给远远大于用人单位的需求,无形中抬高了单位人才选拔的门槛,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人才浪费;另一方面,次要劳动力市场确实人才供给明显不足,满足不了中小企业及高科技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这种滞后的思维方式限制了他们的选择,框定了他们的人生,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相对过剩,也使得结构性失业和等待性失业的趋势日益明显。

2.2 高校的原因

正像企业发展不仅要考虑自身的生产要素,如生产资料、劳动力,更要考虑其产品的市场需求一样,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人才供给的主要部门,其人才培养的规模、专业结构的设置等,也应考虑与市场需求的对接。而目前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出现了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高校未能及时主动地捕捉到市场方面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以至于其所开设的课程与办学模式未能随着经济产业的调整而变化创新;另外,部分高校的功利性过强,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广招学生上,而不是适应市场变化对高校所开设的专业进行改革。且高校培养的人才结构与社会所需的人才结构不统一,一方面造成新兴专业人才总供给量不足,另一方面使得部分专业毕业生过剩,这便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4]如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产业结构调整幅度大,地区差异显著,但高校的大量教师并没有走出象牙塔的意识和能力,学科专业调整明显跟不上形势,这必然导致毕业生不适应社会需求和就业困难,故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在国际化和地方化的地方寻找自己的特色。

二是高校培养的学生不具备职业竞争力,高校未能积极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高校的学科建设在注重自身内在逻辑发展的同时,也要及时地加快内容革新的步伐,要能及时地跟上时代潮流的发展并满足其在社会发展领域的实际需要,不能只是理论知识一大堆,却难以派上用场,而要在传授课程时,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这样一来,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能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和理解专业课程。另外,很多同学开始工作时,总是出现需要的知识不具备或者不懂如何入手的尴尬现象。这些错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专业和课程设置落后于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故而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等途径来解决此问题[5]。

三是高校在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等方面千篇一律,总是以传统的方式来识别人才、培养人才,而对于个性化的人才缺乏一种独特的培养方式。在高等教育脱离了百里挑一的高分限制之后,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人才培养更倾向于统一的方式,每个同学的个性便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很难培养出特长明显的杰出人才。在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为优化教育结构,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是两个必然的发展方向,两种教育各具功能,不可替代,其所培养的人才,各有其社会价值,并无高低贵贱之分。然而当前,我国许多高等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基本上沿袭传统的精英教育的单一化模式。单一化模式的发展方向必然与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发生矛盾,其结果是:一方面,精英教育受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冲击,办学力量分散,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教育质量下降;另一方面,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错位,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所培养的人才不符合人才市场的需要,导致毕业生结构性失业[7]。以上三个原因使得高校毕业生与市场需求脱轨,加剧了“就业难”的现象。

2.3 社会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原因。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朝着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方向发展,故而所淘汰的人数越来越多,社会失业率逐年增加。此外根据调查显示,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变化,造成了企业对于各类人才的需求变化高于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变化的2~4倍,形成了一个尴尬的时间差,这个时间差便造成了供需之间的矛盾,这种错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就业变得更加困难。故学校专业结构要适应社会经济结构的要求,但不能与社会经济部门一一对应。不仅要把握近期经济发展,而且要把握未来经济、科技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此外,从企业等用人单位方面来说,部分企业过于看重眼前的利益,过于功利化。在一些企业管理者看来,其所招纳的职工数量的增加意味着其成本的增加与利润的减少,所以在出现劳动力不够的情况下,他们的第一选择不是去纳新,而是选择让职工以“身兼数职”的方式来调整内部的需要。并且一些用人单位认为,招纳大学应届毕业生并不能给企业带来实质性的利益,他们看不到一些大学生人才在实践中被雕琢后的价值,不能挖掘大学生的潜力。所以他们这些思想的束缚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就业率的提高。在政府导向方面,国家虽然大力提倡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但其政策倾斜力度却很不够。从目前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的城乡差距还较大,其生活水平的差异更是十分明显,大学生如果选择到基层就业、到农村就业、到贫困山区就业,就意味着其生活范围的锁定及收入的减少,这种与在城市就业的落差感,很难从政府所给的政策中平衡出来。

3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解决策略

解决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一项长期战役,它需要社会、高校、大学生个人的各方配合,才能更好地解决。

3.1 各高校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的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第一,高校的专业课程发展方向应该与市场的需求步伐一致,故而需要优化学校的专业结构,将人才的培养方向设定为市场所需要的方向,选择适合各种人才的培养方案,让教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宏观经济走势、中观经济变化、微观经济需求为着眼点与落脚点,使得高等教育的结构可以与我国产业发展的结构相互对接,让高校所提供的人才恰好满足市场的需求,缓解当前就业率较低的现象。高校要在根本上解决该问题,就要创造一批新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人才,他们不再是事业单位里的文员或公司里的白领,而是一批有创新性的想法并能够掌握或精通一项专业化技术的高层次灰领人才。他们将会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生产的关键环节能否进行再创新,能否被设计得更加前沿化、合理化,都取决于他们,包括服务业在内的各行各业都需要高精专的人才来帮他们去“拓展疆域”。所以社会上需要人才的岗位就集中于上述所说的灰领人才方面,若该领域出现了新的竞争优势,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将大大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为此,高校要着手于研究社会发展和经济变化,在其中找寻其发展变化的规律,然后整合师资资源,调整教材,用新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各专业要学会规划自己的领域,及时调整自己前进的步伐,用就业率和学生的综合素养两个方面来衡量高校的教育质量,使得教育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此外,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注意保留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特长,更好地发展学校的办学特色,让大学生在进入职场后可以有更强的职业竞争优势,而且学校要注重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学科的交叉发展,以便提升所培养人才自身的价值,提高其在市场大环境下的适应性,让学生了解或掌握所学专业前沿的交叉性学科发展,让其掌握的知识由单一化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且在培养学生专业化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其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并以此为基础,突出该学科的特色。

第二,普通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要看到自身的特点并确定自身的发展目标,从而进行有差异的人才培养。若某个学科的发展方向是偏实际操作的,那么其人才培养方式在理论化的传统模式下就要向着实践化的方向来调整转变;若某个专业的发展方向是与其他学科交叉的方向,那就要改变原本的单一化教学模式,培养出该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否则,全部高校按着统一的发展模式,没有自己的特色,那么其培养的学生就很难有竞争优势,谋职也会相当困难[8]。

第三,高校要建立起完善的就业信息服务网络,以便给即将工作的同学提供更完善的就业信息。高校所建立的就业信息服务系统能发挥大学生网上求职的优势,提供更加有实用价值的就业信息,并且在这个便捷的网络平台上,可以发挥各类网上自助式就业服务,提供各行各业的即时信息,让大学生时刻明了行业动向与市场发展趋势。在一项调查中发现,大学毕业生的第一份就业信息是从大学校园里得到的,这说明大学毕业生在步入职场之前,其活动中心还在学校,故而学校所提供的就业招聘信息以及学校的就业信息系统的完善程度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还是较为重要的。然而在大学生看来,学校所提供的就业服务质量仍有待提高。他们认为,学校的就业服务对其就业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认为很满意的只有25% ,认为不太满意的比例达到了21.5%。此外,高校在毕业生完成就业后,要及时地发布就业率及其就业指标,同时指导学生学会筛选有价值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选择,促进高等教育更接地气,朝着更加健康和全面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校要建立一支高质量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一个好的就业指导队伍,会针对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给予及时的、正确的指导,会努力研究市场发展趋势,积极开展研讨,交流就业经验,并将这些经验传授给大学毕业生,切实增加大学毕业生的职场竞争力,提高大学生的个人素质。而大学生自身能力的高低、竞争力的强弱,恰恰是能否找到理想职业的核心所在,故而学校提高就业率归根到底是要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自身素质。而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与学校就业指导人员的指导有着密切联系,同时就业指导人员应该鼓励大学毕业生发觉自己的价值,并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而我国高校就业服务有明显倾向,其侧重点在于就业咨询与就业信息的发布,对于了解并关注学生本身并未给予重视。例如,在学生就业过程中,及时疏导学生的负面情绪,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与适应环境的能力,等等。此外,高校的就业服务在对于新的职业新的领域开发方面,并没有做好充分的指导工作,因此未能给想要创新的学生以实质性的指导。

第五,高校要加强创业教育工作,鼓励和提倡各种创新活动,大力营造校园创新氛围。在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下,创业教育成为近20年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当前我国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必经之路。而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学生普遍缺乏基本的理财技能、营销意识和沟通技巧,更缺乏面对经济与社会变化的心理素质。这就对高校的教育途径和教育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要求大学生要积极地参加各种实践创新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板,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磨炼自己不怕吃苦勇于受挫的精神,增强挑战自我的自信心。

此外,高校对于创业教育课程要提高重视程度,且其所开设的课程要有实用性,能够提供创业帮助,能够切实调动大学生的创业激情,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此外,要加强创新指导教师的培养与引进力度。学生创业经验的积累、创业素质的提高,不仅需要自身的实践,同时也需要有教师的指导,在教师指导下的创业可以大大缩短学生创业的适应期。因此,高校开展创新教育不仅需要有传授系统创业理论的专职教师,更需要有能传授创新经验的“创业教练”。目前,不少学校难以在创业实践方面迈出步子,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有企业实践经验的创业指导教师。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引进具有企业实际管理经验的教师,是解决高校目前创业教师短缺的有效途径。

3.2 大学生要有上进心,能够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第一,大学生要学会与时俱进,要看到市场的发展变化趋势,及时地转变就业观念。在当今高等教育已经开始逐渐变得大众化的大环境下,早已不存在大学生毕业后“包分配”“铁饭碗”的现象,故而大学生应尽早地看清就业难度与竞争力之大,及时摆正心态,努力提高自我修养,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摒弃以往错误的择业观念,不再把工作分为三六九等,同时树立风险观念。一些大学生容易养成凡事求稳不变、安贫乐业的观念,一时很难适应就业风险。市场竞争是一个充满风险的不确定过程,参与市场竞争就应当有这样的心理准备:风险与利益并存,敢于承担大风险的人,可能就是获得最大利益的人。[6]

第二,大学生要目光长远,尽早完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这个相对而言较为宽松和自由的环境下,要学会利用各种社团活动来看清自身的优势和缺陷,发现自己的兴趣与爱好,从而能够较科学地掌握和明了自己想要的未来,并以此为目标,不断挖掘自身潜力,提高自身价值,完成梦想。另外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参照当今社会的发展走向与时代需要,使自己的职业规划能体现时代特色,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比如,在为人上,要讲究诚信,平等待人,要善于与人沟通、交流,尊重和理解他人;在知识上,要厚基础,宽口径,要把英语和计算机的基础打好,同时要掌握和了解学科前沿知识;在能力上,要具有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特别强调的是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大学生在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时,一定要与时代和社会的要求相符,这样才能适应时代,与时俱进。

第三,要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大学生在完成自己专业课程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之外,也要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团文化活动,在大学这个相对较为宽松和自由的环境里,利用现有的资源,不断地充实自我,增强自己的非专业的素质和能力。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增强自我使命感,并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建立起与市场的密切联系,了解市场的需要及其变化。

3.3 在市场机制发挥自我调节作用的同时,也需要政府提供政策支持

第一,政府所出台的政策要更加具体化、细节化,以此来规范和完善就业保障体系。政府所出台的政策首先不能打乱市场运行机制,不能产生消极作用;其次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以此来促进就业率的升高。虽然国家为了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到农村上任,提高就业率的同时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先后出台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调生”、“大学生村干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但在这些项目上,国家政策的扶持优惠力度还不够大,且保障措施也不够完善,故而不能切实号召大学毕业生行动起来。

第二,要加快创新步伐促进经济继续快速发展,减弱和平衡各地区的经济差距。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眼光会放得比较长远,大城市和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会给他们提供更多的资源,其自身的发展空间也相对较大,故而一些政策上的临时性优惠,是无法长期将大量人才保留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的。只有促进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减少生活水平上的差距与收入差距,才是实现人才驻扎在基层的根本手段。

总而言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它得经过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政府的政策调节,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协调配合,长此以往,才能见到成效。

[1] ARNESEN C A.Higher education and graduate employment in Norway [J].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2000,35(2):221-228.

[2] 贾文华.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J].成人教育,2006(4):90-97.

[3] 卢昌模.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应对措施[J].现代企业教育,2008(18):101-110.

[4] 陈璐.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就业创业途径[J].商情,2010(2):84-88.

[5] 刘丽.论高校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3):9-20.

[6] 马于军.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M].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7.NEW ANALYSIS OF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ZOU Yibin

(SchoolofChemistry&EnvironmentalScience,FujianNormalUniversity,Zhangzhou363000,China)

In China,the problem involving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is a hot issue that the whole society pays great attention to.China’s higher education has entered the stage of popularization,but the employment rate of college graduates has been questioned by more people.The joint efforts of the government,universities,employers and college students are needed to improve the employment rate effectively.Meanwhile,to fundamentally solve the employment problem for college students,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is needed and academic education needs transforming into learning ability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graduate;employment difficulty;competitiveness

2016-03-29

邹毅彬(1980-) ,男,福建华安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毕业生就业。

1673-1751(2016)02-0158-05

G473.8

A

猜你喜欢
毕业生人才大学生
人才云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大学生之歌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