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河南工业大学为例

2016-03-06 21:08陈从志
关键词:载体校园文化育人

陈从志

(河南工业大学 党委组织部,河南 郑州 450001)



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河南工业大学为例

陈从志

(河南工业大学 党委组织部,河南 郑州 450001)

大学校园是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要环境,其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和品位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塑造、品行的养成和精神境界的拓展。基于以“文”“化”人的基本观念,分析了目前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以下问题:物质文化方面,“文”不足“化”亦不足;制度文化方面,“文”较完备“化”得不够;精神文化方面,“文”已具备“化”有不足。提出了全面推进服务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主要有:在“强化文化育人观念,加强对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方面,一要高度重视,在统筹规划上出特色;二要统一领导,在集中智慧中求品位;三要育人为本,在发展学生上下功夫。在“实施全方位育人,提升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方面,分别从优化物质文化,发挥环境育人作用;提升制度文化,发挥制度约束作用;弘扬精神文化,发挥精神感染作用;推进全过程育人,拓展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载体等方面,阐述了思路和做法。

高素质人才培养;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对策

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堪比人才之“人”的一撇一捺,在大学生未来的事业成功、人生幸福和服务社会等方面相互支撑,不可偏废,甚至后者在特定情况下更显示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正因为如此,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进一步明确了办学的任务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靠什么来实现?有关专家提出了泡菜理论,意即有什么样的菜汁就泡出什么味道的菜,既形象又深刻。这菜汁即是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因此,准确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全方位进行建设,使其成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新的增长点,既有现实价值,更有深远意义。

1 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校园文化作为“特殊的育人载体”,是直接影响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软环境”[2],在浓郁人文氛围,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激发创造力,增强凝聚力,弘扬主旋律等方面,都发挥着以“文”“化”人之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文”是基础,是前提,没有“文”,化便无从谈起。以“文”“化”人是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如果只是注重“文”的建设,而忽略了“化”的落实,那么“文”就形同虚设,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由此观之,目前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状况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1 物质文化方面,“文”不足“化”亦不足

物质文化指看得见、摸得到的文化要素的物质载体,如湖光山色、芳草佳树,给人以自然之美;再如壁画、雕塑、书法,给人以艺术之美……如此等等,犹如“无声润物三春雨,有心护花二月风”,以非强制性、不干预性等特点,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性情,在耳濡目染中提升素质。同时,也是学校形象、品位的显性标志和师生精神状态的自然展现,给涉足校园的社会各界人们留下美好印象和由衷的眷恋,成为无声的宣传和免费的广告。近年来,河南工业大学与兄弟院校一样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借新校区建设之机,通过校园总体规划、景观设计、建筑物单体设计等环节来提升校园建设的文化品位,并通过多方努力,确定筹建国家粮食博物馆,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品位和档次。这都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但是就目前情况看,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建设尚有不足,主要是:自然景观重点不够突出、个性不够鲜明,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人文景观尚属空白,连最简单最基本的文字这一文化载体也很难看到。几年前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时,专家提出的“有知识无文化”的现象仍未改观。校园物质文化由于存在明显“文”的不足,自然很难起到“化”的作用。

1.2 制度文化方面,“文”较完备“化”得不够

制度是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保障。近年来,随着学校规模的迅速扩大,学校各方面充分认识到制度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对外借鉴、对内调研,经过必要的环节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制度文本,为学校的正常运转奠定了基础。但是,可能由于传达和贯彻不够,制度的行为规范作用并不明显,工作运转不畅、效率不高、效果欠佳的情况还时有存在,总之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伴随着红军从弱小到强大,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以简短的内容、通俗的语言、明快的旋律,让红军战士听得懂、记得住、做得到,入心、入脑、入灵魂,较好的起到了以“文”“化”人的作用,凝聚了军心,赢得了民心,战胜了敌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而当今的制度文本完备却效果不佳,概出于文本冗长,通读难、记不住、做不到之故。

1.3 精神文化方面,“文”已具备“化”有不足

河南工业大学党委高度重视学校精神文化的建设工作,在不断积淀、凝练和丰富提升的基础上,于2006年喜迎建校50华诞之际,集中广大师生的智慧,确定了校歌和校徽,明确了“明德、求是、拓新、笃行”的校训,出版了《河南工业大学校史》等一系列文献资料,形成了“崇尚科学,勇于探索,报国兴学,自强不息”的大学精神、“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团结进取,务实高效”的校风、“博学奉献”的教风、“勤奋诚信”的学风等一系列独特的大学精神文化,使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然而,这些珍贵的精神文化成果,没能通过相应的物质载体和活动载体,进行有效的再现和传播。比如,漫步校园,目之所及,耳之所闻,感受不到工大精神文化元素的感染和冲击,不能给人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对校园人的教育和感染作用势必难以发挥。

2 全面推进服务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我们正在向着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迈进,高水平大学之“高”,首先体现在培养人才的高素质。因此校园文化建设须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一中心任务进行,统筹规划,全面推进,既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明确的建设目标,又要有系统的理论指导和有序的实践探索,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突出特色,注重实效,实现以格调高雅的校园环境熏陶人、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教育人、以蓬勃向上的校园精神激励人、以规范科学的校园制度约束人。

2.1 强化文化育人观念,加强对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和继承性、动态性等特点,应在文化育人观念指导下,强化领导,稳步推进。

2.1.1 要高度重视,在统筹规划上出特色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经过不断的积淀、丰富和发展,呈现出特有的生命力。这一过程中,首先,要高度重视。没有领导层的长期重视,动态的发展过程就难以实现,就容易出现“断层”现象。同时,领导艺术、治校理念、管理水平,乃至管理者的人格魅力,本身就是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具体体现,并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和品位。因此,领导重视是关键。其次,要统筹规划。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不仅体现在观感所及的表层,也渗透到校园人的思想言行之中。因此,要统筹规划把握方向,持之以恒加强管理,既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中“物化”硬件,更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涵和育人作用的发挥。再次,要突出特色。学校之间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之不同,河南工业大学是一所特色鲜明的学校,那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就要在挖掘学校历史底蕴、把握学校办学理念、融入各种先进文化的基础上,明确主题,突出特色,并不断进行丰富和强化。比如“崇尚科学,勇于探索,报国兴学,自强不息”是工大的大学精神,那么就要通过具体的“物化”载体、活动载体,来反映、再现、传达这一文化内核,让身处其中的校园人看到、听到、感受到、体验到,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形成共鸣与认同,从而自觉传承和弘扬。

2.1.2 要统一领导,在集中智慧中求品位

校园文化不仅体现在“物化”载体上,也体现在校园人的价值取向和具体行为中,同时“物化”载体也需要广大校园人参与建设和共同维护。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和不断完善过程中,师生员工是主体,应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不仅能够调动人力、激发活力,更能够使师生在参与中培养荣誉感和自豪感,培育创新精神和审美情趣,强化爱校、兴校、荣校意识,深化母校情结。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创作的校园文化大型壁画,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制作的水库大坝结构实物模型,我校化学化工学院学生捐赠的香椿林,复旦大学教师种植的纪念树,等等,不仅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道风景,其意义和作用更深刻、更深远、更耐人回味。当然,师生员工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值得肯定和保护,但也不能太随便、太放纵,甚至为所欲为,一定要在服务或服从于校园主题文化和鲜明特色的前提下进行,这就需要有一个负责校园文化建设的专门机构来统一组织,按照申报、遴选、审核、实施等环节进行,以保证其质量和水准。

2.1.3 要育人为本,在发展学生上下功夫

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校园文化建设理应围绕学生发展需要进行,即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应注重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大学生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主体意识增强,表现为对自主的需要、对自我表现的渴望以及对动手操作的兴趣,校园文化建设应通过理念传达、知识陈列、榜样彰显、成果展示和氛围营造等,注重对学生理性精神特别是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的培养,鼓励学生自由思考、独立探索,引导学生“会学习”、“会思考”、“会提问”、“会批判”。

二是关注学生的情感诉求。大学生在情感方面希望得到他人的关爱,因得到关爱而感到温暖,因相互团结而倍感喜悦,因受到表扬而富有热情,因体验到被尊重而更加热爱学校。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体现“大爱”的情怀和关爱的氛围,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存在,才会在内心深处生发对母校的感情。

三是服务学生的素质拓展。有平台才有展示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在抓机会、做选择、前期准备、现场表现、事后总结等过程中,判断力、抉择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抗挫败能力、竞争意识、创新精神等,受到磨练和提升。我校有多名学生因经过校报记者工作的历练,强化了优势,练就了实力,并因此走上了与之相关的理想工作岗位,不仅成为其大学阶段的额外收获,更让其受益终身。

四是注重学生的品行提升。学生良好品行操守的养成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需要先进文化的引领。而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系统中的子系统,也必然受到其消极因素的干扰和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就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对社会文化进行全面分析与筛选,充分整合、利用本土文化资源,从中汲取精华;对其中不正确的价值观念,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至上等,进行有效阻断和隔离,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和正确导向性。

2.2 实施全方位育人,提升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

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实施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径,应围绕教育人、塑造人、完善人、发展人等,做到全方位、高质量,突出特色,注重实效。

2.2.1 优化物质文化,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面墙都说话[3]。环境文化是看得见的校园文化。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堪称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具有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启迪智慧、丰富知识、增长才干、提高审美能力等作用。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设。

一是注重发挥校园户外环境的育人作用。着眼于学校布局的美观整齐、和谐统一和环境文化氛围对师生的熏陶和感染,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有机结合、现代文明气息与传统文化底蕴有机渗透,让草木“说话”,让石头灵动。如各种建筑的布局、命名,大型壁画、校史馆的设计与建造;绿化景点、标志雕塑、场地划分、道路走向等的规划与修建;教室、寝室、饭厅和走廊等的布置;校园网、黑板报、橱窗、阅报栏、标语牌的设置……充分发挥其使用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使环境文化成为德育美育的载体,成为文化育人的载体。以校园环境的文化魅力,激发学生的爱校情结,陶冶学生关爱学校、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怀。

二是注重发挥不同区域环境的育人作用。在教学区域布置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画像、治学和教育的名言警语,书写催人奋进的标语,如校训、校风等内容,体现严谨治学、勇攀高峰的文化主题;在教学楼内开辟作品栏、精品屋,张挂学生的美术、书法、电脑作品,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小发明,为他们提供展现才华、张扬个性、实践创新的平台,让他们从中活跃思维和想象、感受创新和创造的成功、强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各学院布设专业文化设施,如粮油食品学院区域、土木建筑学院区域、化学化工学院区域等可分别设置与学科、专业相关的承载专业文化的雕塑、文字、图片、文物等载体,以培育学生的专业意识、专业素养和专业精神,拓展其专业学习和专业素质。这样使人身处不同功能区便有着不同的参与渴望——深处浓郁学习氛围的教学区便激起学习求知的欲望,身处充满强身健体元素的运动区便身不由己加入运动行列。在生活区域设置以休闲、交流、沟通、学习、文娱为主的设施,如石凳、石桌、健身器材等,为学生学习交流、沟通情感、文化娱乐创造条件。还要做好校园环境的净化、美化,实现以境育人、以静立品、以净出美的育人功效。

2.2.2 提升制度文化,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

“无规矩无以成方圆”。建立规范有序的学校管理制度,是搞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保障。不仅要修订完善一系列校园管理制度,更要重视制度的贯彻与落实,使其固化为校园人的自觉行动。

首先,制度的制定要做到“目中有人”。“目中有人”即制度内容要符合本校大部分老师的心理预期,符合广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以及生活学习实际,符合本校管理基础。如果一味地照搬成功学校的制度文本,是难以实现管理效能的。在此基础上构建一种选择机制,在规章制度允许的前提下,教师能灵活挑选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学生能自由选定自身的发展方向,从而形成严谨有序而又生动活泼的新局面。

其次,制度的修改要“兼听于人”。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情况变化及时修订。大多人习惯于站在本院、本班、本学科或本人立场、角度思考问题,此乃人之本性。制度的修订者,应从大处着眼、胸有全局、“兼听于人”,充分估计制度条文的规范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其三,制度的执行要 “操作有情”。制度的落实是制度制定的落脚点,要通过广泛的宣传让有关人员理解、认同、认可,进而贯彻落实,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当然,在特定情况下,“行”要行之有理、有节、有效,注意根据事情的因果、轻重,量“情”灵活操作。同时,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通过建立行为规范寻访团、执勤队、校园文明监督岗等,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

2.2.3 弘扬精神文化,发挥精神的感染作用

我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积淀和凝练,已经形成独特的大学精神,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校歌、校训、校风等诸多精神内涵,并提出了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目标,这些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培养人才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精神文化建设也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更需要传播传承、发扬光大。因此,围绕高素质人才培养,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实施特色精神文化建设工程,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围绕主题,突出特色,不断强化全面素质教育理念,传承“崇尚科学,勇于探索,报国兴学,自强不息”的工大精神,打造河南工业大学校园文化品牌,实现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相融合,科技文化创新活动与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相融合,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融合,并使之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起覆盖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完整体系和长效机制。提升青年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激发其爱校之情、兴校之志、荣校之行。

二是营造团结和谐的人文氛围,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应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之本”的理念,注重发掘人的创新潜能与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相结合,让校园人文氛围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养料和水分。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班纪班规的制订、学生社团的组织与管理以及校规校纪的监督落实等,使学生做到:人格上自尊,主动磨砺与修养;行为上求进,主动求索与进取;学习上自主,主动参与和探究;生活上自立,主动自理与服务;行为上自律,主动约束与反省。让学校的人文氛围达到一种民主平等的融洽状态,使学校和学生同时得到进步和发展。

三是重视校园宣传媒体建设,拓展学生的教育途径。校报、学报、校园广播、校园荧屏、校园网络,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和载体,也是高校主要的宣传媒体和舆论工具,校园文化建设理所当然包含诸方面的建设和完善。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校园师生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师生的思想观念和学习、生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以其快捷方便、信息丰富、交互性强等优势,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载体和新途径。巩固和强化以“文化育人”为主的网络文化阵地,拓宽网络传播渠道,如手机党报等,通过及时正确的理论解读、时政传达、热点透视等,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学生在丰富、健康的舆论氛围中,实现学习能力、艺术修养、人文素质和思想品质的全面提升。

四是将大学精神与优秀民族文化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灿烂的民族文化是对青年学生进行品德修养和价值观教育的宝贵财富,诸如,“上善若水”是我国古代君子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立足于使师生达到“向善”的境界,通过创设“科学民主、清新明快、合作负责”的优良育人环境,使学生能够融入其中,敞开心扉,倾诉郁闷,广泛交友,展示自我,经受挫折,体验成功,使学生懂得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勇于交往,乐于沟通,从而形成蓬勃向上的态度、意志和情感,具有“厚德载物”之心、“悲天悯人”之情,强化关注社会、关注自然、珍惜生命、爱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2.2.4 推进全过程育人,拓展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载体

大学之“学”,不只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能力。而知识和能力更多的是在参与、感受、感染、感悟、熏陶、历练、体验、体会中获得并升华。因此,通过不断地建设和完善,形成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载体,让青年学生发挥能动性、创造性和主体作用,在校期间都能学会一门艺术技能,擅长一项体育活动,获得一次登台的机会,留下一件值得回忆的作品,做一件最有意义的事情,等等,在组织、参与的过程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提升素质。

一是精心组织,形成以入学教育为主要抓手的大学精神传承载体。新生入学教育是青年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课,将对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记。大学精神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明显标志,对校园人的价值取向、生活习惯、行为规范等起着渗透、影响和诱导之作用,因此,在新生入校这个可塑性、适应性最强的有利时机,进行传播和渗透,会起到较好的作用。可通过校史馆参观、大学精神专题报告等,让新生了解大学,感受大学,接纳大学,融入大学,进而自觉成为大学精神的传承者和弘扬者;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制度的解读,给新生传递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校训、校风等,让学生明白学什么、如何学、达到什么标准;通过教学和专业教育,让新生明白教风、学风、专业方向和学术精神,培养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将唱校歌、铭校训、爱工大活动融入军事训练全过程,军纪、军姿、军魂的培育,学校歌、唱校歌、践行校训有机结合,既弥补军训单调的不足,又使两者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将收到良好的效果;通过高年级优秀学生报告会,以现身说法的方式,进行大学精神教育,发挥以榜样的力量示范、以先进的事迹引领的作用。通过上述各环节的工作,大学精神教育将会深入人心。

二是注重实效,形成以党团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思想支配行动,进步的思想必然产生积极进取的行动,颓废的思想一定导致消极堕落的状态。因此,思想政治工作是学生工作的纲。所谓学生工作千条线,党团建设是主线。通过党团建设的制度创新,改进基层组织设置和组织工作方式,突出服务性,扩大覆盖面,激发组织活力,强化吸引力、感召力,把青年学生吸引到党、团组织的周围;强化党校、团校主阵地、主渠道作用,传播党的知识和理论,进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提高政治觉悟和思想素养;通过丰富多彩的党、团活动,使广大学生党员、团员在参与中深化思考、历练思想、提升素质;通过手机党报、网络期刊等现代技术,传递时事政策,解读社会热点,关注社会民生,对大学生及时进行正面引导和教育;通过经常性的升国旗仪式,以及与之相关的规范要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此等等,全面提升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三是评先树优,形成以评先表彰为主要形式的榜样示范引领载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近年来,我校的“十大年度人物评选”、“十佳标兵评选”等活动,较好地发挥了激励先进和示范引领作用,收到了较好效果,应该发扬光大。按照激励效应和榜样示范效应规律,这种激励形式可以进一步层次化、多样化、规范化,比如有学校层面的、学院层面的等。例如,化工之星评选表彰等,让更多的学生看得见、摸得到,起到导向、激励和鼓舞作用。同时,评先过程本身就是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褒奖什么的宣传、教育过程,这项工作的机制一定要规范、严格、公开、公平,评选的结果要经得起考验,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起到竖旗一面、带动一片的作用。

四是点面结合,形成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的创新能力培养载体。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已成为我校品牌项目,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要使科技创新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使更多学生从中受到锻炼,得到提高,也需要层次化、全覆盖、广参与的竞赛机制:形成校、院两级届次化的大一学业规划大赛,大二创新创意大赛,大三职业规划大赛;开展各个领域的专业设计竞赛、科技作品竞赛、学术成果竞赛、企业赞助的单项比赛等;规范优秀硕士毕业论文、优秀学士毕业论文评选……以此推动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的蓬勃开展,全面提升广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五是播撒大爱,形成以扶困济难为主要形式的情感诚信教育载体。大学之大在大爱,学生毕业后把学校叫母校,那么,学校应该起到“母”的作用,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应建立遇难学生帮扶机制,对遭受重大疾病、天灾人祸的学生给予及时有效的人力和经济援助,帮助其渡过难关,顺利完成学业。形成公开、公平、透明的奖、助、贷、免评定机制,明确奖优、助学、扶贫的政策导向,把党的惠民政策宣传好、落实好,将学生引导到比学、勤学、争优、诚信、感恩的轨道上来。建立勤工助学和全体学生义务劳动评价体系,对于家庭困难,并愿意通过正当的劳动获取报酬接济生活所需的学生,尽可能地创造条件,给予帮助,使其在通过劳动锻炼素质、培养能力的同时,获得收入解决生活困难;对于广大学生设立义务劳动学分,以学年为周期完成一定的学分为及格,按照提交义务劳动申请、有关方面协调回复、义务劳动实施、评价计分等程序进行,以此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

六是妥善安排,形成届次化、经常性、全覆盖的强健身心活动载体。健康的身心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针对近年来青年学生身心素质急剧下降的严峻形势,应该在制度层面改进体育教育和体育运动的评价体系,以促进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一要改革届次化的全校田径运动会比赛模式。全校运动会是对学生日常体育运动和健康水平的全面检阅和推动,但随着学校规模的急剧扩大,现有的比赛项目、参赛名额、项目种类等已远远不能与学生规模相适应,应增加群众性的集体比赛项目,拓展项目种类,增加参赛名额,使更多学生有机会参与到体育比赛活动中,从而推进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二要改进日常体育运动的评价体系,比如,在操场设学生晨练、晚练积分器,每周限定晨、晚练的达标次数和时间,由学生根据实际自觉选择锻炼的时间,但必须达标;再如开展集体体育项目达标活动,限定每班每学年必须组织一定项目的集体体育比赛,每生每学期必须参加一定次数的集体体育比赛项目等,促进群众性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三要完善体育运动设施的保障体系,场、馆、健身器材能够保障学生健身运动的正常需求,并进行及时的保养和维护,保障其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为学生自觉运动创造条件。

七是点多面广,形成以赛事为导向、社团为依托的个人优势提升载体。培养兴趣、强化优势,应该是人才培养的有效抓手。应发挥大学的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为学生学习、锻炼、提升素质营造氛围、提供平台。比如:通过书画、文艺、演讲、阅读、写作等人文素质提升协会,培养学生的相关爱好;通过心理沟通、青年志愿、时代论坛等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通过绿色化工、工艺制作等协会,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等等,并通过不同层次、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赛事活动进行推动。比如:学校层面届次化的演讲比赛、歌咏比赛、文艺展演、文化广场等;学院层面届次化的个人的、集体的评比表彰等,如化工之星评选、女生风采、快乐周末等。如此这般,形成经常性、网络化的素质拓展平台,给广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锻炼和展示的可能性,从而激发他们的进取意识和学习热情。

八是统筹安排,形成以工作锻炼、社会实践为主要形式的综合能力提升载体。能力提升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应以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为导向,围绕大学生能力提升形成一系列有效载体,让学生在自觉参与、工作历练中学知识、长才干、做贡献。一要组织好暑期和寒假社会实践,采取组团和分散相结合、专业素质培养和综合能力提升相结合、体验社会与感受生活相结合、经费支持与成效激励相结合等方式,从实际出发,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涵盖认知性、体验性、定岗工作等专业能力提升型社会实践,红色之旅、重走长征路、先烈英模事迹观展等政治思想教育型社会实践,关注民生、关注热点、支农支教等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培养型社会实践,走访校友、走进企业、关注三农的调查研究型社会实践,等等。在扩大参与面上下功夫,在务求实效性上抓落实,完善考核体系,形成有效模式。二要利用校内工作平台,为学生能力培养提供条件,如:校报兼职记者、助理辅导员、助理班主任、兼职文秘员、助教等,让学生在工作中练素质、强优势、长才干,提升其适应职场的能力。三要培养和使用相结合,把学生干部群体作为精英人才进行综合能力培养,比如采用以会代训的形式培训其组织、领导和管理素质;给任务、压担子、严要求,培养其独立工作、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举办专题培训班,进行管理学、运筹学、人文、社科、写作等知识和理论的普及教育,将其打造成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九是分类指导,形成以校、院、班、宿舍为单位的集体意识培育载体。人总是在一定的集体环境中生活和工作,个人素质再高,如果脱离集体,缺乏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恐怕也难以有高的造诣。因此,集体意识是人才的基本素质。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利用好有关资源,采取有效的形式或途径,形成校、院、班、宿舍等集体意识培养的活动载体。在校级层面,可通过学校史、知校情、铭校训等活动,将校园人的情绪情感统一到传承大学精神、深化母校情结、强化自豪感上来,形成爱校、兴校、荣校、强校的共同愿望和行动;也可通过舆论宣传和示范带动,营造富于大爱精神的校园氛围,使校园人自觉成为和谐校园的创造者和受益者,让师生的身心沐浴在互敬互爱、和谐温馨的氛围之中。在学院层面,可通过挖掘、凝练、提升等途径,形成师生共同认可的精神理念,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通过组织参加学院以外的集体活动,培育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精神;通过社团、协会、科技竞赛团队、体育参赛团队、文艺表演团队、社会实践团队等,增进了解和沟通,强化集体凝聚力。在班级层面,可通过先进班集体评比、班集体建设考评、学风建设活动、团日活动、困难帮扶活动、民主管理机制等,增强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在宿舍层面,可通过宿舍卫生评比、宿舍文化建设以及阳光宿舍评选等活动,发挥“小宿舍大课堂”的作用。

十是广泛研讨,形成以工大讲堂、专项论坛为主要平台的学术精神培养载体。大学之“大”在研究大学问,上可“顶天”,下以“立地”,“顶天”意即高深、前沿,“立地”意即应用、普及。近年来,我校已给予高度重视,形成了以“工大讲坛”、“大学生论坛”、各学院讲堂等校院两级学术研讨模式,在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推进学生的学风建设、锻炼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培育学生的学术精神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完善和提升,以期发挥更大作用。

[1] 习近平,李克强. 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

[2] 朱京凤.目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J].中国成年人教育,2010(4):34-35.

[3] 张万祥.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HIGH QUALITY TALENTS——Taking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CHEN Congzhi

(DepartmentofPartyCommitteeOrganization,HenanUniversityofTechnology,Zhengzhou450001,China)

The environment has great impact on mankind and the same is true of the university campus to university students.University campus is the main environment for students to grow up,the quality and grade of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directly affects the shaping of students’ personality,the cultivation of their moral characte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iritual realm.Based on the concept of the Chinese “Wen(Humanities)” and “Hua(education)”,the paper analyzes the following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in terms of material and cultural aspect,campus culture is short of “Wen” as well as “Hua”;in terms of cultural system aspect,there is more “Wen” than “Hua”;in terms of spiritual and cultural aspect,there is sufficient “Wen” but insufficient “Hua”.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ncrete measures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quality personnel training such as follows:in “strengthening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campus culture”,great importance must first be attached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verall planning;then the leadership must be unified to pursue taste in concentrating wisdom;great efforts must be made in talent education,which is fundament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In “ the implementation of all-round education,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the paper elaborates the following ideas and practices:the material culture must be optimized so as to bring into play the rol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the system culture must be improved to play the role of the system constraints;the spiritual culture must be carried forward to give play to the role of spiritual influence;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ng people must be promoted to expand the carrier of constructing characteristic campus culture.

high quality personnel training;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current situation;countermeasure

2016-02-28

陈从志(1965-),男,河南洛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1673-1751(2016)02-0163-08

G412

A

猜你喜欢
载体校园文化育人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践行者——浅析高校工会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