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隐性德育功能探析

2016-03-06 21:08孙冬青
关键词:隐性校园文化德育

孙冬青

(河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新乡,453007)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隐性德育功能探析

孙冬青

(河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新乡,453007)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动态载体,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第二课堂,发挥着极为重要的隐性德育功能,包括教育内化和思想引领功能、品德塑造和价值引导功能、榜样示范和行为规范功能及审美教育和情操陶冶功能等。但是,当前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却出现了种种壁垒,影响了其隐性德育功能的发挥。所以针对各种问题,高校必须从管理者、实施者、参与者、活动媒介等各个角度,寻求正确的德育路径,以强化校园文化活动的隐性德育功能,满足学生内在道德需求,为学生的道德发展保驾护航。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活动;高校德育;隐性德育功能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逐渐重视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尤其是文化程度较高的大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校园文化具有无限魅力,影响高校生活中的一人一物、一草一木,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德育共生共存,不可分割,彼此促进,共同发展,为学生的道德发展保驾护航。

1 德育内涵: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隐性德育功能

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动态载体,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第二课堂,发挥着极为重要的隐性德育功能。校园文化活动基本可分为思想引领类活动、志愿服务类活动、社会实践类活动、科技创新类活动、文明礼仪类活动、文体艺术类活动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既满足了教师及学生对课余生活的需求,也能够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凝聚思想,搭筑沟通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及学生与学生的桥梁,加强交流,构建和谐校园,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从内隐学习理论角度分析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学生内隐的无意识的学习更能满足其潜意识的学习需求。而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更多则是无意识的内隐式过程,通过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不断发展。所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动态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道德发展、思想引导等产生了隐性影响,发挥其隐性德育功能。

1.1 教育内化和思想引领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作为隐性教育的载体,其影响力和说服力远大于课堂教育,更容易被学生认同和内化。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育内化和需求满足功能是指根据高校教育目标和学生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组织策划校园文化活动,将教育内容合理融合在活动中,使学生乐于接受,真正将收获体会内化为个人自身素质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高校是一个社会文化组织机构,其中各种类型的活动都具有一定的文化性。西方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分析了人不同层次的需要后说:“高级需要的满足能引起更合意的主观效果,即更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情感需求、生活需求、人际交往需求等基础上,校园文化活动也就从主观上满足了其幸福感和内心世界的丰富感,达到了预期的主观效果,即高级需要的满足。学生能从中得到锻炼,正确认识自我,准确定位,为终生教育奠定基础[1]。

1.2 品德塑造和价值引导功能

个体的思想品德结构主要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根据德育过程的规律,个体品德的形成是通过培养个人的知、情、意、行逐渐形成的[2]。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评价和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价值观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历史性、选择性和主观性。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品德塑造和价值导向功能是指通过活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促进师生道德认知的发展,陶冶其道德情感,形成道德意志,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另外,榜样示范作用和思想引领类教育活动将正确的价值观念渗透到师生的思想和行动中,引导其价值取向,对师生进行合理性教化,从而塑造思想品德结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3 榜样示范和行为规范功能

校园文化建设在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能够形成很强的凝聚力,是学校发展前进的重要精神力量。校园文化活动的榜样示范和行为规范功能是指,通过活动教师与学生能够团结合作加强沟通,激发师生的兴趣和热情,使其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有荣辱心、使命感、自豪感和责任心,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产生激励力量,约束规范师生言语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高校大学生处于思想的形成和稳定期,校园文化活动尤其是思想引领类活动以参与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实施,丰富多彩,发人深省,可以使参与者结合自身的实际体会和感悟将理论文化知识和思想哲理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力量和个人信仰,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大学生的爱校情结,一定程度上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以高度的责任心激励学生为个人、学校及社会的发展努力贡献力量。另外,大学生正处在心理断乳时期,面对一种全新的环境和生活,经常难以适应这种急剧的变化,尤其是从高中繁忙的学习生活转变为大学宽松无人监管的生活环境,他们很容易由对家长和中学教师的依赖,转向对新群体中同伴的归属需求。大学生较强的从众心理就是他们归属需求的一种突出表现。大学生极易受群体效应和从众心理的影响,不断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并使之尽快融入群体之中。这种规范作用,有助于学生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文化活动中树立的榜样示范要求自己,在学习及参与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模仿优秀榜样或大学辅导员、专业教学教师、师兄姐或同辈群体来规范约束言行,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善于逆向思考,富有创新精神[3]。

2 道德审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硬件条件相对薄弱,资金分配不合理,无法满足学生需求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但是高校的硬件条件仍然相当薄弱,区域分配及校际分配不均衡,加之学生基数大,尽管部分高校建起了现代化的综合体育馆、活动中心、礼堂音乐厅等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场所,还是无法适应大众化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学生对活动的需求。这从根本上限制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实施,不利于校园文化建设。另一方面,校园文化活动的资金分配不合理,大部分的经费用于学校的大型文化活动上,一般为文体艺术类活动,铺张浪费现象严重,形式主义色彩浓厚,而忽视了富有教育意义的小型活动,例如学生自发组织的读书活动或志愿援孤活动等,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组织参与该活动的积极主动性,不利于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和行为的规范,未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服务他人的需求。

2.2 校园文化活动与教学活动严重脱节,影响其功能的发挥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实施者没有真正找到校园文化活动与教学活动的结合点,总是把文化活动与课程教学截然分开,导致两者严重脱节,从而使校园文化活动失去了与教学活动相互补益的意义。高校目前的校园文化活动很多,但大部分属于文体艺术类活动和志愿服务类活动,其中与专业结合紧密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理论研究、学术交流、科技创新活动、教学技能活动相对较少,学生覆盖率较低。一些志愿服务活动科技含量不高,只是停留在体力劳动或者募捐方面;而社会实践类活动也只是一些宣讲或者体力劳动,无法真正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产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使学习到的理论脱离实际,幻化成为空壳。这不仅影响校园文化活动教育内化功能的发挥,同时也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3 不同类型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力与参与度的高低影响隐性德育功能的发挥

根据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调查研究,文体艺术类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最强,志愿服务类活动和社会实践类活动对学生的吸引程度居中[4]。可见,文体型、娱乐型活动较受学生欢迎,实践实用型次之,知识型、学术型和科技创新型活动受欢迎程度一般。思想引领、学术讲座等类型的活动形式较为枯燥无味,情操陶冶、科技创新类活动门槛较高,参与机会少,所以并未真正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支柱,一定程度上限制和约束了隐性德育功能的发挥。另外,校园文化活动形式设计单一,未和广大学生进行交流,无法切实根据教师和学生的需要进行活动设计和策划,继承性过强,依赖原有的活动形式,缺乏特色和创新性,不能与时俱进,宣传力度和广度不够,导致活动参与覆盖面小,吸引力弱,丧失了活动预期的价值,不利于隐性功能的发挥。

3 德育路径:强化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隐性德育功能

审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现状,我们发现,种种壁垒影响了其隐性德育功能的发挥,活动规模具有局限性,活动方式单一化,活动内容形式化,活动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无法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因此,应从高校管理者、组织实施者、参与者、活动媒介等各个角度,寻求正确的德育路径,强化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隐性德育功能。

3.1 教育部门及高校应加强重视,保障硬件,合理分配活动物资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部门及高校应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视程度,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活动在隐性德育功能方面的重要性,保证物资配备,不能以缺少资金为由减少削弱校园文化活动的物质投入。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科学规划校园环境,为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优美的环境,符合美学要求,体现校园特色和人文精神;完备齐全的教学科研设备和活动设施,健全的文化体育活动设施,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顺利开展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礼堂音乐厅、多功能报告厅、会议室、体育场所及学生活动中心,学生工作办公区等,有利于开展学术科技文化活动和文体艺术类活动,提高活动质量[5]。

另外,要合理分配活动物资,根据活动的重要性和隐性功能分配活动物资,加大对科技创新类活动和社会实践类活动的资金投入,在原有基础上相应减少对文体艺术类重形式轻内涵活动的投入比例,重视校园文化活动对师生的凝聚激励和行为规范功能及品德塑造和价值导向功能,侧重对具备该功能的活动的物资支持,通过对活动物资的分配达到引导和协调各类活动全面均衡发展、强化高校校园文化活动隐性德育功能的目的。

3.2 寻求校园文化活动和教学活动的结合点,将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

校园文化活动和教学活动相辅相成,紧密相关,两者在形式、内容、手段、途径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却有绝对的相关性即教育目标一致,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的第二课堂,是教学活动的延伸和补充,学生通过教学活动间接地获得文化理论知识,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而校园文化活动则以文化活动形态的扩张力来消解教学活动面临的障碍,将所学知识立体化、饱满化,巩固深化教学活动成果,为教学活动的进一步拓展提供动力保障和实践支持。在知识的立体建构上,文化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将自己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检验和完善,从而获得新知[6]。所以,校园文化活动必须结合专业特色组织开展,例如心理学专业学生深入军队、监狱、医院、太阳村或灾区进行团体或个人心理咨询,既将所学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时间过程,也塑造了助人为乐、传递幸福、为人民服务的人格品质,规范自我行为,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另外,校园文化活动还可弥补教学活动的不足,通过丰富多彩的人文教育活动激发理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之亦然。

3.3 提升活动组织实施者的综合能力,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品牌

首先,完善师德建设,加大教师参与、指导校园文化活动的力度,使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凝聚师生的桥梁。加强完善师德建设,使教师群体树立全面科学的育人观,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注重言传身教;教师应积极参与和指导校园文化活动,既可以丰富教师的课余生活,又能为学生的发展成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帮助,还能凝聚师生力量,构建和谐校园;另外,教师应将科研学术贯彻到文化活动中,树立教学活动和文化活动相结合的观念,使学生灵活学习,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其次,加强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及团支部、班委会等基层组织的管理,使学生充分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应负责活动的组织策划、实施等环节,突出活动的思想教育意义,减小形式性,注重活动的创新性,与时俱进,结合时事政事开展相关活动,使参与者及时了解和认识社会现状,保证活动质量。同时学生党员及骨干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注重个人素质的提升和完善,其榜样示范作用在潜移默化中也发挥着隐性功能,影响他人的行为和思想动态。

3.4 挖掘参与者的内在需求,激发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首先,校园文化活动不能流于形式,要挖掘参与者的内在需求,知道参与者喜欢什么,想要什么,能够接受什么,从而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实施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满足其内在需求,使参与者能够主动将所闻所见真正入耳入心,进行思考并内化成个人道德认知,激起道德情感的认同,并在模仿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个人的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真正发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德育功能;其次,提升参与者组织参与活动的层次。参与者不能仅仅局限于锻炼能力、扩大人际交往、增强个人竞争力等参与动机,还要以塑造品德和价值观、规范行为、凝聚思想等为目标参与到活动中,善于思考和总结,真正适应并融入社会,既能培养优秀人才,达成育人的显性功能,锻炼组织者和参与者的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科技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同时也能强化德育隐性功能的发挥和落实,满足教师和学生的显性及隐性的双重需求。

3.5 重视利用网络平台扩大活动宣传力度

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校级报刊、校园广播站、校园电视台、校园宣传栏的作用。首先,对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进行前期宣传和后期汇报总结,扩大活动的宣传力度,使师生能够了解活动,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使更多的人受到活动的影响,最大程度上发挥活动的隐性功能,使隐性功能显性化,激发师生参与活动的热情,还可以对学校及品牌活动进行宣传,扩大影响力和美誉度,将活动的作用辐射到社会层面;其次,利用齐全的媒体设备提高活动质量和层次,将媒体设备运用到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增强活动效果,多角度、全方位、形象化、直观化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隐性德育教育,使媒体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另一种载体,发挥活动的各类功能;再次,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尤其是新媒体,加强网络管理,拓宽校园文化活动的渠道。高校应基于互联网的交互性、开放性和适时性等特点,利用网络平台开设、组织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师生之间进行互问互答,释疑解惑,平等交流,把网上的虚拟与客观的现实联系起来,使网络真正融入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起到凝聚人心和传播文明的作用[7]。

总之,高校是文化组织和学术场地,高校校园文化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塑造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引导力,塑造师生人格品质,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认识观和价值观,能够习得规范的行为方式,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同时,参与者能够陶冶情操,增强审美能力,提高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将精神力量辐射至社会中。所以,强化校园文化活动的隐性德育功能刻不容缓,希望各高校高度重视,能够真正做到寓教于境、寓教于乐、寓教于理、寓教于心,促进校园文化活动的全面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培育适应社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1] 杨林玉.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其强化对策探析[J].南方论刊,2011(7):65-67.

[2] 肖玲.论大学校园文化与德育渗透的几个问题[J].咸宁学院学报,2007,27(4):151-153.

[3] 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 王继强,李华涛,贾斌,等.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力现状与对策分析——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2(02):138-139.

[5] 邹志强,陈锦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载体浅析[J].高教研究,2006(2):46-47.

[6] 彭巧胤,谢相勋.再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J].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2011(05):45-46.

[7] 王德勋.试论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实施策略[J].教育理论与研究,2007,27(5):17-19.AN ANALYSIS OF THE IMPLICIT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CAMPUS ACTIVITIES IN COLLEGES & UNIVERSITIES

SUN Dongqing

(SchoolofMarxism,HenanNormalUniversity,Xinxiang453007,China)

As the dynamic carrier of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campus culture activities are the second classroom for students’ studies and life and they play an extremely important and implicit function of moral education,including education internalization and ideological leading function,molding moral character and value guidance function,model demonstration and normative function,and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temperament-cultivating function.However,there exist a variety of barriers in the process of organizing campus cultural activities which affect the implicit function of moral education.Therefore, in view of these problem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seek the correct path of mor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management,the executors,the participants and the media,strengthen the implicit moral function of campus cultural activities,meet the students’ inner moral demand,and escort for students’ moral development.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 universities;campus cultural activity;moral education;implicit fun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2016-03-31

孙冬青(1981-),女,河南南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1673-1751(2016)02-0171-04

G641

A

猜你喜欢
隐性校园文化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刍议隐性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