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主义国际政治合作思想与当代中国外交

2016-03-06 21:08邓秀林
关键词:马列主义恩格斯资本主义

邓秀林

(河南工业大学 学报编辑部,河南 郑州 450001)



马列主义国际政治合作思想与当代中国外交

邓秀林

(河南工业大学 学报编辑部,河南 郑州 450001)

国际政治合作是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的核心内容。马列主义国际政治合作思想经历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国际联合到列宁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的发展过程。马列主义所倡导的国际政治合作必须坚持国家独立和平等、必须维护国家利益、必须基于共同利益诉求等基本原则,对于迅速崛起的中国的外交战略调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中国外交战略应顺势而变,应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姿态开展国际政治合作,应统筹国内发展与国外发展、处理好中国利益与他国利益的关系。

马列主义;国际政治合作;中国外交;与时俱进;互利共赢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国际政治环境日益复杂的背景下,研究马列主义国际政治合作思想,对于我国把握当代国际政治新形势,更好地参与国际合作,处理国际事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 马列主义国际政治合作思想的发展:从无产阶级国际联合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

国际关系是马列主义研究的重要对象,而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国际关系理论都十分强调国际政治合作。马列主义国际政治合作思想经历了一个马恩的无产阶级国际联合到列宁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的不断发展过程[1]。

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恩格斯国际政治合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一个基本的观点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人们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进行生产活动,必然会发生一定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关系。并且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化时,上层建筑也要相应地发生变化。而在所有上层建筑里面,政治关系的变化最早、最快。恩格斯在《家庭、所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深刻分析了政治关系随着生产关系的演变而变化的过程,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关系演进正是由于经济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之间出现了经济地位的差异:即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不同,产生了剥削与被剥削关系,形成了政治上的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因经济利益的对立和冲突导致阶级斗争,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就是政治斗争。恩格斯把它解释为:“被压迫阶级反对统治阶级的斗争必然要变成政治的斗争,变成首先是反对这一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具体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剖析,得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经济根源。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也进一步分析了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得出了这种斗争必然走向国际性联合的结论。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显露,引发和不断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两个经济利益对立的基本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无产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由初期自发的、零散的斗争逐步发展为自觉的、有组织的斗争。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最初是单个的工人,然后是某一工厂的工人,然后是某一地方的某一劳动部门的工人,同剥削他们的单个资产者做斗争。”[2]之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继续发展,工人开始成立反对资产者的同盟,把许多性质相同的地方性的斗争汇合成全国性的斗争。再到后来,“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的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隔绝和对立日益消失。”[2]而与之对应,为维护资本主义的世界统治地位,各国资产阶级政府联合起来,以直接或间接的合作方式来镇压无产阶级和剥削殖民地民族。正如马克思1847年在《论波兰》的演讲中所指出的那样:“的确,现在存在着一种各民族的资产阶级兄弟联盟。”“各国的资产阶级虽然在世界市场上相互冲突和竞争,但总是联合起来反对各国的无产阶级。”而此时无产阶级还没有上升为“民族的阶级”,“工人没有祖国”,“不应该在波兰解放波兰,而应该在英国解放波兰。”[2]各国无产阶级只有互相呼应、互相支援、互相帮助,国际工人运动的状况才会更加持久和深入。“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2]。在《共产党宣言》的结尾,马克思恩格斯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战斗号召。无产阶级国际联合是马列主义国际政治合作的最初形式。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强调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社会主义要取代资本主义,但他们并不否认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联系:资本主义胚胎内将孕育出新社会的因素,落后国家必须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优秀成果。当然,十月革命之前,由于没有社会主义国家,自然就没有真正意义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更没有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合作问题;十月革命之后,随着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的建立,作为马克思主义真正继承者的列宁,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科学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政治合作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与资本-帝国主义“和平共处”的思想。1920年春,苏俄和世界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苏俄击退了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资本主义扼杀社会主义的危险已暂时消失,也平息了国内白匪的武装叛乱,开始了和平建设的新时期;二是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一度高涨的欧洲革命也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资本主义世界也相对稳定。列宁深刻分析了这种形势,认为社会主义苏俄与资本主义列强之间形成了暂时的均势和共处。如何共存?是对抗还是合作?根据实际情况,列宁提出了与资本-帝国主义和平共处的思想,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和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通过谈判和其他方式解决争端,建立、发展外交和经济合作等关系。

2 坚持国家平等、捍卫国家利益和维护共同利益是马列主义国际政治合作思想的三大原则

通过对马列主义国际政治合作思想及实践的考量,笔者认为马列主义国际政治合作特别强调坚持国家平等、捍卫国家利益和维护共同利益三个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国家独立和平等是国际政治合作的前提。

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所生活的时代,许多国家和民族还没有取得独立,还处于帝国主义压迫掠夺之下,所以马克思恩格斯把国际政治合作中坚持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和平等放在同等突出的地位[3]。他们始终坚持各国和各民族在政治生活中必须独立和平等,认为民族独立是一切国际合作的基础,“……任何一个民族都永远不会优越于其他民族。” “不恢复每个民族的独立统一,那就既不可能有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2]因为没有民族独立,就谈不上民族平等,更谈不上国际合作。“国际联合只能存在于国家之间”[4],“国际合作只有在平等者之间才有可能。”[5]马克思恩格斯曾严厉抨击当时德国、法国、英国和沙俄的不平等的外交政策,深刻揭露德国掠夺压迫波兰、英国压迫爱尔兰的卑劣行径,也强烈谴责沙俄侵犯他国领土和主权的行为,明确指出“爱尔兰同英国的关系,就像波兰同俄国的关系一样,是不平等的。”[6]

对于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苏俄来说,独立和平等在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时尤为重要。列宁认为,不同制度国家,相互尊重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是国家间和平共处的前提条件。在十月革命胜利的第一天,苏维埃俄国就宣布废除沙俄时期与帝国主义国家签定的一切分割弱小国家的不平等条约,苏维埃政权将向各国人民提议立即缔结民主和约,“没有兼并(即不侵占别国领土,不强制归并别的民族)、没有赔款的和约。”[7]

第二,坚决维护国家利益,捍卫国家利益是国际政治合作的出发点。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国家是以一定的民族为基础、一定地域为界限的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国家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不可避免地会形成自己的利益——国家利益。马克思指出:“实际需要、利己主义就是市民社会的原则;只要政治国家从市民社会内部彻底产生出来,这个原则就赤裸裸地显现出来。”[8]只要还有国家存在,国家利益就不可避免地还存在。而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私有制的作用,这些按照法理应当属于全人类的力量便成为少数富有资本家的垄断物,成为他们奴役群众的工具。”他们对外掠夺、发动侵略战争,以侵害他国利益或牺牲全人类共同利益来谋求自己的国家利益。当这种情况发生时,马克思恩格斯深信各国无产阶级必将会更加团结与友爱,密切合作,一起去消灭侵略战争,消灭殖民主义。可见,在马克思恩格斯眼中,共产主义社会到来前,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是不冲突的,他们在倡导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同时,是极力主张维护和捍卫国家利益的[9]。

列宁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国际政治合作中维护国家利益的原则,并明确提出了必须捍卫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和国家利益。列宁强调,“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已经建立,不管是从我们的观点来看,还是从国际社会主义的观点来看,保卫这个已经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共和国是高于一切的。”[10]也就是说,苏维埃俄国在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时,必须把维护国家的安全利益放在首位,把保卫社会主义革命果实放在首位,坚决维护和捍卫国家利益。列宁还指出,在和资本主义进行交往时,要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必须警惕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和颠覆,“在贸易和租让问题上……,我们不做有损我国权利的事。”[11]

第三,坚决维护国家间共同利益,国家间共同利益是国际政治合作的基础。

世界市场使各国资产阶级政府联合起来,以合作的方式镇压无产阶级,这也造就了各国无产阶级被剥削的共同社会地位和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共同利益。正是基于这样的共同利益,无产阶级才会形成国际联合。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是深刻的,马克思在纪念1830年波兰起义十七周年的国际大会上强调指出:“要使各民族真正团结起来,他们就必须有共同的利益。……对消灭现存的所有制关系最关心的只有工人阶级。”[12]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正式形成,世界各国在经济上形成了互相依赖的关系。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都是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有了利益关联性。列宁敏锐地认识到了这种利益关联性,认为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技术落后、资金不足,“我们绝对必须同资本主义国家(只要它们还没有完全垮台)进行贸易。”“我们同资本主义国家若没有一定的相互关系,我们就不可能有稳固的经济关系。”[13]而资本主义国家受一战破坏,经济萧条、产品滞销,“资产阶级国家需要同俄国做生意,因为它们知道,没有这种那种形式的经济联系,它们还会像以前那样继续垮下去。”[14]全世界共同的经济关系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的必要条件和必然要求。

3 马列主义国际政治合作思想对当代中国外交的启示

全球化日益加剧背景下,开放的中国如何积极参与全球化,崛起的中国如何积极参与国际事务?马列主义国际政治合作思想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3.1 中国外交战略应与时俱进,顺势而变

从无产阶级国际联合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的发展变化,说明国际政治合作必然会随时代进步、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因此,中国外交战略应与时俱进、顺势而变。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国际形势和时代主题的变化,我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推行全方位的外交和真正的不结盟。30多年过去了,我国综合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经济发展迅速,由逐步融入全球化成长为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2014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27.8%)。中国外交战略在保持改革开放后我国外交连续性的同时,应该适应自身国际地位和作用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应由以前的韬光养晦向有所作为倾斜,应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参与全球化规则的重建。

3.2 中国外交战略应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姿态开展国际政治合作

马列主义国际政治合作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突破阶级局限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局限的过程,经历了从无产阶级国际联合反对资产阶级联合、推翻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互相往来的转变过程。今天,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整体,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虽然会影响到国家间关系,但绝不会成为国际合作的根本障碍。因此,我国应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姿态全面发展同各国(包括国际组织)的友好合作:既和社会主义国家合作,也和资本主义国家合作;既与发达国家合作,也和发展中国家合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倡导“命运共同体”,强调国家的规模、发展阶段、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历史文化传统等不应阻碍平等交往,各国应在公平、公正基础上寻求建立新型伙伴关系网络,就是新的时代条件和国际形势下对马列主义国际政治合作思想的新诠释。

3.3 我国外交战略应统筹国内发展与国外发展,处理好中国利益与他国利益的关系

马列主义国际政治合作既坚决捍卫国家利益,又坚决维护合作国家的共同利益。目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社会矛盾凸显,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经济发展实现从“引进来”到“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转变,由原来的通过市场换取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到现在比较充裕的资金和有些领域领先的技术需寻求海外的市场。我国外交战略必须及时对国内经济发展这种诉求做出积极地回应:既要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同时又必须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和共同发展;既要捍卫国家利益,又要坚定地把握互利共赢。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1] 刘航.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国际经济合作思想对中国的启示——马克思主义流派与非马克思主义的比较[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2):55-59.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吴苑华.“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述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2):82-87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列宁·列宁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9] 朱陆民,聂会翔.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主流理论中的国际合作观[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50-55.

[10]列宁.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11]列宁.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3]列宁.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4]列宁.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MARXIST THOUGHT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COOPERATIO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DIPLOMACY

DENG Xiulin

(Dept.ofEditorial,HenanUniversityofTechnology,Zhengzhou450001,China)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cooperation is the core content of Marxist thought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and Marxist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cooperation thought experienced Marx and Engels’s international proletarian joint an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Lenin’s “peaceful coexistence” of socialism and capitalism as well.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cooperation advocated by Marxis-Leninism must adhere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national independence and equality,maintaining national interests on the basis of common interests and demands,which is of realistic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the rapid rise of China’s diplomatic strategy adjustment.China’s diplomatic strategy should take advantage of the opportunity to change,take more open and tolerant attitude to carry out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cooperation,co-ordinate the development home and abroad,and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s interests and the interests of other countries.

Marxism-Leninism;international political cooperation;advance with the times;mutual benefit and win-win

2016-03-20

邓秀林(1973-),男,河南潢川人,副编审,主要研究方向:期刊编辑出版与马克思主义。

1673-1751(2016)02-0179-04

D641

A

猜你喜欢
马列主义恩格斯资本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马列主义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探讨
共产党指导思想的来龙去脉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恩格斯服兵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