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家庭文化的现代价值及其转化

2016-03-06 21:08钱同舟
关键词:家风重构价值观

钱同舟

(河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传统家庭文化的现代价值及其转化

钱同舟

(河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主流媒体的家风调查结果显示,家庭文化是传统文化资源中较为稳定的部分,同时具有明显的时代性。这是文化自觉作用的结果,也是传统家庭文化生命力强大的证明。把家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更需要政府干预。家庭教育对每一个社会个体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不言而喻,也是社会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家庭文化的价值重构要从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高度,政府应积极建设家庭文化价值重构的运行机制,包括国家出台法律法规、制定文化政策,并以国家计划形式保证文化重构进程。以家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为主线的文化重构,对加强传统文化价值的创新和利用,对丰富和发展我国当前文化思想,对传播核心价值观,对服务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建设,都有重大现实意义。家庭文化资源现代价值转化对当前和谐社会建设意义重大。

传统家庭文化;现代价值;转化;和谐社会;文化重构

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家庭关系是中国社会最小也是最为稳定的社会组织。几千年的文明史,几千年的积累,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积累了极为丰富而又相对独立的文化内容。通过家风、家规、家教等表现方式代代相承,薪火相传。传统家庭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不仅归功于稳定的中国家庭血缘关系,也应归功于传统家庭文化内核符合客观规律、具有科学性的内因。在很多方面,传统家庭文化与今天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诸多相同点,这是因为传统家庭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精华,而后者更强调继承性与时代性统一、特色性与普遍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统一。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发生变化,影响到了家庭文化的传承。现代道德危机是世界面临的最大危机之一,人们在道德危机面前一筹莫展的时候,为何不借助传统家庭文化这一简单易行而又作用广泛的好工具、好手段呢?家教、家规、家风等传统文化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沉淀,生命力极强,有自我进步、自我更新的文化自觉。其实,中外政府也一直有目的地施加影响,推动传统文化随时代演进进行价值重构。不仅是家庭文化,传统资源现代重构问题也一直被中外政府普遍关注。韩日两国倡导文化立国,在近些年对儒学传统文化资源不断进行开发利用,在很多方面做得非常成功,使得类似儒家思想这种很多本来根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在异国他乡开花结果。研究传统家庭文化资源演进及重构,丰富和发展我国当前文化思想,显得尤其紧迫和重要。

1 传统家庭文化的主要内容

传统家庭文化以儒家“合”、“和” 思想为核心,蕴含着亲爱友善、忧患意识、崇尚和谐等博大精深的思想精华。团结、秩序、纪律、节俭、责任、勤奋是传统家庭文化的重要内容。传统家庭文化中,家风、家规、家教多个方面的文化资源都极为丰富,包含了几乎所有中国传统道德思想,是今天中华民族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以及个人品德建设的内容来源。传统家庭文化资源给每一个社会个体带来理想信念的启蒙教育,也给人们进行终身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小到家大到国,凝聚人心,鼓舞斗志。传统家庭文化资源对现代素质教育有深远启迪意义。传统家风思想资源蕴含的很多精华构筑了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传统家庭文化中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要求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处处闪烁着“合”、“和” 思想的光辉。我们还应该认识到,中国文化在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消极的传统文化仍然有一定的影响[1]。因此,对待传统文化资源批判继承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

国家富强,小家安康,有国才有家。传统家庭文化强调的是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家国文化历来是中国家庭文化的脊梁。对国家的忠诚被看作是家庭文化的最高原则,是人生之大义。忠孝两全是人们追求的理想道德境界。忠孝不能两全时,取其大义是人们的选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重要且普遍的传统家训。“国富则民强,有国才有家”是中国人的共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是传统家庭文化的核心精华。

家和万事兴,传统家庭文化倡导的是求同存异、协商共识,是和谐文化的重要理论源泉,非常契合今天的和谐思想文化建设。家庭亲情伦理是家庭文化的重要内容,包括亲子伦理、夫妇伦理、长幼伦理三个方面。亲子伦理强调父慈子孝,父母养育、爱护、教育子女;夫妇伦理强调夫义妻柔、勤俭持家、忧乐与共;长幼伦理要求长幼有序,长者宽容、幼者谦卑。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仁、义、礼、智、信等博大精深的精神内涵无不是今天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道德要求。家庭文化推及社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带动社会道德文化的发展。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家庭美德发扬光大,让我们更好地把这些传统文化精华传播发展。

2 传统家庭文化现代发展的状况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传播,多种场合多次谈到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价值。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近几年连续进行了家风调查,唤醒了人们回归传统家庭的热情。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在大街小巷谈论的都是家庭文化的相关话题,受发展经济和外来文化影响曾受过巨大冲击的传统家庭文化慢慢回归到寻常百姓家。“百善孝为先”、“家有一老,胜有一宝”、“国富民强”、“忠孝两全”又成为人们日常话题和生活中舆论的主流。

2.1 存在问题

首先,我国针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缺乏持续性。“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以及改革开放初期,都有过甚至是全面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时期。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回归当然是中华传统文明的基因使然,是中华传统文明强大的基因和生命力使得政府态度的短暂巨变没有阻断中华传统文化的代代相传。这些年有过传播传统文化的高潮,但是激情过后常常是冷漠,这些冷漠往往是现代经济、西方文化影响的结果。对于很多人来说,回归传统文化,把传统家规、家教、家风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努力,往往被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道德困境所击败。

其次,我国针对传统文化的现代重构缺少系统性。系统性重构传统文化资源需要政府大力作为,从制度建设到内容指导,是个长期的实践。如何形成既与传统家庭文化一脉相承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一致的现代家风、家规和家训,以及行之有效的家教方法、方式,是摆在现代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再欠,传统文化缺乏认可度。法律法规的保障、国家规划的支持固然重要,内容的相对独立,特别是如何结合时代特点,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除消极的封建的不良元素是个问题。等级观念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要不得;过分强调人际关系,轻视对自然界的探索和改造,不可取;鄙视生产劳动和劳动群众倾向,不光荣;过分注重道德作用而缺乏法治精神,不科学;“重道轻器”的体验性思维也不符合现代科技发展的要求。很多时候文化重构搞一刀切,缺乏与地方特色文化的结合,往往也是传统家庭文化缺乏认可度的重要原因。

2.2 原因分析

首先,传统文化资源的价值转化,是文化自觉的体现,但这种转化起主要作用的还是政府态度和行为。对我国来说,当前传统文化资源重构问题最为关键的还是运行机制缺失,我国对待传统家庭文化的机制建设几乎是空白。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在世界范围内没有获得与文明历史相应的地位,国际文化传播逆差严重,主要原因就是丰富的文化资源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竞争力。[2]相比之下,韩日政府积极有为的成功经验特别值得借鉴。韩国20世纪90年代末制定“文化立国”战略,政府制定以文化产业作为增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产业,通过培育文化产业来激发经济活力,促进社会的发展。随后出台一系列的国家配套政策,《国民政府的新文化政策》(1998)、《内容韩国蓝图21》(2001)、《创意韩国》(2004)等前后关联度极高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统筹规划了多个政府部门和多产业以及跨地域的合作。同时,还出台了优惠的贷款和免税、公共信息平台等配套政策;《文化产业振兴法》、《文化地区特别法》的颁布,营造、完善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环境。传统文化现代重构的运行机制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政府行为建立起来。无独有偶,日本也将文化产业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新文化立国”的国家战略制定后,日本各省厅政府迅速设立相应部门,以执行“知识财富大纲(2003)”、 “内容产业全球化(2007)”和 “技术战略计划(2008)”。韩日还针对传统文化的现代重构制定了五年计划以及“文化产业前景21”。

其次,理论研究滞后。理论研究的滞后表现在传统文化资源现代重构理论、重构内容研究的不彻底、不系统,也表现在对重构机制建设研究的不主动。相比之下,韩日政府主导的关于文化重构的研究及规划就显得主动得多。内容重构中注重价值重构和本土化,日本“直观”、“即物主义”特色贯穿其中,注重事实、现象、经验和实证,经世与科学并重。韩国“义理”精神的“重气”、“重情”特色突出,注重“理气”、“心性”、“礼仪”和“以图解说”,放大发扬儒学。“四端七情论辩(四七论辩)”和“人性物性异同论(湖洛论辩)”反映了韩国在对儒学本质的认识中,更关注儒学在国家意识、产业文化、企业文化、民俗民风、家风家规各层次上的价值重构。韩日两国政府积极主动的政府行为赢得了对传统文化资源吸收与创新的成就。

再次,教育力量分散。家庭、学校和社会没有形成合力。很多人感觉一生中所受教育常常因教育场合不同以及年龄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就是中国教育中家庭、学校和社会没有形成合力作用造成的。教育方式方法自不必说,教育内容前后不一,让受教育者无所适从,大大降低了教育效果。

3 传统家庭文化价值转化的策略

3.1 机制建设

我国应借鉴韩日等国做法,把传统家庭文化的现代价值转化上升到国家政策的高度。这首先需要文化重构机制建设,从国家层面重视传统家庭文化价值转化,加强把传统家庭文化精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成一体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探讨,以学术研究推动家庭文化的实践创新。一方面是加大宣传力度,一方面是在法律制度、政策制度和教育制度上得以体现,用制度建设的形式来保障实施。

什么是机制建设?传统文化重构机制建设是文化创新的长效运行机制,就是要在传统文化创新工作中,通过建立健全制度并严格执行制度,使传统文化创新经常化、规范化。国家制定专门规划,出台专门法律的、政策的、组织的、部门的、内容的、方法方式的制度体系。包括制度层面,也包括执行层面,更包括程序层面,而这一切又都是可持续的运行机制。探讨我国儒学重构创新机制建设的对策,必须国家支持,政府重视。像韩日那样,以法律形式确认,以国家规划形式实施,建立组织机构体系,建立制度体系。同时,还要有组织领导和考核评价机制、规范的设计机制和规划机制、保障机制、协同发展机制等。

机制建设的具体操作,大到国家运行机制、节日文化机制、学校教育机制,小到社区联动机制、家校互动机制,直到家庭激励机制,各级各类的相关部门或生活环境,都应有成体系的、联动一致的教育作用,并形成社会教育的合力。

3.2 教育引导

在教育引导过程中,政府应协调各种教育途径和手段。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发挥一致的影响力。政府部门与教育部门共同制定传统家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的现代家风、家规和家训。主流新闻媒体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小到公益广告制作,大到节目类型制作、家庭道德影视主题的把握,处处都能体现家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协调发展。

政府行为尤为重要。系统地长久地对一种古老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一定主要是政府行为。这是因为,无论运行机制建设,还是文化本身内容上的演进,都需要国家力量的参与。传统儒学在韩国政府的一贯努力下一直起到了弘扬孝道的作用,并与宣扬“身土不二”的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发展“孝子”产业,注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绩效评估。韩国重教尚贤的人才意识,培养国民和衷共济的团队意识,强调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成为今天韩企业文化的道德原则。这些都是韩国政府行为的结果。传承创新中既有国家制度的制定,也有国家法律法规的保障。很难想象,没有政府努力,会有这样一系列的显著成果。

学校教育是关键。学校教育要积极探索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承接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方式,探索新的道德教育模式。韩国政府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把儒家道德伦理列入大、中、小学教育科目,强调“文化立国”并努力开发“孝子产业”。韩国挖掘儒教等传统文化精髓,把文化产业发展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家庭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家庭教育要在政府引导下产生新视野、新思路、新举措,这些新视、野新思路、新举措内容上是融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方法要有持续性、稳定性、传承性,特征上要有可接受性、地域性。知行统一、团队合作以及礼仪、忠诚、节俭、勇敢、信义等,常常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美德。

3.3 价值转化

有很多传统家庭文化元素,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可以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相一致,但是还有很多封建的、迷信的甚至是错误和不健康的元素在其中。对家庭文化要注重的是价值转化,教育引导重要,对传统家庭文化的分析研究同样重要。首先,转化过程中有个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方式方法上:尊重与发掘;正源与超越;传统与现代;显性与隐性;形式与实效;学习与实践。内容上:知与行统一、团队合作,把忠诚、礼仪、勇敢、信义、节俭作为五个最重要的美德。其次,注意发挥地域特色。地方政府和相关文化教育部门要做好中国传统家庭文化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过程中的实践推动,要接地气、树特色,只有结合地方特色,才能真正让中国传统家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的新文化有生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融入平常百姓家,进入平常人家的日常生活、家庭生活。

总之,家庭是社会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家风为代表的家庭文化资源对当前和谐社会建设意义重大,这也是2015年底以来主流媒体关注家风传承的主要原因。家风文化资源的现代重构要有地域特色,家风现代传承和价值重构策略意义重大。

[1] 马振清.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文化及其发展方向[J].科学社会主义,2007(4):92-95.

[2] 邱金英.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分析[J].文化学刊,2010(06):18-25.

THE MODERN VALUE OF TRADITIONAL FAMILY CULTURE AND ITS TRANSFORMATION

QIAN Tongzhou

(SchoolofMarxism,HenanUniversityofTechnology,Zhengzhou450001,China)

According to findings of the mainstream media survey of family tradition,family culture is a more stable part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and at the same time,has the obvious nature of the times.This is not only the result of 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but also a proof of the strong vitality of traditional family culture.The integration of family culture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s requires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to guide the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family culture.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family education has an imperceptible impact on every individual in society 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means of social and cultural heritage.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value of family culture should begin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ideology,and the government should actively construct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family cultural value,includ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promulgated by the state,formulating policies on culture,ensuring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in the form of state planning.The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family culture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s as the main lin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rengthening the inno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value,enriching and developing China’s current cultural thoughts,spreading core values,and serving people’s world outlook,values,and morality construction.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rn value of family cultural resourc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traditional family culture;modern value;transformation;harmonious society;cultural reconstruction

2016-02-25

2016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规划项目(2016-gh-190)

钱同舟(1968-),男,河南平舆人,硕士,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673-1751(2016)02-0183-04

G641

A

猜你喜欢
家风重构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视频压缩感知采样率自适应的帧间片匹配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家风伴我成长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
别样家风,别样精彩——教你轻轻松松写“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