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拜礼之传统与现代

2016-03-06 15:30邓文君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礼仪

邓文君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 610000)



跪拜礼之传统与现代

邓文君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 610000)

本文探讨跪拜礼的来源、发展与演变,并将之与现代社会的跪拜礼进行比较。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中,讨论跪拜礼在当今社会是否具有存在的必要性。

跪拜礼;传统;现代;异同

一、引言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劳动人民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华夏文明。任何一个民族都有着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正是这些特殊的社会约束力成就了华夏子孙。在每个历史发展阶段,各种礼仪接踵而至。对传统礼仪的研究古已有之,但并不是每一种礼仪都值得推崇,都有其局限性与缺陷。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到同一种礼仪在传统与现代中,既有继承发展也有摒弃否定。

本文将讨论礼仪中的跪拜礼仪,这种礼仪的存在既有其合理性也有其缺陷性。在此之前,已经有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在此进程中礼仪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跪拜礼仪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最原始的形态。现代与传统的矛盾之处,正是在相互不断磨合与不断适应中,推动着整个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二、传统跪拜礼的起源与存在的合理性

中国传统跪拜礼仪,上至达官贵人、皇族宗亲,下至平民百姓,几乎在整个历史长河中,都存在跪拜礼仪,这就把跪拜礼的地位提升到了一个较为重要的高度。今天所见的跪拜礼只是冰山一角,历史上跪拜礼存在的合理性,首先来自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与所处的物理环境。

跪拜礼的来源,最初与古人的生活方式有关,而居住环境最终决定了人们的跪拜礼。由于在华夏大地远古时代,人类文明还不发达,最初所呈现出来的生活都是以简便方式存在,这些模式都只具有文明的架构。人们为了能够在这个苍莽的世界存活下来,所关注的是食物的获取,对其他方面关注的并不太多,所以在当时没有桌子、凳子、椅子这些日常家具。由于礼仪在生活中并不属于生存必需品,它们的重要性在与食物的对比中,似乎在某些方面被弱化了,或者说根本就不在人们所考虑的范畴。这就导致人们在家庭生活、公共场合见面与相互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得较为随意,并不太注重礼仪。在落后的文明社会,人们意识中并没有礼仪的概念。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为的是让彼此舒适,这就促使人们习惯于坐在地面进行交流,在历史演变中就慢慢衍生出了跪拜礼仪。

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交际礼仪。无论你是做什么的、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在生活中都会用到这种礼仪。它已经渐渐渗入到了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种习惯。也就是说,它的出现并不是偶然,即具有存在合理性,这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上对这种跪拜礼仪的推崇就可见一斑。

华夏民族是一个崇尚礼仪的种族,中国素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古代社会的这种跪拜礼仪占有重要一席。这与古代坐姿历史渊源颇深。在汉朝以前,由于还没有一些比较正式的椅凳这种日常家具,所以人们在用餐、议事、阅读的时候,只能在地面铺上一种由芦苇、竹篾等编织而成的铺垫用具,即“席子”。之后,随着这种用具的普遍使用与推崇,渐渐变成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人们渐渐养成了“坐”席的习惯。这在各类古书典籍中都可以看到有“席地而坐”的说法。无论是达官贵人、皇室宗亲,还是普通老百姓,在这种日常生活方式上,大家都同出一辙。只是到了周代,这种情况发生了一点变化。周代对宗法礼制非常重视,虽然当时席子的使用并没分别,但是它的质地与工艺,在皇室与平民百姓之间却有着天壤之别。平民百姓用的多是质地比较粗糙、制作工艺简单的席子,然而皇室宗亲、王孙贵族使用的却是由莞草所编织的席子,并对其表面进行装饰,添加五彩蒲席和桃枝竹席,这样更能显示出对交往双方之间的敬重。民间更注重席子的实用性,而在贵族之间,它更多地成为了一种兼具实用性与装饰的特质。这时候双方“坐”席攀谈或者用餐等。

“坐”这个字,在古代典籍中可以找到对此的说法,“古文作象形字,象两人坐在土上。本义指人的止息方式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①与“项王、 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②可以看出古代的“坐”不同于现代的“坐”。当时人们所谓的“坐”,要两膝着地,臀部要坐在脚后跟上,脚掌的方位是朝向外面,这种姿势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跪。在当时接待宾客过程中,这种礼节是必不可少的。这时候,双方处于一种平等的位置,为了表示对于客人的尊敬,主人往往会伸直上半身,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引身而起”,比如“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③。因为是跪坐的缘故,所以只能“引身而起”。这表明在礼仪的不断演变中“坐”慢慢变成了“跪”,然后俯身向下,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平常所说的“坐”逐渐形成了生活中的跪拜礼。周代礼仪对此有严格规定,包括跪拜的动作与对象,向不同的人要行适宜的跪拜礼仪,并且将跪拜分为了稽首、顿首、空首,将此称为“正拜”。

在许多的历史作品中也可以找到相关的信息,特别是汉朝及汉朝以前的作品。跪拜礼在封建社会中属于君臣礼仪的一种,多见于君臣之间,也称之为稽首拜,用于十分正式庄重的场合。在有关商朝的一部小说《封神演义》中,比如当纣王亲政时,臣子上朝向王呈递奏章,这是必须行跪拜礼的。王孙贵族设宴时,所有的与会宾客与主人都是同样的跪坐姿势以表示对彼此的尊敬。当时,跪拜礼并不具有尊卑之分。“子牙跪而告曰:‘老臣荷蒙洪恩,以礼相聘,尚已感激非浅,怎敢乘坐鸾舆,越名僭分。这个断然不敢!’”④可以看出无论是君王还是老百姓都已经习惯了跪拜礼,并不觉得别扭,因为在表面上就已经体现出了向对方表示尊敬。君臣正式的跪拜礼仪,即又拜又叩始于汉朝。当时这是属于朝廷君臣之间的礼仪,即臣子遇见君王,不能直视君王,也不能随意打闹嬉戏,要行正式的跪拜礼。其后,“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⑤这是导致刘邦修改君臣礼仪的原因,叔孙通帮助刘邦制订了一系列的“朝仪”。其中跪拜礼就是其中一项,也正是因为这样,其历史地位才渐渐稳固下来。后来历朝历代便延续了这种礼仪。直到魏晋南北朝时,人们发明了椅凳,才开始不用跪坐。这时候的统治者,为了显示自己的尊贵身份,要求在重要场合延续跪拜礼仪,之后官员听见“皇帝驾到”,都必须行此礼。至此,跪拜的语义色彩已经发生了变化,代表着卑贱、臣服、屈辱。这种礼节象征着受礼者的一种身份地位,更有尊卑之分。

在宗教中,也存在跪拜礼仪。自从两汉之交佛教传入中国,许多信奉佛教的僧人,总会在佛像面前或者寺庙里的尊长面前合掌垂首跪拜。求神拜佛只是属于个人信仰,并未提到每个人都要遵从这一礼仪。但是对于信徒来说,这一方面表达了对神的虔诚,感恩;另一方面向神像祈祷,也是在为自己求得心理上的安慰,这在某种程度上属于精神慰藉。拜佛出现的时间点稍晚于君臣跪拜礼。

三、跪拜礼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演变

在现代社会,跪拜礼仪已经逐渐弱化了。至少在寓意方面已经趋向于对跪拜对象的尊敬,并无尊卑之分。在现代社会某些场合,还保留着一些较为传统的跪拜礼仪。自从跪拜礼仪发展到魏晋南北朝,代表着卑贱的含义,到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明确提出了“废止跪拜”的条令,但是这一条令并不是完全制止人们行跪拜,只规定官员之间、官员和民众之间不行跪拜礼,对民众在私人场合则不加干涉。这次的跪拜礼废除,并非表面的废除,实际上背后深层次的含义是废除跪拜所具有的卑贱含义。如果跪拜不代表屈辱这一层意义,那么就没必要废止。

到目前为止,跪拜在某些风俗中还存在,但是意义也随着社会的变迁渐渐固定下来,在文化环境中语义色彩范围缩小了。由原来的“尊敬与卑贱”变成了今天的“尊敬”。祭祀祖先、悼念长辈时,仍然可以看见很多人行跪拜礼,这是表达对先人的尊敬,希望祖先能够感受到对他们的怀念。特别是在清明节、上巳节、春节,部分地方会为祖先烧冥钱,行跪拜礼,这是根据佛教的轮回说,人去世后,他们的灵魂存在于天地间,拥有着与现世相似的生活方式,只不过是去到了另一个空间生活而已,并且可以感受到生人对它们的怀念。基于此,人们普遍相信,行跪拜礼时祖先能够感受到。把他们当成在生来对待,是出于尊敬。还恢复了一些传统礼仪,比如祭孔大典,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为后世的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最突出的标志。根据祭孔的程序,祭祀时主祭要在孔子像前跪拜,以显示对“先贤”的尊敬仰慕和追思。虽然,现在很多人对于祭孔持否定态度,但这种祭祀所倡导的正是对我们自己文化的了解与继承发展。在当今社会,虽然跪拜礼仪的确减少了,但是它所承载的含义却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中。

四、跪拜礼在传统与现代中的异同

一是方式上有很大的改变。民间有“拜年”的说法,最初含义是家长带着孩子出门谒见亲朋好友、尊长,向对方送吉祥,表达新年祝福,幼者必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古时候的“拜年”比较正式,而现在对于“拜年”行跪拜礼则没有太多的要求。许多长辈都会给孩子准备压岁钱,要求他们说说吉祥话。现在的“拜年”较古代而言变得更为简单了。成年男子之间相互“拜年”,较为正式的方式只剩下作揖姿势右手成拳,左手包住,而女子之间则相反。在此,跪拜礼仪渐渐消失了,然而在一些地区的农村“拜年”过程中还保留着跪拜礼仪,但这并非属于大众文化,这种方式的使用只是在小范围内流传,不能代表整个文化习俗,这也是跪拜礼不能成为主流文化的原因之一。

二是所代表含义的变化。在古代具有尊卑、屈辱、尊敬的含义,发展到如今只剩下尊敬的含义。古代帝王、贵族之间只是为了满足自我的虚荣心与自豪感,体现身份尊卑有别。而跪拜礼在现代社会祭祀中表达的是一种精神世界的尊敬与信仰。我们可以在一系列的祭祀活动中发现其转变。领导人与平民百姓之间已经不存在跪拜礼仪了,这是现代社会的一大进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回归到人类情感本身。统治者改变了过去王权至上的观念,而是更加注重百姓的权利,遵循身体与心灵的自由。这种转变将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人们可以真正自由的生活,而不需要遵从过去的繁文缛节。某些方面跪拜礼仪的废除,对人们来说可以根据意愿自由选择,向特定对象行跪拜礼以示尊敬。

满族是一个特别注重礼节的民族之一,这与他们的先祖有关。满族统领中国是在清朝,当时的统治者对礼仪进行了详细划分,上自天子及其八旗子弟,下到平民都要遵守满清礼仪。特别是在皇室,男子跪安礼和女子屈膝礼更是随处可见,这体现出满族对礼仪的重视。在帝王之家,各种行为表现都有严格的规定。其间,跪拜礼用得最为频繁。跪拜礼仪在现代更多是出于尊敬的需要,并不掺杂其它特殊意味。现代社会,满族仍然遵从跪拜礼仪,但并不是完全延续繁琐的满清礼仪,比如每日早晚儿子、儿媳妇都要给父母请安,这是对自己长辈的尊敬。现代社会中,男女双方在新婚典礼上向自己父母行跪拜礼,以感谢养育之恩。这种礼节其实在古代就已有之,俗称“拜堂”,包括参拜天地、参拜祖宗和父母、夫妻对拜。而今,现代婚礼多不跪拜,改行鞠躬礼,对父母鞠躬、夫妻相对鞠躬的形式,不拘成规,因各地风俗而异,也有一些地区只剩下向父母行跪拜礼。

五、结论

跪拜礼在现代社会中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不应该对其加以全盘否定。虽然经历了许多的变化与发展,但回归到礼仪本身最终都是一种人们所能接受,并能规范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规则。所以应该辩证地看待它的存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跪拜礼仪从最初的日常生活方式到后来主要表示尊卑,经历了一段过渡期,天子与百姓在跪拜礼仪上具有共性,都是对交往对象的尊敬。只不过发展到后来,统治者为了与百姓区别开来,总要在文化上制定一些为自己服务的规则,以此来约束平民百姓,突显王者顺应天命、上天授之以命统领人间,其身份高贵且不可与平民相提并论,天下人都要对其行跪拜礼。但是,这种特殊的礼遇在现代社会中并不适用,已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中国古代注重君王的唯一性与特殊性,是一种王权至上的体现,凡事都要以君王的意志为主;而现代社会则更加注重人民群体性,强调的是大众化意志。在宗教中,跪拜是出于精神信仰,基于对神灵的敬仰与虔诚。跪拜礼仪在对长辈的尊敬方面是值得推崇的,然而尊卑之分的含义却是需要摒除的。“人人平等”的观念在当今社会是一种普遍意志,也是一种人权自由的象征。

注释:

①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坐”作动词。

②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此处“坐”属于“跪坐”,并不与现代的“坐”相同。

③刘向《战国策·燕策三》荆轲刺秦王。自引而起,绝袖:自己挣着站起来,袖子断了。引,指身子向上起。绝:挣断。

④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十四回 渭水文王聘子牙”。

⑤司马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叔孙通所订朝仪简明易行,适应了加强皇权的需要。

[1]彭林.中华传统礼仪概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余志慧.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民俗礼仪[M].合肥:黄山书社,2012.

[3]司马迁.史记[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7.

[4]许仲琳.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封神演义(上下)[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3.

[5]刘向.战国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6]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7]贺璞薇.满族的礼仪文化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8]牛军凯.三跪九叩与五拜三叩·清朝与安南的礼仪之争[J].南洋问题研究,2005,(1).

[9]李为香.中国古代跪拜礼仪的基本形式与内涵演变[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10]王开玺.试论中国跪拜礼仪的废除[J].史学集刊,2004,(2).

[11]王学信.佛门礼仪·合掌与跪拜[J].海内与海外,2010,(11).

[12]何明生.中华礼仪·拜[J].上海集邮,2004,(12).

[13]彭林.拜揖礼仪[J].新湘评论,2012,(16).

On the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of the Kneeling Etiquette

DENG Wen-jun

As one of the non-mainstream traditional cultures, kneel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history. This article first explores its origin,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and then makes a comparison with the modern one. Finall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necessity of discussing the kneeling etiquette in nowadays society under the collis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s and modern cultures.

etiquette of kneeling; tradition; modernity; difference

2016—07—26

邓文君(1989— ),男,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生。

K892.26

A

1009-5152(2016)04-0045-04

猜你喜欢
礼仪
礼仪
最实用的职场礼仪攻略
如何加强学生的礼仪文化教育
服子讲礼仪
生活小礼仪
金夏交聘礼仪考述
筷子礼仪
礼仪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