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学术界对近代烟台港相关研究综述

2016-03-07 00:35翁盛强
大连大学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开埠烟台海关

翁盛强,杨 华

(1.大连大学 人文学部,辽宁 大连 116622;2.大连大学 日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国内学术界对近代烟台港相关研究综述

翁盛强1,杨 华2

(1.大连大学 人文学部,辽宁 大连 116622;2.大连大学 日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登州、牛庄、潮州等港口开放,烟台由此开放。烟台作为山东省也是北方最早开放的港口,走上了早期现代化的道路。烟台城市由港而兴,在开埠以后,由一临海小镇而发展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其现代化道路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小港口城市的一个缩影。因此,对烟台的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梳理80年代以来国内对烟台城市的研究,以期对接下来的研究有所助益。

烟台港;港口开放;对外贸易;早期现代化;研究综述

0 引言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的清朝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英《天津条约》,规定登州、牛庄、琼州等城市的开放。其中的登州后经英国驻华公使马礼逊考察,因港口条件欠佳,而改选为登州府管辖下港口条件更加的烟台。烟台港曾经被当作英法入侵北京的据点,因此法军早先曾经控制过烟台港也是马礼逊将烟台选为开放港口的原因之一。由此烟台不但成为了山东最早开放的港口城市,也是中国北方最早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在一段时间内,烟台与天津、牛庄鼎足而立,被成为“北方的贸易中心”。烟台城市经历过一个辉煌时期,后来因为城市发展的失误,尤其在交通建设上没有抓住机遇,在胶济铁路竣工后逐渐不敌比其晚开放约40年之久的青岛。烟台的开放必然会伴随着随之而来的早期现代化,其早期现代化过程可以说是中国尤其是北方地区早期现代化的一个典型。早在民国时期,就有学者对烟台进行过研究并发表专著,比如刘精一的《烟台概览》和池田熏、刘云楼主编的《烟台大观》,但都没有深入研究。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对烟台进行了大量研究,发表了许多研究成果与专著,但同时也有很多方面相关成果仍旧不足。本文拟对烟台的研究状况做一综合性论述,总结已有考察成果,反思存在的问题,以期对接下来的研究有所助益。

1 整体性的研究

在综合性的专著方面,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丁抒明主编的《烟台港史(古、近代部分)》[1]是研究烟台的主要参考书。该书以经济和技术发展为中心线索,采用通史体例,系统的叙述了烟台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在烟台港被迫开放之后各个时期的中港口经济和港口建设的状况。作者总体把握烟台历史发展的同时,又对烟台不同时期的历史做了具体考察,做到史论结合,立论精当。该书不足之处有三点:一是该书偏重于叙述史实,缺少研究和总结,立论较少;二是对开埠前的烟台描述的不够详细,仅有第一章小篇幅的介绍。对于港口活动中心是如何转移,天后宫及其附近商业区域的扩大以及海禁对开埠前的烟台是打击还是限制都没有叙述清楚;三是没有将烟台港的历史放在整个世界史大背景下考察。比如,外国势力在烟台的合作与竞争往往与当时的国际关系有联系,而港口的贸易变化也深受世界经济的影响,但书中很少有此类分析。支军的《开埠后烟台城市空间演变研究》[2]通过开埠后烟台城市的空间形态、产业结构、社会空间以及区域-格局四个方面的演变,描述了1861年至1949年,近代烟台城市从原始港口城市阶段,到港口城市的扩张,并向工业化阶段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阿美德的《图说烟台(1935-1936)》[3]是一部对研究近代烟台城市发展和社会变迁的极其有价值的资料书。作者阿美德具体生平已经不可考,但其1935至1936两年在烟台游历后写成的《图说烟台》却保留了大量的文图资料,并通过对烟台的考察表达了西方应当重新认识中国,正视中国的发展的看法。原书本为英文版,曾长时间未被人关注,2007年陈海涛、刘惠琴译出后由齐鲁书社出版,译文版还对原书有讹误的地方进行了校订。该书内容可分为附录和正文两大类。正文由历史、政府机构、贸易与工业、交通运输、社会风貌、教育及宗教概况、结语六部分组成;附录则有港口规划与普通航运资料、各类有用数据、商业指南、烟埠中外名人四部分组成。该书的239幅图片和20余则广告是极为珍贵难得的史料。陈海涛、刘惠琴编译的《烟台一瞥——西方视野下的开埠烟台》[4]共收录了8篇彼此独立的文章,其中有烟台当时当事人的现场记录,也有亲历者后来的回忆文章,还有今日学者的研究成果,来源不一,长短不等,但都尽力反应了“西方视野下的开埠烟台”这一主题。这些当时旅居烟台的西方人对烟台社会状况的历史记录,特别是从西方的角度对烟台的记录,无疑是研究烟台弥足珍贵的重要资料。此外,以整个山东省为考察对象的专著,如王赛时的《山东沿海开发史》,庄维民的《近代山东市场经济机构的变迁》等也都有涉及烟台开埠的作用及评价。一些烟台籍或者生活在烟台的学者也经常发表有关烟台的专著,比如宫鼎栾的《烟台史话》,安家正的《烟台史话》、《烟台大观》,王旋的《烟台历史》等。

2 港口贸易与海关研究

在研究烟台开埠贸易方面,由交通部烟台港务管理局主编的《近代山东沿海通商口岸贸易统计资料》[5]一书收录了近百年的关册资料。这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为对外贸易研究提供了方便。但其不足之处在于数据计算不够准确,有些年份的数据与海关报告并不一致。边佩全的《烟台海关史概要(1862-2004)》[6]以烟台海关为对象,介绍了从1862年至新中国时期烟台海关的各项情况。其中收录了1882年至1931年五则东海关十年贸易报告以及东海关章程、人员编制等重要历史文献,对研究东海关由较大的价值。台湾学者刘素芬的《烟台贸易研究(1867-1919)》[7]是研究烟台开埠以后对外贸易的专著,该书利用大量海关报告和数据中的进出口贸易资料,以通商口岸的烟台及其腹地交互的影响为主题,探讨贸易与经济成长的关系,及其对产业部门(包括农业和手工业)的影响,详细分析了烟台自开埠以来到1919年之前的贸易状况,论述了烟台对外贸易重要的进出口货物的发展和变化。该书的不足之处是虽然对烟台贸易衰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但是对近代烟台贸易进出口贸易的结构、对外贸易的目的地和来源地等方面没有过多的涉及。引用的数据也有出现错误。徐双华的硕士论文《晚清烟台贸易的发展及其衰落原因分析(1863-1911年)》[8]一文通过对烟台开埠后贸易发展及其贸易结构进行分析,着重探讨了烟台贸易衰落的原因。他认为烟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良的天然港湾是促使烟台贸易发展、繁荣的重要因素,但烟台长期以来作为一个转运港,没有稳定的大宗出口货物,对贸易的发展非常不利。此外,烟台的本土商行规模太小,洋行数量过少,数次的农民运动以及烟台港口、交通建设的滞后等都是烟台衰落的原因。

有关烟台贸易分期的问题,刘素芬把开埠后到1919年烟台的贸易按贸易额分为:1867~1879年的成长期;1879~1895年的停滞期;1895~1913年的全盛期;1914~1919年的衰退期四个时期[7]。吕晓菁的《烟台开埠后的贸易发展新分析》[9]在刘素芬的四个分期基础上,依据重新整理过的《近代山东沿海通商口岸贸易统计资料》数据,重新完整讨论1864~1942年烟台的贸易发展,认为烟台港在1919年之前受进口影响较大,1919年之后除个别年份受出口影响较大,由此看出烟台港经过19世纪60年代开埠至20世纪初的长期成长期,在20世纪逐渐繁荣。刘畅的《<中国旧海关史料>中的近代烟台贸易》[10]利用《中国旧海关史料》中东海关相关资料,将1864年至1911年的烟台贸易分为三个时期:1864-1893年的缓慢上升期,1894-1905年的高速增长期,1906-1911年的波动停滞期。并对该三个时期贸易兴衰的原因进行了定量的客观分析,并着重关注烟台贸易的发展趋势及其动因。王广印的硕士论文《近代烟台对外贸易研究(1861-1937)》[11]以186-1937年烟台的对外贸易为考察对象,借助近代烟台的海关贸易报告、历年华洋贸易情形伦略和东海关十年贸易报告等档案资料,从烟台开埠初期的对外贸易、烟台对外贸易的发展变化以及烟台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等方面论述了近代烟台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其将烟台对外贸易分为五个时期:烟台对外贸易的兴起时期(1861~1879);烟台对外贸易的缓慢发展时期(1880~1894);烟台对外贸易的繁荣时期(1895~1905);烟台对外贸易的波动时期(1906~1920);烟台对外贸易的衰退时期(1921~1937)。

关于烟台开埠是外国侵略者是否新创了一个市场体系,许檀的《从北洋三口发展的历史脉络看中国近代化历程》[12]一文对天津、营口和烟台在开放前的概况做了简单的描述,并指出有学者认为开放前的烟台“不过一渔寮耳”是不合适的。实际上据史料记载,开放前的烟台港已经是有商户已达千家的“巨大贸易中心”之一。由此可以看出,外国侵略者并非在中国创建一个新的市场体系,而是利用中国原有的市场体系。赵树廷的博士论文《清代山东对外贸易研究》[13]从山东省相比东南诸省禁海晚,开海早这一史实分析海禁政策并非清朝的既定国策,而是防范郑成功的一项临时措施。同时从西方国家利用清朝既有的港口体系得出西方国家不是为山东创造了一个新的港口体系,而是利用了原有的港口体系为其服务的结论。

德国在巨野教案发生后,派军舰强占胶州湾,并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德《胶澳租界条约》,青岛因此成为“自由港”而得以开放。俄国人早就想在远东地区得到一个不冻港,德国人的行动,给了俄国人借口。1987年12月19日俄国强占旅顺和大连湾,并于次年逼迫清政府签订《中俄旅大租地条约》,大连由此也开放了。青岛和大连的开放对烟台的影响是巨大的。索淑婉的《浅析近代烟台对外贸易的兴衰及其原因》[14]一文分析认为,烟台港衰落的原因在于大连港与青岛港的开放使烟台失去了港口垄断的优势,而更主要的原因在于烟台港虽然开港较早,但苦于烟台港的管理机构既无资金,也没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港口建设和铁路的修建,从而使烟台在与青岛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最终败给青岛。李军的《晚清日本驻烟台领事贸易报告初探——以1908年年报为例》[15]一文以日本外务省通商局汇编的《通商汇纂》中有关驻烟领事报告为依据,考察当时烟台的贸易情况。其文不仅分析了日本驻烟领事报告,还将该报告与年度贸易报告互为补充,与东海关税务司贸易报告相互比较,从而分析了1908年后烟台贸易的发展状况以及烟台衰落的原因。该文不仅将烟台的衰落原因归为青岛、大连等港口的开放,港口建设的落后等较为流行的观点,而且将烟台贸易的变化放在了世界经济的背景之下,指出烟台的贸易变化也是其较深卷入世界市场的时代特点,颇具新意。

也有对烟台贸易中的某项商品进行个案研究的。刘畅的《仁川开埠后烟台与朝鲜的贸易》[16]将烟台与仁川的贸易分为1883~1893年与1894~1905两个时期。前一时期贸易额增长缓慢。因朝鲜未开埠,这一时期烟台对朝贸易主要是出口土货和转运朝鲜所需的西方近代工业产品,进口朝鲜的毛皮、鱼类、纸张与矿石等;后一时期烟台与朝鲜的贸易额出现了激增。高丽参很早就受到了中国人的信赖,因此从烟台港进口了大量的高丽参,人参贸易是导致这一时期贸易激增的原因。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烟台是中朝贸易的重要港口,而人参则是重要的载体。李军的《晚清烟台的鸦片贸易》[17]则将烟台的鸦片贸易分为1864~1880年进口膨胀期;1881~1905年洋烟萎缩、土烟盛行期;1906年以后全面衰落期三个时期,并且分析了各个时期的贸易变化的原因。最后整体估计了烟台的鸦片市场,对鸦片贸易为何在烟台盛行以及烟台鸦片的进货渠道做了探究。

烟台开埠后,清政府被迫在烟台港设立海关。登莱青道移到烟台后又设立了户关。海关和户关设办之初,清政府官员统称为“东海关”,有时为加以区别,称前者为“东海洋关”,后者为“东海常关”,后经演变,约定俗成称“东海洋关”为东海关,而称“东海常关”为“烟台常关”或者“烟台大观”。对于东海关的研究,丁抒明的《东海关设关考略》[18]介绍了东海关设关的过程,对东海关设立日期为1862年或1863年,或者说东海关由英国人设关这两种说法进行了否定,得出了东海关始设于1861年,由中国人自己设关的结论。张晓霞的硕士论文《东海关历史沿革研究》[19]以东海关为研究对象,对东海关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以时间为轴把东海关的历史时期分为晚清时期的东海关和民国时期的东海关,对东海关的运作、东海关监督衙门和东海关税务司署的权力转换、东海关税收、东海关的分关进行了史料搜集和整理分析,勾勒出较为完整、清晰的东海关历史发展全貌。李军的硕士论文《晚清东海关初步研究(1861-1911年)》[20]一文论述了东海关的设立过程、机构设置、运作方式和发展情况,说明了东海关在烟台乃至整个山东早期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该文认为烟台港与东海关的命运休戚相关,正是烟台港在青岛、大连开港后,失去独霸山东港口贸易的地位,并与其他港口竞争失利的情况下,导致了东海关的衰落。他的《晚清烟台东海关税收及其结构分析(1861-1911年)》[21]通过对烟台东海关的税收进行分析,认为东海关的外贸主导权长期掌握在外商手中,国内政治状况又难以提供良好的竞争环境,本土商人的发展多有牵掣。但同时在与外商竞争的过程中,山东商人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山东贸易中心由沿河转向沿海。连心豪的《清末民初龙口开埠设关论略》[22]一文简述了龙口的开埠过程和发展情况,对龙口关与东海关的关系做了区分。其认为龙口因港阔但水不深而限制了其自身的发展,又因为腹地和城市经济基础不及烟台、青岛,始终无法摆脱“烟台副港”的命运。

3 早期现代化①的考察

开埠城市必然会带来早期现代化的问题,这一点烟台也不例外。葛晓茜的硕士论文《烟台城市近代化的历史考察》[23]对烟台早期现代化的过程作了分时段的考察,并探究了烟台早期现代化的起因、动力以及最后为何发展陷入停滞。她认为烟台早期现代化的主要表现为经济围绕着对外贸易快速发展,交通通讯的发展以及城市建设与文化教育的发展。总的来说,烟台在被迫开港后突破中国传统封建城市发展道路,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城市的发展道路。王彦智的《近代烟台城市兴起的历史轨迹及其现实指向》[24]一文充分肯定了漕运在烟台形成港口城市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了烟台近代港口城市的形成走的是“因地而漕,因漕而贸,因贸而市,因市而业,因业拓市”的道路。烟台的城市发展依然要依托港口优势推进商、贸、服、工一体化发展。宋玉娥的《外国洋行与烟台的殖民地化》[25]一文评价了外国洋行依仗领事裁判权及治外法权,在烟台租地盖屋,开展贸易活动,修改关税税则,对烟台的半殖民地化起了重要的作用。洋行在烟台的建立和发展,主要是依靠领事的保护和关税的豁免,因此洋行的业务就深入到胶东半岛的农村,攫取了廉价的劳动力,从而扩大了产量和增加了进出口贸易。她将洋行在烟台势力扩张的过程,分为开埠后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为止两个阶段,并分国别详细描述了两个阶段各国洋行在烟台的经济活动。但是总体来说其对外国的洋行的评价几乎是负面的,只看到了外国洋行对烟台的消极作用,并没有一分为二的指出外国洋行在烟台的早期现代化以及烟台金融、工业的促进发展等方面起到的正面作用。刘慧的硕士论文《济南与烟台城市早期现代化比较研究》[26]以近代的烟台与济南为对象,分时期对比济南与烟台城市的早期现代化历程。她认为,济南和烟台分别作为传统行政中心城市和新兴工商业城市的代表,皆因开放而获得开启早期现代化的契机,但是烟台开放后始终没有在交通上进行大力建设,以至于胶济铁路开通后而衰落,所以烟台相对落后的交通是早期现代化的一大阻力。而济南作为自开商埠虽然开埠较晚,但在胶济铁路开通后,获得了较大发展,加速了早期现代化进程。

山东作为孔子的故乡,孔孟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被许多外国传教士当做“基督征服中国”的传教桥头堡。而在山东率先开埠的烟台也就自然成为外国传教士的早期活动中心。有关传教士以及基督教在山东的活动,以国别作为个案研究的,如赵海涛的硕士论文《美国在烟台的传教事业》[27]就以美国传教士在烟台的活动为线索,分析了美国传教士与烟台早期现代化的关系。邓云在其硕士论文《来华传教士与近代烟台社会变迁》[28]通过论述烟台开埠后传教士在教育、医疗、社会公益、科技传播和兴办实业等各方面的作用以及传教士活动的影响,对传教士在烟台早期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评价,认为不能用“文化侵略”来简单的概括新教传教士在烟台的传教活动。他的《传教士对烟台近代化发展的意义》[29]一文指出,传教士在烟台的传教活动客观上给烟台带来了近代的先进思想,培养了近代先进人才,传教士成为烟台向现代化的推动力量之一。滕松梅的《基督教会对近代烟台经济、文化的影响》[30]通过论述传教士在烟台的活动,认为自烟台开埠以后,基督教有组织的传教活动涉及教育、医疗、慈善、经济等各个领域,在客观上不同程度的开启了烟台人的民智,开阔了烟台人的眼界,也深深影响了这一时期烟台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烟台早期现代化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辛俊玲的《近代烟台教会学校述论》[31]对近代烟台教会学校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分析,在肯定教会学校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认为教会学校是在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国门后建立的,传教士兴办学校的本质目的是为了维护教会利益,因而其教育教学方法的开创性并不等同于进步性和科学性,此外中外关系的不平等的基本格局也阻碍了中国近代教育的正常发展。因此要用辩证的观点剖析了教会学校的特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马金智的硕士论文《近代烟台教会教育研究(1861-1949)》[32]论述了近代烟台教会学校的发展过程和特点,认为教会学校不仅教育内容比传统教育更加合理,而且教学方法更为先进。其作用客观上不仅为中国培养了近代型人才,而且改良了社会风气,尤其在解放妇女方面有很大的功劳。但其以传播宗教为目的的教育方式也限制了其自身的作用和发展。

烟台作为约开商埠而发展起来的城市,其城市的早期现代化过程并不是渐进的,但是城市的出现必然会带来城市结构的变迁,还会对周边的广大乡村产生影响,出现新型的城乡关系。张秋菊的硕士论文《抗战以前烟台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33]一文从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的角度,展现烟台开埠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现代化进程。她认为烟台现代化一开始的社会阶层结构就已经有别于传统社会“士农工商”的四民结构,伴随经济贸易以及其他社会事业的现代化转型,社会阶层结构已展现出现代化趋势。滕松梅

①有关近代化与早期现代化的关系,详见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第一章第一节。的硕士论文《抗战前烟台市民构成分析》[34]通过论述抗战前烟台的人口状况、职业结构及其它们的演变,分析市民上中下三个阶层,充分肯定了商人以及中下阶层在烟台市民中的主体地位和革命进步性。她认为,烟台由于外力开埠而走上现代化之路,这种由外力强行锲入而建立起来的城市市民结构一方面体现了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社会的进步;一方面也反应了烟台社会的变化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是被外力强迫纳入世界市场经济中的。在这种外力刺激下的现代化的“突变型现代化”影响下,烟台市民结构的变迁忍受的阵痛也相对缓和。赵斌的硕士论文《近代烟台城乡关系研究》[35]主要论述烟台城乡社会早期现代化的历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形成的城乡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总体结构关系。他认为对外贸易是烟台城乡关系转型的前提和基础,在烟台城乡关系的转型中始终存在着新与旧的矛盾,而且烟台的城乡发展是始终在一个相对较低水平上进行的,受到内外势力的限制,缺乏独立空间,因此城乡很难充分协调发展。他的《近代烟台贸易与城乡关系变迁》[36]还认为,近代城市是城乡关系变化的先导,二者互利互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成为日趋一体化的经济、社会、文化整体。徐黎明的《开放环境下的近代烟台城乡关系》[37]一文认为烟台的开放,不仅带动了烟台城市的发展,而且使烟台周边的乡村产生了连动反应,具体表现在:产业结构调整、交通环境改善、劳动力迁移以及社会生活变化四个方面。正是由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使整个烟台城乡社会逐步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与青岛竞争的失利,交通建设落后,城乡工农业产品价格差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城乡一体化的程度又是有限的。

对于烟台早期现代化过程中城市建设以及空间分布的研究,王大为的博士论文《烟台近代城市建设发展与历史城市保护研究》[38]介绍了烟台港的历史沿革,根据烟台的近代建设特征将烟台划分为四个时期:初始期(1862~1911)、兴盛期(1912~1938)、延续期(1938~1945)、衰落期(1945~1948)。他认为烟台开埠后,随着西方近代城市的新技术、新观念的移植,烟台开始进入城市早期现代化的行列。城市建设的教区划分和商业组织机构的建设在城市中形成了统一的地标体系。西式风格的强势融入,城市出现了与地区传统风格不同的城市肌理,改变和拓展了烟台的城市空间,这时烟台近代开埠城市的重要特征。该文还对如何保护烟台历史建筑提出了看法。支军的《开埠后烟台城市空间形态变迁探析》[39]探究了烟台城址的起源及变迁,城市地域结构的演变和城市空间的分化。认为影响烟台城市空间变迁的因素主要有外力的楔入、早期城市规划的缺失、城市管制的特殊性和港口建设的拓展四点。林春田的《略论城市建设的美学向度与城市史向度——以烟台市为例》[40]一文评价了烟台早期现代化城市建设的特征,认为烟台作为较早开埠的港口城市,较早开启早期现代化的近代史记忆是烟台应当珍惜的历史资源。对于烟台近代历史遗迹,其将其概括为以下六个意象:一是以烟台山领事馆群及滨海近代优秀建筑群为代表的近代建筑意象群;二是以葡萄酒和北极星钟表为代表的近代工业产品及工艺意象群;三是以码头、港口为代表的开埠意象群;四是以东西炮台为代表的近代军事意象群;五是以洋行、商铺为代表的近代经济生活意象群;六是以张弼士、李东山、冰心为代表的近代历史人物意象群。

4 结语

通过国内对烟台研究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国内的烟台研究主要以港口贸易、东海关及早期现代化为对象,研究成果较多的同时,层次多为硕士论文,而全面的研究型专著则比较少。另外,从研究者从事的专业来看,研究多为中国近代史方向,因此对烟台的研究较少呈现出烟台在世界背景下的样貌。烟台作为约开商埠城市,自其走上早期现代化的那一刻,就可以说深深卷入了世界市场,它的发展深受世界背景的影响。比如笔者认为,烟台在19世纪末港口建设过程中,英俄洋商的矛盾就可以看作是在当时英俄国际矛盾的一个表现。如果能将烟台的早期现代化进程放在世界背景下进行研究,不但扩大了视野,或许也能更加体现出这个约开商埠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样貌及其历史意义。

[1]丁抒明.烟台港史:古代、近代部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

[2]支军.开埠后烟台城市空间演变研究[M].山东:齐鲁书社,2011.

[3]阿美德.图说烟台通志[M].济南:齐鲁书社,2007.

[4]陈海涛.烟台一瞥:西方视野下的开埠烟台[M].济南:齐鲁书社,2015.

[5]交通部烟台港务管理局.近代山东沿海通商口岸贸易统计资料(1859-1949)[M].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6.

[6]边佩全.烟台近代海关史概要[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7]刘素芬.烟台贸易研究(1867-1919)[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1990.

[8]徐双华.晚清烟台贸易的发展及其衰落原因分析(1863-1911年)[D].厦门:厦门大学,2009.

[9]吕晓菁.烟台开埠后的贸易发展新分析[J].文史博览:理论,2013(12):6-8.

[10]刘畅.《中国旧海关史料》中的近代烟台贸易[J].黄海学术论坛,2015(1):338-348.

[11]王广印.近代烟台对外贸易研究(1861-1937)[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2.

[12]许檀.从北洋三口发展的历史脉络看中国近代化历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41-46.

[13]赵树廷.清代山东对外贸易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6.

[14]索淑婉.浅析近代烟台对外贸易的兴衰及其原因[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21-322.

[15]李军.晚清日本驻烟台领事贸易报告初探——以1908年年报为例[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10.

[16]刘畅.仁川开埠后烟台与朝鲜的贸易[J].当代韩国,2013(3):57-65.

[17]李军.晚清烟台的鸦片贸易[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9-23.

[18]丁抒明.东海关设关考略[J].近代史研究,1985(2):314-318.

[19]张海霞.东海关历史沿革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4.

[20]李军.晚清东海关初步研究(1861-1911年)[D].苏州:苏州大学,2007.

[21]李军.晚清烟台东海关税收及其结构分析(1861-1911年)[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5-18.

[22]连心豪.清末民初龙口开埠设关论略[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5-31.

[23]葛晓茜.烟台城市近代化的历史考察[D].济南:山东大学,2008.

[24]王彦智.近代烟台城市兴起的历史轨迹及其现实指向[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6):82-85.

[25]宋玉娥.外国洋行与烟台的殖民地化[J].世界历史,1987(6):105-104.

[26]刘慧.济南与烟台城市早期现代化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27]赵海涛.美国在烟台的传教事业[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28]邓云.来华传教士与近代烟台社会变迁[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29]邓云.传教士对烟台近代化发展的意义[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23-25.

[30]滕松梅.基督教会对近代烟台经济、文化的影响[J].史学月刊,2007(11):131-134.

[31]辛俊玲.近代烟台教会学校述论[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222-226.

[32]马金智.近代烟台教会教育研究(1861-1949)[D].济南:山东大学,2008.

[33]张秋菊.抗战以前烟台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D].济南:山东大学,2004.

[34]滕松梅.抗战前烟台市民构成分析[D].济南:山东大学,2008.

[35]赵斌.近代烟台城乡关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2.

[36]赵斌.近代烟台贸易与城乡关系变迁[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78-81.

[37]徐黎明.开放环境下的近代烟台城乡关系[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9(6):40-44.

[38]王大为.烟台近代城市建设发展与历史城市保护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

[39]支军.开埠后烟台城市空间形态变迁探析[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7(2):28-32.

[40]林春田.略论城市建设的美学向度与城市史向度——以烟台市为例[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41-44.

A Summary of Historical Studies of Yantai Port in China

WENG Sheng-qiang1,YANG Hua2
(1.College of Humanity Dalian University,Dalian 116622,China;2.College of Japanese Dalian University,Dalian 116622,China)

According to Sino-British Treaty of Tianjin in 1858,Yantai opened port as the first port in Shandong Province,or the first open-port in north China whose rise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Yantai as a microcosm of small and medium-size ports in China was due to the port.This paper sums up the domestic research on Yantai city since 1980s to benefit research in the future.

Yantai;port trade;modernization;summary

K255

:A

:1008-2395(2016)06-0103-06

2016-11-21

翁盛强(1992-),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史;杨华(1977-),女,副教授,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化。

猜你喜欢
开埠烟台海关
《烟台果树》征稿简章
清代海关银锭漫谈
烟台 身在蓬莱就是仙
近代华北开埠城市《红楼梦》戏剧演出述论
关于未纳入海关统计的货物贸易收支统计研究
外贸企业海关合规重点提示
法国领事馆旧址 见证重庆百年开埠史
烟台优利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东北海关二五附加税的开征和中日交涉
鲜美烟台 四月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