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以创造引领可能生活

2016-03-07 08:18
关键词:本性创造性生命

庞 立 生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教育:以创造引领可能生活

庞 立 生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在现时代,创造性人才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首要需求。教育作为培育和塑造人的特殊的生命活动,理应是一项最具有创造性的事业。如何以教育的方式,守护和唤醒人的创造的生命本性,为人的生活、人的发展与人才的成长真正敞开可能性的空间,已经成为这一时代的重大课题。

创造是人的生命本性,是人之为人的自我生成和自我确证的存在方式。教育活动在本质上并非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活动,它要从根本上唤醒和激发人的生命的创造潜能,为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敞开新的可能性。就教育的本真目的而言,教育的要义在于“去蔽”,即是要解除一切遮蔽人的存在本性的东西,使人倾听和领会存在的真理。因此,教育活动本身就应当是最具创造性的生命活动,它要立足人的创造的生命本性,以教育的创造性守护和唤醒人的沉睡着的创造性,从而培养出具有自由个性和创造力的人才。创造是对庸常生活的超越。就人的日常的存在而言,他总是要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之流中不断地重复和展开自身的存在,以便使存在得以维持和延续下去,这是存在得以保持自身的基本方式。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的存在是平凡的,每个人都毫无例外地具有平凡的性质。但是,人之所以为人,又总是要为自身的存在注入意义,从而实现平凡的超越,也就是力求把自己的平凡生活创造为一种“不凡”的可能的生活。坚持生活的可能性与存在意义的崇高性,愿意相信并追求人生的卓越性,是人之创造性存在的哲学承诺和基本信念。“创造的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引导人为日常凡庸的生活注入超越性的态度与精神,激发生命的创造本性,从而为自身存在开辟出一种可能的思想道路与生活方向。

教育并不是脱离于社会的孤立存在,它坐落并嵌入于社会之中。现代教育与现代社会已经越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特别是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关联度越来越高,受社会的影响和制约越来越深。现代社会对专业人才的急迫需求,催逼并诱惑着高等教育的功利主义取向。就像思想家阿多诺和霍克海默所批评的文化的工业化一样,高等教育亦出现人才培养的工业化现象。人才作为“教育产品”,被期待在知识传递的流水线上源源不断地生产和再生产出来,以便能及时满足社会的当下需要。按照社会学家韦伯的理解,现代社会是一个价值理性不断衰颓和工具理性不断扩张的社会。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也弥漫成为大学教育活动中一种颇具支配性的精神态度。无论是在社会上还是大学内部,都漂浮和充满着一种焦躁不安的就业焦虑。过于机械的量化评价体系依然制约着教育活动的价值选择。在很大程度上,现代高等教育已经失落了古典人文主义教育所具有的平静自然的生长态度,越来越多地加入了一些主体主义的操控和功利主义的诱导。教育活动中根深蒂固的知识论立场,把人才培养演绎成一种单向度的知识传递活动,从而使人失去了创造的欲望、兴趣和能力。在人的成长与发展的大学青春期,生命的创造本性有待于在新的教育理念的引导下进一步得到激活。

教育理念作为引导、规范并形塑教育实践的思想观念与价值理想,它集中体现着教育者对教育本质的时代性理解、对教育发展趋势的总体性判断以及对教育理想的目的性追求。教育作为人与人之间所展开的文化传递、思想对话与精神交往活动,是通过人为了人而展开的精神实践,它应当面向人的存在,促进人的生命本性的开显和提升。教育活动要尊重人本身,这种尊重首先体现为对人的生命创造本性的尊重。“尊重”是教育的前提,而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真正目的乃在于激活人的创造的生命本性,引导人去创造性地思想和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的生成。因此,从逻辑的观点看,“创造的教育”以“尊重的教育”为前提,“尊重的教育”以“创造的教育”为旨归。“尊重的教育”内在地展开并升华为“创造的教育”,“创造的教育”本质地内蕴并潜含着“尊重的教育”。

“创造的教育”理念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天性,培育学生的创造能力,而这首先需要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思想兴趣。按照思想家海德格尔的理解,当人们着手他从事的每一事情,以便使自己从本质上与它相吐露的东西相一致时,他就是在学习。学习的本真目的不应是基于外在的强迫或功利的思虑,而是要在兴趣的引导下朴素地面向事情本身,以倾听和领会存在的意义。兴趣是我们抵达事物本质的自然通道,它召唤着人们的思想,使我们产生发自内心的喜爱之心并愿意在精神上陪伴在它身旁。过于执着和沉浸于各种外在的考量,就会遮蔽面向问题的真诚态度,从而急于绕过过程而倾向于直接获得结果和答案。我们的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之所以创造性不足,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教育的起始处就使学生失去了追问的愿望和思想的兴趣,学生自然就对所学习的内容少了一份亲近、体贴和会心,其所具有的创造本性就会处于休眠和被遮蔽的状态。因此,引导学生发现真理的魅力,感受思想的力量,享受思考的乐趣,是“创造的教育”的真实起点。

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看,创造是一种否定性的力量,它体现为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没有对现有存在的质疑,没有对既成观念的追问,没有对确定价值的反思,就不会有真正的创造。因此,在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便成为“创造的教育”的核心内容。在马尔库塞看来,现代社会通过科技理性的宰制,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同一性思维的单向度的人。这类人没有批判精神,丧失了自由和创造力,没有能力去想象和追求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人所具有的创造性,是以批判精神为前提的,它需要对假设质疑,对前提挑战,从而激励想象,激活思想,激发智慧,否则人们的思维就会陷入僵化,想象就会陷入呆滞,精神就会变得贫乏。“创造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敢于想象另一种思想和生活的可能性,从而从流俗的观点和常规的视野中,开拓出新的思路和视域,创造出一个别样的世界。

创造需要一定的土壤和空间,也需要相应的文化氛围和生态环境。目前,教育者的创造性发挥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总体上还依然受困于与教育内在逻辑不相符合的外在化制度和体系的宰制,适宜创造的大学生态及其制度文化还有待进一步形成和建构。教育的创造需要沉潜,需要专注,需要包容,需要思想的解放和精神的超拔。就像黑格尔所批评的那样,如果人的精神太过忙碌于现实,不能从周围琐屑的兴趣和繁琐的事务中抽离出来,我们的思想和情绪都被现实的利益所左右,就很难有形上超越的精神生活以及面向存在本身的真实思考,也就难以形成创造性的思想。从本质上看,真正的创造需要必要的闲暇时间和闲适心情,需要有超越功利的纯粹理性追求和内在超越的精神态度。在此意义上,真正践行“创造的教育”,还需要为教育者创造专心育人、潜心研究、舒心生活的空间和条件,也需要创造思想自由、开放包容、宽松和谐的文化氛围和制度环境。

2016-03-16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4ZDA009);教育部人文社科普及读物项目(15JPJ005)。

庞立生(1971-),男,山东郯城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何宏俭]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6.05.034

猜你喜欢
本性创造性生命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保持本性方能异彩纷呈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论现象学时空的实践本性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本性最美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