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六耳猕猴”意象的文化与心理学阐释

2016-03-07 13:50张振国黄山学院文学院安徽黄山245041
关键词:阴影孙悟空西游记

张振国(黄山学院文学院,安徽黄山245041)



《西游记》“六耳猕猴”意象的文化与心理学阐释

张振国
(黄山学院文学院,安徽黄山245041)

[摘要]《西游记》中的六耳猕猴并非外在的妖魔,而是孙悟空的“心魔”。“六耳”一词在《西游记》之前的文献中已经出现,代表着第三者。在佛教中“耳”为六根、六识之一,因此“六耳”也可借代为由六根生发出来的六识,即人的欲念和妄心。从荣格心理学角度来看,真悟空代表着孙悟空的人格面具,而六耳猕猴幻化的假悟空则是孙悟空人格阴影的投射,真假猴王之战其实就是人格中面具与阴影的冲突。战胜了阴影,也就战胜了自我人格的魔性,但也代表着生命自由精神的削弱和反抗性的消失。

[关键词]《西游记》;孙悟空;六耳猕猴;人格面具;阴影

《西游记》讲述唐僧师徒历尽艰辛磨难到西天求取真经的经过,演示了人类个体收束“心猿”达到人格至善的历程,印证着人类潜意识中的受难与回归母题。在唐僧师徒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中,最能考验孙悟空的是遭遇六耳猕猴一节。六耳猕猴神通变化足以抗衡悟空,甚至变化成悟空模样连照妖镜和观音菩萨都难辨真假,如此难缠的妖怪在《西游记》中并不多见,最后要靠佛祖的点化才打杀了这只猴精。那么,为什么六耳猕猴具有如此大的神通而让孙悟空也无可奈何呢?这要从六耳猕猴的出现说起。

一、“六耳猕猴”的文化渊源

《西游记》第五十六回写悟空打死了拦路的强盗头目,引起唐僧的不满和唠叨,“孙大圣有不睦之心,八戒、沙僧亦有嫉妒之意,师徒都面是背非”[1]416。后来师徒在“老杨”家借宿时悟空又打死了要替头领报仇的老杨的强盗儿子,惹恼唐僧念起了《紧箍儿咒》,逼走了悟空。接下来第五十七回写悟空被赶走之后,不明出处的六耳猕猴变成悟空模样假装送水与唐僧解渴,在遭到唐僧拒绝后恼羞成怒,喝骂长老道:“你这个狠心的泼秃,十分贱我!”轮铁棒将唐僧打昏在地,夺了包袱,驾筋斗云,不知去向。既然六耳猕猴并不是为了所谓长生不老的唐僧肉,那么他化为悟空摸样抢去包袱之后的目的何在呢?正如假行者对沙僧所言:“我打唐僧,抢行李,不因我不上西方,亦不因我爱居此地。我今熟读了牒文,我自己上西方拜佛求经,送上东土,我独成功,教那南赡部洲人立我为祖,万代传名也。”第五十八回写真假猴王打到南海观世音处难分真假;又打到天上玉帝处,照妖镜中两个悟空也一摸一样;打到唐僧面前,唐僧念《紧箍儿咒》也分辨不清;又打到地府,结果地藏王菩萨的谛听神兽虽知真假却不敢明言,可谓费尽周折。两个行者又打上西天求如来辨别真假才最终辨明正身。佛祖在真假猴王到来之前也对大众道:“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书中有诗云:“人有二心生祸灾,天涯海角致疑猜。欲思宝马三公位,又忆金銮一品台。南征北讨无休歇,东挡西除未定哉。禅门须学无心诀,静养婴儿结圣胎。”对于六耳猕猴的真实身份,诗里有所暗示,即“人有二心”。从一路上的情节暗示到神佛指点,再到最终的爆发,我们都可以看出所谓的“六耳猕猴”实际上是孙悟空的虚妄之心的外化,是心魔。所有的情节都在暗示六耳猕猴就是孙悟空,而孙悟空就是六耳猕猴,不过是代表了人格的不同层面罢了。若六耳猕猴是其他精怪,以他的本事何必变化成悟空的摸样借送水之名讨好手无缚鸡之力的唐僧呢?直接抢夺了不是更直接一些?并且其他精怪都有自己的住处和来源,但《西游记》自始至终并未交代六耳猕猴从哪里来,住在哪里,这也是六耳猕猴的特殊之处。

关于“六耳”猕猴的来源,书中并未明确交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耳”是佛家所说的“六根”之一,“六根”为“眼、耳、鼻、舌、身、意”,由六根生“六识”,因此“六耳”猕猴代表着被“六识”所困扰的“迷猴”孙悟空。另外,在《西游记》之前就有“六耳不传道”之说,即有第三者在场不能传授宗教教义的真谛,后来延伸意思为关键的事不能让第三人知道。这里用“六耳”借称除当事双方之外的第三者、外来介入者。“六耳”一词出现较早,如南宋普济和尚所编《五灯会元》卷三载:

洪州泐潭法会禅师问马祖:“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祖曰:“低声,近前来,向汝道。”师便近前。祖打一掴曰:“六耳不同谋,且去,来日来。”师至来日,独入法堂曰:“请和尚道。”祖曰:“且去,待老汉上堂出来问,与汝证明。”师忽有省,遂曰:“谢大众证明。”乃绕法堂一匝,便去。[2]112

南宋刘子翚《屏山集》卷二十有《致中相拉游武夷,有“六耳不同谋”之语,原仲和章意似未平也,再次原韵》诗一篇,中有“底用趋风防六耳,须知对影已三人”[3]766之句。元代关汉卿杂剧《蝴蝶梦》第二折中也有:“三人误大事,六耳不通谋。”[4]185元无名氏杂剧《谢金吾诈拆清风府》也提到“这的是六耳不通谋。”[5]597明代嘉靖间唐顺之《荆川集》卷三《喇嘛翠峰老僧挽诗三首》中有“别来常似一臂失,话久宁容六耳闻”[6]59之句;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四十六《茅阜峰》有“欲语囊中秘,其如六耳何”[7]2之句。可见在《西游记》之前“六耳”一词已经被人所熟知。

有意思的是,在“六耳猕猴”出现之前,《西游记》中“六耳”一词也已经出现。《西游记》第二回提到悟空参破师父哑谜,三更至师父卧房:

悟空道:“此间更无六耳,止只弟子一人,望师父大舍慈悲,传与我长生之道罢,永不忘恩!”祖师道:“你今有缘,我亦喜说。既识得盘中暗谜,你近前来,仔细听之,当传与你长生之妙道也。”悟空叩头谢了,洗耳用心,跪于榻下。

这里也用“六耳”借指第三者。另外,明代其他小说中也多次提到“六耳”。如《金瓶梅》第51回、第68回、第73回均在对话中提到“法不传六耳”[8]760,1045,1126之句。《西游记》之后的明无名氏《续西游记》、明教中人《好逑传》、明末清初李清《梼杌闲评》、明末天然痴叟《石点头》中均有“六耳不传道”之语。可见“六耳”在后来的演变中就成为阻碍“传道”的外来客体的代指符号。《西游记》中的真假猴王之争其实是皈依佛法、一心向善的悟空与内心深处六根未净向往自由、顽劣异常、野性难驯的孙悟空的交战。“六耳”猕猴是孙悟空自身人格中分裂出来的横亘在传经者和取经人之间的邪魔。

“佛教认为世间充满痛苦,人不能从痛苦中获得解脱是因为自己的‘无明’,因此拯救之路是改变自身的‘无明’状态,觉悟就是得救。……佛教没有救主,也不承认救主,佛菩萨都只是觉悟者,他们可以为你指点迷津,帮助你自救,但是否终能得救要靠你自己的觉悟。所以佛陀的临终遗言是:当自求解脱。切勿求助他人。”[9]176对于取经人来说,只有战胜自己收束“心猿”才能达到六根清净无垢无尘的至善境界。当最后佛祖道破六耳猕猴的来历之后,象征“妄心”的六耳猕猴被悟空一棒打死,这也标志着悟空打杀妄心,消灭心魔,最终虔诚皈依,一心向佛。

二、“六耳猕猴”与人格阴影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荣格认为人的心灵有三个层面,表层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中间是个人无意识,主要是情结;最深层是集体无意识,包括人格面具(mask of personality)、阴影(shadow)、阿尼玛(anima)或阿尼姆斯(animus)等原型。所谓阴影原型是指人格的最内层、具有动物性的低级的种族遗传,包括一切不道德的欲望、情结和行为,类似于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它是本性中的原始部分。阴影犹如我们向光而行时,在地上投下的影子,但与广泛意义上的阴影概念不同,1945年荣格将阴影定义为“个体不愿意成为的那种东西”。在荣格心理学中,“它是自我无法控制的无意识心灵要素之一……在正常整合自我的人格中,若有某些部分因为认知或感情分裂而压抑,就会陷入阴影。一般而言,阴影具有不道德或至少不名誉的特性,包含个人本性中反社会习俗和道德传统的特质。”[10]137在个体众多原型中,阴影原型是最强大、最危险的,也容纳着人的最基本的动物性,是人格中卑劣的部分,它一度是懒惰、骄傲、嫉妒、贪婪、欲望、邪恶等一切不合道德伦理和社会规范的代名词,它使人类充满羞耻感与罪恶感,因而一般不被自己内心接受与认同,而是一贯被自我压抑、厌恶、掩盖甚至痛恨,被自我拒绝和防卫。因此,这些让我们自己不满意而存在于我们自己无意识中的人格特点,往往会被我们投射到其他的人身上[11]68,主要被投射在自己不喜欢或憎恨的人或物上。而自我就像黑暗圣斗士,认为自己总是正义的、高尚的、无辜的,而被投射者总是邪恶的、黑暗的、值得批判的,并且认为这种感觉与认知理所当然。《西游记》中的六耳猕猴显然是孙悟空人格阴影的投射对象。

人格面具本指演员在一出剧中扮演某一特殊角色而戴的面具。其实,演员所扮演的角色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演员本人,因此,我们的人格面具,并非就是我们真实本来的自己,而是我们表现给别人看到的我们自己。“人格面具与阴影是相互对应的原型意象。我们倾向于掩藏我们的阴影,同时也倾向于修饰与装扮我们的人格面具。人格面具是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其目的在于给人一个很好的印象以便得到社会的承认。”[12]48“人格面具与阴影就是作为心灵对立面而存在的一组分歧次人格,它们是心灵中互补的结构。”[10]141“自我意识拒绝的内容就成为阴影,而它接受、认同和吸纳的内容,则变成它自己以及人格面具的一部分。阴影与人格面具像是一对兄弟或姐妹,一位站在公众面前,另一位则躲在一边隐蔽着,它们是各种对比的呈现。”[10]145在心理分析的意义上来说,当我们把自己认同于某种美好的人格面具的时候,我们的阴影也就愈加阴暗。“两者的不协调和冲突,将带来许多心理上的问题与障碍。”[11]69

人格面具与阴影好比光明与黑暗,善与恶,阳光与影子,彼此对立却如影随形。正如物体在不同强度的光线照射下影子的深浅也不同,光越强,影子越阴暗。阴影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和动物性,当它与自我和谐相处时,自我引导着生命力从本能中释放和辐射出来,人就会充满自然活力和创造精神,拥有敏感的直觉、真挚而强烈的情感和天赋智慧。而若阴影一旦遭受自我不公正的待遇,被认同为内心的黑暗与邪恶时,就会让自我感到羞耻与厌恶,因而自我想要去驯服甚至压抑它,若一味地压制,久而久之随着其无法释放的能量的不断聚集,“我们身上的动物性只可能变得更富于兽性。”[12]60它会伺机报复,“这种本能的汹涌宣泄就可能进一步压倒自我,导致一个人精神崩溃而堕入无能为力的境地。”[12]61由于阴影是人格中的卑劣部分,为了维持人道德上的优越感,人类总是试图依靠发展一个超级强大的人格面具来压抑、对抗阴影原型中巨大的动物性能量。荣格认为:“阴影也具有惊人的韧性和坚持力,它从来都不会彻底地被征服。”[12]59如果一个人意识自我仍处于良好的状态,阴影就一直潜藏于无意识中,但只要人突然面临人生困境,发生精神危机,阴影就会利用这一机会对自我发威。[12]48

《西游记》里出现的六耳猕猴变化的假悟空就是孙悟空自己的人格阴影,他打师父、回花果山是其性格中弑父情结、暴力攻击倾向和野性不受拘靮一面的外化,而真悟空则代表着孙悟空的人格面具。第五十七回写悟空因打杀强盗被唐僧赶走,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于是去求告菩萨说:“万望菩萨舍大慈悲,将《松箍儿咒》念念,褪下金箍,交还与你,放我仍往水帘洞逃生去罢!”菩萨说并无《松箍儿咒》时,行者道:“我上西天,拜告如来,求念《松箍儿咒》去也。”可以窥见他内心的想法,念念不忘头上的紧箍儿咒。因为紧箍儿咒代表着对自由和野性的束缚力量,也正因为它的存在,所以一开始戴上金箍儿的悟空不敢对唐僧造次,但不代表着他内心就心悦诚服,于是才有了师徒矛盾激化时六耳猕猴的出现。所有六耳猕猴的行为都是悟空曾做过或者想要做的,比如孙悟空一开始就有过打唐僧的想法: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中写悟空受骗戴上了金箍儿,又被唐僧念动《紧箍儿咒》,一开始假装顺服,但却心怀不善,要用金箍棒打唐僧,后因疼痛难忍而罢手,但这种情结一直潜伏于内心深处。接下来师徒又遇到了六个拦路强盗,他们分别是: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悟空笑道:“原来是六个毛贼!你却不认得我这出家人是你的主人公,你倒来挡路。”戴上金箍儿之后的悟空暂时将“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欲念压制住了,但这种靠强行压抑欲念而“一棍打死”急于求成的修行方式其实并未让“六贼”彻底消失,而是一直潜伏下来,因此到后来师徒产生矛盾冲突时“六耳”猕猴出现了。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中乌巢禅师传了《多心经》文,踏云光,要上乌巢而去,被三藏又扯住奉告,定要问个西去的路程端的。那禅师曾经提到“多年老石猴,那里怀嗔怒”之语,也在暗示悟空内心的欲念一直存在。此后,孙悟空的人格阴影一直被压制在潜意识之中没有发作的机会,一旦爆发,就外化为最难以制服的妖魔,因此六耳猕猴看似无缘无故地化作悟空摸样来讨好唐僧,只是在被明确拒绝之后才行凶打人。与其他精怪不同的是,他此来既不为唐僧肉,也不是上天专门派来考验取经人的意志,而是打了唐僧回到花果山,并让手下猴妖变化成唐僧、八戒和沙僧摸样准备重组队伍上西天取经成就大名。这些显然都是悟空曾经有过的真实想法,因为他在被逐时就跟唐僧说:“只怕你无我去不得西天。”后来六耳猕猴变化成孙悟空摸样给唐僧送水时也说过几乎同样的话:“无我你去不得西天也。”孙悟空将内心深处的弑父情结、野性自由、不受羁束、暴力攻击以及自大好名的阴暗一面都投射给了六耳猕猴变化的假悟空。我们看被逐的孙悟空无论是到了观音菩萨面前还是佛祖面前他都念念不忘要取下头上的金箍儿回花果山,于是我们看到六耳猕猴打倒唐僧抢了包裹后直接回到了孙悟空的老家花果山水帘洞。

三、“六耳猕猴”结局的心理学启示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类最大的敌人并非他人,而是我们自己内心深处的阴影。我们大多数人之所以如此执着地否认阴影和投射阴影,是因为担心阴影会有损我们的声誉和美好的道德形象。人类的阴影行为让我们羞愧难堪,所以会“不遗余力地将性格中卑劣的品质与不相容的欲望投射给别人,以维护自己的清誉。”[13]209阴影的投射让我们不再反省是自己将邪恶投射给对方,反而觉得自己是对方邪恶的受害者与牺牲者,从而“为自我保护而拿起防御与攻击对方的武器,从而使我们陷入与被投射者——实质上的‘替罪羊’的冲突、对立甚至战争中”[13]209,以划清与“罪恶”的界限,并想借助于投射来显示自身道德的崇高,以摆脱那些让自己感到痛苦的不和谐内容。

在《西游记》中这个孙悟空人格阴影的“替罪羊”就是六耳猕猴。如《西游记》第五十八回写真假悟空打到玉帝处,孙悟空首先告状,口称:“万岁!万岁!臣今皈命,秉教沙门,再不敢欺心诳上,只因这个妖精变作臣的模样……。”打到阎王面前,孙悟空依然强调说:“不知那妖精怎么就绰着口气,假变作我的模样,在半路上打倒师父,抢夺了行李。师弟沙僧,向我本山取讨包袱,这妖假立师名,要往西天取经。”再次撇清与作恶的六耳猕猴的关系。在佛祖面前,悟空再次诉苦说:“不期这个妖精,假变弟子声音、相貌,将师父打倒,把行李抢去。师弟悟净寻至我山,被这妖假捏巧言……。”最后,当佛祖点明六耳猕猴的真相后:

孙大圣忍不住,轮起铁棒,劈头一下打死,至今绝此一种。如来不忍,道声:“善哉,善哉!”大圣道:“如来不该慈悯他,他打伤我师父,抢夺我包袱,依律问他个得财伤人,白昼抢夺,也该个斩罪哩!”

所有这些言行都是阴影投射的表现,甚至在六耳猕猴被打死之后,孙悟空还念念不忘要摘下金箍儿回花果山,这一点连他自己也并未觉察到。

宗教提供给世人的救赎之路只有两条,要么承认自己是个罪人,要么试图彻底摆脱黑暗面。《西游记》作为一部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小说,认为只要消灭了阴影,人类就可以走向成熟,于是代表人格阴影的六耳猕猴被戴着人格面具的悟空一棒打死了,此后的悟空一心取经,虔诚向佛,完成了宗教对人的心灵净化过程。这自然有其哲理意蕴和人生启示价值。但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讲,阴影并不一定意味着只有负面的意义。荣格认为阴影是真实人性的一部分,“阴暗是光明的一部分,正和善与恶之关系的道理是一样的,而且其逆亦真。”[14]89因此主张对待阴影不应持完全拒绝彻底消灭的态度,而是持接纳、包容的态度,不要把自己的邪恶投射到别人身上,这样我们会拥有更宽广的道德胸怀来解决人性中的邪恶问题。当然,要接纳阴影并承认自己有阴暗面和邪恶是困难的,它往往会引发我们苦心经营的人格面具的强烈抵制。荣格说:“对人们而言,要他认识到其本质中相对性罪恶还在可能性范围之内,但是,要直面绝对性罪恶的事实,对他来讲却是罕见的和近乎毁灭性的经历。”[15]38阴影究竟是成为我们的敌人还是朋友,主要取决于我们自己。面对人类的阴影,如果我们投射邪恶,我们生活的世界就会产生邪恶,所以我们与阴影交往必须审慎负责任。阴影原型对个人而言既是最好也是最坏东西的发源地,就看个人如何对待它。如果对阴影一味压抑、控制,当我们成功地压抑了阴影中的动物性能量,变成一个符合社会规范的标准社会人的时候,同时也压抑了自己的情感与直觉,削弱了自己的创造性与活力。正如《西游记》中孙悟空在打死六耳猕猴之后,似乎变成了唐僧的师傅,不但虔心取经,而且当唐僧意志薄弱时,给唐僧讲起了《心经》,此前大闹天宫活力四射的猴子消失了。

从《西游记》中的“六耳猕猴”的结局来看,佛教和心理学对于阴影有着不同的处置态度,消灭还是接纳阴影成为佛教和心理学的主要分歧点。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承认与接纳阴影体现了人性的深刻、谦卑和包容,会让我们变得更加真实,更为宽容地对待不完美的自己和他人,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变得更为宁静而祥和,我们的人生将变得完满,充满活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明]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2][宋]释普济编.五灯会元[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8.

[3][清]董天工.武夷山志[K].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

[4][元]关汉卿.关汉卿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

[5][明]臧晋叔.元曲选[M].北京:中华书局,1989.

[6][明]唐顺之.荆川先生文集[M]//四部丛刊初编·集部.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本,民国.

[7][明]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M].王氏经世堂,明万历五年刊本:卷四十六.

[8][明]兰陵笑笑生.张竹坡评点第一奇书金瓶梅[M].济南:齐鲁书社,1987.

[9]刘耀中.荣格心理学与佛教[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4.

[10][美]莫瑞·史坦(Murray Stein).荣格心灵地图[M].朱侃如译.台北: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

[11]申荷永.荣格与分析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2][美]霍尔,等.荣格心理学入门[M].冯川译.上海:三联书店,1987.

[13]叶湘虹.荣格的道德整合思想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

[14]吕锡琛.道学健心智慧——道学与西方心理治疗学的互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5][美]R.比尔斯克尔(Richard Bilsker).荣格[M].周艳辉译.北京:中华书局,2004.

[作者简介]张振国(1976—),男,山东博兴人,文学博士,黄山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古代小说与文献。

[收稿日期]2015-12-10

[中图分类号]I207.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2016)01-0119-05

猜你喜欢
阴影孙悟空西游记
秒变孙悟空
快递来了个孙悟空
你来了,草就没有了阴影
我和孙悟空的一天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让光“驱走”阴影
阴影魔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