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异化理论分析社会中人的问题

2016-03-07 14:34代伟鹏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异化理论异化马克思

代伟鹏

(大理大学,云南 大理 671003)



用异化理论分析社会中人的问题

代伟鹏

(大理大学,云南 大理 671003)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然而在实现发展的同时,社会问题也在悄无声息的滋生扩大。这些问题的蔓延与社会发展的速度成正比,社会发展越快,社会问题的凸显也就越激烈,而且这种态势已经开始威胁到人的生存与发展。这就是现代人类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最矛盾问题——人在追求自由与发展的道路上,逐渐背离了社会的最终目的,成为异化中的人。而这一问题从马克思开始就得到重视,并且在其思想领域中提出了异化理论这一经典原理。那么在现实问题面前如何借助这一经典原理,破解这一恶性循环,具有现实意义。

异化劳动;异己;和谐社会;私有制

近年来,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实现社会现状的巨大转变,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相应的问题也纷沓而至。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与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联。人们开始认识世界的时候,也开始对世界进行改造。这种改造是建立在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这也就造成社会的高负荷运转,从而使自然的稳定性与可续性都遭受了很大的破坏,从而又波及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这种威胁表现在道德沦陷、市场经济混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践踏......这种威胁既是人所建立,又使人深受其害。人的发展偏离了自身形态,异化于人性,受困于自己创造的价值,受其奴役。这种奴役就是异化的反映。

一、“异化理论”的概念定位

首先我们要了解“异化”这一概念的前生今世,“异化”出自拉丁文,表述为“化为异物”。随着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哲学家对其含义的理解不断加深。在古典哲学时期,概括的极为简练:即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变成它的对立物,成为它外在的异己力量。而到了马克思时期,其对异化现象的认识尤为深刻,其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现状,并结合劳动者的生存条件,提出了劳动异化这一理论,并指出异化是人类劳动特性的退步。只有消除异化,才能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马克思首次提出“异化理论”,又称为劳动异化。“异化”产生本身不具有哲学理论层次,在黑格尔时期,他赋予“异化”一种哲学概念引进到哲学领域。用哲学的语言阐述,异化是指主体在实践活动中,经过一定的社会条件,使主体自身力量转化为自己的对立力量,并成为支配自己的工具。其实质是主体向客体转化。劳动作为人类活动所特有的社会属性,也就是说人只有在劳动过程中,才能成为真正意义的人。然而,在社会认识过程中,劳动又逐渐被认识、剖析,发现除了其积极作用的同时,又认识到了其消极的一面。在马克思的认识论中,提出劳动作为人的本质,是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但是在私有制的作用下,生产过程的激化,使工人和资本家产生对立,从而导致劳动发生了异化。在社会大生产起步阶段,对资本主义的萌芽产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社会财富得到积累,但是也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工人创造财富,但财富却被资本家所占有。这就使得工人创造的财富成了奴役自己的工具,这种异化就是所说的劳动异化。

二、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理论认识

马克思在对社会发展认识过程中,结合劳动的属性,从中领悟出劳动是人的本质,并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关于劳动的理论研究。他在自我实践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认识与分析,提出了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然而在其所处的现实背景中,劳动人民始终处于一个异化的劳动状态。结合时代背景与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作出了系统的总结。在其手稿中也归纳了“异化劳动”这一新概念,其对异化劳动的认识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劳动者与其生产的产品分离、异化

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把人的活动——本质力量看作劳动,那么劳动者的生产价值就被转移到劳动产品中,理论上应该由劳动者所占有。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自身与劳动产品产生分离,并形成对立。从资本主义的社会性质来看,资产阶级支配社会生产,而劳动者作为受支配者,付出劳动,却无法拥有财富,社会力量明显薄弱,逐渐被资本压迫,这使得劳动者生产的商品成立劳动者的对立力量。这种矛盾导致,工人生产越多,工作越努力,越会受到其创造财富的压迫——资本的奴役与统治。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生产效率与回报率成反比,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稳定,工人做工生产,生产的越多,收获财富却没有增加,逐渐被社会生产所奴役。因此,劳动产品也就成为劳动者异己力量的一座大山。

(二)劳动者与其生产活动相异化

马克思对异化的解释不仅体现在劳动产品中,在生产过程中也有所体现。劳动者生产成品,而成品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社会的存在形式,生产过程也被异化。人在生产活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工人做工不具有自愿性,总是处于一种被压迫的状态,劳动者不过是生产过程中的机器与工具,无人性的甄别与思想。而马克思对这种状态概括为“自我异化”。

从我国现代社会的表现方式来看,自我异化的现象在我国也十分凸显。就拿我国的教育制度为例,我国传统的教育方式,普遍是以一种从小到大的灌输式教育,这种教育方式让学生思想上呆板,缺乏想象力。同时一种“以成绩论英雄”的错误价值观,受社会文化的影响长期存在。也使得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只是一个社会生产的工具,缺乏创新意识。

(三)劳动者同人的类本质的异化

马克思对劳动的认识具有创新概念,他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的类本质。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人通过劳动得到进化,成为现阶段的人。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的出现,使人的这种类本质不在明显,社会畸形慢慢浮现,拜金主义、道德缺失、法制观念缺失等一系列问题,使人的发展越来越偏离先前的发展轨迹。人的物资文明不断提升,而人的精神文明却日渐衰落,人为物质活着,而物质又成了人的灵魂。原始社会,人的狩猎行为仅仅为了生存,其习性和动物没有本质区别,当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劳动的特性使人区别于动物。可是工业时代产生的异化劳动,又让人丢失了这一社会属性,这是人类文明的退化。

(四)劳动中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

工人做工劳动,创造的商品与财富,不能使自己丰衣足食。最终成果却被他人占有,形成财富积累。这种分配,使资本家与工人相分离,社会阶级出现,资本家成为了压榨工人的异己力量。在这里分配体现了一种阶级关系,而劳动压榨则是异化劳动现象的直接体现。异化劳动实质是一种变相的压迫,用工人生产的财富转化为社会力量来压榨工人,从而导致社会不公,阶级对立现象由此而产生。

这种对立关系伴随着社会发展一直存在,而这种对立状态无形中导致人与人关系的冷漠。自古以来我国有着尊老爱幼传统美德,但是在现今社会却出现了“老人倒地该不该扶”这样的话题。人与人之间已经无形中形成了一道隔阂——冷漠。社会发展以利益为重,也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人的观念,人与人之间不再注重亲情、爱情、友情,而是一切开始以利益为重。这些都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表现。人以及渐渐没了集体大家乃至小家,有的只是谋求自身利益。人际关系逐渐脱离不了利益,由此带来的道德沦丧。

三、异化问题来自于私有制

异化现象的出现体现在劳动,但是这并不表明其源自于劳动。从异化劳动的现象分析,商品与工人、商品与人的活动相异化必然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异化。马克思说:“分工给我们提供了第一个例证,说明只要人们还处在自发地形成的社会中,也就是说,只要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还有分裂,也就是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发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说来就是一种异己的、与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驱使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由此可以理解,异化劳动是一种必然存在,其带来的影响是异化社会关系,放大人的相处方式,歪曲社会。这种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表现是:资产阶级剥削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反抗资本家。由此可以发现,私有制的出现是导致异化劳动形成的渊源。而马克思花费心思研究异化理论是为了剔除异化现象,解决社会问题,从现象源头寻找答案,宣扬人性回归,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

四、异化劳动理论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异化劳动现象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社会存在,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国家政权建立、商品交易产生、雇佣关系的存在,就会为异化现象提供温床。从道德的角度分析,异化是一种不合理的、非人道的存在,所以从理论上是要清除的。但是用唯物辩证的角度分析,异化劳动也曾在社会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资本主义在初期阶段获得的繁荣就是最好的验证。马克思对异化现象有着很客观的评价,在其著作中,马克思提出异化现象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私有制的产生,导致了社会不平等,由此也牵引出了异化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异化劳动既有弊端但是又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资产阶级曾在历史上起过革命性的作用”,这是马克思用发展的眼光对异化现象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马克思还提到我们所追求的共产主义是对普遍异化和物化的扬弃。因此,追求共产主义是消除异化现象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我国社会问题凸显并以多种形式爆发,究其根本是因为人的社会属性的体现。在我国,市场有着很强的自主性,政府只是起到辅助性作用,而这种自主性在带来极大的发展的同时,也有一些负面作用。这些负面现象就凸显了原始性的异化问题。这些异化社会表现在很多方面食品安全得不到保证、生态环境遭到践踏、贫富差距越来越严重以及社会道德沦陷等,这不仅就需要借助异化理论去认真剖析。现阶段,人的价值观与道德观被束缚在发展与利益里。我们往往会把人视为独立的存在个体,个人追求的是私利的最大化,这就使我们体会到个人的发展与集体主义的分离。那么,这就无法实现社会中人的价值,也就无从谈起权利和义务。因此我们一直追求社会担当,人对自己负责,要对社会负责,任何行为都不得以危害人类的利益为前提。

五、异化劳动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具有前瞻性和持久性,它对人与社会的研究,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过时。他提出的实现“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的社会目标与我国提出建设社会和谐社会主义的目标不谋而合,并且对建设和谐社会有着导向作用和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大强调我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看我国发展,我国既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是也面临了相当大的考验。我国在加快迈向社会主义道路步伐的同时,社会形态以及人的思想观念也受到了冲击,尤其是我国仍然处于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伴随着国外敌对势力的诱导、异化现象的充斥,社会矛盾也越来越激烈,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比如现代市场经济改革中遇到的分配不公,贫富两极分化严重,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沦陷,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从这些层面上看,这些现象的存在因素都与异化现象的产生原因相符合。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保持一个清醒的认识,虽然我们还不可能立即摆脱异化现象,但是我们也不能把社会中的部分异化形式视为替遍存在,以此来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更应该了解异化理论,以此削弱和消除异化现象,以此来发挥马克思提倡的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观点。

目前,党政府正在积极探索和研究这些现象,以寻求化解异化现象带来的矛盾。在此基础上,我国政府做出很多尝试,其中最主要的是构建和谐社会指导思想的提出。我们一直在寻求如何把和谐社会真正落实,杜绝只注重口号宣传,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脚踏实地的走每一步,从而构建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是一种调节剂,调节关于人、社会、自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保证以下几方面的和谐:一是人自身的和谐,不管是从道德意识还是法律意识,都需要自身有很强的克制力以及自我认知,也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人的全面发展,能够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关系,把自己、他人、社会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二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也是我们提倡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部分,自然作为人依附的对象,是人类生存繁衍的根本,自然的好坏关系人类的生死存亡。三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的关系,从本质上看是利益关系,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看,矛盾存在于人,人又是矛盾的统一体。从历史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异化的产生不可避免,社会发展到不同的阶段都会遇见不同的问题,就像我们所处的时代也有一些畸形现象不可避免。而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其一直支配着人类的精神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寻求公平公正。在实现人的自由与发展的同时,要加强个人的道德观念与自制力,以此实现消除异化问题可能性。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提出的经典理论,但是异化现象却是伴随着社会制度的出现而产生的。私有、阶级、不平等都是异化产生的温床。只有消除私有,才能解决异化,只有消灭阶级,才不会有异化现象。借助马克思的理论探索,以及现阶段认识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异化问题才可能真正得到解决。因此,现阶段我们不仅要把目光放在一个深层次的理论研究,还要把经典理论思想与现阶段社会环境相结合。从根本上寻求答案,使人回归本性,回归道德。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约翰·杜威.人的问题[M].傅统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夏之放.异化的扬弃[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

[4]赖黎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论[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1):85~88.

[5]陈学明.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当代人的生活取向[J].复旦大学学报,2000,(2):17~23.

[6]陈刚.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代意义[J].东岳论丛,2005,(1):61~67.

[7]魏山金,李庆平.试论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2):29~32.

[8]李健,谢鸿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2~16.

[9]吴昕炜.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看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分析理论与现代化.2005,(7):9~10.

[10]林秀玲.试论“异化劳动”理论的时代价值[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6):48~50.

2095-4654(2016)10-0015-04

2016-07-09

C912.1

A

猜你喜欢
异化理论异化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另类解读——基于“历史本质性”的视域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马克思与弗洛姆异化理论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