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我国高等音乐教育专业建设的一些思考

2016-03-07 00:25张世成
艺术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音乐学科当前我国

张世成

摘 要:中国的高等教育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地球上规模最大的教育航空母舰。音乐学科在校生人数是20年前的近30倍,为我国的音乐艺术大发展、大繁荣培养了大批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引起我们的思考。

关键词:当前 我国 音乐学科 专业建设 思考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社会文化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确立,中国大地正孕育着一场更加宏大的发展浪潮。经过“合并潮”、“升格潮”,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使让全世界震惊。音乐学科经过近20年的发展,超过2/3的高校开办了音乐专业,在校生人数超过了30万。我国音乐高等教育进入了高度繁荣时期。与此同时,面临诸多严重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在校学生人数上升与毕业生质量下降普遍存在,不利于音乐学科健康发展

本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特别是2000-2004年期间,我国大学生在校生人数从不到1100万一跃突破2000万。2005年之后,还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长。就音乐学科而言,在校生人数比1990年翻了近30倍。高等音乐学教育由原来“阳春白雪”的高端艺术人才培养向“大众化”、“ 普及化”和“素质教育”方向过渡。个别音乐学院在校生人数超过了12000人,专业多达120个以上。仅研究生就有近600人。如此规模的“音乐高级人才”存在毕业生质量严重下降的事实。

二、在校生太多,教学资源投入跟不上学生人数的增长速度,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声乐》、《钢琴》等课程是音乐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全世界基本上都是“一对一”(在单位教学时间内,一个老师只能给一个学生上课)的模式进行——这是由学生的个体差异所决定的。上世纪80、90年代以前,我国绝大多数音乐专业院系也是这样坚持的。但随着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这些关乎学生专业素质的个别课由原来的一对一逐渐变成一对二、一对三或者小组课或干脆大课,即便是音乐学院也很难做到“一对一”。这种课程 “大锅饭”抹杀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滥竽充数、得过且过,老师疲于应付,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顾及每个学生的问题所在与个别指导,能把完成教学工作量已经是“不错的表现”了!

除此之外,钢琴、琴房、排练厅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建设速度跟不上学生人数的增长速度。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音乐专业本科生平均一架钢琴4个人用、专科生平均一架钢琴6个人用。据不完全统计,现在高校音乐学科的生均钢琴拥有比例在10人一架甚至更高,部分学校还采取琴房收费制度,学生课后练习无法保障,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三、当代大学生缺乏自我上进意识和刻苦学习的精神,也是音乐专业教学质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由于国人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大学生就业形式的恶化,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游手好闲,昏昏然不知所措,对专业学习 “无所谓”, 认为即使好好学习,毕业后的就业仍然希望渺茫,不如去打工挣钱,走向社会,为了蝇头小利而放弃正常学业,不能很好的坚持日常练习与课后巩固,严重影响学生质量。

四、社会功利思想影响高校音乐专业整体教学质量

为了挣钱,部分教师在正常的教学中敷衍了事,课后动员学生高价 “上小课”、“吃小灶”。更有胜者,如果学生不接受课后高价课,那么教师在正常的学校教学中不尽心尽力,甚至故意刁难学生。没有经济承受能力的学生不得不放弃进一步学习的热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学质量。

五、学历层次繁杂,鱼龙混杂,缺乏行业标准

专科、本科、研究生,从学历上是有明显界限的。但是,在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质量体系中并没有明确标准。目前高等音乐教育中没有类似质量标准(艺术类其他专业也没有),学生从专科到本科再到研究生,培养方案所涉猎的专业课程几乎雷同,学生从专科到研究生专业能力没有办法区别,甚至倒挂。有人戏称研究生就是3年凑一篇毕业论文。加上近年来研究生也“扩招”,一个高校一年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动辄几百,胜者上千,能够达到研究水准的研究生人才寥寥无几,对我国研究生事业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形象认可度都是极大的损害。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尽早出台音乐专业各层次培养规格与质量评估体系,建立健全监督制度与行业标准,将专科、本科、研究生在不同的层次阶段学习中应该具备的能力、水平和专业技能标准化、明确化,执行严格的行业标准,促进行业健康持续的良性发展,我国的音乐事业才有可能得到世界的认可与尊重。

六、招生过程中 “暗箱操作” 普遍存在,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受音乐专业考试成绩人为因素的影响,各级各类音乐招生过程存在“暗箱操作”现象,以此形成一条了灰色产业链,甚至有人以此为生而大发其财。个别院校的招生考试几乎“只认钱”。国家三令五申,想尽办法进行堵漏,但暗箱操作世人皆知,社会影响恶劣,严重影响生源质量,势必对毕业生质量影响巨大,不利于我国音乐人才培养和高水平人才的产生,而目前我国艺术领域最急缺的正是“高”、“ 精”、“ 尖”的高水平人才。

七、缺乏突破性的科研成果和高质量的艺术作品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当前高校音乐专业在校生人数超过30万人;各类专门从事音乐工作的从业者总人数超过60万人。如此庞大的人才队伍近些年来生产出来的突破性的科研成果和高质量的艺术作品却非常有限。高校只忙于日常教学,缺乏高水平科研成果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研项目,从高校诞生的高质量艺术作品少之又少,具备全国影响力的艺术作品接近为零。全国号召力的音乐艺术家像阎维文、戴玉强、刘欢、韩红等并非出自高校培养的土壤。每两年一届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中优势选手也并非高校的研究生。在音乐创作领域,从陈刚、何占壕小提琴独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之后的几十年里几乎没有全国影响力的作品问世。

八、人才培养规格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我国当前高校音乐专业主要有音乐教育(音乐学)和音乐表演两大类。在此之下设置了若干专业方向,人才培养规格模式很大程度上延续着上世纪70年代以后形成的师范教育大一统套路,课程设置几乎没有实质的区别,缺乏创新和与时俱进,始终没有脱离师范模式,绝大多数院校培养的学生既没有音乐学院学生的专业水准,也没有师范学院学生的一专多能,人才培养规格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九、毕业人数大于社会总需求矛盾

椐有关部门2010年统计:毕业生人数远远大于社会总需求的前100多个专业中,音乐专业排名第13位,音乐专业毕业生的第一就业率不到20%,个别地区不到5%。第一就业从事音乐专业的毕业生不到3%。其主要原因除了音乐专业本身需求有限之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绝大多数音乐专业毕业生对工作环境过于挑剔。西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农村基层中小学对专业音乐教师的需求总量十分巨大,但绝大多数音乐专业毕业生宁愿在大城市打工或干苦力,也不愿意到这些地区去工作,国家正在花大力气采取好多鼓励措施逐步改变着这种局面。随着我国西部大发展和“一路一带”战略的逐步落实,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就业环境会逐步改善,对音乐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会逐步显现。

那么,我国目前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音乐人才呢?

1.“高”、“ 精”、“ 尖”人才。在音乐领域有重大贡献、国际级专业技术能力和经得起历史推敲影响力的经典作品的领军人物

从社会现实来看,如果领军人物有音乐从业总人数的万分之一(以目前音乐从业总人数60万人计算,全国大约应该有60人),我国的音乐事业就可能达到非常发达的地步。

2.高级专门人才

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作曲家、演唱或演奏家等专门从事专业舞台表演或理论研究、幕后策划、编辑、制作、创作等能力,且在全国音乐界有一定认可度和公认成果。也是社会专业团体、院校非常渴望的音乐人才。社会需求量大较大。

3.各级各类学校音乐教育工作者

具有专业的音乐教学能力和音乐教育科研能力,一专多能,愿意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而奋斗。此类音乐人才是我国目前主要的就业方向,全国从业者大概在20万人以上,后续发展空间仍然巨大。

4.各级各类音乐表演人才

在专业音乐院团、音乐表演机构专门从事音乐舞台表演的专门人才。是许多年轻学生梦寐以求的就业愿望,业内竞争压力巨大,淘汰率高,从业人数大约20万人以上。但是真正有作为的一线音乐演员不过百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音乐表演人才屈指可数。要成为一个一线主流演员非一日之寒。高校直接培养一线演员的概率比较低。

5.音乐文化管理与运作人员

从事文化事业管理、音乐文化市场运作、节目策划、社区文化干事、音乐文化宣传工作者等专门人才。需要有较强的社交活动和社会协调能力。此类人才的社会需求量会越来越大。目前各个高校对如何培养音乐文化管理与市场运营能力的人才还在摸索阶段。如何抢占培养音乐文化管理与市场运营能力的人才的先机,对音乐学科或专业发展有相当深远的战略意义。

总之,虽然音乐专业有就业难等各种压力,但总体办学实力与3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多地高校已经接近或赶上发达国家的办学条件。只有我们能够把握国家政策,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特别是在发掘民族特色、地方文化特色等办学特色上下功夫,处理好继承传统和开拓创新之间的关系;把握好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方向;处理好近期利益与长远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国家文化底蕴培育与学校专业发展的关系,出成绩、出人才、出作品、出精品,着眼大局,着眼未来,我国的高等音乐不但不会消亡,而且必将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单位:兰州文理学院

猜你喜欢
音乐学科当前我国
情商教育在小学音乐学科中的师生互动实践
关于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分析与思考
“国培计划”音乐学科教师培训内容的优化
浅谈音乐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
论当前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论我国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
对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思考
计量经济模型下的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消费定量研究
关于我国计算机教育MOOC发展的思考
运用信息技术,让音乐课堂活力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