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的语用策略及相关问题探讨

2016-03-09 04:05王为群李小珊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咨询师来访者心理咨询

王为群,李小珊

(兰州交通大学 文学与国际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心理咨询的语用策略及相关问题探讨

王为群,李小珊

(兰州交通大学 文学与国际汉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

心理咨询语言具有程式化、全面性、目的性、适应性、迂回性、启发性等特点,为了达到某种咨询效果,咨询师的语言或遵循或违背合作、礼貌等语用原则。咨询初期,咨询师要善于使用共情、自我暴露等语用策略,帮助来访者消除距离感,敞开自己的心扉,以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咨询中后期,咨询师则要巧妙地使用隐喻以及一系列技术性语用策略,高效地引导来访者找到问题症结,并帮助其予以解决。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所使用的语用策略,形成了独特的语用功效,保证了咨询工作的顺利开展,对最终的咨询效果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心理咨询;语用原则;语用策略

对于以会谈形式为主要疗法的心理咨询行业来讲,语言已成为心理咨询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工具。在咨询过程中,了解咨询语言的特点,掌握心理咨询语言的语用策略,可以更好、更高效地实现咨访双方的交际目标,以促使咨询师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培养来访者健全的人格。

一、心理咨询语言的特点

所谓心理咨询,是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在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的基础上,由其运用心理学专业的相关理论及技术,消除和缓解来访者的问题或障碍,促使其人格向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自强自立的过程[1]。心理咨询不同于日常的谈话和聊天,它是心理咨询师根据求助者的问题和症结,按一定程序实施的有针对性的疏导、治疗过程。掌握言语的艺术并恰当地运用,可以达到心理调节甚至心理治疗的目的。由此可见,咨询师掌握好心理咨询中的语言特点是尤为重要的。根据实践研究,可以将心理咨询语言的特点概括为:程式化、全面性、目的性、适应性、迂回性、启发性。

(一)程式化

心理咨询的整个过程具有明显的程式化特征,例如,在会话的初始阶段,咨询师往往不会急着进行诊疗,而意在让来访者放松,以消除来访者与咨询师之间的距离感,使其与来访者建立相互信任的咨访关系,以便于进一步了解症状,获取有关信息,为接下来工作的展开作铺垫;而在会话的结束阶段,咨询师则要避免来访者对其产生过度依赖,引导其独立自主地解决新问题,从而达到人格的完善。

(二)全面性

根据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性质可知,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在咨访关系建立前,大多是陌生人的关系。咨询师需要通过提问以及谈话的方式来全面掌握来访者的状况,进而洞察出来访者的心理症结所在[2],为咨询工作的展开打好基础,这是心理咨询工作的职业特性。

(三)目的性

心理咨询会话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片言只语都有一定的意义,作为一个负责任且专业的咨询师,不会浪费时间去和来访者扯闲篇,任何一个话题的设定一定是为咨询目标服务的,都是为了完成共同的咨访任务;因此,心理咨询师在会话中要掌控全局、有的放矢,根据现有情况,使咨询中的每句言语发挥其自身的功用和目的。

(四)适应性

心理咨询语言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咨询师在会谈过程中不能使用过多的专业性语言,专业性太强、晦涩难懂的术语容易滋生来访者的紧张情绪,这往往会阻碍咨询的有效进行。因此,咨询师要选择相对平实、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来访者沟通交流。其次,在心理咨询的实际操作中,会有不同领域、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段的求助者来访,这就要求咨询师要善于根据来访者的年龄、身份以及个性化特点来选择适合来访者的语言,这样有益于拉近双方的距离,促使来访者主动向咨询师吐露心声,排解烦恼,这将大大提高咨询效率。

(五)迂回性

在咨询过程中,为了避免与来访者发生冲突,咨询师常常采取间接的方式与来访者展开会谈。来访者往往是因为心理存在一定的问题症结才来求助于心理咨询,以求得人格的健全完善,因此,他们的心灵是相对脆弱的,这就要求咨询师在指出问题或建议、引导时语言要讲究迂回性。例如当来访者情绪激动地阐释一个其自身认为正确的错误行为时,咨询师往往以间接迂回的语言让来访者自己体会出自身行为的不当,以防止因言语过于直白而导致其情绪激化,致使咨询关系破裂。

(六)启发性

咨询师的责任和义务在于竭尽全力帮助来访者解除心理问题,故对于咨询师而言,是不适合直抒己见的,即不能生硬地将自己的见解、行为灌输给来访者,而应通过有效的方式启发引导来访者自己去主动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最终独立地从困境中走出来[3]。

二、心理咨询中的语用原则

心理咨询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通过大量的言语活动来解决来访者内心问题的过程。从语言学的角度认识这个过程就是发话者和听话者互动交流的过程,所以从语用学的理论出发,关注其言语行为和语用原则是合适且关键的。

(一)合作原则

格赖斯指出,在正常情况下,人们的交际总是有条理的,相互之间能够顺利沟通,为此交际双方必须共同遵守某些基本原则,即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心理咨询的职业性质要求咨询师在与来访者的会话中要灵活运用合作原则,双方在交谈中都存在一个或一组共同的目的,因此,一切谈话都以有利于咨询任务的完成、有利于来访者成长为目的,咨询师要善于掌握全局,依据交谈的目的或方向的变化而提供适切的话语。

在咨询工作展开以前,咨询师对于来访者的情况通常是一无所知的。在会谈中,咨询师常常会进行一系列的有意提问,然后通过来访者的回答以及自我陈述渐渐找到问题的症结,进而帮助来访者分析其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引导其予以解决。根据合作原则可知,人们在交谈过程中,要求语言简明、思路清晰,避免产生交际误差,从而提高交际效率,否则就是违背合作原则中的关联和方式准则。从根本上讲,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力图尽快找出问题症结并解决它[4]。

但是,有时也会有例外,心理咨询这一职业性质的特殊性有时需要刻意违背合作原则;例如,在一次咨询会谈中,一个在婚姻中长期处于压抑状态的主妇前来咨询,咨询初期,咨询师为了解来访者的情况而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但是来访者并未理会咨询师的问题,而用了相当长的时间在述说和抱怨自己的境遇,很明显,这是有碍于咨询工作的进一步展开的,会话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关联原则。而咨询师却一直认真倾听并未打断她,同时通过一些面部表情的反馈来表明对来访者的积极关注。耐心等到对方的情绪渐渐平复后,接着开始引导来访者解决问题,咨询师以耐心等待来鼓励她毫无顾忌地将内心的苦恼吐露出来,以此获得足够的信息量并对症下药。同时,咨询师顺应来访者的情绪,使其尽情宣泄内心的苦闷,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咨询手段。

(二)礼貌原则

礼貌原则是由英国语言学家利奇提出的,他认为礼貌原则包括六大类,即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5]。那么,在心理咨询中这些原则是怎样表现的呢?

在一次实际会谈中,咨询师接待了一个来访者,这位来访者总是强迫自己去重复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来访者也自知这些行为没有必要,但还是控制不住自己去做,如果不去确认和重复就会心神不宁,难以把心思放在其他事情上,因此非常苦恼;在咨询过程中,为了易于来访者的心理接受,咨询师在告诉对方这种强迫症行为属于焦虑障碍时,并没有采用直截了当的表达方式,而是稍作停顿后加上了“一些”这个词。这是出于礼貌的考虑,以减小对来访者心理的冲击,减少对来访者的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的威胁,使来访者放松。但是最终咨询师还是将“焦虑障碍”说了出来,这是由这一会话活动的特殊性决定的。心理咨询师最终必须要让来访者清楚自己的问题症结所在,让他认识到任何一个人都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其目的是使来访者放松,不给自己增加过多的心理负担。对话中咨询师的话语似乎违反了礼貌原则中的“同情”和“一致”原则,可是如果咨询师为了礼貌而与来访者保持了一致,那么就有可能使其误入歧途,从而更加陷于困惑中难以自拔,进而影响整个咨询进度和咨询效果[6]。

三、心理咨询中的语用策略

语用策略是语言使用者利用一定语境中的语言结构的选择产生的具体言语意义达到交际目的的手段和途径[7]。在心理咨询的整个过程中,咨询师与来访者是以对话的形式进行交流、探讨问题的。咨询师作为掌控全局的核心人物,面对来访者各个阶段的状态、特点以及易出现的问题,必须掌握不同的应对策略以及解决方案,并通过有意的语用策略反馈给来访者,从而产生心理咨询这一职业的独特语用功效。

(一)建立共情

所谓共情即是从来访者角度,而并非咨询师自己的认知水平、价值取向去理解来访者的能力。与来访者建立共情,同时以共情的方式对来访者给予反馈,是尝试与来访者一同思考,而不是代替其思考。具体阐释为三点:首先,咨询师要依据来访者的言行,真正地走进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去体会他的情感态度以及思维方式。其次,咨询师要借助于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把握来访者的具体经历与其人格之间的联系,以利于更深刻地理解来访者出现此种心理症结的实质。再次,咨询师要巧用言语艺术,将自己的共情传达给来访者,表达对其所面临问题的自我理解,影响对方并获取进一步反馈[8]。

例如,一个来访者说:“父亲对我实在太苛刻了,我曾试图和我父亲和谐相处,但毫无用处。”共情的反应是,“对于试图与父亲相处而又不成功这件事,你感到很沮丧”。相反,如果咨询师说“你应该进一步努力去尝试”,那么咨询师的反应就是从他自身的价值体系而非来访者的立场出发的。在言语表达中,最能体现共情关系的一个词语就是“我们”,根据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发现,在咨询中“我们”一词的使用,能够很好地表示出咨询师与来访者站在“同一立场”,更好地鼓励来访者进行自我剖析、述说自己的问题。使来访者与咨询师之间建立亲切、信任的关系。

(二)自我暴露

在与来访者的交谈中,咨询师可以通过适度的自我暴露引起来访者积极的期盼,减轻他们不必要的焦虑,增加来访者与咨询师的认同感来增强咨询关系。自我暴露可以直接进行,也可以间接进行。直接的自我暴露是通过言语表达和非言语行为,有意识和有目的地表露自己的生活体验、生活经历等信息。间接的或并非有意的自我暴露,则可能通过每个词语、表情、动作和情绪而表现出来。会谈中这一语用策略的应用,将大大缩短咨访双方的心理距离并增加相似性[9]。例如,一位因为患有强迫症而严重影响正常生活的来访者来心理咨询,当咨询师流露出他本人与来访者一样,也在试图克服某些不良行为时,这让来访者感到极大的放松,从而树立了改变现状的信心。

(三)积极关注

所谓积极关注,就是咨询师更倾向于关注和肯定来访者言行中积极、正能量的方面,以此帮助来访者树立积极的价值观,拥有改变自己的信心。尤其是对于那些自卑感强、情绪消极或因遭遇挫折而心灵极度脆弱的来访者,这一语用策略往往能帮助他们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重新燃起对未来的希望,从而使其树立起信心,挖掘自身潜能,勇敢地向咨询目标前进[10]。

案例1

一位因老公出轨而来咨询的女性来访者坐在咨询室中声泪俱下,不停地抱怨和述说自己的不幸,情绪消极。

咨询师:我们无论谁遇到这种事情都会陷入痛苦之中,但你今天来到这里,就证明你敢于面对这个问题,并试图找到解脱自己的方法,这就说明你非常勇敢而且理性。

案例中来访者“哭”和“抱怨”的行为,均属于负面情绪的一种宣泄,这些消极、灰暗的一面显而易见。但即使如此,我们仍旧能发现来访者积极、光明的一面。可以肯定的是,来访者前来求助并非是被咨询师请来的,而是其自身在觉察出问题后主动来寻求帮助,说明其拥有改变自己现状的愿望,想解决自身存在问题,咨询师则应积极关注这一点,对其予以肯定,帮助来访者树立信心,鼓励并引导其找到并解决自身的问题症结,促进咨询工作顺利进行。

(四)恰当隐喻

恰当地使用隐喻策略在咨询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咨询过程中,当一个来访者叙述既想下海创业又怕失败时,咨询师就可以以隐喻的方式间接表达自己想要说明的深层含义,让来访者领悟此含义。咨询师可以跟来访者说:“如果你很想吃树上的苹果,但可能会摔下来,你该怎么办?”当然,任何人都可以明白,咨询师并不是真正想让来访者去摘苹果,而是要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隐喻让来访者明白其中的喻意,自己去领悟,然后进行选择,最后走出心灵的迷区。

具体来讲,隐喻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首先,隐喻具有吸引力并可以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可以更好地与来访者参与到问题讨论中,有助于咨询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隐喻可以绕过理性直接作用于来访者潜意识层面,使咨询师晦涩的言说易于被来访者理解与领悟,抛开抽象的笨拙说服,以一种轻松的说法打动来访者,使其更为清晰地感知自己的问题,进而,使来访者增强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11]。

(五)巧用技术

1.重复技术

所谓重复技术,就是咨询师刻意去重复来访者的某句话、某一点具体表述,以引起来访者对自己所述内容的关注,进而明确其所要表达的内容,以此来帮助来访者澄清其表达不清、逻辑混乱以及与事实相悖的内容,进而引导来访者的谈话方向,一步一步地将咨询工作按照预想的方向层层展开。

案例2

一个因人际关系出现问题而前来寻求帮助的来访者,19岁,女,学生。

来访者:在与人相处的问题上,我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做了。从小受到的教育教会我,与人相处的前提是要相互信任,真诚待人。但现实经验让我明白,相信别人的人就是个傻瓜,到底哪一种想法是对的呢?

咨询师:你现在很矛盾,不知道是要听从以前的教导选择信任他人,还是听从自己的经验不要信任他人。

来访者:确实是,我宁愿不再相信别人,也不想自己再次受到伤害。

咨询师:你宁愿不再相信别人,也不想自己再次受到伤害。

根据案例中来访者所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来访者表示内心矛盾不知是否该信任别人,此时,咨询师使用了重复技术,重复来访者表达中的关键部分,“你现在很矛盾,不知道是要听从以前的教导选择信任他人,还是听从自己的经验不要信任他人”,以此引起来访者的重视,并作进一步思考。根据来访者的回答,咨询师就可以明确来访者真正想表达的内容:“你宁愿不再相信别人,也不想自己再次受到伤害。”通过重复技术,咨询师引导来访者剖析自己真正的想法,同时咨询师也对来访者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准确,由此促进了咨询的顺利进行。

2.内容反应技术

内容反应技术,也称“释义技术”或“说明技术”,这种技术较之于重复技术则增加了咨询师的概括整理能力,此时咨询师不单单是机械地重复来访者的话,而是把其所述内容简明扼要地用自己的话反馈给来访者,一方面可以确定自己是否准确地理解了来访者,是否抓住了来访者的关注点,同时可以帮助来访者理清思路,加强理解,促进沟通,进而将谈话引至重要的方向。在释义过程中通常以下面的短语开始,如“那看起来好像”“它看起来像”“你所说的是”或“你在告诉我的是”等等。

例如,一位经常心理抑郁的来访者谈到自己的状况,表明自己成天闷在卧室里并不能消减自己的抑郁情绪,咨询师则以有效的释义反馈说:“你已经意识到,你需要离开卧室去外面走走,换换环境,以减缓自己的抑郁情绪。”来访者对咨询师的反应进行了思考,认为咨询师是理解自己的,所以又继续与之进行深入探讨。这就说明咨询师的释义技术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咨询师的释义成功地引导了来访者对自己的主要问题进行进一步剖析。如果咨询师只是说“你知道,你要避免整天宅在卧室里,以消减你的抑郁情绪”,这样就只是单纯地重复来访者的话,并没有深入理解来访者的意思,因此,咨询师要善于把握情境,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有效地选用语用策略。

3.具体化技术

具体化技术是指咨询师协助来访者清楚、准确地表述他们的观点以及他们所用的概念、所体验到的情感以及所经历的事情。深陷心理困扰的来访者往往在叙述事件、表达思想、流露情感时出现模糊混乱、矛盾叠加的情况。这就会使得问题像一团乱麻纠缠在一起,这也正是造成来访者困扰的问题所在,咨询师借助于具体化技术这一语用策略,帮助来访者梳理其难以表述清楚的问题,掌握真实情况。同时,也使来访者弄清自己的所思所感,从而促使咨询的顺利进行[12]。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咨询过程中咨询师要认真倾听,针对与咨询目标相关的内容发问,避免跑错方向。

案例3

咨询师:你能具体说说你哪一项能力不行,缺少什么样的本事吗?

来访者:我都三十三了,还没找到女朋友,没有自己的房子,仍旧和父母住在一起,收入也不多。

咨询师:曾经有人喜欢你吗?

来访者:有,但我觉得她们不漂亮。

咨询师:有人希望嫁给你吗?

来访者:算是有吧,过去有一个同事对我非常好,但她家不是本市的,个子也不高。

咨询师:你每月的收入有多少?

来访者:工资加上补助,有五千多元。

据案例3所述,咨询师发现来访者的问题并不能归于他的无能、没本事,而是因其择偶标准过高才导致的。有女生喜欢过他、每月收入五千多元等情况,就可以证明他并非无能。来访者问题的根源,在于其夸大了自己的问题,形成消极的自我暗示,进而影响到了自己的情绪。咨询师了解这一点后,就可以及时地使用具体的咨询技术,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一些行之有效的语用策略的运用有利于咨询师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理清问诊过程的脉络,也有利于咨询师的问诊策略的发挥,对最终的咨询效果甚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咨询工作中,心理咨询师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应着重将视角放在言语的使用上,提高驾驭语言、运用语用策略等方面的能力,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效果。

[1]张宁,李箕君,袁勇贵.对心理咨询及咨询师的期望与要求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4):250-252.

[2]魏桂华.关于心理咨询语言语用的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17):210-211.

[3]王锦斌.心理咨询会话的语言特点[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3):14-15.

[4]谢萍.心理咨询活动的语用研究[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43-46.

[5]孙华.现代汉语同意、反对表达方式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7-8.

[6]谢萍.心理咨询活动的语用研究[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43-46.

[7]魏桂华.关于心理咨询语言语用的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17):210-211.

[8]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125.

[9]王丹.心理咨询师的言语策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19-20.

[10]张婷婷.咨询关系中的真诚、积极关注和共情[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10):3-4.

[11]左鹏霞.心理咨询中的隐喻:从理论理解到实践应用[D].烟台:鲁东大学,2012:19-21.

[12]郭荣珍,施纪怀.具体化技术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的运用[J].中外医学研究,2009,7(14):57-58.

[责任编辑龚勋]

2016-05-31

王为群(1962-),男,甘肃泾川人,教授,主要从事比较诗学和中西比较文论研究。

B849.1

A

1008-4630(2016)04-0056-05

猜你喜欢
咨询师来访者心理咨询
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Chapter 5 An important visitor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浅谈心理咨询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关系
Chapter 1 The beginning of things
放下“应该”,才得自由
让生殖健康咨询师走近你我身边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同感的技术
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如何保持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