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扶贫思想及其时代价值

2016-03-09 05:19杨文静
关键词:小康社会贫困地区精准

杨文静

(兰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习近平扶贫思想及其时代价值

杨文静

(兰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面对我国扶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以及国内国际严峻的减贫形势,习近平在科学认识扶贫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丰富而深刻的扶贫思想。其主要内容有:扶贫开发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科学发展是扶贫开发的根本途径; 精神脱贫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精准扶贫是扶贫开发的成败之举;社会合力是扶贫开发的重要力量;基层组织是扶贫开发的坚强堡垒。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扶贫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扶贫思想;时代价值

“执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1]正是这种心系百姓、一心为民的家国情怀,习近平时刻关注着贫困地区的发展和贫困人口的生活。习近平在科学认识扶贫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旨归,作出了 “弱鸟先飞”“内源发展”“精准扶贫”及“精神脱贫”等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基本原则和基本方针的集中体现,对于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习近平扶贫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任何一种思想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而是对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经验总结,以及对社会实践科学认识的结果。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形成也不例外,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

首先,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形成离不开全球减贫形势依然严峻的国际背景。国际社会一直关注全球贫困问题,但全球减贫进展并不平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全球极端贫困人口仍有8.36亿,其中非洲占40%,南亚占34%。*数据来源: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统计数据。贫困问题仍被认为是一种“无形的危机”,如果不能有效地处理这一危机,不仅会严重阻碍贫困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会随时诱发地区冲突、恐怖袭击以及环境恶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习近平指出,消除贫困依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

三十多年来,中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成就占据了全球减贫的3/4”[2]。同时,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在减贫方面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中国的经验富有参考价值”[3]。中国减贫经验和扶贫方略已成为中国软实力,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国际问题上也从不缺位,扶贫减贫也不例外。习近平曾强调,我们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4]116,与世界各国真诚合作。因此,在未来扶贫减贫的道路上,中国不仅会大力消除自身贫困,而且会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正是这样的国际背景和大国担当催生了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形成。

其次,习近平扶贫思想是我国扶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总体战略部署,2020年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中国仍有几千万人生活在贫困之中。2015年11月,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5]目前,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深水区”,“最后一批人”的脱贫任务艰巨而繁重,如何实现也是横亘在习近平面前的一道难题。

三十多年的扶贫之路, 我们“顺应了人民群众‘摆脱贫困’的强烈愿望与要求”[6]170,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扶贫之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减贫成就。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旧存在。由于基础条件薄弱、教育观念陈旧、发展方式落后、脱贫信心不足等因素,贫困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滞后问题没有根本改变,返贫现象屡有发生,扶贫开发任务仍十分艰巨。截至2015年,中国仍有7017万人生活在贫困之中。习近平坦言:“他们的生活存在困难,我感到揪心。他们生活每好一点,我都感到高兴。”[7]正是习近平的为民情怀,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求,习近平扶贫思想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

二、习近平扶贫思想的主要内容

1.扶贫开发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实现全社会总体和总量上的小康,更要实现每个人、每个地区的小康。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依旧存在着许多短板,特别是农村最为突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8]43,习近平深刻地指出,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衡量标准。

在扶贫实践过程中,习近平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更深刻的论述。他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9]习近平还强调,“‘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这样才有重点。”[10]从习近平的论述中,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扶贫开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

扶贫开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农村贫困地区是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基于管理学木桶原理,农村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短板”,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为了尽快补齐这块“短板”,国家划定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进行重点扶贫*数据来源:《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这种区域性推进的扶贫工作,可以有效地扶助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帮助困难群众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尽快实现脱贫致富。这是“三农”工作的重点、难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

2.科学发展是扶贫开发的根本途径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扶贫开发领域。近三十年,我国共有六亿多人口摆脱贫困,成为全球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分析原因,关键在于我们找到了发展这把“好钥匙”。习近平一直主张“发展中产生的问题,最终还需要靠发展来解决”[8]122,也多次强调“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10]。

如何通过发展实现脱贫致富?习近平在扶贫实践的基础上,更加明确了要求:第一,树立科学发展、科学脱贫理念。“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11],努力转变发展方式,“既不能一味等靠、无所作为,也不能‘捡进篮子都是菜’,因发展心切而违背规律、盲目蛮干,甚至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10]第二,坚持扶贫开发与贫困地区综合发展相结合。推动贫困地区综合发展是扶贫开发的重要目标,也是衡量减贫成效的重要指数。基于此,习近平强调要将扶贫工作同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相结合,同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相结合,同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才能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发展内生动力,真正依靠发展的力量实现脱贫致富;第三,扶贫开发就是要发展集体经济实力。集体经济是实现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经济提升的重要推动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力量。如果在扶贫开发的宏观决策中,没有把发展集体经济置于合理位置,“整个扶贫工作将缺少基本的保障和失去强大的动力,已经取得的扶贫成果也就有丧失的风险”[12]191。

3.精神脱贫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

社会发展史告诉人们:人类生活需求有两个方面,即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习近平在《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一文中提出:“真正的社会主义不能仅仅理解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必须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12]149因此,扶贫开发不仅要使贫困地区实现物质脱贫,更主要要实现精神脱贫。实现精神脱贫就要扶志与扶智。

人患志之不立,扶贫先扶志。习近平早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出了“弱鸟先飞”意识,即扶贫立志的重要性。他认为,比物质贫困更危险的是观念贫困,“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12]2这种“弱鸟先飞,贫而先富”的辩证思想表明,实现物质富裕必须要摆脱和战胜观念贫困,正所谓观念不变原地转,观念一变天地宽[6]174。同时,习近平强调,脱贫致富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12]8在脱贫的道路上摆脱“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的思想,树立“不怕贫困”意识。立志脱贫致富,“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13]

扶贫必扶智,教育扶贫是根本。精神脱贫必须要通过教育扶贫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是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掌握知识、改变命运及摆脱贫困最有效、最根本的方法。习近平指出:“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10]关注贫困人口、关注贫困地区教育一直是习近平工作的重点。他在多个地方考察时讲道,“‘家贫子读书’,治贫先治愚,把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搞好,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14]113使他们“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4]4。2013年9月,在“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习近平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 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15]2014年6月,习近平参加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时进一步强调:“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16]2015年4月,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时再次重申:“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17]我国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全面推行,充分体现了教育扶贫的重要性。

4.精准扶贫是扶贫开发的成败之举

随着扶贫开发工作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如今“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都是硬骨头”[14]41。面对如何“啃下硬骨头”的脱贫问题,习近平创新扶贫思路,提出了“精准扶贫”思想,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18]

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是要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以及“怎么扶”三个问题。近年来,习近平在多次讲话中已经给出了答案。首先,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扶贫对象精准化,即进行贫困人口的“识别与加总”[19],有效识别真正贫困人口,精细统计贫困人数、贫困程度以及贫困原因,做到入村到户、入户到人;其次,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实现扶贫主体精准化,形成中央到地方“统筹—负责—落实”直线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各级政府“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10]最后,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实现扶贫策略精准化,即“实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10]。针对精准扶贫实现路径,习近平提出了 “五个一批”计划来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求真务实是习近平可贵的执政风格,也是精准扶贫思想的重要内核。他多次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20],还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多想想困难群众,多想想贫困地区,多做一些雪中送炭、急人之困的工作,少做些锦上添花、花上垒花的虚功”[4]94,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习近平是在总结了我国扶贫工作经验和教训后,根据现阶段扶贫攻坚提出的针对性举措,将对中国扶贫成败起到决定性作用。

5.社会合力是扶贫开发的重要力量

扶贫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田水利、产业发展、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涉及到党组织、各级政府、社会各界、乡村集体、家庭个人等多个行为主体。因此,“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20]。

为了确保2020年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习近平部署了“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即行业扶贫、专项扶贫、社会扶贫相互支持,三方力量各尽其力、各展所长的扶贫机制。大扶贫格局有效地凝聚了多方扶贫力量。党委政府是扶贫工作的主导力量,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习近平强调,要把“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20]。扶贫实践中,习近平以实际行动真正将扶贫开发工作责任落实到贫困一线。2013年2月,习近平深入甘肃定西、临夏调研,教育广大干部真正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解决问题,到发展最困难的地方去开拓局面。在此基础上,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鼓励先富帮助后富,不断寻求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有效方式。

社会合力除了要求多主体通力合作外,还要求创新社会扶贫方式,必须从送粮送钱的“输血式”传统模式向产粮生钱的“造血式”新型模式转换,扶助贫困地区找到一条发展之路才是关键。在此基础上,“要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4]88,鼓励贫困人口自力更生探寻脱贫之道。同时倡导扶贫志愿者行动,鼓励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侨联等群众组织参与扶贫,为贫困地区提供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科技推广以及农业技术等方面的扶贫服务,大力推进电商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产业扶贫、生态扶贫等多种扶贫途径,实现社会合力“造血式”扶贫。

6.基层组织是扶贫开发的坚强堡垒

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在基层,基层组织是扶贫开发的坚强堡垒。习近平强调,“要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5]同时强调,“农村脱贫致富的核心就是农村党组织”。[12]160

基层组织是扶贫开发第一线的力量,是确保党和国家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具体落实的核心力量。如果没有一个坚强、过硬的基层组织,就不能取得群众信任,更谈不上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向贫困和落后作战。因此,“要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10]首先,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选拔一个好的支部书记。基层党支部是扶贫开发的“一线指挥部”,支部书记就是“一线总指挥”,是我们扶贫工作的重要骨干力量。一个好的支部书记,应该是一个政治的明白人、发展的开路人、群众的贴心人、班子的带头人,这样才能带领群众坚定方向、摆脱贫困。正如习近平所言“打铁还需自身硬”[4]4;其次,提高基层干部自身素质。基层干部不仅要思想好、作风正,还要能力强,不仅要有服务群众的意识,还要有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创新能力。鉴于此,习近平指出,鼓励和选派优秀年轻干部、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加入到扶贫基层队伍中,以提高贫困地区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再次,强化基层干部责任意识。基层干部是扶贫开发政策、项目的具体执行者,干部只有具备责任担当意识,才能带领群众找到“穷”根,才能更好地贯彻扶贫政策。因此,“要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要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21]。另外,扶贫工作队和驻村干部选派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形式。

三、习近平扶贫思想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扶贫思想是习近平对我国扶贫开发实践经验科学认识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实践成果,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价值。

1.习近平扶贫思想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论

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习近平扶贫思想形成的理论来源,这一思想又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论。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和解答“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深刻揭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22]116,同时明确:“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2]373历经几十年的发展,中国人走出了一条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就要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这是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基于对扶贫实践的科学认识,习近平不断丰富和提升社会主义本质论,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23]。习近平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4]这是习近平扶贫思想的核心所在,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最新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要成果。

2.习近平扶贫思想深化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践行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也就是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追求的是每一个领域、每一个地区、每一个人不断发展的“小康”。正是基于此认识,习近平扶贫思想深化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践行要求。从内容上看,习近平在注重物质脱贫的基础上,更注重“扶贫先扶志”的精神脱贫,以及“扶贫必扶智”的教育脱贫和文化脱贫,强调贫困地区最终实现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从对象来看,习近平扶贫思想强调每一个贫困地区、每一个贫困人口的脱贫发展,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民族地区的发展。习近平推行贫困精准识别入户到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也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要求;从发展方向来看,脱贫致富只是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过渡时期,而不是终极目标。在这个目标实现后,贫困地区不仅要与全国其他地区共同进入小康社会,还要携手共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习近平扶贫思想是我国今后扶贫攻坚的行动指南

我国虽然在扶贫开发领域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有效降低了贫困人口数量,贫困发生率也得到了一定控制。但是,我们也意识到,随着扶贫开发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阶段,传统的扶贫方式难以满足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需要不断创新扶贫思路,调整扶贫策略。习近平正是基于对我国扶贫实践的科学认识,以及对社会发展新阶段的现实考量,提出了精准扶贫、内源扶贫、合力扶贫等新思想,其中精准扶贫思想是核心。新时期扶贫开发要针对不同贫困原因和贫困类型,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制定具体扶贫策略,科学回答“扶持谁”“谁来扶”以及“怎么扶”等现实问题,特别是在“怎么扶”的问题上要不断创新思想,避免传统扶贫方式“大水漫灌”造成的资源浪费。习近平扶贫思想恰恰是回答了这一系列问题。例如,在扶贫开发过程中面临的生态问题时,习近平智慧地提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5]。由此可见,习近平扶贫思想遵循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满足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也符合我国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是我国今后一定时期扶贫攻坚的思想保障和行动指南。

4.习近平扶贫思想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具有借鉴价值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一直致力于自身贫困的消除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之路。习近平扶贫思想正是我国扶贫开发实践的理论成果。理论的指导性适用于社会条件相似的国家。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而言,习近平扶贫思想以及中国丰富的扶贫开发经验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不仅提供了价值观和方法论,甚至提供了具体路径和举措。习近平扶贫思想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哲学方法论运用到扶贫开发实践中,强调“真扶贫、扶真贫”。因此,以习近平扶贫思想及中国扶贫经验为鉴,发展中国家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立足本国实际,依托社会制度的优势和力量,不断创新扶贫机制,建构多元扶贫主体相融的社会扶贫体系。这也是我国扶贫开发取得突出成就的重要智慧。“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的庄重承诺。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实用性及适用性就是对此承诺最好的践行,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价值。

[1] 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11.

[2] 文霭洁.中国减贫成就让世界称羡(国际论坛)[N].人民日报, 2015-10-16(21).

[3] 达席尔瓦. 中国成功减贫给世界的启示[EB/OL].[2013-06-03].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6/03/c_124802084.html.

[4] 李维.习近平重要论述学习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 习近平.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 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N].人民日报,2015-06-20(01).

[6] 王怀超,郭强.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关论述[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170.

[7] 陈二厚,王宇,林晖,等.让全体中国人民迈入全面小康——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心扶贫工作纪实[N].浙江日报,2015-11-27(02).

[8] 陈锡喜.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43.

[9] 习近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16.

[10] 习近平论扶贫工作——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摘编[J].党建,2015(12):5-7.

[11] 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谈如何当好县委书记[N].人民日报,2015-08-28(06).

[12] 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13] 蒋永穆,周宇晗.习近平扶贫思想论述[J].理论学刊,2015(11):11-18.

[14]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5] 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短词 [N]. 人民日报,2013-09-27.

[16] 习近平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N]. 人民日报, 2014-06-24.

[17]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N].人民日报,2015-04-02.

[18] 王三运.扶贫开发贵在精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思想[J].求是,2015(19).

[19] 〔印〕阿玛蒂亚·森.贫困与饥饿——论权利与剥夺[M].王宇,王文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4.

[20] 丁峰.习近平: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EB/OL][2015-06-19]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6/19/c_1115674737.html.

[2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N].光明日报,2015-12-08(01).

[2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3] 刘永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精准发力提高脱贫攻坚成效[N].人民日报,2016-01-11(07).

[24] 曾伟.习近平的“扶贫观”:因地制宜“真扶贫,扶真贫”[EB/OL].[2014-10-17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017/c1001-25854660.html.

[25] 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N].人民日报,2014-7-11.

(责任编辑 钟昭会)

2016-09-25

甘肃省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及其当代启示”(2014A-040);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一带一路战略下的甘肃省生态特区发展机制研究”(YB038)。

杨文静(1978—),女,甘肃兰州人,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与“三农”问题。

F323.8

A

1000-5099(2016)06-0008-06

10.15958/j.cnki.gdxbshb.2016.06.002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贫困地区精准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精准的打铁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