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在红军长征中的历史作用探析

2016-03-09 05:19杨军红
关键词:博古张国焘李德

杨军红

(贵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周恩来在红军长征中的历史作用探析

杨军红

(贵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周恩来早期经历及长征前在党内军中的地位,是他能在长征中发挥历史性作用的重要基础。在决定中共和红军命运的长征中,周恩来担负起领导者、组织者和协调者三位一体的职责;在纠正临时中央错误军事指挥,支持毛泽东进入中央领导核心,以及促进红军会师陕北等过程中,都发挥了历史性作用。

周恩来;红军;长征;历史作用

周恩来早年留学日本、法国,任中共旅欧支部领导人;大革命时期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南昌起义时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后以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身份出任红军总政治委员,并直接领导了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特殊经历和资历使周恩来在党内军中,具有重要地位,享有崇高威望,这是他能在红军长征中发挥重要历史作用的基础。因此,研究周恩来在长征中历史作用,需要分析他早期经历及其长征前在党和红军中的地位。

一、周恩来早期经历及其在党和红军中的地位

周恩来在党内军内的重要地位,与他的家庭出身、早期教育以及革命经历密切相关。家庭出身使他受到知名的南开教育,后又到日、法等国留学,这一切都孕育了他宽广的眼界;早期革命经历又极大锻炼了他从事革命实践的天分和能力,积累了丰厚的实践经验和革命资历,为日后担当中共和红军的领导职务,发挥历史作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仅就周恩来进入中央根据地后一段经历看。一是纠正苏区肃反工作。1932年1月,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周恩来在瑞金主持召开苏区中央局会议,研究和分析了中央苏区肃反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作出了《关于苏区肃反工作决议案》,明确指出了肃反工作中发生的严重错误,坚决纠正了肃反工作造成的冤假错案,重新凝聚了军心和人心[1]。二是尊重毛泽东对红军的领导。尽管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但周恩来很尊重毛泽东对红军的指挥,红军胜利打破国民党的三次“围剿”,更使他对毛泽东的军事才能刮目相看。中共在上海的组织系统被国民党破坏后,临时中央来到中央根据地,博古等自诩得到马克思主义真传,把毛泽东指挥红军行之有效的战略战术思想,讽刺为山沟里的马克思主义,并极力排斥毛泽东。在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左倾错误主导下,1932年10月宁都会议决定周恩来担任红军总政治委员,让毛泽东到后方从事政府工作,剥夺了毛泽东对红军的领导。需要说明的是,周恩来非常讲组织原则,对党的纪律一向严格遵守,不越雷池一步,只好接任。但他深知毛泽东军事才能,提出要留毛泽东在前方协助指挥作战,临时中央最后同意必要时毛泽东可去前方协助指挥作战。从中可以看出,周恩来对毛泽东是十分尊重的,对毛泽东的军事才能是很认可的。三是领导第四次反“围剿”取得胜利。毛泽东离开军事领导岗位后,蒋介石于1933年春发动了第四次“围剿”。在苏区军民支持下,周恩来直接领导和指挥了反“围剿”战争,采取大兵团作战,以优势兵力包围敌人一部,在运动中消灭敌人,取得了胜利,他的威望进一步提高。但在第五次“围剿”中,蒋介石采取德国顾问提出的碉堡战术,对根据地严密封锁包围。在变化了的形势面前,博古、李德让红军打阵地战,拼消耗,付出了重大伤亡,使红军各级指挥员对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产生了强烈不满。正反对比,周恩来进一步认识到毛泽东指挥前三次反“围剿”战略战术的正确,希望毛泽东能重新指挥红军。

二、长征中周恩来发挥的历史作用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使红军被迫放弃根据地,走上长征之路。作为中共和红军的主要领导人,周恩来负责军事计划的落实;他深刻反思和总结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教训,和有关领导人一起,在长征中逐步纠正了临时中央左倾错误领导;主持召开了至关重要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使三大红军主力会师陕北,开启了中国革命新篇章。

(一)为毛泽东争取到参加长征机会

中央和红军要撤离根据地了,从准备工作看,可能还是远征,但具体要到哪里一开始并不明确。行军目标和方向的不明,引起了一定困惑,对中共和红军统一思想,凝聚军心是不利的。

红军离开根据地远征,不可能带上所有军民,尤其是无法上路的伤病员;也需要留下部分红军作掩护,继续保卫和建设根据地。在国民党大兵压境情况下,留下意味着什么,大家心知肚明,然而左倾错误领导者以宗派主义对待去留,起初并没有安排毛泽东参加长征,他也没有接到随军行动通知。但是周恩来明白,如果毛泽东不参加长征可能会出现什么后果,在紧要关头周恩来力排宗派主义干扰,使毛泽东得以随军长征。周恩来的不懈努力,不但使毛泽东避免了可能的牺牲,而且使毛泽东日后得以重新领导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争取毛泽东参加长征,是周恩来为中国革命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二)力所能及作稳定人心工作

人员去留问题是比较复杂的问题。随红军一起走,意味着多一份安全保证,留在根据地,意味着多一份牺牲可能,不少没有被通知长征的人,内心很矛盾,情绪很沉闷。去留问题解决不好,不但影响士气,也影响人心向背与根据地发展。周恩来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一个非常珍视革命友情的人,他对人员去留问题、人心问题,以及对红军离开后根据地的前景等,不可能没有客观估计与判断。当时博古负责政治决策,主要“决定了留在中央苏区的中央高级干部名单”[2]虽然周恩来个人决定不了人员去留问题,但在力所能及条件下,仍作了不少人心安抚工作。临时中央决定留下身负重伤的陈毅,这一消息他是不知道的。病中的陈毅从集结的军号声中,判断出红军将有新行动,但具体什么行动,他一无所知,只是在周恩来探望时才知道红军出发消息[3]。周恩来的探望给陈毅以极大心理安慰,他告诉陈毅,中央已决定陈毅留下任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关于红军长征的消息,周恩来不只告诉陈毅一人,他尽力地作安慰同志、平抚人们内心复杂情绪的工作。

(三)负责长征前组织准备工作

在临时中央错误领导下,长征成了坛坛罐罐大迁移。一切能带走的都带走,这无意中表明,临时中央对留守人员和根据地保卫建设工作,一开始并没有抱多少希望与信心,对于中央苏区“数百万人的群众运动的政治目标,认为不是重要的问题”[4]467。这就给留守军民造成了心理阴影,中央和红军很难再回来了。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大迁徙给红军背上了沉重包袱,导致红军继续遭受不应有损失。按照分工,周恩来负责长征的组织协调工作,他充分发挥组织协调才能,尽可能做到有条不紊地撤离;利用国民党派系矛盾,和广东军阀陈济棠谈判达成协议,为红军提供过路方便;利用广西军阀担心蒋介石势力进入广西的心里,也形成一定的让路默契,以至红军意图一开始没有被蒋介石发现,比较顺利连过国民党三道封锁线,这些与周恩来出色组织协调工作是分不开的。

(四)逐步扭转临时中央左倾错误领导

第五次反“围剿”使红军和根据地承受了如此惨重的代价,周恩来对博古、李德的错误军事指挥产生了疑问,尤其是对直接指挥红军的李德逐渐失去耐心。周恩来对比第五次反“围剿”和毛泽东指挥反“围剿”战略战术的不同,认识到毛泽东采取的避敌主力,打其虚弱,诱敌深入,在运动中集中兵力各个消灭敌人的战略战术,对处于游击战争环境中的红军是适用的;毛泽东提出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游击战争方针是有效的;而左倾错误军事指挥,使红军御敌于国门之外,集中兵力和强大敌人打阵地战、拼消耗是行不通的,纠正左倾军事指挥错误十分必要。

长征路上中共召开系列会议,逐步纠正了错误军事路线,周恩来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通道会议

“关于通道会议,没有文字记载——或者说,至今尚未发现文字记载。”[5]韩素音基本持相同看法:“关于通道会议和黎平会议的情况,资料十分缺乏,只是刘伯承说过那时候曾经‘稍事休整’。”[6]238尽管没有明确记载,但是通道会议实际是一次军情紧急的会议,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会议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主持,并邀请毛泽东参加。毛泽东坚决主张红军放弃去湘西与贺龙会合的计划,把行军目标改为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遵义,如果向湘西进军同二、六军团会师,必将陷入敌人设置好的包围圈,红军将面临灭顶之灾。毛泽东的主张得到了除博古、李德外与会人员的支持。由于博古、李德阻挠,虽然没有彻底转变与红军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但是调整了红军的行军路线,即先进入贵州,再从贵州北上,使红军避免了陷入国民党重兵包围。当时毛泽东不负责军事工作,如果周恩来不请毛泽东参加这个会议,也无可厚非。然而正是周恩来邀请,使毛泽东自宁都会议被剥夺军中职务后,第一次参加高层军事会议,对毛泽东而言这是重要转折点,在红军处在危急关头毛泽东及时登场,并获得充分表达意见的机会,从而直接影响到中央决策,也为毛泽东参加之后的一系列会议创造了有利条件。

2.黎平会议

1934年12月18日,周恩来主持召开黎平政治局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博古、周恩来、朱德、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李德由于生病没有参加。会议集中讨论红军的行动方针,博古首先发言,坚持向湘西进兵,与贺龙领导的红二、六军团会合,声称是共产国际批准的,不能违背。毛泽东与博古展开了激烈争论,并在会上进一步阐述了意见,建议红军转向遵义,夺取遵义后召开一次会议,研究解决行动方针问题;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新根据地,以使红军有巩固后方。与会的其他领导同志都表态发言,批评临时中央错误的军事路线,痛陈湘江战役给红军造成的严重损失。在周恩来支持下,毛泽东意见再次被采纳。需要指出的是,周恩来在会上的态度非常重要,因为此时的周恩来已担负起军事指挥工作,还是黎平会议的主持者,而且就党内资历来讲,出席会议的人无人能及,没有周恩来思想认识和态度上的及时转变,黎平会议不会成功。

3.猴场会议

经过通道会议、黎平会议,毛泽东的主张为临时中央采纳,力量的天平逐渐向毛泽东倾斜,引起了博古、李德不满,尤其是李德要改变红军夺取遵义的行军计划,在行军途中一再提出与已到贵州东北边境的红二、六军团会合。为进一步统一认识,1935年12月31日至1935年1月1日,党中央在猴场召开政治局会议,集中讨论博古、李德的意见,会议由周恩来主持。与上两次会议一样,会议争论十分激烈,博古坚持要红军返回同红二、六军团会合。毛泽东提出黎平政治局会议决议应得到执行,坚决不能走回头路,发展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然后进入四川。在周恩来等支持下,会议否决了博古、李德的错误主张,毛泽东的意见再次为会议采纳。会议通过的《中央政治局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猴场会议)》明确指出,“关于作战方针,以及作战时间与地点的选择,军委必须在政治局会议上作报告。”[4]446这样就基本结束了博古、李德军事指挥上独裁式的领导方式,坚决反对了李德越过党中央、霸道蛮横的恶劣指挥作风,恢复了中共民主集中制原则,为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对党和红军的领导奠定了基础。

4.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能够成功举行,周恩来发挥了决定性影响,而李德“则拼命反对召开,他说在黎平已经开了一次会,已经‘解决了一切悬而未决的问题’”[6]240。如果李德能够阻止遵义会议召开,毛泽东能否重新领导红军则未可知。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支持,使李德拥有阻止会议召开的砝码。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的意见就至关重要,周恩来对遵义会议的贡献主要为:一是在王稼祥、张闻天等人支持下,排除李德干扰,发起召开了遵义会议;二是作为遵义会议主持者之一,周恩来率先开展自我批评,承担责任,为会议奠定了正确基调;三是为毛泽东发言创造了有利条件;博古作第五次反“围剿”总结报告,试图推卸责任;周恩来作副报告,却进行了严肃坦率的自我批评,扭转了博古推卸责任的会议导向,为毛泽东对错误军事指挥的批评,创造了有利条件,使会议成为纠错的会议。四是“完全同意毛泽东同志对‘左’倾军事路线的批判”[7]。五是“全力推举毛泽东同志参加中央核心领导”[8],并强调,只有改变错误的领导,红军才有希望,革命才能成功,周恩来的意见得到与会大多数人支持。会议决议明确“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9]43,使周恩来拥有了军事指挥上的最高决策权,他推荐毛泽东参加中央领导核心,就极具说服力。因此,常委会议决定“以泽东同志为恩来同志的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9]43从而使毛泽东自宁都会议后重新参加军事指挥,而军事工作是当时最重要的工作,这对于毛泽东是十分重要的一步。

仅就以上会议可以看出,周恩来在长征的前期准备以及长征过程中,在尽可能降低党和红军的损失,纠正临时中央错误领导,使党和红军从困境中走出等方面,都发挥了历史性作用。尤其是在周恩来支持下,毛泽东在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上的一系列正确主张,为中共采纳,为毛泽东复出争取了重要支持;而正是周恩来在遵义会议上的决定性作用,最终使毛泽东重新获得军事指挥权,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从而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为红军长征及会师陕北创造有利条件

周恩来是中共六大选出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唯一参加长征的,这种身份和资历在参加长征的中共高层中无人能及,同时还担任中革军委副主席,负有领导全国红军的重要职责。仅就红军长征而言,他的工作就涵盖了准备工作、长征以及会师陕北的整个过程。周恩来随红一方面军长征,当然对一方面军长征取得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事实上其他到达陕北的红军队伍,也离不开周恩来指导帮助,他在部队建设、作战指挥及应对复杂问题等方面,作了等很多重要工作,为红军长征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对红二、六军团长征的主要贡献

1.配强红二、六军团主要领导

为减轻第五次反“围剿”压力,1934年7月23日中央决定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以与贺龙领导的红三军会合作战。能否实现中央意图,红六军团主要领导人选至关重要,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决定,由政治性很强的任弼时担任六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红二军团、红三军会师后,由周恩来担负主要责任的中央军委,又及时批准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并任命任弼时为政治委员,这些举措对加强政治工作、增强两军凝聚力及完成战略转移等,都产生了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2.恢复和加强红二军团政治工作

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原书记夏曦推行错误路线,使二军团政治工作遭到破坏,许多问题亟需解决。周恩来批准并具体指导了军团政治机关重建工作,以工作基础好的红六军团政治部作为二军团政治部,红六军团则组建新的政治部;从红六军团调派四十多位政工干部,补充红二军团,使二军团政治工作在短期运转起来。

3.为红二、六军团和红四方面军会师提供了重要契机

1935年9月29日,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络的二、六军团收到周恩来明码电报:“弼兄,我们密留老四处。弟豪。”[10]564周恩来简明扼要的电报对二、六军团实施战略转移,具有重要意义,甚至直接影响了红军会师陕北。此时二、六军团面对着国民党军队空前攻势,所开创的湘鄂川黔苏区已难固守,正处于战略抉择紧要关头。周恩来电报表明了中央还在,并在实际上告诉了任弼时电报密码在四方面军。为什么不用原先约定的密码,而用明电呢?合理的解释是周恩来可能无法用密码,既然密码在四方面军,那么周恩来已不在四方面军。为确保安全,任弼时当即用密码复电,第二天收到的果然不是周恩来的回电,而是在四方面军中的朱德、张国焘联名电,内称:“一、二十九日来电收到。……三、一、四方面军六月中在懋功会合行动,中央任国涛为总政委。”[10]564为什么不是周恩来回电,而是张国焘、朱德回电?因为周恩来没收到任弼时电报,而是张国焘朱德收到了任弼时电报。我们今天很容易理解,一、四方面军回合后因统一指挥,原先的电报密码已为朱德张国焘所在的红军总部留存,周恩来所在的中央北上后没有密码,因而只有掌握密码的红军总部才能收到任弼时密码电报,虽然任弼时难以理解,但时机成熟他总要弄明白到底是为什么。和红军总部取得了联系,对于处于紧要关头的红二、六军团是很大鼓舞,从此在红军总司令部指挥帮助下,红军二、六军团长征目标和方向日益明确,从1935年11月19日到1936年6月历经7个月后,二、六军团北上四川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会师后任弼时、贺龙等终于知道一、四方面军之间的合合分分,和朱德、刘伯承、徐向前等一起对张国焘进行了耐心说服工作,大大加重了促使张国焘率部北上砝码。周恩来给任弼时的明码电报,促进了红二、六军团和红四方面军的会师,而没有这个会师,张国焘是否会带领四方面军北上或在两可之间。

(二)对红四方面军北上的贡献

1.热诚迎接四方面军北上陕北

经历会师又分裂后的红四方面军,发起了决定南下命运的百丈关战役,虽使国民党军付出了1.5万人伤亡,但红军也伤亡过万,国民党重兵围攻使张国焘攻取成都的计划已难以实现。在多方说服与斗争下,南下受挫的张国焘率红四方面军北上,周恩来受中央委托迎接张国焘并配合作战,这是合适的,当初红军分裂时,周恩来是坚决支持中央的,但周恩来、张国焘之间并没有像张国涛与毛泽东、张闻天那样的直接冲突,有利于淡化红军分裂曾给双方造成的阴影,而且以周恩来的身份,亲自迎接张国焘,表明了中央以大局为重,搁置了张国涛的错误,以及对张国焘人格的尊重与极力的争取。

2.促使张国焘逐步改变对中央的错误看法

周恩来和张国焘再次会面的气氛是亲切融洽的,周恩来向张国焘通报了中央对东北军的统战工作、国内外形势以及国内民众爱国热情,分析了国民党内部派系分歧,李宗仁、陈济棠等国民党地方势力借助抗日名义反对蒋介石的情况,因此中共目前首要任务,是联合包括国民党抗日爱国人士在内的一切力量,争取建立西北抗战联合战线。周恩来对形势的敏锐洞察,让一直在较封闭地区指挥作战的张国焘耳目一新,他深感时局新变化以及自身学习的不足,对中央建立西北抗日联合阵线的努力以及前景,开始有了正面的认识,这些促使张国焘逐步转变了原先对中央北上的错误看法,对于四方面军进军陕北,与其他红军胜利会师无疑起到了促进作用。

3.协同四方面军打击国民党尾随部队

红四方面军为贯彻中央关于占领河西走廊,打通新疆,取得与共产国际联系的战略计划,1936年12月25日开始渡黄河西征,被国民党胡宗南部队隔开,渡过黄河的有四方面军总指挥部、红五、九军、三十军等,共计21800人,被搁开在黄河东岸的有红四军、三十一军等,共2万人左右,国民党配合宁夏马步芳集团对河西部队疯狂围攻的同时,对河东部队进行跟踪追击。在紧要关头,周恩来充分利用熟悉陕北高原沟壑纵横的优势,对国民党部队坚壁清野,组织人力物力向前线运送粮食,指挥游击队将敌人附近地区粮食全部运出,人力畜力全部转移。敌人由于供给得不到保障,难以深入陕北腹地,被迫退到公路沿线,使四方面军逐步摆脱了国民党部队追击,为顺利到达陕北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对红二十五军长征的主要贡献

关于红二十五军长征的酝酿。红二十五军是红四方面军出发长征后,由留在鄂豫皖根据地坚持斗争的武装力量组成,在反“围剿”斗争中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后由于鄂豫皖省委受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影响,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命令红二十五军向强敌进攻,党和红军的力量因此遭受很大损失,省委不得不重新考虑二十五军的发展问题,而当时中央和鄂豫皖根据地之间交通困难,中央对鄂豫皖根据地的具体情况了解并不充分,指导工作也多以尊重省委意见为主,这样在关于红二十五军今后发展问题上,多次出现反复。一开始省委建议中央同意在原根据地周边活动,中央批准执行,结果同样无法立足;要撤离原苏区开辟新苏区,省委又表现出犹豫,也有不少人不愿意离开熟悉的地方,在当时国民党重兵包围情况下,犹豫不决是极其危险的。

关于红二十五军战略转移的决策。鄂豫皖省委对二十五军战略转移问题上犹豫不决,被周恩来终止了。1934年夏,周恩来根据鄂豫皖省委要求,派红军独立第22师师长程子华到二十五军做军事工作。程子华几经辗转到达鄂豫皖根据地,带来周恩来关于二十五军实施战略转移的指示,终使省委下定决心安排二十五军转移。[11]1934年11月11日省委在河南光山县花山寨召开了鄂豫皖省委第十四次常委会,决议“集中大部分地方武装和一部分干部随同省委离开原有苏区过平汉西为创造新苏区、新根据地而斗争。”[12]花山寨会议还就二十五军离开鄂豫皖根据地向平汉路西进的准备工作,以及坚持原根据地的斗争等问题,作出具体安排。周恩来的指示,在关键时刻对决策红二十五军长征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关于红二十五军在长征中地位。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开始长征,一路向西向北,先入桐柏山,继入伏牛山,历经艰险,进入陕南,并逐步开创了鄂豫陕新苏区。以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为代理书记的中共鄂豫陕省委,从《大公报》上得知有关红一、四方面会师北上消息后,随即作出了不惜付出重大牺牲,牵制敌人,配合中央北上,向陕甘进军的决策。实践证明,这是决定红二十五军命运、对红军长征胜利具有重要意义的正确决定,按照会议决定,红二十五军迅即离开了鄂豫陕根据地,向西向北挺进,迎接中央和红军主力北上。二十五军也因此是最早到达陕北的红军队伍,事实上成为整个红军的开路先锋,为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陕北并在陕北站稳脚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取得胜利与周恩来是分不开的。在这一决定中共和红军命运的历史重要关头,周恩来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充分履行了中央政治局常委职责,有力发挥了长征领导者、组织者和协调者的职能,尽可能使党和红军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而蒙受的损失降到最低;周恩来和其他有关领导一起,逐步扭转中央左倾错误领导,使毛泽东重新进入中央领导集体;极力创造有利条件,使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陕北,摆脱了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走上了抗日前沿,担负起抗日救亡时代重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周恩来这种对中共无限忠诚,对红军高度负责,勇于善于担当的高贵品质,有力诠释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精神,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对于我们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长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中共党史资料:第四十辑[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186.

[2]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资料:第二十二辑[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87:167.

[3] 〔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2.

[4]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册(一九三四-一九三五)[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5] 〔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117.

[6] 〔美〕韩素音.早晨的洪流—毛泽东和中国革命:第一部[M].香港:香港南粤出版社,1974:238.

[7] 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中央党史研究会.中共党史资料(一九八二年第二辑)[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173.

[8] 伍修权.回忆与怀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23.

[9]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陈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0] 王树增.长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11]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资料(第二十九辑)[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89:243.

[12]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十五册)[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86:384.

(责任编辑 方英敏)

2016-09-25

国家教育部重点基地重大项目“长征精神与贵州革命老区发展研究”(15JJD770033); 贵州省2016年社科规划项目“抗战初期青年知识分子赴延安研究”(16GZYB02);贵州大学重大科研项目“长征文化研究”(GDZT201606)。

杨军红(1972—),男,河南平顶山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K263

A

1000-5099(2016)06-0020-06

10.15958/j.cnki.gdxbshb.2016.06.004

猜你喜欢
博古张国焘李德
荡秋千
Mobility matrix of a weakly coupled parallel multi-DIM isolator based on axial force solution①
拓本博古画:金石传拓与中国画的交汇
生机盎然
A Research on Performance Management of Civil Serva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tivation
博古通“经”,养生亦养心
长征前夜博古李德想甩掉毛泽东
王明、博古比较研究
张国焘叛逃有新说
张国焘也是“猪八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