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995
—2015)

2016-03-09 08:10张蔚虹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常用词展望

张蔚虹

(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



近20年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995
—2015)

张蔚虹

(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

摘 要:对近20年汉语常用词的演变研究进行了粗略总结,并且提出加大常用词演变的个案研究,加强文献版本及词汇训诂的理论运用以及改进研究方法等几个方面,以进一步推进常用词演变研究的发展,为构建系统的词汇史打下基础。

关键词:常用词;历时演变;词汇史;展望

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是近20年汉语词汇史研究的新兴课题。前辈学者像王力先生、张永言先生、蒋绍愚先生等一直提倡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近年来,有的学者从汉语不同时期的常用词更替开辟了常用词演变研究的新思路,有的学者利用汉译佛典、敦煌文献等不同材料进行常用词演变研究,还有的从汉语某一类常用词入手探讨其演变过程等等,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研究论著。这些研究成果的新理论、新方法为汉语词汇系统的研究提供了借鉴。为了更进一步深入系统地进行汉语常用词演变的研究,我们对已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爬梳整理,并对以后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1 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历史和现状

常用词是词汇演变研究的主要对象。目前关于常用词的界定说法不一。一般学者认为基本词汇就是常用词汇,也有的学者以核心词作为常用词研究的基本标准。从广义上说,常用词其核心就是基本词汇;从狭义上说,基本词汇并不一定都是常用词,基本词汇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常用词,常用词也并不一定都是基本词汇。基本词汇具有较长久的稳固性,而常用词汇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我们所说的常用词演变研究就是指那些自古以来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较常使用的词汇。通俗地讲就是那些人们习以为常的最普通的、使用频率又较高的、义项丰富又具有时代性的汉语常用词①。

1.1常用词演变研究的历史

研究常用词的历史在汉语发展史中并不算长。从近、现代说,当首推张相。张相著《诗词曲语辞汇释》,该书对唐宋时期的一些俗语词进行了考释,这可以看作是当时的常用词。真正明确提出“常用词”这一术语并进行研究的是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他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中把“常用词”作为汉语学习的一部分,所收常用词大多是以先秦文献的词语为主。张相、王力二位先生对常用词的研究都具有开辟新路、倡导新风的作用。[1]

1995年,张永言、汪维辉先生在《关于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一点思考》一文中指出:“不对常用词作史的研究,就无从窥见一个时期的词汇的面貌,也无从阐明不同时期之间词汇的发展变化,无从为词汇史分期提供科学的依据。”[2]从此,掀起了常用词演变研究的热潮,时至2015年,常用词演变研究已经历20年风雨,涌现出一大批常用词演变研究的学者,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汪维辉、李宗江、谭代龙、曾昭聪、张美兰等,出版和发表了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论著。尤其是2015年9月,在清华大学专门召开汉语常用词历时演变研究学术研讨会,出席会议的都是常用词演变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可见学界是非常关注常用词演变研究的,论著不断涌现,研究者所关注的常用词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研究的角度、研究的方法都在不断创新,后续研究成果必将推动汉语常用词演变的发展。

1.2常用词演变研究的现状

总的来说,常用词演变研究备受人们的重视,但有些方面,我们对常用词演变研究重视还不够,关注的目光往往集中在一对词或一组词的演变更替上。虽然研究个别词语的历史是语言学史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但系统的研究常用词演变的历史还是非常困难的。近年来,常用词演变研究的成果主要探讨3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大致判定每组常用词更替的时间,其次描述该组常用词演变的过程,最后总结常用词演变的规律。[3]这些常用词演变研究成果的语料多集中于上古、中古文献常用词,还有少量的汉译佛典文献和敦煌文献的常用词。研究的范围有专书的研究或某一类常用词的研究;研究的重点主要是以实词为主,有少量的虚词研究,早期以单音节常用词为研究重点,现在有向双音节过度的趋势;研究的方法主要侧重于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相结合;相关的研究理论也得到了明显加强。[4]但近年来也有学者尝试运用一些新理论、新方法来考察常用词的演变,值得我们去探索和思考。

2 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20年成绩

纵观20年来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成果丰硕,成绩喜人。据期刊网粗略统计,与常用词演变相关的论文有300多篇,其中博士学位论文10余篇,硕士学位论文20余篇。学位论文以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苏州大学和四川大学的研究成果居多。能够见到的常用词演变研究专著主要有10部,如李宗江的《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5]、汪维辉的《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6]、丁喜霞的《中古常用并列双音词的成词及其演变研究》[7]、谭代龙的《义净译经身体运动概念场词汇系统及其演变研究》[8]、雷冬平的《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演变研究及认知分析》[9]等。其中李著出版时间最早,堪称为常用词演变研究的开山之作。汪著则影响最大,学界对此评价较高。这些研究成果,从研究的角度和研究的方法上看,都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侧重于断代或个案的研究,选取的常用词更具有代表性

20年来的常用词演变研究主要侧重于断代或个案的研究,因为常用词数量庞大,要构建词汇的发展史,首先要把每个阶段的词汇演变更替搞清楚。因此,近些年来常用词演变研究的基础工作取得了骄人成绩,杰作众多。例如博士论文有苏州大学张庆庆的《近代汉语几组常用词演变研究》,安徽大学杨世铁的《先秦汉语常用词研究》,吉林大学于飞的《两汉常用词研究》,西南大学魏萍《汉语体貌美丑常用词研究》;硕士论文有苏州大学周理军的《东汉—隋几组常用词演变研究》,河南大学刘新春的《睡觉类动词的历史演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徐磊的《汉语“跌倒”类常用词历史演变的描写与解释》,西北大学张玉代《“背负”类词汇历时演变研究》等。除了专著,硕博论文之外,还涌现出大量的单篇论文,鉴于篇幅就不再列举。这些论文分别从断代或典型个案研究出发,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常用词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词汇训诂的基本方法,把词汇的发展演变描写得清清楚楚。

2.2常用词演变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注重佛典文献和敦煌文献常用词演变的研究

语料是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佛典文献范围较广,从汉语词汇研究角度来说,不同的佛典语料,其研究价值也有所不同[10]。对常用词演变研究来说,就更能够凸显常用词研究的价值,敦煌文献更是如此。例如陈秀兰的《敦煌变文与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11],聂志军的《西晋以前汉译佛经中“说类词”使用情况及其发展演变研究》[12],徐时仪的《玄应〈众经音义〉所释常用词考》[13],曹小云的《东晋汉文佛典常用词演变研究三题》[14]等等,他们分别调查了敦煌和佛典文献中的常用词的使用情况,并比较分析这些常用词产生的原因及其演变,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2.3研究角度不断创新,注重语义场的系统研究

在传统词汇训诂研究基础上,常用词演变研究的角度不断转换,注重词义演变和概念场变化相结合。并结合现代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对同类常用词的语义场进行分析,使得词汇研究更加系统化。例如双丹丹的《“种植”类动词语义场的历史演变》[15],张荆萍的《试论古代汉语“出售”语义场的历史演变》[16],朱莹莹的《手部动作常用词的语义场研究》[17],金颖的《汉语“洗澡”义动词的历时演变》[18],黄英的《敦煌社会经济文献“借贷”概念场常用词历史演变研究》[19]等等。这些论文分别从汉语中的某一小类为切入口,从语义场的角度考察常用词的系统变化,比单一的考释或描写更具有系统性。

2.4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和文献版本的时代鉴别相结合

通过不同版本异文的常用词研究,可以鉴别某些具有争议的文献版本的确切时代。这些研究对后人正确利用文献语料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例如江蓝生先生的《八卷本〈搜神记〉语言的时代》[20],汪维辉先生《〈老乞大〉诸版本所反映的基本词历时更替》[21],冯立的《〈老乞大〉4种版本常用词更替研究》[22],张蔚虹的《〈老乞大〉诸版本饮食类动词比较》[23],张美兰的《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的新视角——以版本异文为视角》[24]等。江先生一文从汉语史的角度,依据语法和词汇上的一些现象,尤其是利用历史上有过历史更替关系的常用词来确定文献版本的年代,因为这些词的发展变化很有规律,时代性尤为明确②;汪先生一文主要从《老乞大》4种版本中几类常用词的历史更替来进一步证明《老乞大》诸版本所反映的不同时代;张蔚虹一文则是通过对饮食类常用词的比较,窥探不同文献版本常用词的发展演变情况;张美兰一文以版本异文为新的研究视角,使我们对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2.5常用词演变和现代方言紧密结合研究,现代方言的活化石成为常用词演变的有力佐证

常用词和方言俗语联系密切,本身口语性就很强。许多上古、中古词语成为现代汉语常用词源头,在方言中保留也不少。有的是没有变化,有的是发生了变化的常用词。③因此,现代方言中很多常用词也经历了历时变化。常用词演变研究利用现代活方言的例证也更能说明问题,二者紧密结合,加快了常用词演变的研究力度。例如汪维辉先生的《汉语“说类词”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25],梁冬青的《“鼎”“镌”“锅”的历时演变及其在现代方言中的地理分布》[26],吕传峰的《现代方言中“喝类词”的演变层次》[27]等。这些论文主要从常用词在各方言的共时分布来进一步证明其演变的历史。像汪先生一文指出现代方言的“说类词”主要有3个:北方话的“说”、南方话的“话”和中部方言的“讲”。通过这个地域分布进一步印证它们的演变历史。

以上对常用词演变研究取得成绩进行了粗略归纳,从这些已有成果看,常用词研究对象有对一些单音词的演变进行梳理的,也有对双音词的演变进行探索的,还有的开始尝试进行虚词演变研究的等等。研究论断有许多可取之处,但有些还可继续讨论。因为常用词的个案研究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应该继续加强,正如汪维辉先生所说“准确地揭示常用词演变的事实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3]。

3 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的不足

近20年的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还有一些不足,毕竟,要想把常用词演变的历史搞清楚并非易事,某些方面还存在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3.1对常用词的概念缺乏科学的界定

纵观大量常用词演变研究成果,都涉及到常用词的界定问题,概念比较模糊,缺乏一个统一标准,经常把基本词汇、一般词汇、核心词等搅在一起界定。正如丁喜霞所言常用词“缺少一个公认的、具可操作性的认定标准。”[28]仅从李宗江、汪维辉两位先生的研究成果看,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常用词给予不同的界定。李宗江先生从语言的所指和能指两个方面对常用词进行界定,他所指的“常用词”,既不同于以词频统计为依据确定的常用词,也不同于词汇学中的基本词汇概念。这类词的所指与人类自身以及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不会因时代的不同而改变。这类词的能指,包括语音和文字形式曾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过变化。从所指和能指的内容看,我们似乎看不明白到底哪些词才是常用词,有待商榷。汪维辉先生所说的“常用词”,主要是指那些自古以来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都经常会用到的,跟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词,其核心就是基本词。汪先生把常用词和基本词纠缠在一起,似乎让我们感觉到核心词应该是常用词。这些模糊不清的界定都可以再进一步讨论,明确概念,便于形成一个可操作性的标准供研究者参考。

3.2对常用双音词的演变研究重视不够

近年来,常用词演变研究的侧重点主要是以单音词为主,对于双音词的演变更替重视还不够。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我们看到的只有丁喜霞的《中古常用并列双音词的成词及其演变研究》和雷冬平的《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演变研究及认知分析》两部著作,还有少量单篇论文侧重于双音词的演变研究。其他大量论文都是研究单音词的演变,而且还侧重于单音实词的研究,涉及虚词的演变研究者甚少。因此,应该加大双音词演变研究的力度,才能更好地推进汉语词汇史的发展。

3.3对常用词历时演变的轨迹描写略显粗浅

词汇是语言要素中最不稳定的语言单位,因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常用词作为词汇语言单位,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演变。演变必然要经历一个历时变化,我们要想把常用词演变的历时轨迹描写清楚,确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蒋绍愚先生在2015年的“汉语常用词历时演变研究学术会”上认为,常用词演变的研究,不仅要研究演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研究其演变的途径和过程。而纵观近20年来的研究成果,对常用词历时演变的轨迹还是略显粗浅,仅仅依据所选的一对或一组常用词单一描写,缺乏系统的总结,对整个词汇系统的发展演变脉络描写不够清晰。现有的许多研究成果对常用词演变的过程研究不够深入,还有待加强。

4 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的展望

常用词演变在汉语词汇系统演变的研究中取得了可喜成绩。许多学者敢于突破古代汉语词汇研究的模式和框架,面对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语料进行勾稽、归纳、统计、分析和比较,尽可能的为常用词演变史的建立铺路搭桥。可想而知,这些丰硕成果的获得是多么的不易!但是,为了把汉语史研究的根基打得更为牢固,建立更为科学的汉语词汇史,更应该着力于词汇系统演变研究,尤其是常用词的衍变递嬗更应该下苦功夫进行探讨。张庆庆强调,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着力在研究方法的创新、研究理论的拓展和研究成果的应用上有发展。[29]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这项课题的研究。

首先,要加大常用词演变的个案研究,尤其是常用虚词的演变。从上面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还是以单篇实词演变的论文居多,还不成体系,要把整个词汇系统的演变研究科学地描写出来,还需要加大研究力度。词汇史研究一直是汉语史研究的薄弱环节,汉语语音史和语法史研究起步较早,基本已成体系,而词汇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尽管古文献很早都有像《尔雅》这样的词汇训诂专著,但对常用词的演变研究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常用词是词汇系统的核心部分,跟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使用频率相对较高。如果不对这些常用词在某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弄清楚,一方面给我们后人阅读古典文献带来障碍,另一方面也直接影响汉语词汇史的建立。常用词演变研究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去完成这项繁重和艰难的课题,因此,希望有更多文献训诂功底扎实的工作者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才能更快推进常用词演变的研究。

其次,加强文献语料的鉴别能力,注意考证所用文献版本的确切年代,避免使用伪书、不当用例而使词汇演变的结论不够严密。尽可能调查一定数量的文献用例,才有足够说服力。如汪维辉先生在其《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曾对一些学者的研究个案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所调查的文献不够全面,使用的版本有误,未能揭示事实真相,使得研究结论有待商榷。由此,常用词研究在使用大量文献资料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强文献功底和训诂学功底的训练,能够正确的利用和鉴别文献资料。古代文献资料数量庞大、版本众多,尤其是电子语料库的使用,有时候还需要校对原著。要养成勤动手动脑的习惯,多读古书培养语感和悟性,才能提高对古代语言的理解能力和鉴别能力。

第三,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地改善或提高。目前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还缺乏理论探讨,多注重常用词的更替过程,描写和比较的研究方法使用居多。我们要站在更高的理论角度,吸纳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交叉研究,进一步开阔常用词研究的视野,才能更好地发现常用词演变的动因,科学地揭示常用词演变的内部规律。例如上文提到的雷冬平著作,就是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的演变,应用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借鉴;梁冬青先生则运用方言地理学的知识探讨常用词的分布与演变也较有创新之处;张美兰的常用词研究也是将汉语词汇史与方言地理学结合起来,拓宽了常用词演变研究的视角;还有的从语义场的角度出发,探讨常用词的演变等等。我们在研究时不能千篇一律,词汇的研究更需要创新,期待更多优秀的常用词演变的前沿成果出版。

最后,我们希望能够充分利用和学习目前的常用词演变研究的成果,寻找新的突破口,探索新的领域,以使常用词演变研究更上一个新台阶。作为语言研究者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细致的科研态度,从艰难的科研中寻找乐趣,驱使自己为语言研究作点贡献,充分利用传世文献,坚持科学研究,共同推进常用词演变的研究,为汉语词汇史的构建打下坚实基础。

本文承蒙暨南大学曾昭聪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张玉金教授指导,在此表示感谢!

注释:

① 王云路先生把常用词的特点概括为六个方面,详见王云路《中古汉语词汇史》(下),商务印书馆,第913页。

② 参考曾昭聪《汉语词汇训诂研究导论》,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0页。

③ 详见王云路《中古汉语词汇史》(下),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931-944页。

参 考 文 献

[1] 王云路. 中古汉语词汇史[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921.

[2] 张永言、汪维辉. 关于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一点思考[J].中国语文,1995(6):401-413.

[3] 吴苗苗、梁姣程. 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综述[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24(4):12-14.

[4] 汪维辉. 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的若干问题[J]. 南开语言学刊,2007(1):88-94.

[5] 李宗江. 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M].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

[6] 汪维辉. 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 丁喜霞. 中古常用并列双音词的成词及其演变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6.

[8] 谭代龙. 义净译经身体运动概念场词汇系统及其演变研究[M]. 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9] 雷冬平. 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演变研究及认知分析[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8.

[10] 曾昭聪,刘玉红. 佛典文献词汇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暨南学报,2010,32(2):109-115.

[11] 陈秀兰. 敦煌变文与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J]. 古汉语研究,2001(3):50-53.

[12] 聂志军. 西晋以前汉译佛经中“说类词”使用情况及其发展演变研究[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13] 徐时仪. 玄应《众经音义》所释常用词考[J]. 语言研究,2004,24(4):47-50.

[14] 曹小云. 东晋汉文佛典常用词演变研究三题[J]. 滁州学院学报,2013,15(4):24-27.

[15] 双丹丹. “种植”类动词语义场的历史演变[D]. 开封:河南大学,2009.

[16] 张荆萍. 试论古代汉语“出售”语义场的历史演变[D].杭州:浙江大学,2008.

[17] 朱莹莹. 手部动作常用词的语义场研究[D]. 成都:四川大学,2007.

[18] 金颖. 汉语“洗澡”义动词的历时演变[J]. 五邑大学学报,2004,6(4):85-88.

[19] 黄英. 敦煌社会经济文献“借贷”概念场常用词历史演变研究[J]. 前沿,2011(16):18-22.

[20] 江蓝生. 八卷本《搜神记》语言的时代[J]. 中国语文,1987(4):295-303

[21] 汪维辉. 《老乞大》诸版本所反映的基本词历时更替[J]. 中国语文,2005(6):545-556.

[22] 冯立. 《老乞大》四种版本常用词更替研究[D]. 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3.

[23] 张蔚虹. 《老乞大》诸版本饮食类动词比较[J]. 汉语学报,2010(3):89-94.

[24] 张美兰. 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的新视角——以版本异文为视角[J].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3,31(2):21-27.

[25] 汪维辉. 汉语“说类词”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J]. 中国语文,2003(4):329-342.

[26] 梁冬青. “鼎”“镌”“锅”的历时演变及其在现代方言中的地理分布[J].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4):23-26.

[27] 吕传峰. 现代方言中“喝类词”的演变层次[J]. 语言科学,2005,4(6):96-101.

[28] 丁喜霞. 关于“常用词演变研究”命题的思考[J]. 语言研究,2013,33(3):25-32.

[29] 张庆庆. 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J]. 现代语文,2015 (11):22-24.

Review and Prospect of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Common Words in Twenty Years(1995-2015)

ZHANG Wei-hong
(Faculty of Literature,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 524088,China)

Abstract: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of common words is a new subject in the study of lexical history. This thesis roughly summarizes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in recent 20 years. In the hope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n this area and preparing fundamental work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ystematic lexical history,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prospect some probable aspects of research in the future, including: paying more attention on case study,enhancing theoretical practice on the version of documents and lexical exegesisand improv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Key words:common words;diachronic evolution;lexical history;prospection of study

作者简介:张蔚虹,女,1976年生,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语言学教学及其研究。

收稿日期:2015-11-06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159(2016)02-0057-05

doi:10.3969/j.issn.1673-9159.2016.02.010

猜你喜欢
常用词展望
常用词“怠”“惰”“懒”的历时演变
评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的编排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国内外森林生物量碳储量估测现状存在问题及展望
园林绿化植物应用现状与展望
国内延续性护理现状及展望
常用词“开、辟”在“开阔”义上的演变替换
“展望” ——阿伦德
春节用语的英语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