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民间器乐“安铺八音”艺术特色初探

2016-03-09 08:10赵少英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审美特色价值

赵少英

(广东海洋大学中歌艺术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



湛江民间器乐“安铺八音”艺术特色初探

赵少英

(广东海洋大学中歌艺术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

摘 要:“安铺八音”是流传于广东省廉江市古镇安铺的一种民间器乐演奏形式。它选取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八音”乐器,结合佛教法器清磐、法铃、木鱼,形成了一种新的器乐配置方式,带有鲜明的宗教色彩。其“八音队”表演融入民俗传统仪仗道具,以其“仪仗礼俗”式的“行乐”演奏为主,反映了当地文化特色和审美旨趣。

关键词:“安铺八音”;特色;审美;价值

流传于广东省廉江市安铺古镇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演奏形式——“安铺八音”,是始于清代的一种古老民间艺术,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安铺八音”立足于中国古代传统之“八音”乐器,选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乐器,并与佛家法器圆磬、木鱼、法铃等相结合,尽显其“净觉之音”的特色,形成了一种新的器乐演奏形式。“安铺八音”表演中加入了帅旗、锦绣横披、宫灯、龙旗、罗伞等民俗传统仪仗道具,以流传于广东地区的传统古曲为蓝本,经过精选整改,融汇创新,其“仪仗礼俗”式的“行乐”演出形式,彰显了“安铺八音”深厚的人文气息和审美旨趣。作为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安铺八音”在音乐艺术表演与形式上都独树一帜,完全有别于全国各地其他地区的“八音”,成为具有浓郁红土风情和地域文化特色的民间器乐演奏形式,素有“安铺一绝”之美称。

1 乐器编配独具宗教特色

作为一种民间器乐演奏形式,“安铺八音”的表演队伍称之为“八音队”。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历代传人和艺术家们对“八音队”乐器配置和演奏形式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改革。现在“八音队”的乐器配置主要有:“金”类乐器手铃(法铃)1对、小扣锣1个、小钹1对;“石”类乐器清磐1个;“丝”类乐器椰胡2架、高胡1架、大筒1架、中胡1架、沉胡1架、二弦1架、三弦1架、月琴2架、秦琴(梅花琴)2架、中阮1架;“竹”类乐器横箫1支、洞箫1支;“革”类乐器小鼓1个;“木”类乐器木鱼1个、煞板1个,共计22件乐器。

在“安铺八音”22件基本乐器中,有3样乐器——木鱼、清磐和手铃格外引人注目,原因是这3样乐器均来源于佛教法器。法器主要用于佛教寺院日常的礼佛诵经与法会唱诵等各种仪式,敲击法器可发出清脆的音响,一方面有助于节制众僧赞诵礼佛之声调节奏,另一方面也有警示僧众提神凝气、志在修行之意。“安铺八音”与佛家法器的融会贯通,是其最具个性的艺术特色之一。

在“安铺八音”演奏中,乐手左手托持木鱼,右手执棰头呈橄榄形的木棰进行敲击,发音短促,音色清脆明亮,常与煞板一起配合使用,以木鱼击重拍,用煞板击轻拍,于一板一眼、一唱一和之中,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是“八音队”不可缺少的伴奏乐器。“安铺八音”中使用的“磐”是佛教法器“圆磬”。“磬”是佛教中一种神圣的器物,也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敲击体鸣乐器。“圆磬”有如钵状,一般多用铜或铁等金属制造。在“八音队”演奏中,乐手平托“圆磬”于左手,右手执贯以铜线的木柄敲击磬壁,发出的音色清纯透亮、空灵悠远,伴有清音余绕的独特音响,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是“八音队”中极富个性色彩的乐器。“安铺八音”中使用的乐器手铃来自于佛教法器——法铃。法铃又名“金刚铃”或“金铃”,是一种类似手铃的器物。佛家教义认为,法铃代表着空性,每次振摇法铃都是在“宣告空性之声”,含有令人惊觉、警悟之意,用以传送人与神之间的信息,彰显法威。在“八音队”中,有节奏地振摇法铃,发出清脆响亮、活泼俏皮的金属音色,散发出一种空性而悠远的气息,是“八音队”中作用独特的乐器。

“安铺八音”对佛教乐器的编配和运用,反映出“安铺八音”既与宗教有着密切联系,也是受本土宗教文化深刻影响的必然产物。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早在汉代就已经传人了中国。佛教传入中国,历来有两条通道:一是北沿“陆上丝绸之路”,另一条则是南沿“海上丝绸之路”。据史料记载,今广东湛江市徐闻县就是汉代中西方“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1]自佛教传入岭南后,岭南地区历朝历代在每一州县均兴建有大小不等的佛教寺院,佛教信仰在岭南地区得到迅速传播。在隋、唐两代,国家的统一和空前富强的社会背景,促进了国内外文化交流,当时广东佛教之盛,可说是空前绝后。在宋,元、明、清四朝,佛教在这900年间空前广泛、深入地与中国文化全面结合。一方面,佛教与儒道融合,成为“三教合一”历史背景下的佛教;另一方面,佛教借助文学、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成为民间风俗习惯、民族心理与思维,乃至语言素材构成的重要有机成分。[2]根据《广东地方志》所记载,宋代在广州、韶州、肇庆、高州、潮州、雷州等地区,共创建寺院多达130所。据宋人余靖在康定元年 (公元1040年)所著《善化院记》一书中记载:“韶州生齿登皇籍者,三万一千户,削发隶祠曹者,三千七百名,建刹为精舍者,四百余区。”可见佛教在韶州的发展状况。许多高僧大师也都相继在雷州半岛一带弘扬佛法。如在北宋末靖康年间(1126——1127年),遂溪雷阳著名僧人孙琮,居雷州半岛湛江的湖光岩传教,并在湖光岩畔结草为庵,借白云岩洞为佛堂,供奉如来三宝佛,取名“白云禅庵”(后改名为楞严寺);元世祖至元中,临高僧人佛功在琼州地区传教,以符水济人,影响颇广;元末,西藏喇嘛胆巴谪居潮州,以密宗咒术弘化,从者甚众。明代著名的禅师憨山大师,在万历23年至万历34年间(1595——1606年),被流放至广东雷州。在12年的流放生涯中,他依然积极从事宣扬佛教教义及戒律的活动。在雷州地方官僚的支持下,憨山大师选僧受戒,设立僧学,订立法规,在较短时间使禅宗名刹南华禅寺重兴祖庭。这些僧人道行高深,名播远近,为民众所信奉,使佛教思想在岭南地区得以深入民间。以湛江为中心的雷州半岛成为粤西佛教活动中心,到处寺庵叠立,信佛诵经已蔚然成风。民间有“家家有弥陀,户户有观音”之说。据《广东通志·风俗》记载,雷州半岛“自唐梁以来,寺观庵堂半居民。”[3]由此可见,佛教在雷州半岛传播之广、影响之大。

位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安铺镇,虽然只是一个小镇,但由于受到“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艺术尤其是佛教文化的影响,其浓厚的文化氛围造就了不少文人雅士及民间艺人。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安铺镇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古刹观音庙(民国初被毁,现址为安铺中学),该古刹始建于1864年,雕梁画栋、规模恢宏,门口有四大金刚守护,周围古榕参天,幽香清雅。当地的文人才子、官绅香客,终年到此消寒避暑、吐故纳新,更有一些名人雅士终年频临其间,聆听梵音法乐。

安铺秀才李鹿朋是古刹观音庙的香客,爱好音乐的他常与观音庙的主持互相切磋,探讨梵音法乐。某日,李鹿朋在聆听梵音之际,有感于佛梵腔调和谐,庄严肃穆,使其突发奇想,是否可以用佛家法器来演奏音乐。于是他就与梁翰生等人共同商讨切磋,研究用佛家法器,颂八音含义,融入丝竹管弦等乐器,协奏佛赞,形成了“安铺八音”最早的演奏形式。在此后的几十年里,经李鹿朋、梁翰生等乡间艺人们的摸索改进,“安铺八音”逐渐形成了自己固定的演奏曲目、乐器配置和队列表演形式。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安铺八音”队正式创建,并于当年开始参与了游神表演。创建者李鹿朋去世后,“八音队”由音乐爱好者梁陆州、戚维谦、黄晖轩等继承;在梁、戚、黄几位老先生相继辞世后,李康权成为“安铺八音”的传承人。

“安铺八音”在具有地方特色的丝竹管弦等民族乐器中,融入磐声木鱼等佛家法器,使“安铺八音”既有笛之悠扬、箫之哀婉,又兼具佛教法器之纯朴、清凉,尽显其“净觉之音”的特色,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器乐演奏形式,带有令人敬畏的神秘宗教色彩。这种独特的乐器编配法有别于其他“八音”乐队,在音乐艺术表演与形式上都独树一帜,具有浓郁的红土风情和地域文化特色,完全有别于全国各地其他地区的“八音”,可谓是民间器乐演奏中的一大创举。

2 “安铺八音”的演奏形式

“安铺八音”有两种演奏形式,一是“行乐”,二是“坐乐”。“行乐”就是在行进过程中进行乐器演奏的表演形式,一般以室外演奏为主,在民间俗称为“行街音乐”。“行乐”这种“沿街巡演”的演奏形式在民间常用于嫁、娶、舞龙、舞狮、游神和赛会等场合举行,其表演性更强、更贴近于生活,便于调动情绪、渲染气氛。“坐乐”则为坐着进行乐器演奏的表演形式,一般演奏于室内,特点是乐器配备完整,人员众多,以演奏曲体结构较为复杂、篇幅庞大的曲目为主,音响丰富、场面壮观。

笔者于2013年3月2日至3日赴廉江安铺镇,对“安铺八音”传承人李康权和张镇国先生进行了调查访谈,对“安铺八音”的演奏形式有了深入了解。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安铺八音”是一种典型的以“行乐”为主的器乐表演,其表演队伍称之为“八音队”,人数一般最少为22至23人,在参加重大节庆典礼或春游巡演时,根据需要人数可适当增加到30至40多人不等。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和正月二十八或其他重大节日,“八音队”都会盛装出行,沿街进行巡回演奏,旨在普天同庆、与民祈福。其“坐乐”演奏形式于“行乐”来说相对较少,只是后来由于民间嫁、娶、贺寿等喜庆以及各种节假日演出的需要,“安铺八音”之“坐乐”演奏形式才逐渐增多起来。

2000年,在安铺业余民间曲艺社吕良富社长的提议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吕良富社长和“安铺八音”艺术家们对“八音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改革。首先,“行乐”因其“且行且奏”的特点,在乐器编配方面,“安铺八音”取消了琵琶等不适合进行“行乐”表演的乐器(琵琶在“安铺八音”“坐乐”表演中依然使用),增加了中阮和秦琴,丰富了乐队的音色。中阮作为中音乐器,音色恬静、柔和、富有诗意,具有动人的效果,是高音乐器与低音乐器之间的粘合剂。中阮担任伴奏时,丰富的节奏变化能突出乐曲的特点,在“八音队”中加入了中阮来演奏和声,以弹拨乐滚珠落玉般的音响效果,使整个乐队的中音声部更为丰满,整体效果更加和谐生动;秦琴,也叫梅花琴,是由阮演变而来的一种弹拨乐器。秦琴的音箱由6或8块硬质木板胶接成边框,呈梅花形、圆形、六方或八方形,两面蒙桐木薄板,琴头雕有梅花、如意、蝙蝠或铲头等装饰,音域近3个八度。秦琴拥有一种古老而深邃的音色,是音色非常明亮柔和的中音乐器,声音明亮,低音浑厚,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中阮和秦琴的加入,在“安铺八音”突出其清脆明亮“金石之声”的同时,强化了“八音队”的中低音色彩,使音乐整体效果更显丰满圆润、生动和谐。

为方便“行乐”一边行走一边演奏的特殊需要,“八音队”所用乐器要方便于随时携带及演奏,所奏乐曲旋律相对较为简单,节奏规律而严整。“安铺八音”的“行乐”表演一般分为两列纵队,乐手两人一排,沿街进行演奏。持手铃者,行于领头之上,如一只大型乐队总指挥,和着铃声起伏,带领小扣锣,小钹、木鱼、清磬、煞板,小鼓等击乐手,随后以二弦为首席担纲,和合勒古胡(又称古胡)、三弦、沉湖(2件)、大筒、琵琶、月琴(2件)、秦琴(2件)等乐器。[4]每样乐器上都饰有五彩带、绒球等装饰,五彩缤纷,雅丽夺目。“八音队”在行进间姗姗举步,徐徐而来,操音响者行于前,弄箫琴者随于后。音韵飘逸,琴瑟和谐,萦回市空,犹如凤鸣莺歌,百步一停,千步一歇,前后有众人手持竹竿撑起布遮阳避雨。每逢一停,“八音队”两列即面对面演奏片刻,再继续前进。“八音队”每到一个街口或行进约千步之遥,便会有侍者摆上方凳,操“八音”乐器者相对而坐进行演奏,引来观者如潮,男女老少,无不喜形于色,陶醉于中,而操双铃者则来回走动,舞弄手铃与周围群众娱乐逗趣,形成一个欢乐祥和的氛围。此时,更有热心人捧茶递水相待,可谓深入人心。及至一曲终了,“八音队”再行起步,按原队形继续行乐表演。[5]

3 富于民俗特色的艺术审美表现

改革开放之后,“安铺八音”也迎来了新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八音队”在游演时,由专人在乐队两旁用竹竿撑着篷布盖顶,既可遮风挡雨,也是一种简陋的装饰。“八音队”演出队伍着装也是因陋就简,演出队伍有时身穿三四十年代长袍、头戴鸭舌帽的形象演出,有时身穿衬衫、头戴太阳帽,甚至也有西装革履的。总之,当时的演出队伍的服装参差不齐。为适应人们审美需求的不断提高,也为了宣传和弘扬“安铺八音”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艺术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八音队”的“行乐”表演形式进行了必要革新。根据笔者的调研,“安铺八音”在艺术审美表现方面主要做了两个方面的革新。

3.1采用了全新的仪仗表演形式

当地艺术家们取消了以前“八音队”游演时简陋的篷布盖顶,改由2位旗手手持印有“安铺八音”4个大字的锦绣横披走在队伍最前端,另一旗手高举“安铺八音曲艺团”的帅旗(团旗)紧随其后,另有2面青质黄阑、赤火焰间彩脚步的龙旗护卫在帅旗左右,随后伴有2至6盏宫灯点缀,其后又有2顶罗伞分列两旁作为护队,引领着“八音队”徐徐出场。男乐手统一穿锦缎唐装,女乐手着鲜艳靓丽的旗袍,唐装的立领、对襟和盘扣,以及旗袍的曼妙婉约,都体现出浓郁的中国民族风情。乐队分列两行,乐手们每人手持一件乐器,乐器则缀以彩绸、丝带、绒球等装饰,更添喜庆。持手铃者行于乐队最前方,带领小扣锣、小钹、木鱼、清磐、煞板、小鼓等打击乐手,首席担纲的二弦紧随其后,其余乐手按次序依次排列,在乐队最后另有2面龙旗、2顶罗伞殿后。这支浩浩荡荡、流金溢彩的仪仗队伍沿街缓缓而行,且行且奏,使人耳目一新,更添热闹吉祥、喜庆和谐的气氛,深得群众喜爱,遐迩共赞不已。

3.2增加了富于民俗特色的传统仪仗道具

富于民俗特色的传统仪仗道具,例如帅旗、锦绣横披、宫灯、龙旗、罗伞的加入,不但增强了“八音队”的人文气息以及审美旨趣,也契合百姓崇尚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风俗习惯。宫灯是中国彩灯中最富有特色的汉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长期为宫廷所用,又称宫廷花灯。民间崇尚悬挂雍容华贵、充满宫廷气派的宫灯,以寄托龙凤呈祥、福寿延年、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龙作为中国远古宗教的代表图腾,在民间具有极高威信和不可替代的文化意义。将龙的图案绘制于旗帜之上,彰显着一种特定的精神和信仰,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和归属感。《诗经》中就有“龙旗十乘”“龙旗阳阳”的描述,展示了在盛大祭祀活动中,绘有龙纹的旗帜迎风猎猎的神圣庄严场面。“安铺八音”所使用的传统青质黄阑、赤火焰间彩脚步的三角形龙旗,红底上绣有五爪金龙,鲜艳夺目,寓意深刻;罗伞又称“华盖”,在等级森严的中国古代,罗伞是帝王将相、达官贵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可在车辇上使用,也可在步行的仪仗队伍中使用。古时皇帝或高官出巡时乘座的轿子或车子都张着黄色伞盖,这种伞又称“凉伞”“万民伞”。明代万历年间《礼部物料执》中对天子使用的依仗罗伞(华盖)有详尽描述:“高盈丈,盖三尺,明黄缫丝”,伞面并绣以龙凤等图案。伞盖边缘垂下缕缕丝线,丝线上系有玛瑙、黄玉等宝物,显示“上承天道,下庇万民”之意。这样的伞使用在仪仗中,有一种壮观、威严和气势恢宏的感觉。正因为罗伞有象征荣华富贵的作用,岭南地区许多地方在传统的祭祀活动和民间婚俗礼仪中,还保留着打黄罗伞的习俗,以作避邪,同时也有增强仪式庄严性的寓意。

如今的“安铺八音”表演中,在帅旗、锦绣横披、宫灯、龙旗、罗伞的配合下,使“行乐”表演以一种“仪仗礼俗”的形式出现在观众面前,更贴近生活, 在艺术形式上也更加雅丽夺目,既流光溢彩又庄严肃穆;在内容表现上进一步彰显了“安铺八音”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使“安铺八音”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得以提升。“八音队”仪仗巡演中也蕴含了宗教“神圣性”“神秘性”的色彩,无论在视觉还是听觉方面,都给人以赏心悦目的审美冲击。

近年来,随着“安铺八音”在各大活动上的积极演出和频繁的亮相,向广大民众展现了其独树一帜的风采,扩大了其影响力,受到国家、省、市、海外等有关方面的瞩目,为“安铺八音”的推广起到了很大的宣传作用。前辈给我们留下这一份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从方法、技艺、巧思上都是巧夺天工,是安铺文化之瑰宝,是安铺人民的骄傲,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希望更多的人们认识、理解和喜爱“安铺八音”,使这一民族器乐奇葩延伸下去。

参 考 文 献

[1] 黄伟宗. 中国南海海洋文化[M]. 广东经济出版社,2013:7.

[2] 吴建华. 雷州半岛佛教述略[J].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24(1):35-39.

[3] 黄佐. 广东通志·风俗[M]. 北京:北京书局. 1983:26 .

[4] 谭志汗. 安铺八音史[Z]. 廉江,廉江市安铺镇八音曲艺团,2006.

[5] 广东文化网. 安铺八音[EB/OL].(2012-04-09)[2015-06-01]. http://www.gdwh.com.cn/mjzt/2012/ 04–09/article_1843.html.

The Research of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Zhanjiang Folk Instruments:“Anpu Eight Tones”

ZHAO Shao-ying

Abstract:“Anpu Eight tones” is a popular form of folk music in old town of Anpu in Lianjiang, Guangdong Province. It combines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ditional “Eight tones” instruments with Buddhist ritual Qing pan, bell, wooden fish, which forms a new musical instrument configuration mode with religious color. With the folk traditional ceremonial props, the performance form of “Eight tones” band are mainly played in the style of ceremonial custom, which reflects the loc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aesthetic purport.

Key words:“Anpu Eight tones”;feature; aesthetic; value

作者简介:赵少英,女,1970年生,副教授,主要从事音乐教学与研究。

基金项目:2015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校团合作’办学视域下地方文化艺术资源开发研究”(文科技函[2015]371号);湛江市哲学社会科学共建规划项目“‘安铺八音’研究”(2013G07)

收稿日期:2015-06-15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159(2016)02-0073-05

doi:10.3969/j.issn.1673-9159.2016.02.014

猜你喜欢
审美特色价值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小黑羊的价值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