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新型合音字”现象及其背后的文化因素

2016-03-09 16:33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网络

张 萍

(上海大学 文学院,上海 200444)



论网络“新型合音字”现象及其背后的文化因素

张萍

(上海大学 文学院,上海200444)

[摘要]目前社交网络上流行一批“新型合音字”,诸如“造(知道)”“票(朋友)”“表(这样)”“酱(这样)”等,它们具有一定的使用特点,其产生也有多方面因素,其中“台湾腔”的接触影响是首要因素,它们与传统合音字及反切注音法有很大相似性,但也有着明显差异,从中可以预测网络新型合音字用法难以得到固定,也属于一种网络流行语言文字现象。

[关键词]网络;新型合音字;台湾腔;社交心理;传统合音字;反切

近来,在新浪微博等社交网络上频频出现一些“合音字”,诸如“造(知道)”、“票(朋友)”等,因为“合音字”在汉语中本已有之,姑且称这些网络上新兴的为“新型合音字”。下面就其使用特点、产生因素以及汉字渊源作分析探讨。

1新型合音字的使用特点

这些新型合音字在网络社交平台广泛流行,以“造(知道)”、“票(朋友)”、“表(不要)”、“酱(这样)”为例。它们都以特定句式或固定词组的形式使用。

1.1 从“你家里人知道吗”到“你造吗”

1.1.1 “你家里人知道吗”

据《现代快报》,网络上流行起来的“你家里人知道吗”起源于豆瓣一位网友的话:“你在网上这么屌,你家里人知道吗?”后演化成了:“你照片上长这么好看,你家里人知道吗?”[1]之后广为流行起来。

其源头是对网络上比较张扬的表现进行抨击,意含“如果家里人知道,说不定会被气死”,所以这一句式多含有调侃、讽刺意味,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当下各种美化图片的技术兴起,喜欢在社交网络上贴出自己照片的,多将照片进行处理之后贴出,故“你照片上长这么好看,你家里人知道吗”也含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1.1.2 “你家里人造吗”

“你家里人知道吗”这一句式流行之后,其中“知道”一词被“造”取代,又兴起“你家里人造吗”。如(本文例句大多来自新浪微博):

(1)姑娘,你开车那么猛,你家里人造吗?

基于网络青年从众心理较强,随着“你家里人造吗”这一句式的普遍使用,其语用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较为明显的是既可用以表示负面意义,也可用来表达欣赏、赞美等正面情感。

(2)三星,你质量那么差,你家里人造吗?

(3)好想吃可乐鸡翅,睿哥你厨艺那么好,你家里人造吗?

(4)允儿,你这么可爱,你家里人造吗?

在众网民使用“你家里人造吗”时,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表露,或是控诉、愤怒,或是喜欢、赞美等等。

1.1.3 “你造吗”

随着“你家里人造吗”在网络上的广泛流行,“你造吗”也越来越多出现在网络上。

(5)荣老板,你的背影都那么帅,你造吗?

(6)亲爱的孙俪小姐,你造嘛,你已占据我的心两年了。除了你,我的心里就没有别的明星了,我唯一的女神,我喜欢你,你造吗?

与“你家里人造吗”相比,“你造吗”更多地是出现于类似告白性质的话语中,表达喜欢、倾慕之情,尤其是对一些明星偶像。两个句式相似,从句子表层来看,主语的转换是导致这一语用变化最主要的原因。第二人称“你”一下子拉近了说话者与谈论对象之间的心理距离,故“你造吗”更适于表达这样一种偶像崇拜式的倾诉。

正因为具有这种拉近心理距离的效果,“你造吗”也广泛用于知识普及性的话语中,用设问的形式来引起受众注意。新浪微博上很多加“V”(微博机构认证)公众账号在发布知识性、宣传性内容时,就常用“你造吗”句式来开头。如(冒号前为新浪微博账号):

(7)广州质监:选购燃气具的关键指标,你造吗?

(8)生活晨报:想台湾自由行,怎么办证,你造吗?

(9)杭州新闻现场:现在离婚也“限号”!你造吗?

(10)新浪浙江教育:你造吗?浙江26所大学可以用支付宝付学费。

以“你知道吗”开头,引起阅读者或听众注意下面所讲的内容,这是传统媒介上推广知识、宣传信息惯用的方式。如今,有了社交网络这一新媒介,面向80后、90后这些“网络人”,“你造吗”替代了“你知道吗”,不仅起到引起关注的效果,且与“你知道吗”相比较,更具一种网络流行语特有的轻松感,从而使得说教性得以弱化,因而接受度也更广,帖子的阅读量比较大。

基于网络上这一用法极为普遍,一些大众报纸、杂志上也开始沿用。如:

(11)关于润喉糖,这些常识你造吗?(《21世纪药店》2014-04-07)

(12)4G资费火并,给哪家点赞你造吗?(《信息与电脑》2014年第6期,第26页)

除了“你造吗”,“造”取代“知道”还在“不知道”中使用。

(13)百度不造为什么传不上,只好传360网盘了。

(14)想买个储存大点的三星,我爸让我买小米,不造到底啥好啊?

可知,“造”作为“知道”的合音字,主要用于疑问句或否定句,表现在与“吗”“不”连用,成固定句式“造吗”“不造”,而除了这两种情况外,单独使用“造”来取代“知道”使用的情况则极少。

1.2 “票(朋友)”等其他新型合音字

网络上兴起的新型合音字,除了“造(知道)”外,常见的还有“票(朋友)”“表(不要)”“酱(这样)”等。

1.2.1 “票(朋友)”

(15)刚才问男票,“保大人还是保小孩?”“保你。”……

(16)请找一个又会摄影又可以当模特的男票。

(17)哪有什么选择恐惧症,还不是因为穷!工资月月不够花,别说女票了,自己都快养不活了!

(18)(电影票周二半价)还在等什么,你不赶紧带女票去看电影?

“票”替代“朋友”主要用于“男朋友”“女朋友”,其他如单用“朋友”或“好朋友”等一般不用“票”。

1.2.2 “表(不要)”

将“不要”合音为“表”(作为“不要”的合音字,口语中发为阳平音),在网络上也颇为常见。

绘本主题是作者创作的出发点、观念、态度和情感倾向的集中反应,体现的是作品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意义。家长在讲读时,要引导和帮助儿童感知作品的主题,而不是将我们认为的主题直接传输给他们。我们应该将主题讨论分散到阅读的具体进程中,在阅读绘本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比如,欣赏别人的优点、学会分享、拥有自信和勇气、学会爱与被爱等。

(19)表骗我,我会真信的。

(20)没中面包机的表伤心啦,我们还有面面。

(21)我动作慢加强迫症,你们表嫌弃。

其实吴方言等方言中“勿要”或“不要”也是合音为一个音节的,且有一个方言字来记录这个音,这就是“覅”或“嫑”,当然这个字也正是“勿要”或“不要”二字的合成,意义等同。网络上没有使用方言中已有的合音字“覅”和“嫑”,而另用了一个新型合音字“表”,其原因大概是因为网络使用中有一个文字输入的问题,方言字“覅”“嫑”是生僻字,输入不方便,另外一些方言中并无“覅”“嫑”,所以“表”的使用就既解决了文字输入的问题,又不存在方言区差异。

1.2.3 “酱(这样)”

“酱紫”一词在网络上流行起来,并不是指颜色的一种,而是“这样子”的谐音。其中“酱”就是“这样”的合音字,而“紫”则是词尾“子”的音变谐音字。

(22)其实我也想自己拥有一个酱紫的音乐工作室,这是我人生追求的一部分。

(23)这个夏天你就酱紫过去了吗?

(24)一个电影至于批成酱紫嘛?好歹还带来那么多笑声。

“酱”作为“这样”的合音字主要是以“酱紫”的形式出现,一般不单用“酱”替代“这样”。而“表酱紫”作为“不要这样子”的谐音替代句式,在网络上使用度比较高。

(25)太不恰当了,但是却又太精辟了!不过,表酱紫说我们会计嘛!

(26)表酱紫,你这样夸我,我会不好意思的。

2新型合音字产生的因素

在网络时代,尤其是豆瓣、微博等社交网络上,年轻人成为主流。这些网络新型合音字的产生,有着多方面因素。

2.1 台湾腔的影响

当前社交网络上的主力军为80、90后的年轻人,这批年轻人所接受的文化影响是开放式的。尤其是网络视频给大陆年轻人接触港台文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些文艺资源给年轻人“耳濡目染”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其中台湾腔就是一大影响,而台湾腔应该说是新型合音字产生的第一因素。

2.1.1 综艺节目火热

台湾多档综艺节目在大陆热起来,如蔡康永和小S(徐熙娣)主持的《康熙来了》、陶晶莹主持的《大学生了没》、罗志祥主持的《娱乐百分百》等等。优酷网上就有一个“港台”综艺节目专类,其中台湾节目居多,这些综艺节目深受大陆年轻人喜欢。综艺节目有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口语性极强,这就“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台湾腔,并使其得以传播。

同时,港台明星来大陆活动也更为频繁,比如湖南卫视《天天向上》主持人之一欧弟即来自台湾,节目也是多次邀请台湾明星。再如2013年热播的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邀请了台湾明星林志颖与其子Kimi参加,Kimi在节目中称呼“爸爸”为“爸比”,一时间“爸比”一词在网络上被广为效仿。

2.1.2 影视剧火热

从琼瑶剧开始,台湾偶像剧早已影响了一代代大陆年轻人,而台湾演员到大陆发展,参演影视剧,在近十多年来更为普遍,其中台湾演员的配音也多带台湾腔。不仅如此,台湾腔甚至影响到“纯”大陆影视剧。

《爱情公寓》是一部近几年较为火热的青春情景喜剧,在今年开播的第四季第11集中,剧中人物唐悠悠是一个演员,她在一部“言情偶像剧”中有句告白台词:“欧皓辰,我喜欢你,我的脑和我的心,我全身上下的每一个器官,都在说着,我喜欢你。”这句台词中的“我喜欢你”,字幕也是如此,但两处配音却是“我宣你”,显然是把“喜欢”合音成了“宣”音。这正是“言情偶像剧”仿台湾腔的一个明显表现。

韩寒编剧导演的电影《后会无期》于2014年7月24日上映后,影片中的一些经典台词在微博上广泛流传,更有人将其转换成“台湾版”,出现了如下台词:

(27)莺莺,你造吗?为什么有兽我这么放肆?因为我宣你!真的好宣你!

这一段“模拟”台词中,共有三个新型合音字:“造(知道)”“兽(时候)”“宣(喜欢)”。与我们前面讨论的几个新型合音字使用的特点相似,“兽(时候)”“宣(喜欢)”也都是出现在常用的固定搭配中,即“有时候”“我喜欢你”合音成“有兽”“我宣你”,这样整个句子读起来就不会受字形的困扰,从而不影响意思表达。

所谓“台湾腔”,其实也是一种不完全标准的普通话,比如拖音、字音囫囵等,新型合音字的出现,正是台湾国语中将某个双音节词囫囵发成一个音节,听觉上就是快速连读,产生将第一个字的声母与第二个字的韵母相拼而成的一个合音字,这实际上是一个双音节词内部两个字的两个音节发音不清晰的结果。也有其他一些方言规律影响,比如台湾国语受方言影响,翘舌音发音并不规范,趋向平舌音,就体现在这些新型合音字中,像“造(知道)”便是如此。而“这样子”变成“酱紫”,也与台湾腔里词尾“子”常常发成上声调有关,“紫”很好地记录了台湾腔中这一特色——区别于普通话的轻声调。

2.2 汉语双音节节奏的影响

除了台湾影视剧明星口音的直接影响外,这些新型合音字在网络上兴起,其实也有着汉语音韵内在的规律,那就是汉语是以双音节韵律节奏为主的。

从上面各新型合音字的用法可以看出,这些新型合音字的使用环境大都符合双音节的节奏。“造”主要用在“你造吗”问句中,句末语气词“吗”在传情达意上有着重要作用,“造吗”构成一个新的双音节节奏;同样,在“不造”代替“不知道”的使用中,否定词“不”对表意也很重要,故“不造”构成新的双音节节奏。如此达到了双重效果,既符合汉语双音节节律,故而读起来颇为通顺,同时表意也得到突出。“男朋友”“女朋友”“这样子”“有时候”“喜欢你”分别变为“男票”“女票”“酱紫”“有兽”“宣你”,均是构成新的双音节单位。只有“表”替换“不要”可以单用,这与“不要”中“要”是零声母有关,“不要”在很多方言中即合音为“嫑”,网络上仅换了个字形简单的“表”。

2.3 网络社交心理因素影响

“台湾腔”的流行,包括主要吸收“台湾腔”而形成的新型合音字在网络上的流传,这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社交网络上网友们的心理特点。

社交网络上的年轻人情感表露更为直接,比如对某些现象有负面情绪,就会直接表露出来,“你家里人造吗”这一句式很好地适应了这一心理需求。而微博等社交网络上对明星等偶像的崇拜之情,甚至是好友之间的亲昵情感,都能直接表达,“你造吗”直接告白式的句式就很利于这一内心的表露。

像“表(不要)”“酱紫(这样子)”“宣你(喜欢你)”等使用,其声调中表现出来的“嗲”味,正使得年轻人喜欢用它们。正是这种嗲味,解构了言语的严肃性,从而变得更为轻松、自在、亲昵。这或许也是一些年轻人热衷或依恋社交网络的一个原因,因为在这里可以没有压力地自由表达自我的真实情感。

3新型合音字与传统合音字及反切注音法之比较

网络上兴起的这些新型合音字,今后将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呢?会像很多网络流行语一样,仅仅流行一时,时过境迁不再为人所知?还是会持续使用,并有可能被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收入,得以确立“正统”身份呢?将新型合音字与汉语中传统的合音字以及历史上给汉字注音的“反切”法加以比较,或许能有更好的认识。

3.1 传统合音字与新型合音字比较

除了我们上文提及的方言中有一些合音字,如“勿要”“不要”的合音字“覅”“嫑”,北京话中常用的“甭(不用)”等外,古汉语中还有一批合音字,如“叵(不可)”“诸(之于、之乎)”“盍(何不)”等。这些字作为单音节词使用,能同时兼具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叵”兼具否定副词“不”和能愿动词“可”两词功能,“诸”兼具代词“之”和介词“于”或语气词“乎”两词功能,“盍”兼具疑问代词“何”和否定副词“不”两词功能,故又可称为“兼词”。

3.1.1 传统合音字用字

从用字角度来看,“覅”“嫑”“甭”等既是合音字,也是合形字;而“叵”的字形则是“反可”,即“可”字形反过来而成,用该字形表示“可”的反义;“诸”“盍”则是借字,“借字”就是“根据合音词的读音,借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作为这个合音词的书写符号,用得多了,约定俗成,最终便固定了下来”[2]。《说文解字·言部》:“诸,辩也。从言者声。”[3]46可见“诸”字本义是“辩论”,一人自然无法辩,众人一起谈话辩论,“诸如此类”“诸多”等词中“诸”表“多,众多”义当是由其本义引申而来。故其字形与“之于”“之乎”并无关联。《说文解字·血部》:“盇,覆也。从血大。”[3]100“盇”即“盍”字(同一字,仅隶定时字形有异),所从“大”其实就是覆盖在器皿上的盖子。可见,“何不”与“盍”的本义也无关联。“诸”“盍”作为“之于”或“之乎”和“何不”的合音字,仅仅是借用了一个同音字而已,字义上并不相关。但是这一借用出现得多了,渐渐为人们所认同,合音字便作为其一个用法得以固定下来。“之于”“之乎”“何不”在古汉语中使用多,是因为这些双音节组合前一个字“之”“何”等都是单元音韵母,两字连读时很容易直接过渡至第二字,而第二字之后有个韵律停顿,使得收尾的韵母得以凸显,这就造成了“合音”现象的频繁,也就造成了合音借字的高频使用,甚至超越了该借字本身的字义和用法,如“之于”“之乎”和“何不”就成了“诸”和“盍”主要的用法。

3.1.2 新型合音字用字

与“诸”“盍”相似,网络新型合音字也是一种借字表音,如“造(知道)”“票(朋友)”等,只是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记录某个双音节词的合音音节(两字音节快速连读而成),字形与意义上没有相关性。那么这种合音字用法有无可能成为这些借字的一个固定用法呢?

如上分析,“诸”“盍”作为合音字的用法之所以能够固定下来,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它具有高频使用率。从第一部分对网络新型合音字用法的分析可见,它们的使用是很受限的。首先,它们主要出现在社交网络上,其语言处于非规范的自然状态,进入传统媒介(如公开出版的著作、期刊、报纸)的用法极为受限;其次,它们大都使用于某一固定句式或某些固定组合,而不能单独自由使用;再次,这些字的固有用法过于强大,合音字用法很难赶超,成为与之并列的一个固有用法,“造”“票”等字在本义用法上不仅可以独立使用,而且它们作为词根,组词能力也很强,即使是作为合音字能够独立使用的“表(不要)”,其本义用法也是极为常见,这就会影响到它作为合音字来代替“不要”的用法发展,两者并用,产生歧义问题的可能性较大。由此,推测这些新型合音字一般不会成为固定用法而进入规范字典。

3.2 反切注音法与新型合音字

新型合音字很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借字来记录双音节词内部两个音节合成的新音节,这个音节基本是由前一字的声母与后一字的韵母相组合而成。这就让我们想到汉字注音史上的一种注音方法,那就是反切。

3.2.1 新型合音字与反切注音法的相似处

反切注音法就是用两个汉字给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被注音的字称为“被切字”,用来注音的两个汉字,前一个叫“反切上字”,后一个叫“反切下字”,其注音规则就是“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这就构成了被切字的字音。如:东,德红切。“东”的音就是用“德红”二字来注音的。反切约产生于东汉末,直至民国使用注音字母前,一直是汉字注音的主流方法。古人使用反切时“急读二字成一音”,这与我们讨论的网络新型合音字的产生极为相似。

“‘合音词’所对应的两个字,是与‘合音词’等义的双音节词,在意义上有密切联系。而注音的两个字相切,只是为了注音”[4],这里的“合音词”就是我们上文提及的诸如“叵”等传统合音字,而我们所讨论的网络新型合音字,则与反切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都是限于“音”上的联系。

3.2.2 新型合音字与反切注音法的差异

新型合音字与反切注音法两者又有差别,反切其实是将一个字的声母和韵母分别用一个字来表示,“反切是对一个音节的声母和韵母有意识地分析,并且对充当反切上下字的条件有比较科学的约定,能够表示一切音节的读音,不是率意为之”[5],而网络新型合音字,则是将一个双音节词的两个音节声母和韵母拆分并重新组合成为一个新的音节,在用字上不具有科学约定性,可以说是网民们“率意为之”。比如“知道”合音字用“造”,而不是“躁”或“皂”等其他同音字,并无特别理由,仅仅是出于打字的方便,“造”相对于其他同音字,当更为常用。这一特点也是网络合音字难以获得固定用法身份的原因之一。

当然,通过了解反切这种汉字史上最早的科学注音法,也能更加明白网络合音字的兴起与汉字音节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也就是汉字音节由声母与韵母两部分组成,两者可以拆分和重组。

通过与传统合音字以及反切注音法的比较,可知网络新型合音字的用法很难得到固定,但基于上文所述的几个因素会在一定时期内的存在,可以预知这一网络语言文字现象还将继续流行,直到更新的流行语兴起,将其淹没。

[参考文献]

[1]你家里人知道吗[N].现代快报,2013-12-10(A31).

[2]李春玲.试论兼词与合音词[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105-108.

[3]许慎.说文解字[M]. 徐铉,校定.北京:中华书局,2013.

[4]张玉来,于叔华.论“合音词”的几个问题[J].烟台师院学报,1985(1):36-38.

[5]谢纪锋.反切[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26.

[责任编辑张亚君]

收稿日期:2016-02-28

作者简介:张萍(1985- ),女,江苏溧阳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教学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630(2016)03-0054-05

猜你喜欢
网络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抚州市广播电视台非编制作系统网络探究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历史文化类旅游产品网络营销探讨—以故宫为例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探析
刍议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