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后勤管理

2016-03-09 06:57杨俊
人力资源管理 2016年3期
关键词:高校后勤互联网服务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是不可抵达的时代潮流,高校后勤服务存在诸多与互联网发展相违背的制度与机制,在观念、人才、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与互联网+服务有巨大差距,要加大投资力度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转变观念。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要内培外引,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服务。

关键词:互联网+ 高校后勤 服务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正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2015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模式正在改变传统行业,与公共服务体系的深度融合指日可待。作为高等教育服务管理重要保障的后勤,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应用平台等,把后勤服务的精细化、标准化与信息化、智能化、便利化、民主化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教育后勤中的功能,实现传统后勤向现代后勤的转型,为“双一流建设”服务是新常态下的新要求。

一、“互联网+”对高校后勤管理的意义

1.顺应服务主体的需求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6年1月22日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占比提升至90.1%,无线网络覆盖明显提升,网民Wi-Fi使用率达到91.8%。相较2014年底提升2.4个百分点。现如今,半数中国人已经接入互联网,网民规模增速提升,同时网民个人上网设备进一步向手机端集中。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底,我国手机用户数达13.06亿户,手机用户普及率达95.5部/百人,比上年提高1部/百人。与此同时,4G用户飞速增长。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4G手机用户新增约2.89亿户,总数达3.86亿户,在手机用户中的渗透率达到29.6%。在高校师生员工几乎每个人都拥有一部手机。(http:// www.cdstm.cn/viewnews-263058.html)

2.更新了高校传统后勤管理理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广大师生日常学习、生活习惯也潜移默化地发生了改变。传统后勤的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今广大师生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互联网+”对传统高校后勤管理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促进管理服务人员的思维方式的改变,用互联网思维方式武装头脑。互联网思维是指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精神、价值、技术、方法、规则、机会来指导、处理、创新生活和工作的思维方式。其具体体现为去中心化。这是目前互联网行业变化的最大特点,也是让很多传统业者,乃至老一辈互联网行业人士无所适从的特点。从传统媒体时代开始,信息的流传是有关键节点的,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信息的关键节点很明确,控制也很方便。监管部门一声令下,不愿意让人看见的信息就消失了,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是麦克风,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愿意,现有的技术条件都能让不同的主体民主参与各项管理工作。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是一个封闭与半封闭的系统,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开放系统,唯一的中心消失,变成了多中心。互联网时代服务快速精准。互联网的碎片化信息传播基本压制住了传统媒体的传播路径,面临新传播节点对于时效和容量的限制,信息的快速更新迭代就成了唯一的解决办法。这一点从社区和微博兴起我们就看得很清楚。各种骤然兴起、影响深远的互联网大事件,基本都遵循着一日几次更新播报变化的规律,将其中所有事态发展清晰展现,持续抓住用户注意力,任何在场有微博的人都可以担负起这个任务,简单的文字加图片就可以将用户注意力牢牢抓住。信息传播渠道的变化,引发了用户需求的变化,也导致了信息提供者的被动应变。互联网时代的服务按需求服务更精准。

3.民主监督高校后勤的服务质量

在“互联网+”视野下,高校后勤管理部门要积极提升服务质量,构建以广大师生“满意度”为“参考系”的后勤评价体系。一方面,要高度重视服务产品的质量。互联网时代,广大师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丰富多样,他们可以简单地通过互联网查询所用产品的品质、效用以及用户评价状况。也就是说,任何劣质产品都无法逃脱他们的“火眼金星”。因此,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必须尽全力为广大师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产品。另一方面,要努力打造“3A”服务。就是通过云后勤管理平台,为全校师生及其家属提供全天候、全空间、全事务性的3A 服务,即 Any-time(无时不在)、Anywhere(无处不在)、Anything(无事不在)。“3A”服务不仅是服务效率、服务质量的提高,更是服务境界的提升,让广大师生全方位享受贴心、周到、便捷的服务。

二、互联网+时代的高校后勤管理存在的问题

1.后勤管理与服务观念落后

高校的主要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后勤管理与服务发挥了基础性作用。时代发展了,科技进步了,服务的对象变化了,后勤服务也要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大多数高校的后勤管理与服务人员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时代,在运用互联网+创新管理与服务方面观念滞后,把互联网简单当作发号施令的平台,仅限于发通知、转新闻。另外,很多高校领导和管理人员对后勤工作不重视,认为后勤工作只要不出问题就可以了,学校人力物力基本都投入到教学一线,忽视后勤建设,更不要说后勤的信息化建设了。这就要求高校领导和管理人员必须转变观念,树立后勤管理人员信息化、网络化建设观念,充分认识到换联网+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2.人才短缺

从当前高校后勤管理与服务工作来看,管理与服务人员的配置结构不合理,后勤工作人员大多数都是后勤职工或者一些分流职工。呈现学历低、技术水平低、创新服务能力低、管理水平低等现象,大多数人缺乏娴熟的业务素养,综合素质偏低,对后勤管理的经验不足,年龄结构老化,缺乏生机与活力,并且知识面比较狭隘,很难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需要。后勤部门的人才引进困难,由于学校重心偏离后勤或者忽视后勤,一般都不会安排新的编制给后勤部门,把后勤当作解决家属、临时工的地方。

3.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高校的各项软硬件设施建设基本能满足教学需要,但与发达国家的高校相比仍显落后,尤其缺乏信息共享平台,无法跟上信息化建设的步伐。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作,业务点多、服务范围广、数据采集点较分散,与学校各管理部门关联度高,这些均加大了学校后勤信息化建设难度。另外,高校各部门信息存在碎片化,部门分割严重,效率低下。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后勤服务创新路径

1.加大投资力度,支持“微后勤”发展

传统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受信息闭塞、信息传播速度慢、资源整合能力差等因素制约,难以切实满足服务对象的多元化需求。“微后勤”为化解这些难题提供了难得契机。“微后勤”是以微信为主要载体的服务平台,注重增加用户黏性,增强服务过程的趣味性,体现了高校后勤管理的服务创新。广大师生通过扫一扫二维码,随时随地享受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信息传输方式。高校后勤管理部门要调整相应的制度。任何规章制度都不是“死教条”,一切以时间、条件、地点为转移。时代背景的变迁客观上要求高校后勤管理部门作出相应的改革,制定与“互联网+”相匹配的制度,从政策层面鼓励与支持“微后勤”的发展。其次,高校后勤管理部门要成立技术开发部门,招纳一些具有互联网专业背景的贤才,组建强大的技术研发团队,专门从事“微后勤”板块建设、维护、升级,完善PC端综合服务平台,丰富“微后勤”的服务功能。最后,高校后勤管理部门要给予“微后勤”发展充足的资金支持。高校后勤作为非营利性机构,几乎不产生任何利润。相关部门要设身处地关注、关心高校后勤的发展现状,在能够给广大师生带来巨大福祉的“微后勤”项目上加大资金投入。

2.构建“微后勤”平台

“微后勤”平台集宣传、展示与服务于一体,是实时了解后勤的动态窗口。后勤管理部门要格外重视公众微信平台的功能建设,除最基本的发文通知外,还要增加失物招领、建议投诉、议校平台、物品报修、教务应用、在线投票、快递收发等多重功能。每项具体功能还可以进一步个性化精细设置。比如物品报修板块,广大师生可以通过手机上传需要报修物品的图片,预约维修时间,查找修理师傅的相关信息,及时有效地与师傅进行沟通。此外,在维修服务结束后,广大师生可以对维修师傅的服务进行“点赞”与评分。当然,“微后勤”平台服务的范围不应仅局限于校内,还要扩展至校外。广大师生还可以通过“微后勤”平台进行购买车票、电影选座、公交查询、勤工俭学等。“微后勤”平台不仅是为广大师生服务的平台,而且还是广大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可以建立“微社区”,将微信公众号的一对多互动扩展至多对多互动。一方面增加与广大师生的互动沟通,另一方面集中解答广大师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

3.内培外引结合提高后勤管理人员职业素养

任何技术创新和应用,人是第一要素。各个高校的后勤部门都是编制紧缩和严格控制的部门,这就要求后勤部门在选人用人方面要有所创新,要根据互联网时代的新要求、新思路制定相关措施。首先,招聘时选择相关专业的人员,要有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尤其是软件管理方面的人才要重点引进。其次,要定期安排员工进行职业培训,监督和管理员工的学习,从而建立一个优秀的工作团队,有利于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员工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主动学习,提高个人职业素养,努力工作,提高责任心,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第三,共享教学单位的高素质人才。无论什么性质的高校,教师队伍里都有相关的熟悉互联网技术人才,学校要建立人才共享机制,充分调动技术人才有偿或低尝服务后勤部门,共建数字化校园。

参考文献

[1]张鹏飞.“互联网+”视域下的高校后勤管理[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1)

[2]姚志刚.“互联网+”时代高校后勤管理转型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10)

作者简介

杨俊,1969—,女,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总务处会计师,主要从事后勤财务管理。

猜你喜欢
高校后勤互联网服务
高校后勤财会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会召开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两则跟服务有关的故事
后勤财务管理成本控制实施的必要性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
服务与咨询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转变的一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