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阳益气法治疗恶性胸腔积液

2016-03-10 05:41苗英丽
光明中医 2016年3期
关键词:温阳化痰饮水液

苗英丽



温阳益气法治疗恶性胸腔积液

苗英丽

目的控制恶性胸腔积液迅速生长。方法临床上我们采用中医温阳益气治疗原则,给予自拟方温阳化饮汤加味口服,进行干预治疗。结果能有效遏制胸腔积液进一步生成,并促进少量胸腔积液吸收。结论温阳益气法治疗恶性胸腔积液,能有效缓解病人的痛苦,有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延续生命。

胸腔积液;恶性胸腔积液;温阳益气;温阳化饮汤

任何原因导致胸膜腔内出现过多的液体,称为胸腔积液。其形成常见病因:①感染性疾病,包括各类肺感染、肺结核。②循环系统疾患,如充血性心力衰竭。③肿瘤,多为恶性肿瘤(包括肺内原发或转移浸润)。④低蛋白血症、肝硬化、肾病综合征。⑤肺梗死、血管瘤破裂等[1]。其中,大多数胸腔积液在明确病因后,经过对症治疗,即可痊愈。在临床治疗中,最为棘手的是恶性胸腔积液。恶性胸腔积液多为恶性肿瘤所致,是晚期恶性肿瘤常见并发症之一,多失去手术机会。由于胸液生长迅速且不易控制,患者常因大量积液压迫心、肺、纵膈,引起呼吸、循环功能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生存和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目前西医治疗多采用胸腔穿刺引流、抽液,并行全身或局部化疗、局部注药。因此类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群,在出现胸腔积液时,多伴有消瘦、乏力等机体衰弱症状,故基本放弃放疗、化疗,但反复抽液可使蛋白大量丢失,且不能有效遏制胸水生长速度,故单纯西医治疗效果不理想。临床中对于大量胸腔积液患者,我们在间断放液的同时予中药参与治疗,能有效控制胸水进一步生成,一定程度缓解了病人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有助于延续生命。

中医认为胸腔积液属于“痰饮”之“悬饮”范畴。教科书中,虽然对悬饮进行了辨证分型,但多见于饮停胸胁证,我们临床治疗对象也属于此型。悬饮治疗用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均有记载,如《伤寒论选读》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提出“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十枣汤主之”[2];《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也提到“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3]。方中芫花、甘遂、大戟都是泻水峻药,三药合用,药力更猛,虽有枣汤调服,顾护胃气,但也只适合于体壮证实者,并不适用于年老体衰患者。在临床工作中,笔者观察到患病人群多为气虚阳虚之体,故采用温阳扶正,补气健脾之温阳化饮汤治疗恶性胸腔积液,取得了满意疗效。

1 温阳化饮汤组成及渊源

药物组成:人参、黄芪、茯苓、白术、桂枝。该方是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去甘草,加黄芪、桂枝而成。四君子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一剂重要的补益之方,四君子汤中有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四味,它也是由《伤寒论》中的“理中丸”演变而来,是以性质平和的茯苓易去其中燥烈的干姜而成,其组方功能也由祛除大寒变成温补中气,不温不燥,补力适中。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甘草有抗肿瘤的作用,但因其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可加重水钠潴留,形成水肿,不利于水液吸收、祛除,故方中去甘草[4]。因恶性胸腔积液的患者体质均很差,所以加大补益力度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及抗病能力,从而有利于胸水的祛除和吸收,故加入黄芪、桂枝。鉴于患者不同的伴随症状,临床中需要随证加减如下。咳逆气促不能平卧,加葶苈子、桑白皮;咳嗽、痰多,加桔梗、陈皮、半夏;胸部满闷,加薤白、枳壳、杏仁;胸胁疼痛,加赤芍、当归。

2 典型病例

患者,张某某,男性,82岁,主因“慢性咳嗽2年,气喘1年,加重伴声音嘶哑3月”入院治疗。症状:胸憋、气喘,不能平卧,咳嗽,痰多,白粘不利,声音嘶哑,饮水返呛,乏力,纳差。体征:形体消瘦,左侧胸廓饱满,触诊语颤消失,叩诊呈实音,听诊呼吸音消失。舌质红,苔白腻,脉沉细。患者1年前确诊为“肺癌”,曾行放疗。此次入院行胸片检查:左肺上叶占位伴左侧大量胸腔积液。胸腔B超示:左侧胸腔大量积液,深度约11 cm。

因患者出现大量胸腔积液,行胸腔B超定位后,给予胸腔闭式引流,首次放液1000 ml,每周2次,共放液4次,引出液量逐次减少。在首次引流后即予中药口服,处方如下。人参9 g,黄芪18 g,茯苓24 g,白术15 g,桂枝12 g,桔梗12 g,枳壳12 g,天花粉30 g,冬瓜子30 g,杏仁15 g,诃子15 g,蝉蜕12 g,砂仁6 g,赤芍15 g。口服10剂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胸憋、气喘减轻,精神、饮食好转,体重增加。复查胸腔B超示:左侧少量胸腔积液,深度约3 cm。继续口服中药15剂后,再次复查胸腔B超示:胸水深度约2 cm。中药治疗调理2月后,复查胸腔B超示:胸水深度约1.3 cm,可见中药参与治疗后,胸水未再生成。

3 结论与讨论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中“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3]。是由于肺气不足,外邪乘虚侵袭,肺失通调,胸络郁滞,气不布津,以致饮停胸胁,出现咳唾胸胁引痛,或是胸胁饱满为主症的病证。其病机:由于肺、脾、肾三脏阳气不足,气化功能失常,三焦气化不利,水液运化功能失常,凝聚停滞于体内所致。《内径选读· 经脉别论》篇论述了水液代谢过程,“饮入于胃,游益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5],说明水液的运行代谢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其病位在肺、脾、肾,且与三焦有关,三焦主持全身的气化,是水液运行的通路,气化则水行,若三焦气化失司,阳虚水液不运,必致停积成饮。从三焦分布与所属脏腑的关系而言,肺居上焦,有通调水道的作用;脾主中焦,有运行水液的功能;肾处下焦,有蒸化水液的职责。三脏共同完成水液吸收、运行、排泄的整个过程。因此,水液的运行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如果三脏功能失调,会导致水液停积为饮,三脏之中,脾运失司,首当其要,因脾阳一虚,上不能输精以养肺,水谷不从正化,反为饮干肺,下不能助肾以制水,水寒之气反伤肾阳,必致水液内停,形成痰饮。故痰饮病理属性总属阳虚阴盛。由于饮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遇寒则聚,得温则行,故治疗当以温化为原则,以温药和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提出治疗痰饮病总的原则“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3]。治疗时首选温性药物,以振奋阳气,恢复肺、脾、肾的气化功能。阳能运化,饮亦自除。我们采用温阳益气法治疗恶性胸腔积液,虽然不能挽救患者生命,但能缓解症状,减轻病人痛苦。

温阳化饮汤中,人参、黄芪、茯苓、白术、桂枝作为治疗胸腔积液的基本用药,在治疗疾病过程中贯穿始终,只要患者无明显燥热伤津现象,即需要加大人参、黄芪、桂枝剂量。其中人参归肺、脾两经,大补元气,补脾益肺;黄芪归脾、肺两经,补气升阳,利水退肿,为补气要药,与人参同用,能增强补气功效;云苓归脾、肾两经,健脾利水渗湿,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气,与白术同用,健脾利湿之功益彰;白术归脾经,补气健脾,燥湿利水,为治痰饮之良药,补气健脾要药;桂枝温经通阳,与云苓、白术配伍,以温运脾阳,化湿利水[6]。中医理论认为,气具有推动作用,气行则水行,运用大量补气药物能促进水液运行,加上桂枝温化作用,水湿自然去除。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人参、黄芪、云苓、白术均俱有增强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作用,通过获取免疫保护效应,达到抗肿瘤目的[4]。

经过大量的临床观察,温阳化饮汤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过程中,只要能在准确的辨证后进行用药,多数患者均可取得很好的疗效,并运用中医药学有力的证实了“气”在人的生命中的重要意义及对人体抵抗力的引领作用。

[1]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17.

[2]王庆国.伤寒论选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03.

[3]范永升,姜德友.金匮要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58,147,151.

[4]沈映君.中药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821-822,799,813,383,816.

[5]王庆其.内经选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64.

[6]钟赣生.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366,371,193,372,61.

山西省太原市中医医院肺病科(太原 030009)

10.3969/j.issn.1003-8914.2016.03.053

1003-8914(2016)-03-0406-02

(本文校对:乔曦2015-04-13)

猜你喜欢
温阳化痰饮水液
温阳化浊通络方治疗系统性硬化病的研究进展
温阳化浊方对阿霉素肾病大鼠保护作用及TRPC6表达的影响
背后七颠百病消
脾胃病从痰饮论治探源及经验
含附子-半夏温阳化痰汤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的毒性研究*
两对穴让人体“下水道”畅通无阻
《千金方》与《外台秘要方》痰饮病方药探析
基于气化论浅述水气病辨治
浅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