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重症感染性疾病并发肝功能损害的回顾性研究

2016-03-10 06:40黄文红刘光华林晟
肝脏 2016年10期
关键词:病毒感染感染性支原体

黄文红 刘光华 林晟



·临床与基础研究·

小儿重症感染性疾病并发肝功能损害的回顾性研究

黄文红 刘光华 林晟

目的 回顾性分析小儿重症感染性疾病并发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 将我院在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30例小儿重症感染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行肝功能检查,对本组患儿的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测结果、治疗及转归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0例患儿中,有111例发生肝功能损害,肝功能损害发生率为85.38%。肝功能损害患儿的男女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岁患儿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显著低于其他年龄段患儿(P<0.05)。肝功能损害患儿中,重症呼吸道感染占比例最高,为52.25%,其次为重症消化道感染(26.1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6.22%)。肝功能损害患儿中89.19%均为病毒感染,显著高于细菌感染(6.31%)、支原体感染(3.60%)及弓形虫感染(0.90%)(P均<0.05)。结论 小儿重症感染性疾病常引起肝功能损害,临床在治疗重症感染患儿时要注意避免使用会对肝脏造成损害的药物,以免加重肝功能损害而影响患儿的预后效果。

肝功能损害;重症感染性疾病;病毒;小儿

小儿的肝脏结缔组织尚未发育完善,所以肝脏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较高,更易受毒素等有害因素的影响而出现肝细胞肿胀、变性、坏死,引起肝功能损害[1]。为了解小儿重症感染性疾病与肝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本研究对130例重症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30例小儿重症感染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的原发病均符合《儿科学》[2]的重症感染诊断标准。所有患儿既往均无肝炎病史,并在足量使用抗生素3 d后,病情仍无好转或加重。排除传染性病毒性肝炎者,母乳性黄疸者,骨骼肌或心肌疾病引起的转氨酶升高者。其中男性71例,女性59例,年龄<6个月14例,6~12个月29例,1~3岁44例,>3岁43例。所有患儿均有完整的病历资料,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症状及体征等。

二、方法

(一)检验方法 ①在患儿入院时采集6 mL静脉血,取2 mL血液标本,使用全自动细菌培养仪做细菌培养,若为阳性标本,则送入全自动细菌鉴定仪中进行菌种鉴定。其余4 mL静脉血以EDTA抗凝管保存,置于-20 ℃的环境中待检。②取另外2 mL血液标本,应用ELISA法做丙型肝炎抗体、乙型肝炎二对半检测,并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肝功能分析。③取2 mL血液标本,离心后取上层清液,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分别检测巨细胞病毒抗体、EB病毒抗体、EV71型病毒抗体、单纯疱疹病毒抗体、肺炎支原体抗体。④入院时采集2 mL尿液,置于-20 ℃的环境中保存,将尿液标本离心10 min(12 000 r/min),去除上层清液,在沉淀中加入DNA提取液混合均匀,在100 ℃环境中处理10 min,离心5 min,留取上层清液做PCR扩增,用以提取巨细胞病毒DNA。⑤采集粪便5~8 g,使用无菌采便管,放置在-20 ℃的环境中保存,取100 μL液态粪便样本,加入氯仿和Trizol试剂,震荡后静置3 min,离心2 min,取上层清液以灭菌离心管保存,再加入10 μL二氧化硅提取液混合均匀,离心1 min,去除液体,加入焦碳酸二乙酯震荡均匀,离心1 min,风干15 min,加入DEPC H2O,得到白色悬浊液,提取出柯萨奇A16病毒、轮状病毒抗体。

(二)诊断标准 肝功能损害诊断标准:血清肝功能检查指标中,ALT>40 U/L,或AST>40 U/L,或TBil>20.5 μmol/L,或DBil>6.8 μmol/L。

(三)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用SPSS 20.0软件,计数资料比较进行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肝功能损害

130例患儿中,有111例发生肝功能损害,肝功能损害发生率为85.38%。111例肝功能损害患儿中,男60例(54.05%),女51例(45.95%),男女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损害患儿的年龄分布,<6个月、6~12个月、1~3岁患儿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分别为92.86%、89.66%、90.9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岁患儿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相对较低,为74.42%,显著低于其他年龄段患儿(χ2,P<0.05)。

二、肝功能损害原发病类型

111例肝功能损害患儿中,重症呼吸道感染患儿占比最高,为52.25%,其次为重症消化道感染,占26.13%,再次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6.22%),其他原发感染性疾病类型还有手足口病(3.60%)、弓形虫感染(1.80%)。

三、病原菌类型

在病原菌类型方面,111例患儿中有89.19%都为病毒感染,显著高于细菌感染(6.31%)、支原体感染(3.60%)及弓形虫感染(0.90%)(P<0.05)。病毒感染类型包括巨细胞病毒50例(50.51%),EB病毒30例(30.30%),单纯疱疹病毒9例(9.09%),其他病毒10例(10.10%)。

四、临床表现

111例肝功能损害患儿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纳差20例(18.02%),腹泻63例(56.76%),恶心呕吐27例(24.32%),腹胀腹痛9例(8.11%),肝肿大3例(2.70%),脾肿大1例(0.90%),且均无巩膜、皮肤黄染。

五、预后情况

所有患儿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应用复方甘草酸苷单铵注射液、贝科能、还原型谷胱甘肽、联苯酸酯片等进行保肝降酶治疗。治疗后,98例患儿的肝功能复常,半年后复查显示所有患儿的肝功能均无异常。

讨 论

感染性疾病是儿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小儿肝功能损害的常见病因。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性器官和解毒器官,肝脏中的血流量及储血量,其含氧量、对氧的需求量均较大,故对各类毒素、病原体更为敏感,一旦受到毒素、病原体侵袭,就容易出现肝大,造成肝功能受损[3]。人体肝脏本身具有两套供血系统,所以肝细胞的代偿再生能力较强,而小儿时期机体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故肝细胞在接触到病原体以后极易发生免疫耐受而造成肝功能损害[4]。

感染性疾病多由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毒素直接作用于肝脏细胞或者通过诱导释放TNF(肿瘤坏死因子)、IL(白介素)等炎性因子而破坏毛细胆管的摄取、排泌功能而造成肝功能损害[5]。另一方面,小儿肝功能损伤的发生,还可能与肝细胞缺血,诱发抑制肝细胞功能的缓激肽产生及过氧化物的过量生成有关[6]。在本次研究中,130例重症感染性疾病患儿中有111例被检出存在肝功能损害,占85.38%。这一结果高于相关文献报道的小儿感染性疾病并发肝功能损伤比例(25.9%),这主要与本组患儿均为重症患儿有关。研究结果还显示发生肝功能损害的患儿,男女占比无明显差异,但在年龄分布方面,>3岁患儿的肝功能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3岁以下患儿(P<0.05)。这说明年龄越小的患儿,感染性疾病越容易引起肝功能损伤,这主要是因为年龄越小的儿童,肝脏发育越不完善,肝细胞对病原体的抵御能力越低,更容易发生肝功能损害。在疾病分布方面,肝功能损害患儿以呼吸道感染者居多(39.64%),其次为消化道感染(26.13%),再次为巨细胞病毒感染(16.22%),其他原发感染性疾病类型还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9.01%)、手足口病(3.60%)、EB病毒感染(3.60%)等。这一结果与罗磊等[7]的文献报道结果相符。之所以容易引起肺功能感染,是因为小儿呼吸道感染以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最多见,病毒性肺炎会导致机体缺氧,从而生成氧自由基、化学毒素、代谢产物等,进而对肝细胞造成损害。

在感染病原菌分布方面,有文献报道寄生虫、支原体、细菌、病毒等感染均可造成肝功能损害[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111例患儿中有89.19%都为病毒感染,显著高于细菌感染(6.31%)、支原体感染(3.60%)及弓形虫感染(0.90%)(P均<0.05)。可见病毒感染是小儿肝功能损害最常见的一种病因,与国内多篇文献报道结果相符。进一步鉴定病毒类型发现,病毒感染患儿中有50.51%都为巨细胞病毒,30.30%为EB病毒,其他病毒占比相对较少。这表明巨细胞病毒是小儿最常见的一种病毒感染类型,巨细胞病毒和EB病毒均是引起小儿肝功能损害的常见病毒,临床应对此引起高度重视。

感染性疾病引起的肝功能损害一般病情较轻,大部分患儿仅有原发病相关临床表现,一些患儿甚至可能无任何症状,仅在肝功能检查时有转氨酶异常表现[9]。本次研究中,出现肝功能损害的患儿中,18.02%有纳差表现,56.76%有腹泻症状,24.32%有恶心呕吐症状,2.70%有肝肿大症状,且均无巩膜、皮肤黄染。这一结果与多数文献报道结果相符[10]。由于小儿感染性疾病引起的肝功能损害较轻,所有患儿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并进行保肝降酶治疗后,肝功能均恢复正常。

综上所述,小儿重症感染性疾病常常会引起肝功能损害,临床在治疗重症感染患儿时要注意避免使用会对肝脏造成损害的药物,以免加重肝功能损害而影响患儿的预后效果。

[1] 陈勇,吴华平.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与治疗.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1863-1865.

[2] 张勇,马战英.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与肠道外损害的临床分析.广东医学,2011,32:766-768.

[3] 栾斌.儿科学(第二版). 2007年.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337.

[4] 王立娟,管小琴,刘琳,等. 小儿遗传代谢性肝病的临床病理分析.临床儿科杂志,2010,28:565-567.

[5] 高运金,陈圣玺.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肝功能和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实用临床医学,2014,15:80-82.

[6] 田洁.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分析.中国医药科学,2012,2:184.

[7] 罗磊,孙利伟,李丽红,等.575例儿童肝功能损害病因及临床特点研究.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4,21:706-709.

[8] 黄梦,章国忠,张艳丽,等.还原型谷胱甘肽钠针治疗小儿急性感染性疾病致肝功能损害的疗效分析.中国现代医生,2011,49:53-54.

[9] 向金峰,王刚,夏天,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儿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肝功能变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3861-3863.

[10] 刘清泽.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检验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82-182.

(本文编辑:易玲)

350001 福州 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儿科

2015-12-29)

猜你喜欢
病毒感染感染性支原体
伤寒杆菌致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合并腹腔脓肿1例
预防诺如病毒感染
《思考心电图之177》
藏羊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与治疗
猪细小病毒感染的防治
猪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与防治
猪瘟病毒感染的诊治
鸡败血支原体的流行特点、鉴别诊断及防治
反复发烧、咳嗽,都是肺炎支原体惹的祸
血清Cys C、β2-MG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中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