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时期的南苑航校(1913-1928)

2016-03-10 12:17陈清茹北京社科院历史所北京100101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陈清茹(北京社科院历史所,北京 100101)



北洋军阀时期的南苑航校(1913-1928)

陈清茹
(北京社科院历史所,北京 100101)

摘 要:南苑航空学校作为我国第一所专门培训飞行员的航空学校,在15年里共培养了167名飞行人才。这些学员作为最早培养的航空飞行人才,无疑是中国航空事业的先驱,为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南苑航空学校;飞行;北洋军阀时期

南苑航空学校(1913年6月创办,1920年更名为航空教练所,1923年改称国立北平南苑航空学校,1928年停办),这是中国第一所专门培训飞行员的航空学校。南苑航空学校在中国航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在传播航空军事知识、培养航空专业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随着飞机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各国逐渐意识到其在未来战争中的巨大作用。早在晚清时期,清政府就已经非常重视航空事业,注意培养飞行人才,多次选派留学生赴英、美、苏、法等国学习先进的军事航空技术和飞机制造技术。这些留学生学成归国之后,大多投身军事航空建设中,为我国军事航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宣统二年(1910年),刘佐成和李宝焌合作,在日本研制飞机,因飞行场使用不便,无法进行试验,当时的驻日公使胡惟德将此情况报告清政府,摄政王府电召他们二人回国制造飞机。同年8月,由驻日公使随送他们返国。他们二人回到北京后,清政府立即拨款在北京南苑的庑甸毅军操场内建筑厂棚,购买材料,制造条件供他们制造飞机。1912年1月民国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刘佐成到南京,任南京卫戍司令部交通团团附。他再度和李宝焌合作研制飞机,但由于南京临时政府夭折,制造飞机的事业也即中止。民国2年(1913)3月,袁世凯在北京南苑成立随营飞行教练班,刘佐成被委任为技正兼教官(《中国航空航天大事记》)。

厉汝燕(1888—1944) 字翼之,浙江省定海人,是中国近代航空飞行家。和刘佐成、李宝焌的经历相似,厉汝燕也是自己对航空事业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后又被清廷发现他的才能得以资助。他先是自费考入了英国伦敦纳生布敦工业学校, 1909年毕业后又进入英国布里斯托尔飞行学校。1910年,钱文选出任清政府驻英留学生监督后,了解到厉汝燕的才华,即电请清政府陆军部,请速拨给英币二百镑(合中国银洋两千元)。由摄政王载沣批准,给予陆军部公费生待遇。厉汝燕1911年毕业后经英国皇家航空俱乐部考试合格,取得飞行员执照,成为我国最早取得飞行执照的飞行员。1911年他受革命军政府的委托,在奥地利选购两架“鸽式”单翼机回国,价款则系海外华侨集资捐献,当年12月运抵上海时,清廷已被推翻。1913年3月,袁世凯总统下令,将此二机调往北京划归驻南苑陆军第三师,并附设随营飞行教练班,厉汝燕任班主任兼厂长。

秦国镛(1876—1940)湖北咸丰丁寨人,是我国最早航空学校的创办人和民国空军的奠基人,他在航空界享有“中国航天之父”的美誉。清光绪三十三年(1903年),先是以湖北官费留学法国,入三锡士官学校,习陆军马科,后转入比利时航空学院学飞行及机械科。于宣统三年(1911年)春学成归国,并携回一架50匹马力的“哥德隆式”单座教练机。由于他是第一个学成归国的飞行员,以至于当时北京的《顺天时报》还刊出其“试演重体航天器”的新闻广告。

正是在清政府培养的飞行人员的基础上,袁世凯进一步把中国的航空事业推向了深入发展,使得航空学校的建立得以实现。南苑航空学校的创立与袁世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前,袁世凯就开始意识到一支飞行军队对战争将会产生重要影响,已经重视航空事业的发展。他主要是从创办航校培养自己的飞行人才,以便组建空军配合陆军作战。由于中国当时严峻的财政状况和复杂的政治形势,直到袁世凯去世依然没有把空军组建起来,但是他对中国的航空事业是有着积极贡献的。他最早把飞机用于军事,推动了中国早期军事现代化的进程,推动了中国航空事业的初步发展。民国元年(1912年),当时作为陆军部参事的留法飞行家秦国镛,通过法国驻北京公使馆武官、总统府顾问白里索向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建议购置飞机,开办航空学校,训练飞行员,作为建立空军的基础。袁世凯不仅同意而且将建议书批交到参谋本部办理,最终花费了30万银元通过法国欧亚公司代购进40、50、80匹马力的三种“哥德隆式”飞机12架,其中包括水上飞机一架。并聘请法国飞行员、驾驶员、机械员、机身员各1名,然后在北京南苑建筑机场、仓库、校舍和安装机器等,旨在培养造就空军人才,为创造空军作准备。

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近代军校发展的必要保证。在南苑航空学校,大多数的校长、教育长等校级领导都是留学生。如南苑航校的第一任校长秦国镛曾留学法国学习飞行技术,1918年10月,秦国镛辞职后,北洋政府委派厉汝燕担任南苑航校校长。厉汝燕也是我国第一批正式派遣赴国外学习飞行技术的留学生。1920年,南苑航空学校改为航务教练所后,划归航空事务处主管,由具有留学法国和德国教育经历的王鹗担任所长,具有留法经历的姚锡九担任教育长。

不仅学校的领导阶层由归国留学人员占据大多数,而且航校的飞行教官和战术教官也大多具有留学英美法德等国的背景。如潘世忠(1889—1930) ,江苏青浦赵巷乡人。1904年他留学法国,因为技术优秀曾获得法兰西国际航空联合会颁发的飞行证书。1911年他回国后被任命为中华民国临时总统府顾问,管理飞艇事务。1913年9月南苑航空学校开办后,他先后担任航空机械教官和修理厂厂长,并设计、制造一架飞机,飞机采用推进式螺旋桨,机头装有一挺机枪,称为“枪车”,1913年10月20日试飞成功,这是中国第一架自己研制的武装飞机,在中国航空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潘世忠、厉汝燕、鲍丙辰、姚锡九这4名飞行教官是南苑航空学校的灵魂人物。特别是当1914年欧洲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外籍飞行教官也相继离华返国,学员的飞行训练基本上全部由他们4人负责。鲍丙辰(1889—?)直隶万县人,1907年被清廷选派法国留学,1911年改学飞机驾驶技术,1914年鲍丙辰学成回国,在南苑航空学校担任飞行教官。姚锡九(1892—1946), 江苏宿迁人。约于1908年(清光绪末年或宣统元年)进入清政府办的“陆军小学”。并由该校派往法国,开始学习骑兵,后改为学习航空。回国后,1916年任北京南苑航空学校教官。1925年7月13日被北洋政府授为陆军少将,调任南苑航空学校教育长。

由于留学生具有国外留学的教育背景,掌握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军事航空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文化水平较高,他们编译出版了许多军事航空方面的教材和著作,为普及我国的军事航空知识做出了很大贡献。如1925年,厉汝燕和定海联合撰写了《航空学大意》(1925 年5月北京商业印刷局出版),该书不但介绍了航空知识,而且对我国航空名词的统一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作为南苑航校的教育长兼飞行教官的蒋逵于1930年自编军事教材《飞航学》,这是初学长途飞行者的指南,几乎学习飞机驾驶的人基本上人手一册。

由于这些教官多具有在国外留学的教育背景,不仅具备了高素质的理论素养,掌握了先进的军事知识,而且还具有高超的飞行技术水平。如1911年4月6日,秦国镛驾驶高德隆单座教练机在南苑校阅场进行飞行表演,这是中国人第一次驾驶飞机在自己的国土上飞行。(注:第一个驾机升空的中国人是广东华侨冯如)。民国二年(1913年)7月中旬,南苑机场进行了一场飞机展示及飞行表演会。六架崭新的法制高德隆G—四型双翼教练机,机身皆淡蓝色,机翼上下和垂直尾翼涂有象征着“五族共和”的红、黄、蓝、白、黑五角星机徽。参加展示会的除了民国政府的官员,还广邀了各国驻华使节和侨民莅场助兴。数架飞机在蓝天白云间盘旋穿梭,中、法两国的飞行教官在空中炫巧斗技,展示身手,一些大胆的中国官员和外国侨民还随机升空,体验了在蓝天自由翱翔的乐趣。这是南苑航空学校在正式开办前的一次全面展示。潘世忠潜心研制各种类型的飞行器,是中国航空史上第一位在本土上用自制飞行器飞行的飞行家。他于民国2年(1913年)10月12日在北京南苑操场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飞行器滑行升空,绕着总统府、参谋部、旧城墙飞行,高度达1500米左右。

他们用先进的训练方法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航空人才,为空军部队训练水平的提高及部队战斗力的提升做出了杰出贡献。民国3年(1914年)3月10日至13日,作为南苑航校飞行主任教官的厉汝燕和校长秦国镛、学生章斌各驾一架飞机,飞绕保定涿州定兴一周,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次长途飞行。[1]这一年,经过刻苦训练,南苑航校的学生大部分都能完成航线起落与熟悉训练空域的各项基本动作的练习。在高级飞行训练科目中有一项是三角航线长途越野飞行,要从北京南苑起飞,到河北保定降落加油,然后再飞到马厂,最后再飞回南苑,顺利完成这三角航线飞行才算合格。当时飞机发明还不到10年,法国双翼教练机最大时速仅96公里,载油有限,仪表、导航设备简陋,飞行这条航线很不容易,秦国镛试航成功,创下中国航空史上最早的一次长途飞行记录。

由于有着出色的教官,所以尽管南苑航空学校虽然建立不久,南苑航空学校的师生就曾经多次奉命参加军事行动,并且都完成得极为出色,当然囿于当时条件的限制,任务多是侦查行动,但也毕竟是中国军事史上的突破,意义重大。

就在建校之初的1913年冬,内蒙古发生叛乱,北京政府指令南苑航校派出飞机,配合陆军第10师去内蒙古地区作战。航校即派机执行侦察任务,为平叛部队提供军事情报,并飞临叛军上空对其进行心理震慑,这次军事行动充分利用南苑航空学校的资源,组织飞行队配合陆军作战。由南苑航校修理厂厂长潘世忠驾驶高德隆式飞机1架,并由随机学员吴经文担任侦察任务。此次飞行克服了因天寒发动机极难发动的困难,执行了两次侦察任务,为地面部队提供了空中侦察情报。这是中国军队第一次将飞机用于作战。

其后,航校还参与了追剿白朗的军事行动。1912年夏,河南宝丰白朗发动了农民武装起义,自称为“公民讨贼军”,趁着北洋军队调动南下去对付革命党的时机,在河南、安徽、湖北等地开始攻城略地。到1914年,白朗的起义军发展到两万多人,白朗自称“中原扶汉大都督”。陆军总长段祺瑞奉命进行清剿后,指令南苑航空学校航空队到前线助阵,于是厉汝燕、秦国镛、潘世忠、章斌、关庾泉等人及一名俄籍飞行员奉命驾驶4架飞机,由京汉路转陇海路运至渑池,又以人力运抵潼关装配。[2]4月由厉汝燕、关庚泉、章斌等驾驶飞机开始对进入河南、陕西和甘肃地区的白朗军分段进行侦察和轰炸,这是中国大地上最早的轰炸行动。同年8月,白朗战死在河南鲁山石庄,起义逐渐被镇压,飞行队成员先后返回了航校。

1917年7月1日,张勋在北京拥立逊帝溥仪复辟,5日,秦国镛即致电讨逆军总司令段祺瑞,声言“率飞行人员与讨逆军各部取一致行动”。7月7日,他亲驾飞机在天安门上空散发“打倒张勋,反对复辟”的传单,并在紫禁城内投下三枚小炸弹,以示警告:一枚落在隆宗门外,炸伤轿夫1名;一枚落在御花园水池里,

炸坏水池一角;第三枚落在西长安街隆福门的瓦檐上。这次空袭主要是对清廷的震慑和威吓,因此并没有太大的人员伤亡。[3]

由于连年的军阀混战,时局动荡不定,1925年时学校已经无力继续招生,陷入难以为继的困境。1928年随着北洋政府的覆灭,南苑航空学校最终被国民政府取消。但是就是在这短短的艰难的15年里,学校总共招生了四期,159名学员学成毕业,加上8名未毕业就被提前聘用的学员,一共培养了167名飞行人才。这些学员作为最早培养的航空飞行人才,无疑是中国航空事业的骨干,其中有的还成为新中国航空事业的先驱,为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航空盛举[N].顺天时报,1914-3-10(8).

[2]用飞艇侦匪情[N].顺天时报,1914-2-13(3).

[3]哈恩忠.段祺瑞派飞机“轰炸”紫禁城[J].北京档案,2012(8):13.

中图分类号:K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385(2016)02-0079-03

收稿日期:2016-03-22

作者简介:陈清茹,女,副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