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种鸡育成期限制喂饲技术的应用

2016-03-10 23:42赵凤亭黄炎坤王鑫磊杨朋坤
河南畜牧兽医 2016年17期
关键词:种鸡周龄鸡舍

赵凤亭,黄炎坤,王鑫磊,杨朋坤

(1.商水县畜牧局,河南 商水 466100;2.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动物科技学院)

养鸡技术

肉种鸡育成期限制喂饲技术的应用

赵凤亭1,黄炎坤2,王鑫磊2,杨朋坤2

(1.商水县畜牧局,河南 商水 466100;2.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动物科技学院)

现代肉鸡育种技术突出了早期增重速度快和成年体质量大的性状,这种遗传特点在肉种鸡身上也有充分的体现。但是,饲养肉种鸡的目的不在于提高其早期增重速度,也不在于让其成年体质量过大,而是要让其保持一个健壮的体格和合适的体质量,控制体内脂肪的过度沉积,以提高其繁殖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肉种鸡的育成期,需要采用限制喂饲技术,通过控制其营养素的摄入量以防止增重过快和体质量过大。因此,对于肉种鸡生产来说,能否使成年种鸡具有良好的繁殖性能关键在于育成期限制喂饲技术的应用是否成功。

1 限制喂饲的目的

肉种鸡限制喂饲的目的在于控制其生长速度,防止增重过快造成体质量过大、体内脂肪沉积过多,种母鸡性成熟偏早、产蛋量偏少,种公鸡腿部承受的压力过大而影响其配种能力。

2 限制喂饲的方法

根据有关资料介绍,肉种鸡的限制喂饲方法主要有限制采食时间、限制采食量、限制饲料营养水平三种,这三种方法的最终目的都是控制肉种鸡在一定时间内营养素的摄入量,相互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目前,生产中应用的限制喂饲技术主要是限制采食量,同时也限制了采食时间。在肉种鸡饲养实践中限制喂饲的具体方法有3种,在不同的阶段使用的方法也不同。

2.1 每日限饲法

即每天给鸡群喂饲一定配额的饲料(约为充分采食量的70%),一般采用每天一次性投料。此法对鸡只造成的应激较小,适用于幼雏转入育成期前2~4 w(即3~6周龄)和育成后期即将进入产蛋期的鸡群(20~24周龄)。前者是为了让雏鸡逐渐从自由采食向隔日喂饲过渡,后者是从严格限制喂饲向产蛋前期基本不限制喂饲的过渡。这种过渡方案有助于减少喂饲方式变化对鸡群造成的应激。

2.2 隔日限饲

即将连续2 d的饲料放在1 d喂饲,第2天不喂料,即1个喂料日和1个停料日间隔循环。喂料日由于把连续2 d的规定给料量放在1 d内投喂,使每只鸡都能充分采食,也给体质稍弱的个体提供了充分采食的机会,减少了个体间采食量不均衡的问题;停料日不喂饲,仅供给饮水。此法限饲强度较大,适用于生长速度较快,体质量控制要求较高的阶段(如7~11周龄),也有在7~19周龄期间一直采用这种方法的。另外,体质量超标的鸡群,特别是公鸡也可使用此法。

2.3 五二限饲

即每周内有5 d提供饲料,2 d不提供饲料,停料的2 d应间隔开(如每周的星期三和星期日不喂饲)。此法限饲强度较小,适用的鸡群周龄与每日限饲法相似。但是,在较多的肉种鸡场内不采用这种方法。

3 限制喂饲前的准备

3.1 圈栏安排

为了提高限饲效果,一般要求将鸡舍内分隔成为若干个小圈,每个小圈的面积约为60 m2,可以容纳300只鸡。如果圈栏面积大,放鸡多则鸡群发育的整齐度会受影响。

3.2 限饲前的调群

限制饲养前,通过对鸡群的目测和称重,按体质量大小将其分成大、中、小三种类群;同一类的鸡只相对集中放置,要求同一个小圈内的个体的大小要相似,防止大小混养在一个群内,造成采食不均匀而影响发育的均匀度。公鸡和母鸡要分圈饲养。

在调整鸡群的同时将过于瘦弱、体质较差的鸡淘汰,这些个体如果混在大群内,在限制喂饲期间的死亡率很高。如果鸡群整齐度很高,不必全群逐只称重,只需作个别调整即可。

3.3 检查断喙情况

肉种鸡在1日龄的时候要将公鸡(父系)的鸡冠剪掉,在9日龄前后要进行断喙,防止以后出现啄癖。母鸡的上喙断去1/2,下喙断去1/3;公鸡的上喙断去1/3,下喙断去喙尖即可。

限制喂饲开始前要检查鸡只喙部情况,对于需要修剪的个体及时处理。因为在限制喂饲期间,鸡只吃不饱、有大量空闲时间,有时会相互啄斗,如果断喙不合理很容易出现啄癖,造成鸡只的伤残和死亡。

3.4 制订限饲计划

生产中针对某一栋肉种鸡舍或某一批种鸡群需要制订限饲计划实施表,表中要标明每个小圈内鸡只的数量、5~24周龄期间每周每个小圈内鸡只的标准体质量和建议喂料量、实际体质量和喂料量、称重的时间和每个圈栏内每只称重鸡的体质量等,作为饲养实际过程中的执行计划和实际执行结果。

4 限制喂饲技术的实施

4.1 体质量及喂饲量的控制标准

限制喂饲的目的是控制体质量发育,手段是控制喂料量。因此,每个育种公司在推广自己的肉鸡配套品系的同时,会介绍相应的种鸡育成期各周龄的喂料量和周龄末体质量推荐标准。在种鸡场的饲养实践中都需要按照这个标准落实饲养管理过程。

4.2 称重与确定下周喂料量

每周龄末要对每个小圈内的鸡只进行抽样称重,并将称重结果与体质量标准进行对照,确定下周的喂料量,必要时要调整喂料量。

4.2.1 抽样称重

通常在每个周龄末的上午进行空腹称重。每次称重要抽取5%~10%的个体,逐只称重、分别记录。抽样要有代表性,不能人为地挑拣。每次称的鸡只数量要足够(每个小圈不少于30只),使用隔板在圈内围挡鸡只,所有围入的鸡只都应称重。可把体质量记录在体质量记录表上。

在整个饲养期内,应在每周的同一天、同一时间空腹称重。如果鸡群是每日喂料,清晨开灯后,喂料前称重。如果鸡群不是每天喂料,可安排周末停料,这样周末称重自然是空腹体质量。

称重后计算出平均体质量、均匀度和每周增重,并且及时绘制出鸡群的生长曲线。分析生长曲线有助于准确地调整喂料量。如鸡群的均匀度不理想,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提高鸡群的均匀度。

4.2.2 确定下周喂料量

通常按照育种公司提供的体质量和喂料量参考标准落实各周龄的喂料量,但是在生产实际中会有许多因素影响喂料量,如饲料的营养水平、选用的饲料原料等。

喂料量的调整应该以体质量发育情况为标准,通过喂料量的调整控制鸡体质量的增长速度。根据实际称重结果与标准体质量相对照,如果实际体质量大于标准体质量则下周的喂料量应该维持上周水平(不增加),如果实际体质量小于标准体质量则下周的喂料量应该比下周的标准喂料量适当增加一些。

4.3 提高鸡群整齐度

鸡群发育的整齐度对性成熟后鸡群的繁殖能力有很大影响。凡是育成期发育不整齐的鸡群以后的产蛋率、种蛋合格率都比较低,而死淘率偏高。生产中要采取措施提高鸡群发育整齐度。

4.3.1 合理分群

在限饲期间应该将鸡群按照体质量大小分为大、中、小3个类群。每周调整1次,方法是将大体质量群内的较小个体调入中体质量群,中体质量群内的偏大、偏小个体分别调入大体质量群和小体质量群,小体质量群内的偏大个体调入中体质量群。每次每个群调入和调出的数量尽可能相同。

4.3.2 抑大促小

为了促进全群鸡的体质量趋于一致,对大体质量群应适当减少其喂料量以限制其增重,对小体质量群应适当增加其喂料量以促进其增重。

4.3.3 保证均匀采食

均匀进食是鸡群整齐发育的前提。保证鸡群均匀进食的措施有:合理的饲养密度,如果密度过大则鸡群抢食现象明显;槽位充足,喂料后能够使所有的鸡同时有采食的位置;快速加料,对于同一个圈要尽可能减少加料的持续时间,否则会使一些鸡采食偏多。

5 限制喂饲期间的其他配套措施

5.1 饮水

通常情况下在限饲期间不限制饮水。也有的种鸡场控制饮水时间,如在采用隔日限饲的情况下,喂料日保证在有光照的时间内有饮水供应,停料日供水两次,每次2 h。

5.2 光照控制

限饲期间光照时间控制为每天6 h,光照强度10Lx,光线应较弱,让鸡群能够看到饲料和饮水即可。光线强容易发生啄癖。

5.3 加强卫生防疫管理

在生长期的最初3 w,鸡的抗病力差,容易被感染,5 w后采用限饲方式,是一种人为的应激,也影响鸡群的免疫力。因此,在此期间必须加强卫生防疫管理工作,确保鸡群的健康。具体措施包括加强日常消毒管理,及时接种疫苗,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抗球虫药物,保持鸡舍内的清洁卫生,合理处理病、死鸡等。

6 限制喂饲的注意事项

要有足够的食槽、饮水器和合理的鸡舍面积,使每只鸡都有机会均等地采食、饮水和活动。保证维生素、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的供给,要满足鸡的营养需要。

限制饲喂时应密切注意鸡群健康状况。在患病、接种疫苗、转群等应激时要酌量增加饲料或临时恢复自由采食,并要增喂抗应激的VC和VE。防止鸡只采食羽毛、垫料等,尽量采用网上平养方式。

S831.4

B

1004-5090(2016)09-0017-02

2016-07-06)

猜你喜欢
种鸡周龄鸡舍
渝州白鹅剩余采食量测定及其与饲料利用效率相关性状的相关分析
肉用种鸡育成阶段的养殖管理技术
种鸡转群注意这七点
申鸿七彩雉血液生化指标和肌内脂肪含量的测定及其相关性分析
种鸡休产期该咋管理
种鸡疫病预防的措施
鸡舍消毒程序小结
鸡舍消毒程序小结
别请狐狸建鸡舍
宁都黄公鸡睾丸质量与不同周龄第二性征的回归与主成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