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乡村民宿度假群落” 助推海南“绿色旅游”
——以“乡村民宿度假群落”推进海南中部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模式研究

2016-03-11 12:38
中国市场 2016年48期
关键词:民宿群落海南

黄 丽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海南 海口 570216)

打造“乡村民宿度假群落” 助推海南“绿色旅游”
——以“乡村民宿度假群落”推进海南中部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模式研究

黄 丽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海南 海口 570216)

当前,民宿成为发展全域旅游强大引擎。全域旅游概念之广,发展方式之多,使得各行业都融入“旅游+”的创新发展中来。独具区域或民族特色、星级酒店却又不可媲美的民宿成为游客到乡村旅游的居住之地。民宿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容之一,不仅满足了游客个性化需求,也成了当地村民通过乡村旅游脱贫致富的渠道之一,越来越受到游客的欢迎,以及当地百姓的极力推崇。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游客+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经营者+贫困户”“资源+贫困户”等多种开发模式,文章着眼于打造“乡村民宿度假群落”,重点探索“公司+科研院所+专业合作社+种养基地+农户”的开发模式,试为推进海南中部地区脱贫致富寻找最佳途径。

度假群落;民宿;民族村落;脱贫致富;可持续发展

1 民宿旅游正成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

民宿是一个舶来品,起源于英国,后来传至日本和我国台湾。我国的农家乐可以说是其最早的一个雏形,从广东珠海、四川郫县兴起,当地农民利用自家闲置的空闲房间,结合乡村景观、民俗特色、人文风情及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联系当地产业发展,为往来客人提供可以体验当地百姓生活的食宿场所。在此基础上,后经过提炼、总结、升级,逐渐演变成今日在全国十分火热的民宿现象。在这一过程中,民宿经济内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第一,已经突破了农家乐的经营范畴,不再是农民简单地利用自家空闲居所进行经营活动的行为,而是结合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凸显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绿色发展的重要性;第二,对于大中城市的游客即消费者而言,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乡村田园生活的休闲享受,充分融合了休闲、旅游、文化、教育、生态等多重体验,是对城市和农村、传统和现代的结合认识;第三,投资者状况发生改变,单打独斗、散兵游勇、一家一户的农家乐经营时代走向结束,开始由无序走向规范、从分散走向集中,形成了多种业态相互渗透、互为支撑的产业集聚,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的方式。

纵观我国不少地区的乡村民宿,虽然没有高级奢华的设施,但民宿主人通常具情怀、有文艺,能为游客提供热情服务,或亲自下厨或设计旅游路线或陪同体验当地风情,均能让游客产生回家的亲切感受,因此民宿也被称之为有温度的住宿,有灵魂的生活。这种非标准住宿,能让游客体验有别于以往的生活,成为探索当地传统文化、风俗人情以及生活方式的一个途径。预计到2020年,我国民宿行业营业收入将达362.8亿元。民宿经济的火热,无疑有助于提高乡村经济收入、促进当地的经济繁荣。

2 当前我国民宿经济开发模式分析

民宿经济目前已经在我国诸多城市兴旺发展起来,一股民宿热正在中国大地兴起。根据迈点旅游研究院的数字表明:截至2016年9月,全国共有客栈民宿31254家,分布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地区)329个城市。通过观察多省的民宿经济发展,主要有以下开发模式:

(1)篁岭模式。表现为“闲置农宅集中经营+度假社区整体打造+高端度假品牌塑造”,通过对村庄进行全面产权收购、搬迁安置,自筹资金,进行整体度假化改造,并塑造独立度假品牌。

(2)黄泥岭模式。表现为“村民土地集中租赁+原生态生产生活理念+躬耕养生度假品牌树立”,农民的收入主要是“土地租金收入+工资收入+农产品销售收入”。

(3)雁南飞模式。表现为“产业化的度假庄园=产业经济树品牌+绿色经济促发展+度假经济变主流”,并打造以“客家文化和茶文化”为主题的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旅游精品景区。

(4)山里宜居模式。表现为“乐活理念+民居改造+品牌树立”,主要针对小众旅游需求的多样化,为高端小众提供更具品质的旅游生活。

(5)裸心谷模式。该模式主要是利用乡土农舍改建而成的居所,提供生态自然的居住体验,强调可持续理念的高端奢华度假村。

(6)唐乡模式。该模式体现在对度假、文化、养老、旅游等多产业进行融合,对市民、农民进行多主体互动,盘活利用农民闲置住宅,解决“空心村”问题。

从以上六种开发模式不难看出,在乡村旅游民宿的开发过程中,主要以企业介入,采用或产权收购或搬迁安置或集中租赁等方式进行建设。回归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层面,上述模式并没有建设起真正的惠民工程——即由企业构建、农民参与的乡村旅游经营平台。因此,本文研究探索的“第七种模式”,即通过打造“乡村民宿度假群落”实现整村、成片“新三农”的跨越,在农民不失地、不拆房的前提下,就地、在家以民宿主人的身份发展致富,同步实现“整村性”脱贫致富。

3 “乡村民宿度假群落”的主要内涵

海南中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良好、人文资源丰厚正是城市居民实现返璞归真、康养休闲的理想目的地,视实际情况可将中部民族地区自然村落开发定位为乡村民宿养生休闲旅游目的地,山区村落之间分散民宿度假群落,集休闲农业、山乡度假、康体养生、户外活动、文化旅游、民俗体验和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为一体。

3.1 多方合作参与的模式解析

“乡村民宿度假群落”采取“公司+科研院所+专业合作社+种养基地+农户”的多方合作参与的开发模式。该模式以有志于“三农”建设的参与企业为龙头,承担建设乡村民宿度假群落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同时与村民联手打造乡村民宿养生度假群落,主要是带动、指导村民利用自家空置的“小洋房”式民居逐步改造成为适合城市游客生活习惯的民宿,促使乡村民宿旅游的整村规模化发展。同时,引进科研院所、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等,充分完善该模式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尤其重视农户在其中产生的多重收入。

3.2 科技与农林特产有机结合

成立相关专业合作社(如槟榔合作社、橡胶合作社等)和休闲农业合作社,引导村民成为旅游开发的参与者、推动者、合作者和受惠者;同时吸收周边的特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加入合作社,比如土鸡、水鸭、生猪、山羊、黄牛养殖户等,并在此基础上发起成立“特色农产品产销协会”,逐步把海南中部民族地区各市县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个人团结起来,共同构建互联网平台、创特色品牌、打国内外市场。与科研单位合作,将村民外出打工后荒废的山田地逐步改造成特色种植基地,如芳香植物康复花园、名贵中草药种植基地、山野菜基地等,将科技同农林特产有机结合,为乡村旅游插上科技翅膀,以此区别于一般的度假区,形成乡村旅游别具一格的“农味”。

3.3 多方合作产生多渠道增收

民居和山田地是中国广大农民的两大主要财产,在海南中部民族地区打造“乡村民宿度假群落”,使“公司+科研院所+专业合作社+种养基地+农户”的多方合作参与的开发模式落地,将使农民多渠道增收。一是村民民宿经营收入,引领、指导、帮助和规范农户逐步将各自的民居改造成为可供经营的民宿;二是山田地流转、租赁收入,两项按照市场标准均可获得相应的租金;三是工资及劳务收入,投资经营管理方优先吸纳当地村民(包括在册贫困户)就业和做工;四是特色种养收入,公司引导、扶持村民发展特色种、养殖,延长产业链,并助其对接市场,获得比原来分散时更多的收入。

4 海南中部民族地区打造“乡村民宿度假群落”的可行性

4.1 国家紧密出台多项利好民宿发展的政策意见

自2015年11月至2016年3月,仅半年时间,国家就紧密出台了涉及民宿行业的系列文件,尤其2015年1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积极发展客栈民宿、短租公寓、长租公寓等细分业态”跃然纸上,这是国家层面首次点名“民宿”,并通过文件的形式第一次将“民宿”定性为生活性服务业,将在多维度给予政策支持以实际行动壮大该行业发展。随后,2016年1月27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对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户外运动、自驾露营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要有规划地开发。紧接着,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宣部、科技部等十部门于2016年3月2日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该意见鼓励有效利用个人闲置资源,有序发展民宿出租。此外,全国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政策标准支持民宿发展,尤以浙江省最为明显,《浙江省旅游管理条例》首次将“民宿”概念植入国内法律法规中,首次赋予民宿法定地位。在新政策下,我国民宿逐渐成为正规军。

4.2 客源市场依托气候风情,与滨海旅游形成互补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至今已近六年,旅游品牌已在全国叫响,尤其是滨海旅游产品。以阳光、白云、沙滩、大海为资源特色的“蓝色旅游”深入人心,主要集中在海南东部滨海地区,产品开发已呈现成熟化。但是,市场更加需要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当前,能与“蓝色旅游”形成互补的是海南中部山区的“绿色旅游”,但是开发缺乏深度。海南中部市县森林覆盖率都在70%以上,为全省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地区。同时,由于海南中部民族地区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特殊,社会生产状况与其他地区形成差异性,因此保留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特点。在新的历史阶段,海南中部地区借天时、地利,结合自身资源和条件发展绿色乡村民宿度假游,与滨海度假“蓝色旅游”形成呼应,充分挖掘海南黎苗少数民族文化和地方民俗,将会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开拓更加广阔的接待空间。

4.3 交通进入性强,全省形成两小时交通圈

海南有畅通无阻的环岛高速,还有快捷舒适的东西环高铁,交通非常便利。目前又启动了“田”字形主骨架高速公路,建成后将连接起环岛高速公路,构筑起“田”字形高速公路网。其中,中线琼中至五指山至乐东高速公路路线总长为127.6公里,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双向四车道。“田”字形高速公路网建成后,海南省将形成两小时交通圈,从岛内任何一个市县往来,都将控制在两个小时以内,这为海南中部地区发展“乡村民宿度假群落”创造了良好便捷的交通条件。

4.4 风情小镇建设为民宿度假群落提供社会配套支撑

近年来,海南通过集中投入,重点建设,一大批特色风情小镇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初见成效。这些乡镇通常靠近大景区周边,具有优越的交通条件、丰富的旅游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如已经建设好的中部地区的白沙邦溪镇,五指山水满乡镇等。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风情小镇,不仅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建设有序、经济繁荣,具有较强带动能力成为本区域的经济、文化、信息中心,还将为海南中部地区发展“绿色旅游”,为到乡村民宿度假的游客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功能,无论是人际交流、康养保健、文化娱乐以及综合服务,都可以进行全面支撑。

4.5 中部地区民风淳朴好客,是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的重要因素

琼州海峡作为海南岛的天然屏障,不仅使这个岛屿孤悬海外,也在很大的程度上保留了这个海岛的完好资源及人文特色,尤其世居山高路远的海南中部地区,尤其是较好地保存黎苗族的传统习性、独特文化。饮食文化如黎族的竹筒饭、山兰酒、鱼茶及苗族的酸食、三色饭,服饰文化如黎族织锦,民间工艺如苗族蜡染,建筑文化如黎寨船形屋,民族舞蹈如黎族竹竿舞等,构成丰富多彩的黎苗文化,成为海南岛的绚烂瑰宝。此外,当地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加之奇异的黎苗婚姻习俗、生活礼节、生产习俗,都能使游客充分感受住地文化、民俗文化。这些重要因素,都是海南中部民族地区打造“乡村民宿度假群落”强而有力的保证。

5 结 论

通过发展民宿旅游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也是民宿作为旅游住宿与家庭住宅的结合,可以成为发展全域旅游强大引擎的重要原因。新时期,从发展“旅游+”新业态中找准旅游扶贫可持续的发展途径,乡村民宿度假群落将对加快全域旅游目的地建设、推广目的地民俗风情、保护乡村原真性产生巨大作用。本文提到的用“公司+科研院所+专业合作社+种养基地+农户”的多方合作参与的开发模式打造“乡假民宿度假群落”,在安徽省潜山县天柱福元乡村民宿休闲区已落地实践,当前开发已进入了“农民致富、游客满意、区域进步、企业发展”的良好境界,正逐步实现贫困山村整村脱贫的目标。海南中部民族地区完全能凭借优越的资源、丰厚的文化条件建设“乡村民宿度假群落”,实现成片脱贫、发展致富。

[1]陈耀,王健生,黄燕慈,等.海南省乡村旅游研究[Z].海南省委宣传部重点课题,2010.

[2]迈点旅游研究院.2015—2016中国民宿品牌发展报告[R].杭州:迈点旅游研究院,2016.

[3]国家多项政策利好民宿业发展 非标准住宿走向品牌化[EB/OL].[2016-03-07].http://hebei.winshang.com.

[4]北京世纪唐人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北京盛世唐人旅游规划设计院.玩转民宿[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6.

[5]新华网海南频道综合.海南风情小镇建设总体情况概览[EB/OL].http://www.hq.xinhuanet.com/focus/2014-02/18/c_119383537.htm.

[6]郭凌志.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志立:民宿成乡村游发展新趋势[N].中国旅游报,2015-12-23.

[7]张泽胜,储北平.从“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安徽省潜山县发展乡村旅游纪实[N].中国旅游报,2016-10-14.

[8]乡土建筑.风情民宿的创新发展模式[EB/OL].http://www.wtoutiao.com/p/le4Vjw.html.

[9]蔡道成,张侨.海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6):86-90.

10.13939/j.cnki.zgsc.2016.48.094

2014年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资助课题“服务利润价值链理论与海南民族村寨旅游发展模式研究”(项目编号:HNSK(JD)14-158)阶段性成果。2014年海南省教育厅课题“基于生态民宿产业视角的海南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发展模式研究——以海南五指山番茅村为例”(项目编号:HNKY2014-83)阶段性成果。

黄丽(1975—),女,汉族,海南海口人,海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乡村旅游、景区管理。

猜你喜欢
民宿群落海南
孪生院子民宿
大学生牙龈炎龈上菌斑的微生物群落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选择民宿出行的你,真的了解“它”吗?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为海南停留
你是民宿达人吗
春季和夏季巢湖浮游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动态分析
长期施用复合微生物肥对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