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籍银行家群体与抗战初期中国金融危机处理

2016-03-11 12:38尤云弟
中国市场 2016年48期
关键词:李铭银行家金融危机

尤云弟

(浙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8)

浙籍银行家群体与抗战初期中国金融危机处理

尤云弟

(浙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8)

文章以中英文原始档案文献为基本史料,细致考察浙籍银行家群体与中国近代金融危机处理的前因后果,呈现近代史上中国金融界政商之间的复杂的金融利益关系和政治博弈较量的图景。结论认为浙籍银行家群体配合国民政府的政治策略和金融战略,充分体现浙籍银行家的历史责任感和金融职业家对社会的担当。政商之间的权力与实力的合力,最终目的是为了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浙籍银行家;李铭;抗日战争;金融危机

众所周知,浙江是钱庄金融的重要发祥地。近代以来,大量的金融人才和资本进入上海金融中心,其中浙籍人士占很大比重,比如中国银行宋汉章、交通银行钱永铭、浙江实业银行李铭、浙江兴业银行徐寄庼、盐业银行吴鼎昌等。他们形成浙籍金融集团,始终控制着上海总商会、银钱业公会等。他们不仅活跃于上海乃至中国金融界,而且游走于政商之间,颇具影响力。

目前学术界关于近代中国金融危机的文献数量不少,大都是孤立研究某次危机,对金融危机未能全面考察。大多剖析危机产生的原因,对过程和影响泛泛而谈。特别缺少金融人物视角的细致研究。在金融危机研究对象上,经济学界主要集中于梳理金融危机概念、历史渊源和金融制度等。大多处于宏观层面的考察,缺乏细致考察金融人士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缺少对金融人物的作为、思想、筹建应对机制的动态考察。这也是中国金融史研究较为薄弱的人物视角研究。结合金融危机和人物研究视角,学界缺乏专门研究浙籍精英群体参与近代中国金融危机的应对。[1]

因此,文章利用中英文原始资料和出版文献研究浙籍银行家群体如何参与1937年中国金融危机的应对,从中考察银行家与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利用政治权力呼吁金融界人士为政府办理金融事宜,谋求金融战争的胜利。浙籍银行家群体频繁出任政府公职,为政府出谋划策、颁布处理战时金融危机的多种方案,甚至利用自身的金融实力,为国家慷慨解难。

1 引 言

1937年7月中日战事爆发后,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被迫转入战时状态。国民政府必须实行工业格局地理大迁移以及相应的金融机构布置格局调整。然而面临抗日战争一触即发的危机之中,繁荣的上海金融市场和困难的国民政府财政皆要面对种种弱点。抗战初期1937年,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金融面对着诸多危机,包括外汇出逃,金融机构尚缺布局,国家金融管控能力薄弱等。

第一,外汇问题首当其冲。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大量存户纷纷从银行提现购汇。1937年7月15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家国有银行共售出外汇65000英镑,25万美元。[2]在7月7日至8月13日的一个多月时间里,用来支持汇价的净支出相当于4200万美元。[3]七七事变引起了上海金融市场的震动。市场上的外汇需求的情况,反映了法币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情况。突然售出高额的外汇,显示百姓对于法币和金融市场的信心不足。

第二,后方广大腹地各省、各市、各县逐级金融机构尚缺布局。各地方的工矿农业发展缺乏资金,政府可支配的经费中本来对工农业产业建设投入资金甚少。中央银行副总裁张嘉璈认为当时“内地农村的脂血,一天天向上海灌注,现金完全集中上海”。[4]现实中大量农村游资到上海聚集投机外汇。整个大后方包括四川等地的金融投资本来就不发达,金融机构分支行处布置薄弱。那么国家急需想办法从上海金融中心的金融力量转移到西南大后方广大腹地,进行金融建设。以便筹措资金投资内地农村金融和贴补工矿业建设。

第三,国家急需要整合金融实力。国民政府自身国库亏短,“银行之银行”中央银行囿于自身实力问题,偏偏指挥不动当时实力最强的银行——国际汇兑业务见长的中国银行和实业建设见长的交通银行,无法统筹金融界重要力量——四行二局。国家四大银行各自为政,业务分工不明、资金不集中、贷款不足的问题仍阻碍着农工矿业的发展。随着军事局势不断推进,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农工矿建设资金需求越来越大。政府缺乏一个金融机构来管控贴放贷款事宜,比如强制各大金融机构分工平摊贴放贷款的业务范围和业务量。

抗战爆发初期,中国经济金融整体形势特别是上海金融市场的表现,呈现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同时面对一触即发的中日全面战争,上海金融市场又潜伏种种危机和弱点。国民政府此时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强权的实体金融管理机构——四联总处,在行政操作层面上,以权力和制度来统筹金融力量,指挥中、交两行及其他有实力的金融组织,以便应对战时金融所需的一切。

其中浙籍银行家群体参与应对金融危机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2 浙籍银行家的参与

那么国民政府为何此时能针对金融时局及时做出决策和安排,来处理金融动荡不安的局面。其中不可或缺的浙籍银行家群体的出手相助。

此举措在20世纪中国历史上熠熠生辉。浙江源源不断地为全中国的智力库提供着宝贵的人才资源,尤为显著的一例是,随着邻近的上海工商大都市的崛起,浙江省大量的政治、工商、文学艺术人才和资本持续不断地进入上海。如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副经理张嘉璈,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经理陈光甫,浙江兴业银行董事长叶景葵、常务董事蒋抑扼、总经理徐新六,大陆银行董事长钱永铭等一起,形成一个以江浙籍银行家为核心的“塔尖”金融家群体关系网。之后,更是借助同人中的学缘、友缘等关系扩展到全国银行界,以此产生了一个以李铭等江浙籍银行家为核心的“江浙财阀”,是一个富有现代金融知识的“专业团体”。以此为基础,李铭等人成立了上海银行公会和全国银行公会,使其辐射面更为广阔,几乎囊括了当时金融界的所有拥有一定实力和影响力的中高层人物。之后,凭借“宝塔”中的人脉关系和影响力,李铭曾多次当选为银行公会主席。

其中李铭为代表。李铭,字馥荪,小名福生,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出生于浙江绍兴一户经营银钱业的商人家庭。绍兴位于杭州湾南岸,地属古越国之地,这里不仅自古经济文化较为发达,而且素有崇商传统。重商思想对绍兴地区风俗习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从绍兴的地理特征来看,北部地区多为水乡泽国,南部地区多山脉,人多地少,也为绍兴人自古多外出经商提供了地缘优势。李铭祖上三代皆经营钱庄,在当地也可算得上是财产殷实的人家了。李铭的父亲送李铭去学习金融知识,进入金融界。1923年,李铭担任改组后的浙江实业银行总经理,他在银行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提出了富有特色的银行建设思想。浙江实业银行在从1923年成立到1937年战前的多年时间里,营业状况良好,除个别年份有所起伏外,大多数年份都实现了业务总量和营业利润的同步增长。小规模短时期战事也时有发生,但是浙江实业银行表现出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营业方针较为谨慎稳健,重视赢利项目,不求营业规模,以有价证券和国外汇兑两种业务见长,并以较少的营运资本和分支机构取得较高的业务总量和营业利润,在近代中国主要华资银行中可谓独树一帜。在李铭等一批银行家崛起的时候,他们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作为保证。因而积极参与政府公债发行,李铭还为此被推举为国债基金保管委员会主任委员,获得了民国以来任何一名中国银行家都梦寐以求的内债基金保管权。至1937年,浙江实业银行持有公债券数已达1090万元,[5]在中国、交通、金城等十二家最大证券持票银行中名列第十。至此上海滩的各大银行家已经无法摆脱对政府的依赖。

李铭曾前后担任上海银行公会主席12年,担任公债基金委员会长达13年,他还担任多家重要银行的董事,对于中国金融业和银行业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李铭从日本回国进入银行界一直到1966年去世,整整50多年,参与了当时许多与银行业发展有关的活动,提出了富有特色的银行建设思想,为银行业的现代化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在处理金融危机问题上,李铭有所行动。最早的一次是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上海金融市场风云突起,银根骤紧,市场萧条。1932年2月8日,由李铭主持的银行公会发起、包括浙江实业银行在内的上海26家银行加入的上海银行同业公会联合准备委员会成立,专门负责办理同业拆款和贴现,以稳定并加强银行业之间的资金融通。李铭出任联合委员会主席。该委员会成立后,将会员银行提供的不动产和有价证券作为准备金,集中保管,并聘请中外专家估定价值,按70%发行“公单”给会员银行。如各行头寸短缺,可持公单按票面金额向联合准备委员会申请贷款。这样,李铭不出一分资本,利用各会员银行原来不能运用的财产,使之变为可以流通的票据、单证,实现了部分资产证券化,以致可以得到现款,达到了对各会员银行自行调节的目的,在一定意义上担负起“银行的银行”的职能。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1937年6月),整个中国金融经济已经历过1935年中交改组、央行扩资、法币改革等一系列事件。整体形势正处于一个发展势头良好,上海已经明显形成地域性金融中心,金融实力在全国领先地位。市面上资金涌动,银行业存款量高涨、资金流动不灵活、工商实业处于发展势头阶段却苦于银行没有多余资金贷款。另外,中央银行取得表面上的绝对优势,却在实际操作上无法达成“银行之银行”的指挥功能。在抗战爆发后,政府支出大增,国库亏空,潜伏各种危机。

八一三战事的发生,李铭主持的联合准备委员会负责办理同业银行的汇划拆放事宜。在他的从容调度下,短短数月,共计拆放总额达784万余元,拆借银行达38家。浙籍精英如何周旋于政界、商业金融团体、民间之间,参与金融危机处理,维护个人的金融产业和政商之间平衡关系。随后战局急速变化,上海很快陷入敌手,于是银行家们有的退入租界,有的撤往香港及内地,继续维持金融局面,为抗日战争服务。

3 结 论

浙籍银行家群体与国民政府在国家危难的历史紧要关头,结成联盟,并为中国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起到极重要的金融部分的保障作用。在抗战初期乃至抗战结束,国民政府在战时利用政治权力呼吁金融界人士为政府办理金融事宜,谋求金融战争的胜利,让金融为战争服务。浙籍银行家频繁出任政府公职的现象,提出金融危机应对方案,对中国复杂的政局变动、政党变迁和军事成败转折中的关键作用。体现了浙籍银行家的历史责任感和金融职业家对社会的担当。当然,在浙籍银行家与国民政府携手谋事的同时,双方针对金融问题的矛盾仍然继续存在。绝大多数人,在面对国家民族危难时刻,金融银行家始终以民族大义为重,为国家民族利益奉献自己的智慧和贡献。政商之间的权力与实力的合力,最终目的是为了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注解:

[1]崔磊《中国近代五次金融危机研究》(2010年复旦大学硕士论文)着重研究近代影响较大的五次金融危机的过程,找出近代金融危机爆发的一般规律。目前学界对于浙商精英颇有研究,产生专有名词“江浙财团”,ParksM.Coble,TheShanghaiCapitalistsandtheNationalistGovernment,1927—1937,和陶水木《江浙财团研究》对江浙财团的兴起及其与北洋政府、南京政府的财政经济关系等作了系统研究,呈现江浙财团的金融实力和政治参与度。但没有深入研究浙籍群体如何应对频繁的金融危机,如何维护个人的金融产业和政商之间平衡关系。给本文研究留下了空白。

[2]蒋中正总统文物档案.财政部政务次长徐堪致常务次长邹琳电[1937年7月15日].台北“国史馆”藏.档号:002080109-000001003002a.

[1]Arthur N.Young,China’s Wartime Finance and Inflation,1937—1945[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Massachusetts,1963:192.

[2]张公权.内地与上海[N].银行周报,1934-04-17.

[3]徐矛.中国十大银行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06.

10.13939/j.cnki.zgsc.2016.48.136

2016年度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浙商精英与近代中国金融危机的应对及经验”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16JC106)。

尤云弟(1986—),女,浙江温州人,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金融史、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猜你喜欢
李铭银行家金融危机
小小银行家
Modified scaling angular spectrum method for numerical simulation in long-distance propagation∗
变身“小小银行家”等
拉钩
寒门高考状元为尽孝失足,14年后浴火重生折桂名校
如何认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民生建设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20世纪以来的金融危机成因比较和发展趋势
手指上的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