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文化转向

2016-03-11 12:38王志静
中国市场 2016年48期
关键词:心理学性质对象

王志静

(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心理学的文化转向

王志静

(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近年来心理学掀起了多元文化革命,关注心理学中的文化多样性。西方主流文化一直漠视心理的文化属性,甚至依靠排斥这种文化多样性来保证心理学研究结果的普适性,以这种方式发展的心理学如今遇到了困难,这不得不使人们反思心理学忽视文化多样性是否是错误之举。文章从心理学的学科发展、研究对象的性质以及社会环境的角度阐述了心理学文化转向的必然性和意义。

文化转向;心理学;文化属性

近20 年来,心理学掀起了文化转向的运动,开始关注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文化特性,重视心理科学的文化性质。文化问题从传统心理学的边缘地带逐渐进入心理学研究的中心领域。心理学的多元文化论者试图摆脱心理学对西方主流文化的单一依赖性,建立一种多元文化的心理学。美国心理学家皮特森指出“以文化为中心的观点提供了除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对人的行为进行解释以外的第四个解释维度”。多元文化论已经成为心理学中一股强势力量,对心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可能会继续增强。

1 从心理学的学科发展上来看心理学的文化回归

早在1879年冯特建立科学心理学的时候,他的心理学研究是分为两个部分的:个体心理学通过考察个体的心理意识来探讨人类心理行为共有的性质和特点;民族心理学则通过对民族、文化、历史产物的分析了解人类心理行为的文化特有的性质和特点。冯特认为单一的个体心理学不能构成完整的心理学,人类的心理是种族长期发展的产物,要研究人的心理,历史和文化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遗憾的是,冯特在有生之年未能将两类心理学有机地融合起来。而之后心理学的发展承袭了前者,忽视了后者,使主流心理学走上了与文化相分离的道路。

20世纪初期,行为主义为了追求心理学的科学化,强调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客观性和可观察性,放弃了心理学中不能被科学普遍术语加以说明的概念,如意识、心理状态;坚持以方法为中心,主张心理学进行量化研究,严格地把研究中主观因素的影响以及无法量化的因素完全刨除。这么一来,人的心理现象同自然界的物理现象几乎没有本质差别。

如果说行为主义是将人等同于物,那么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认知主义则是将人同计算机进行类比。认知心理学积极吸纳计算机科学的研究成果,将人的心理与计算机进行功能模拟,把心理活动过程类比为信息加工过程,以此作为研究人的内部心理活动的方法论基础。然而,人的心理依然是物——计算机,依然是同人类的社会文化历史相脱节的、孤立地存在。

西方的主流心理学为了追求心理学的科学化,紧步自然科学的后尘,效仿自然科学的模式,力图将心理学建设成为自然科学的一个纯客观的实验分支。心理学的研究脱离人的心理行为的整体和形成背景,片面地选取心理学现象的某一方面用特定的方法进行孤立的研究,使得研究脱离了心理行为的原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越来越严谨,研究仪器越来越精密,控制条件越来越严格,而结论却离真实的心理学越来越遥远。心理学靠排斥或跨越文化历史来保证自己研究的合理性和普遍的适用性,导致了心理学的研究陷入了困境。

忽视了本身的学科性质一味地去追求自然科学的心理学,无疑扭曲了心理学的发展。作为研究人的心理行为的科学,心理学从研究者到研究对象都是人,这种研究是主观性的,不能全部客观量化,从这个角度看心理学应该是社会科学。这并不是否定心理学的自然科学性质,当然更不是承认。心理学的自然科学的性质不是它自身发展的结果,而是人为造成的,按照这一方式进行的研究的确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但是也阻碍了心理学的长足进步。现在心理学的发展遇到了瓶颈,说明自然科学性质的心理学是存在缺陷的,所以有必要以不同学科性质的视角来审视心理学未来的发展道路。从方法论到研究问题,都应该注入一些多元文化的因素。

2 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性质来看心理学的文化属性

从研究对象的性质来看,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人的存在不仅是简单的生物的存在,更是社会文化的存在。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人同自然科学研究的物不同,人会受到其所处的环境、社会、时代背景及其他人的影响。而物受到的其他方面的影响相对要小。研究对象的性质必然会对该学科产生影响。物的纯粹性使它对应的自然学科可以以量化研究为主要研究手段。而人与物不同,单纯地以量化研究为主要方法只会使研究结果与真实情况脱节。所以,一味地去追求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化,不考虑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而用单一的量化研究的方法来研究心理学、研究人,所得到的结果也只是附加了一系列特定前提的(比如各种控制条件)、可能无法推广的结果。

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揭示了心理学与其他自然学科之间的差异。心理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心理学作为一个关于人类存在的学科,应该要反映人类的文化多样性,因此心理学的研究需要加入社会文化的因素,心理学的文化转向对心理学的发展是有进步意义的。

3 从社会环境的变迁来看心理学的多元文化转向

科学心理学虽然诞生于德国,但是之后心理学在美国的温床上迅速生长,直到现在,美国一直是世界心理学研究的中心。从心理学研究的学者人数上来看,美国心理学家无疑是现代心理学家的“主体”,美国心理学也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主流”。长期以来,心理学以白人中产阶级被视为研究对象,研究结论却被当作终极真理和客观规律。西方白人的心理特征被当成全人类的心理特征,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本土心理学”被当成超文化的全球性的心理学。

在外族人口大量涌入的社会大环境下,以及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心理学从研究人员的构成到被试地组成,从数据来源到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方面都不可避免地涉及了多元文化的问题。传统心理学的概念和理论主要产生于欧美文化背景,这种心理学在应用于不同种族和不同文化的人口时有着极大的局限性。霍尔说到,除非做一番修改以反映多元文化的特征,否则,这种欧美心理学或许就会变成文化上的过时物。

多元文化的心理学反对心理学研究中漠视文化的做法。它认为,既然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心理与行为,那么全世界各个地方的人的行为都应包含其中,而不是仅仅研究西方主流文化中的那些容易找到的被试的行为,更不应该把得之于特殊文化条件下的研究结论不加选择地移植到其他文化背景下,因为“这种通用主义的主张实际上是一种虚伪的、压制性的文化帝国主义,它腐蚀了其他生活方式的效度和合法性”。

这里要强调的是,心理学的多元化是反对一元文化的心理学的,如果只是简单地将心理学加入文化各个维度的变量的话,这样的心理学也只是多个“一元文化心理学”的加合,依然是单一文化的延伸。

国内心理学起步较晚,之后的发展也很依赖于国外的研究。但是,国外的研究从研究者到被试者都是与中国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员,这样的研究结论应用到解释国内的某些现状上难免会不贴切。一味地以西方心理学作为理想的心理学模式套用到本国的心理学上,必然会严重损害中国心理学的发展,所以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国内的心理学从一开始的翻译国外文献,介绍最新的理论思想和研究,到用国内被试来重新验证国外的实验结果,再到现在有适应中国国情的研究项目,可以看到中国的心理学本土化研究已经初有效果。

[1]Sue D.,Bingham R.The diversification of psychology :A multicultural revolu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1999,54(12):1061-1069.

[2]叶浩生.试析现代西方心理学的文化转向[J].心理学报,2001,33(3):270-275.

[3]麻彦坤.文化转向:心理学发展的新契机[J].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3(3).

10.13939/j.cnki.zgsc.2016.48.247

王志静(1988—),女,云南曲靖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学。

猜你喜欢
心理学性质对象
神秘来电
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性质的应用
完全平方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九点圆的性质和应用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厉害了,我的性质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