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药煎服法

2016-03-11 17:04黄馨怡
光明中医 2016年18期
关键词:服法煎药汤剂

宋 磊 黄馨怡



浅谈中药煎服法

宋磊黄馨怡

目的了解中草药汤剂的正确煎服方法,加强临床医务工作者对通过合理煎服中草药以提高临床疗效的意识。方法从中草药的煎法和服法两大方面展开论述,从煎药用具、煎药用水、煎药火候、煎药方法、特殊煎法、煎煮次数、服药时间、服药方法、药后调护几个方面详细介绍。结果正确合理的中药煎服方法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保证。结论临床医务工作者应重视并掌握合理的中药煎服方法,并耐心向患者传达煎服注意事项,以期最大程度提高中草药物的临床疗效。

中药;汤剂;煎药方法;服药方法

汤剂,古称“汤液”,作为传统的中医药剂型,一直沿用至今,因其“吸收好,疗效稳定,不良作用小”等优点广受临床医生和病人的欢迎。影响汤剂疗效的因素有很多:①辨证施治是否精准,所用之方药及其化裁是否符合临床证型及病人的个体化需要。②药物来源是否稳当,炮制是否精当及药物作用时间是否超过有效期。③药物煎服是否合理,保证药物有效成分的充分析出及被机体的良好吸收。当然,在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革的今天,临床疗效还受到一些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如药物传递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病人服药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等等。其中,因素①②对于病人是基本不可控的,而③却是在医疗疗效评估过程中病人可控的环节。临床实践中,绝大部分的患者对于中草药相关知识都不甚了解,而一部分临床医生也忽视了中药煎服方法对疗效影响的重要性。因此,本文从中药煎、服法两方面对此问题进行讨论。

1 中药的煎法[1]

1.1煎药用具古代有“银者上,磁者次之”的说法。结合现代生活实际,多提倡以“砂锅”“瓦罐”为最佳材料,禁用铁器、铝制器具,避免药物在高温环境下与铝铁等金属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毒性。

1.2煎药用水古人用流水、雨水、泉水、酒等作为煎药用水,认为其具有不同的属性,应区别取用于不同体质的病人。但实际生活中,已很难做到。一般认为洁净的冷水,如自来水、井水等均可作为煎药用水。

1.3煎药火候古人提出“武火”“文火”之分,先用武火迅速煎沸,沸后改用文火慢煎,保持微沸状态,以利药物有效成分的缓慢析出。

1.4煎药方法煎煮前应将药物布于冷水中浸泡30min,以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析出(冬日应以温水浸泡)。加水量应视药量、药物质地而定,一般以药物在砂锅内平摊后,没过药物平面3~5cm为宜。实际生活中,如药物大多为根茎叶花,加水后,药物会漂浮于水面难以界定加水量,因此有学者在结合古代与现代对煎药用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药水比为1∶7比较合适,煎好后药量为水量的1/3~1/2[2]。此外,冬天煎药时,应该注意加温水泡煎,以免煎煮时间太长,使药物有效成分耗散,其余季节均应以凉水泡煎。浸泡用水应直接用以煎药,不应换水,以免造成有效成分的浪费。煎煮时,应先大火煮沸(约15min),后改小火慢煎保持微沸(约30min)。当然,还应视实际情况和所煎煮药物性味的不同而定,如不慎将药物煎焦糊,应弃之另煎,薄荷等芳香轻清之品应适当减少煎煮时间,滋补厚腻药物应文火久煎。煎煮过程中可适度搅拌,以防糊锅,但切忌频频揭盖,以防挥发性成分的丢失。尤应指出的是[3],临床中,常常会有葱、姜、蒜、大枣等药物,病人可能家中自备,此时如果没有开至临床处方中,应格外叮嘱患者煎药时不要忘记将此类药材置入同煎,以免影响药效。

1.5特殊煎法①先煎:介壳矿物类药物(如鳖甲、龟甲、龙骨、牡蛎等),因难以析出有效成分,故应于其他药物煎煮之前打碎先煎,沸后再煎煮20min左右,再下入余下药物同煎;有毒药物(如川乌、草乌、生附片等)应先煎减毒。值得指出的是,临床中很多患者在先煎时,即加入大量水,待先煎药物沸后15min即加入剩余药物群煎,这种煎法不利于后下的群煎药物有效成分的析出,故笔者认为在临床实践中,可将先煎改为另煎,先煎药物可单独少量水长时间煎煮后,再兑入群煎药物中混煎。②后下:多为芳香轻清易挥发之品(如薄荷、藿香等)及有效成分不适宜久煎的药材(如钩藤、大黄等),一般煎煮时间约5min即可。但后下药物的煎煮时间又不尽相同,如薄荷煎煮10min左右其有效成分即已挥发,钩藤用于降压时不宜超过20min,否则会破坏其降压成分钩藤碱,大黄用于攻下时其有效成分大黄甙加热超过10min也会分解。故此类药物后下的时机应视不同药物而定。③包煎:多为带绒毛的药物(如辛夷、旋覆花等),细小颗粒药物(如海蛤粉、海金沙、车前子等)及某些质地轻浮的药物(如蒲黄等)。为防止此类药物煎煮时浮于水面致煎煮不充分或煎煮时糊锅,或煎煮后细小微粒对咽喉产生过大刺激,临床上多用纱布单包再煎。④单煎:某些贵重的药材(如人参、羚羊角等)可切片单煎后再与群药合煎,以利于有效成分的充分析出,避免浪费,也可用于单独服用。⑤烊化:胶质黏性大及某些易于溶解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蜂蜜等)应单独融化后,与药汁混合均匀服用。⑥冲服:一些贵重药材(如三七粉、羚羊粉等),临床多炮制为粉末状,可直接冲水服用,以利于吸收,避免浪费。

1.6煎煮次数临床上关于煎煮次数说法不一,其中以煎煮2次为多。笔者从临床实践过程中体会到,中药煎煮次数以3次为宜,尤其是含有较多矿介类药物时更为重要。有研究表明[4]:平均每煎1次药,药物的光密度下降45.7%,即每煎1次药,可得有效成分约45%。那么,在保证最大有效成分提取和最低人力物力资源耗损的综合考虑下,煎煮3次为最佳,可提取药物有效成分中近85%。实际生活中,应该将3次煎煮的溶液混合均匀,使药物有效成分均衡,分次适量服用

2 中药的服法

2.1服药时间中药汤剂一般一日1剂,分2~3次服,通常在饭后0.5h~1h服用。但临床中,仍应根据病人情况而定。危重证或急证患者应不拘时服,慢性病证患者可定时服用,以保持体内稳定的药物浓度。补益健脾药物多于饭前服用;对脾胃有刺激性药物多于饭后服用;安神药宜睡前服用;泻下药宜空腹服;治疟药宜在发作前2小时服用以达防治目的;妇科调经药应行经前数日开始服用。另外,某些特定方剂对服药时间有特定要求,如十枣汤应平旦服,鸡鸣散宜五更时服等。

2.2服药方法《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提出“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即治疗热性病证,应借助药物寒凉之性泻其热,服用时可寒药凉服;治疗寒性病证,常借助药物火热之性祛其寒,服药时可热药温服以助药力。而某些寒药温服、热药凉服旨在防邪药格拒,以防药纳不入。对某些药入即吐者,可配姜汁少量多次服用;昏迷或吞咽困难的患者可鼻饲给药。某些药力峻猛的方药,还应顿服,以防伤正。

2.3药后调护仲景《伤寒论》中关于桂枝汤服药后注意的论述“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作为药后调护的典型代表一直广为传诵,也可见药后调护对人体治疗后正气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一般认为,寒性病证在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之品;热性病证患者在服药期间应忌食辛辣之品;过敏及疮疡患者在服药及药后均应慎用韭菜、葱蒜、鱼、虾、蟹等发物;脾胃虚弱患者在服药及药后均应慎食肥甘厚腻、生冷辛辣、浓茶咖啡及坚果类腌制类食物,以利于脾胃功能的恢复与调养。还应注意服药期间饮食中有无与药物性味相矛盾者。另外,中草药中“十八反、十九畏”的配伍禁忌也应该得到临床医师及药师的高度重视。

中药汤剂的煎服法,自古以来就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5],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曾指出煎煮不当的不良后果:“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清代著名医学家徐灵胎也曾有“煎药之法,最宜讲究,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的论述。可见历代医家都认为煎服是否得当对于病人临床疗效的评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中药煎法和服法的具体阐述,谨希望引起临床医生对中药煎服法的重视,更好地指导患者在实际煎药服药过程中依照自身情况合理煎服,对患者多一些耐心与解释,为促进良好的医患沟通,提高中草药煎服的临床疗效而不懈努力。

[1]李冀.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6-17.

[2]沈自强.论中药的煎服法[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75.

[3]郭劲松,王凤霞.煎服中药方法中不曾提到的几个细节问题[A].北京中医药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3:361-363.

[4]曾令军,王丛斌.浅谈中药的煎服法[J].光明中医,2012,27(6):1252-1253.

[5]王利华.中药汤剂的煎服法对疗效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5):166-167.

[6]寇惠蓉,邵思琴.中药汤剂煎煮及服用方法对疗效的影响[J]. 陕西中医, 2011,32(8):1603-1604.

[7]李卫东.浅谈传统煎药法中药煎煮机和免煎中药颗粒之优缺点[J].中国实用医药,2011, 6(16):217.

[8]郝文婕,熊旭东.中医辩证论治使用中药汤剂干预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治疗[J].医学信息,2014(24):617.

湖北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武汉 430060)

10.3969/j.issn.1003-8914.2016.18.062

1003-8914(2016)-18-2743-02

(本文校对:李天望2016-05-16)

猜你喜欢
服法煎药汤剂
传统中药制剂丸、散、汤剂的研究现状
调中益气汤联合外洗汤剂治疗压疮的效果观察
口服中药汤剂常见不良反应及药学干预
《严氏济生方》中煮散剂的应用探究
桂枝汤煎服法对临床中药学实践的启示
为老父煎药(外三首)
说说中药服法
如何计算煎药的时间
中医院中药煎药室医院感染源的识别及应对措施
溶石汤剂治疗胆结石4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