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城市的家具”
——TOD视角下城市公共交通候车设施形态研究

2016-03-11 14:51刘曜坤翟亚威李尚冬
工业设计 2016年3期
关键词:公交车站候车公共交通

刘曜坤 翟亚威 李尚冬

山东省建筑大学,山东济南,250101

“融入城市的家具”
——TOD视角下城市公共交通候车设施形态研究

刘曜坤 翟亚威 李尚冬

山东省建筑大学,山东济南,250101

本文通过探讨城市公交设施与城市空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公交车站在城市空间结构中的所扮演的角色,从车站形态角度分析其如何融入城市空间。

TOD;城市节点;公交车站

城市公交车站主要由停靠站、候车人、候车设施三个要素构成,作为伴随城市生长而来的与城市交通系统相依存的一种公共设施,是一类集工程学、建筑学、心理学等于一体的特殊产品。在过去以个体交通方式为主的时期,城市发展因循低密度蔓延的模式,没有将公共交通走廊作为发展轴,故而公交车站主要被强调的是“等候空间”的作用,是街区的附属,其形体形态作为该空间的构架与附着没有得到与之地位相当的重视。然而伴随快速城市化的进程出现的诸多交通痼疾使得城市空间与公共交通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种以公共交通为中枢、公交站点为中心、400~800米为半径建立城区的城市建设模式即TOD(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以公共交通为导向)。不同于传统上的公交线路沿城市功能区块布置、公交车站于人口密集区设立的模式,TOD强调城市公共空间围绕公交车站建设,公共交通承载城市流动性因素,这意味着公共交通连接着的城市各个节点与城市公共空间联系紧密,相互影响,不仅公交节点的数量、位置、服务功能影响城市功能空间的活力,其形态特别是与周边环境的衔接性、自身的辨识性、可达性也产生着重要影响。

1 城市公交车站现状分析

1.1 城市公交车站分类

当前我国城市公交车站主流有:立杆挂牌式、不锈钢立柱灯箱式、简约现代风格式三种。第一种立杆挂牌式属简易标识,为典型的静态标识,不设围合多用于单一线路的停靠站,而非交通繁华路段,如生活区的支线道路上等。此类车站没有明显从周边环境中分离而出的等候空间,且因自身体量极小所以可以很好的融入环境,但是也存在明显的问题:结构过于简单乃至视觉形象不够醒目,如果公交车站牌位于树下或建筑阴影下,则出行乘客很难从远处识别其存在;站牌未设置夜间照明系统,低照度情况下光线暗淡视线模糊,无法识别出行信息,特别是视力不佳群体,包括老人、视力障碍者等必然无法看清所需出行文字导向信息;仅设指示牌使其与城市中其他同类车站在形象上能够保持高度统一性,但是遮阳棚和休息座椅的缺失又使得该类车站在满足乘客候车需求的同时无法兼顾到乘客更多的生理需要。第二种不锈钢立柱灯箱式在各个城市都有广泛设置,此类形式车站出现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当时主要以防雨布、玻璃钢瓦楞板作为为顶棚,油漆铁管结构框架,而后引入不锈钢材料使得顶棚和立柱有了很大的改进,不但形式出现改观,广告灯箱的引入改变了单调的形象并有效解决了照明问题。此类车站三面开敞,仅一列广告灯箱充作主体兼围合,这就使得站台广告占据了公交车站的大部分面积,成为其造型的主要部分和首先进入公众视线的元素,笔者调查发现,车站矩形灯箱有着相同标准的尺寸,在材质、颜色、造型等上鲜有变化,站台广告设计虽然基本符合公众视觉需要,但往往忽略公众的心理情感需求,而且无法实现色调与整个站台统一,所以此类车站往往成为街区中突兀的存在,辨识性较高但与周边环境结合程度低,破坏城市整体视觉形象。而且由于这是目前全国统一的具有维护设施的形式而被大量采用难免造成千城一面之感,削弱了城市空间的特质。第三种公共候车设施在统一公交站基础上出现,是目前我国某些城市或个别地区出现的新型公交站,代表了公交车站形式发展的一种趋势。随着统一公交车站的形式上的欠缺逐渐遭到质疑,人们同时也厌倦全国一个形象的公交站形式,于是更加富于个性公交候车站也而应运而生,后发优势使其在设计理念上更先进,不仅满足于候车空间的营造也开始着手其外部造型的改进试图更多的联系环境与城市空间,因为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所以也存在不足之处。

1.2 当前城市公交车站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目前我国车站设计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公交候车设施作为“城市家具”中的一类,是应当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TOD模式下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对有限的或者被限定的室外空间进行统筹和界定之后,再与城市交通流线契合便形成了一个具有特点意义的框架。公交车站作为城市设计框架上的节点就肩负了连结框架中区块的作用,与城市框架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城市家具”具有协调城市建筑空间之间关系的作用。城市规划虽然提前定位了城市空间区域的性质和使用状况,但是由于建筑外观与形式上的区别、公共空间与交通结合方式以及人行为与审美所呈现的差异性与复杂性,与之俱存的便是各式的矛盾和冲突,这种必然存在的形式上的不协调却是可以通过车站的设计来解决和改善的。因此城市空间属性和特点对公交车站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能够融入所在空间环境同时协调周边环境。

2 TOD视角下城市公交车站形态研究

公交候车设施作为城市街道景观轴带中的景观点和公共交通系统的节点的复合体,它既有整体的系统特征,又具有独特的辨识性,在实现其功能的同时必须与所处的环境相一致,并促进环境的协调统一。苏州的公交车站能够很好的融入城市环境,而且为城市文化传承与塑造方面都进行了精巧的诠释,并对城市公交车站文化表征也做出了富有创造性地探索。形态上,苏州公交车站选取古典园林建筑作为其设计原型,并进行模仿与组合:车站外形可以看到苏州园林中常见的亭、廊、墙的意向组合,体现了车站设计与城市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很容易让人感受到城市的内在文化;车站的屋顶采用灰瓦覆盖,檐部四角向上高高挑出,起翘轻快,这又是江南园林建筑的一大特色。车站屋身部分也构思巧妙,面向车行道一侧是纤细、舒朗的“木柱”,而背面采用简洁的白色墙面,上面开有造型丰富的门窗洞口,使人联想到园林中精致的花窗。从色彩上来说,车站以灰白两色作为设计主色调,屋顶、木构部分主要为灰色调,墙壁主要为白色调,灰白主色调恰与苏州城灰白色的传统民居相呼应,车站作为现代城市环境设施,自然地融入其所在古城中,视觉上显得非常和谐。从设计细节来说,苏州老城公交车站设计同样是向传统文化寻找灵感,或是在粉墙上点缀几幅水墨字画,虽不是名人所做,但浓浓的文化气息呼之欲出;或是公交站牌也是经过设计贴于粉墙上、或置于柱间,似挂画一般;甚至在粉墙上开洞口,设置美人靠,又或是在柱间设置栏板,供候车人休息,让使用者有置身园林的感觉。纽约苏荷区的公交车站采用模块化设计,在位于居民社区的公交车站上将具有强烈现代感的圆弧造型设计在车站的侧面,供滑板爱好者使用,不仅可以切合周边居住区环境体现一种生活气息,也传递了纽约特色的地域文化风格。彼得·艾森曼于德国亚琛市设计的公交车站,按照功能结构对公交车站进行分解,将一个完整的“大整体”分割为若干“小整体”,形成相互组合的形式。同时各相对独立的的“小整体”又分别具有自身的功能,倾斜的支撑结构与座椅相结合,形成了实用又具有趣味的内部空间。不规则化的构件与元素的运用一方面使车站具有雕塑般的观感,另一方面又模糊了边界的范围,优化了其与周边环境的衔接。

3 结语

公交候车设施是城市街道景观轴带中的一个景观点,其造型的设计必须考虑到街道的整体建筑风格,使公交站更好地融人到城市的街道的景观中。虽然我国公交车站设施已有了长足的发展:新型材料与技术的应用使得如电子站牌等先进技术也已在国内相当一部分城市如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候车设施中得以运用,在造型设计上更多的城市在完善设施功能的同时也注意结合当地自然人文环境因素来进行设计。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交候车设施设计依然有着不足之处。因此TOD影响下的城市化就对城市公共交通候车设施的形态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传统功能主义至上的设计理念被新型设计思潮取代,但功能的重要意义却并没有改变。城市公交车站应当能够融入城市交通与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统筹考虑。

[1]林波,施梁.城市环境设施的设计原则[J].城市问题.2012(02):22-25.

[2]江昼.反映地域风貌的旅游风景区新建建筑及公共设施的设计原则探讨——以庐山风景区的设计为例[J].华中建筑.2009(01):78-81.

刘曜坤/1990年生/男/山东烟台人/硕士/研究方向为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方向

猜你喜欢
公交车站候车公共交通
《城市公共交通》杂志社简介
无限追踪
铁路客运站候车区运用多目标优化模型研究
基于计算实验的公共交通需求预测方法
最具善意的“公交车站”
公共交通一卡通TSM平台研究
有意思的公交车站
城市道路U形转向路口结合公交车站对交通流影响的模拟分析
交通运输部发布通知推进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工程建设事项
铁路客运站候车区运用方案优化方法和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