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语文磨成生命的图腾

2016-03-11 12:32徐俊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小令天净沙秋思

徐俊

《〈天净沙〉二首》在教材体系里不属于同一学段,更非同一组教材。但拿起六年级教材里白朴的这首《天净沙·秋》,脑子里就会情不自禁地浮现出马致远的那首堪称千古绝唱的《天净沙·秋思》。尽管这首《天净沙·秋思》被编在七年级,但是一样的风景,有不一样的情绪,一样的格律,有不一样的曲调,一样的境界,有不一样的境地,两首曲子就像人的左右心房,理应惺惺相惜,就像人的左右大脑,确有灵犀一点通,就像伯牙与子期,如高山流水应和知音。于是,面对如此语文,学段便不是距离,难易也不是问题,课堂容量更不足为奇,我在心底里就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用心打磨这堂课,直至将经典诗文中的两块瑰宝磨成一块璧玉,直至将语文磨成生命的图腾,让我和学生一起在这堂课里共栖息。

第一境:走火入“磨”

每一堂语文课都应该是生命的灵性在活动。与其说我将自己的生命注入语文,不如说是语文已经渗入我的血脉。为了上好这两支生命的清曲,我从马致远和白朴的身世磨起,直把自己磨进了两位伟大曲作家的生活里。又跟随着他们从生活走进文学,磨进那流淌着他们的心血的一首首曲子里。我伴着低婉的埙乐,时而浅吟低唱,时而高声诵读,办公室里,家里客厅,旁若无人,如醉如痴。当我拿起笔来,不由自主地就写下这两首曲子;当我发出声来,眼前就是五彩斑斓的秋天和那萧瑟零落的季节如蒙太奇般切换。我以为自己走火入魔,其实我知道,课未磨,我已把自己磨成课中人。

第二境:磨石成镜

我有个怪习惯,遇到好文字,总是爱不释手,直至烂熟于胸,熟视无睹,从最先的一点触动,读成颇有几分感动,读成胸中十分激动,到最后变成心静不动,就像一块石头,任由水悄悄流过,渗入。读《天净沙》,亦如大浪淘沙,平静后,心静如石,不再动了。但是那语言却如水般在心上静静流淌,把这静默的石头磨成了一面镜子,两首曲子照在

心镜中,留下的是一幅清丽

山水:

孤村老树 轻烟寒鸦

落日残霞 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红叶黄花

有颜色,有画面,有情绪……漫步清秋,心有戚戚。我便极想把这最初的印象搬进课堂。这是最初的印象,我的,马致远的,白朴的,也应当是孩子们的,更是秋天最真实的印象。于是,在课堂上,在每一次上课时,我都和学生们由此开始进入秋天,引发秋思。于是,从淡淡的、灰蒙蒙的、萧瑟的、冷清的,转而温馨的、恍然心动的,直至明亮的、愉悦的、幸福的,秋天里太多的感情在这画面上流转。于是,这一组词语便不再是词语,而是一首诗,一幅画,一支歌,弦弦掩抑声声思。于是我便恍悟,原来一切景语皆情语。顺着这景这情,我和孩子们走进秋天,走进诗人

的心。

第三境:磨石成璧

说这两首小令是元曲之瑰宝,毫无溢美之意。但是我更愿意说是两块璞石,玉石其中,又质朴无华。欲识其中真味,需心平气和,切身体悟。于是,由景入情后,师生便在情境中走入文本,研磨出石中之玉,磨石成璧。

师:(投影出示《天净沙·秋》)面对眼前的这幅秋景,白朴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呢?来,轻声吟读几遍,把你的感受读进去,把白朴的心情读出来。(生自由读)

师:你感受到白朴的心情了吗?不要说出来,放声朗诵这首小令。(指名读)

最是诗歌能传情。读着读着,字正腔圆了;读着读着,跟诗人的心走近了。心与心需要沟通,情与情需要碰撞。在对话中,诗开始表情达意:

师:听出来了吗?从他们的朗读里,你听出白朴的心情了吗?听老师读,让我也和白朴说说话。(范读)你听出了白朴怎样的心情?不,不要就这样说出来,太可惜了,你把它读出来,把这种舒服的感觉读进去。(指名读)

师:这首小令虽然不着一个“情”字,但却流露出了诗人的心情。白朴身处乱世,不喜欢做官,却寄情山水,陶醉在迷人的秋色中。我们一起来读。(生齐读)

师:在白朴的心中,秋,是什么颜色的?是啊,只要心是明亮的,充满阳光的,看到的世界就是温暖的,哪怕是孤村老树,哪怕是轻烟寒鸦,都是美丽的,醉人的。

在不同人的眼里,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面对同样的秋天,却是不一样的心情,不一样的思绪。同样是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同样写了一首《天净沙》,却别有一番

滋味。

师:(投影出示《天净沙·秋思》)站在秋天里,诗人马致远又是怎样的心情,怎样的思绪?我们好好地来读读这首小令。请同学们认真地把这首小令读上四遍,前两遍把它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后两遍把自己的感觉,哪怕是一点点的感觉读进去。(生自由读)秋思,这是一份怎样的心情,这是一份怎样的思绪呢?(生交流)

师:秋思,满怀的愁思,哀愁,思乡之情,孤独之情,悲凉的思绪,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读这首小令。自己先来试一试,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哀愁?是什么让作者感到旅途的悲凉?读出来。(生自由读)

师:孩子们,闭上眼睛,让我们陪着马致远,一起走进寒秋。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范读)

于是,都看到了飘零的秋天、孤独的身影;都看到了眼前的“小桥流水人家”却不是家;都看到了古道没有尽头。但是漂泊在天涯的游子也有家啊!在马致远的心里,在马致远的记忆里,在他的家里,在他的故乡,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

景呢?

师: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看到的情景写下来。

(生练笔)

一首《天净沙·秋思》越读越像“愁思”,马致远眼中的秋天和白朴感觉到的完全不一样。草木本无情,情由心声。我和孩子们在诗文里徜徉,我们读懂了,只要心是光明的,生活也会变得光明,只要心是温暖的,眼前的世界也会非常温暖。于是乎,两块璞石研磨成璧玉。

师:秋天,在白朴的眼里是温暖的、明亮的。让我们一起来诵读《天净沙·秋》,用白朴这份温暖明亮的心情感染马致远,送给马致远一个温暖、明亮的秋天。

第四境:合璧成珏

两首元曲从文字读成画面,从画面读出情境,从情境读出心绪,沉淀在历史里的文化瑰宝已经静影沉璧。然而这璧还是两块璧,心有灵犀而不见。于是,张化万老师说,在比较里求得共生;王崧舟老师说,在互文里求得共鸣。共生共鸣,合璧方能成珏!于是有了意境的升华:

师:(诵读《天净沙·秋》)今天我们一起来诵读两首小令。这两首小令的曲牌名叫“天净沙”,曲子写得非常好,有颜色、有画面、有情绪。我们先来读《天净沙·秋》。请同学们认真地把这首小令读上四遍……哪怕是一点点的感觉,也要读进去。

师:(诵读《天净沙·秋思》:刚才我们读了白朴的秋,感受到了白朴在秋天里的心情,那种淡淡的感觉。那马致远在秋天里又是怎样的心情,怎样的思绪呢?就像刚才一样,用心去读一读秋思,把马致远的心情读出来,把你的感受读进去。

情同此景——互文感悟之一

师:读着读着,你发现这两首小令在内容上的相同之处了吗?发现作者情绪的相同之处了吗?

师:第一组对比:“孤村落日残霞”——“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

师:第二组对比:“轻烟老树寒鸦”——“枯藤老树昏鸦”

师:同感悲秋:秋天原来是这般的萧瑟,这般的令人惆怅。读来字字皆是情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白朴眼里的秋天。(齐读)

诗是什么?是心中没有旋律的歌,是眼里没有形态的画,更是天地同息,物我两忘。虽为二人所作,但同样面对悲秋,却是同歌同息。不同的学生面对诗人所展示的意境,也是深有同感。两首诗、一幅画、一支歌,诵读中,互文中,四种心情(马、白、师、生)互相交融,秋之景、秋之情便浓得化不开了。

不同情绪——互文感悟之二

师:虽说笔下写的都是秋天,虽说字里行间寄托的都是愁思,可是白朴和马致远的心情,他们的愁绪,真的一样吗?请同学们默读这两首小令,用心再去感受一下,他们的思绪有什么不同。

师:白朴在什么地方透露了他不再悲伤的心情?你感受到白朴现在的心情了吗?不要说,放声读出来。(指名读)

师:又是哪个词透露了马致远已陷入愁苦不能自拔?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马致远?(读出来)

师:面对同样的秋天,白朴是一种感受,马致远又别有一番思绪。如果在那个深秋,两人相遇了,面对秋日景象,白朴会对马致远说些什么?马致远又会对白朴说些什么?(生练笔)

同样是秋的剪影,却在字里行间孕育着不同的情愫。唯有心性细腻的人,才能解其中味。在语文里徜徉的孩子,就应该是心性细腻柔软的,语文也就应该让人心性变得细腻。于是乎,走进两位伟大的诗人,在他们的字里行间游走、徘徊,捕捉细微的心灵颤动,这诗便在磨炼着孩子们敏感的心性。教学也就在这时成功了。

情由心生——互文感悟之三

师:叩问异情:为什么同样的秋天,我们读起来却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呢?(生:白朴因为秋景而陶醉了,他觉得很优美,在美景中,忧愁被化解了,淡淡的忧愁似乎看不见了。而马致远却因为秋景,情绪更加低落了。)

师:可是,白朴能看到色彩明亮的“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马致远为什么看不见眼前的美景呢?(生:他太伤心了,他是断肠人啊,在他的眼里,一切都是灰色的,暗淡的。)

师:是啊,就算马致远也看到了——(将白朴的诗句与马致远的互换,出示: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白草红叶黄花。)

看到了这草、这叶、这花,在他的眼里,在这个断肠人的眼里,他又会觉得这秋天的草是怎样的草?秋天的叶是怎样的叶?秋天的花是怎样的花?(生交流)

师:这真应了那句“一切景语皆情语”啊!每一字,每一景,都是情啊!当白朴在金秋里调节好自己的心情,尽管同样也看到了“夕阳西下”——(将马致远的诗句与白朴的互换,出示: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夕阳西下,

白草红叶黄花。)

对白朴来说,那又会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生交流)那就让我们来分享这份洒脱和乐观吧。(生齐读)

师:当马致远将自己的忧伤凝结在《秋思》当中写下来,把自己的哀愁通过这首小令倾诉出来以后,他不是也解脱了吗?

师:草木本无情,情由心生。只要心是光明的,生活也会变得光明,只要心是温暖的,眼前的世界也会非常温暖。就像秋天,在白朴的眼里是温暖的、明亮的。

在课堂上,处处书声琅琅,一声一句总关情,学生们在元曲的词语堆砌中,读出了那秋的味、那秋的情、那秋的韵。语文的课堂就是这样去读,再读,还是读。舍去那花拳绣腿,舍去那眼花缭乱,剩下的便是简单的诵读,在诵读中找到了读者和作者的情意共通,这就是本色而真实的课堂。

第五境:磨的幸福

从课文的选择到教学设计的完成,一切都是在直觉的支配下完成的,我只是潜意识里觉得我喜欢这两首小令,一直到进入课堂,还是觉得像在生活中和孩子们对话一样。这样的语文课,现在想来,就是我所追求的磨课状态:幸福,诗意。

幸福的语文课堂是充满诗意的。这种诗意不是教师刻意谋求的,不是外加的,它是一种慈悲的心境,是让孩子们心性变得柔软。当学生走进白朴的金秋,走进马致远的愁绪,身临其境,情同此心,感同身受,他们就是诗意的,课堂也就变得诗意起来。

这教学的幸福来自何处?我想,一是因为面对语文,我和学生们无拘无束,心无杂念,全身心投入,不刻意追求什么,不计较得失,我是率性而教的,所以才能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二是当我跟着感觉走的时候,无意间运用了诸如“举像入境、移情体验、独特体验、激活想象、启迪思考”等诗意语文的策略,所以成就了这堂课幸福诗意的境界。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笕桥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猜你喜欢
小令天净沙秋思
秋思
闲吟小令
天净沙·春
秋思
掉坑
多面人生
WATING FOR THE SUNSET
天净沙·春思
元代散曲中的小令和套数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与白朴《天净沙·秋》的同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