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

  • 揭秘意象 ,探源 “妙境 ”
    要:《天净沙 ·秋思》是马致远的代表作 ,也是元散曲的代表作。王国维曾高度评价其 “虽为小令 ,近似天籁 ,有唐绝句之骨 ”, “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揭秘意象 ,探源其 “妙境 ”:意象组合铺排 ,造就留白之境 ;意象宛转有致 ,形成起承转合 ;意象 “瞬间截取 ”,产生动人力量 ;意象寄寓深情 ,生成多元解读。关键词 :初中语文 ;《天净沙 ·秋思》;意象 ;“妙境 ”《天净沙 ·秋思》是马致远的代表作 ,也是元散曲的代表作。王国维曾高度评价其虽“为小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2023年9期2023-10-31

  • 《天净沙·秋思》文本解读及教学策略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罗列意象的文本特征,指向了意象教学揭示主旨的策略,抓住意象特点、直观体验情感基调、从意象内涵的多重意义的角度整体把握诗情,以想象的方式体验意境,理解作品悲与乐的情感交汇,并深入体会其断肠之情。关键词:《天净沙·秋思》 悲与乐的结合 断肠之情古典诗词中带有深刻的内涵,既包含有作者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同时也包含着中华民族共同的认知心理。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拓宽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信是十分重要的。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

    文学教育 2022年12期2023-01-03

  • 《天净沙·秋思》中的“反套路”艺术
    的散曲《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近代大儒王国维先生评价其为元人小令的“最佳者”,在中国古典诗词作品中具有超然的地位。在众多秋思诗词中,该小令之所以能脱颖而出,独占鳌头,除了丰富的意象和深远的意境营造以外,与该小令一反传统古诗词咏秋的套路有莫大的关系。马致远利用“反套路”艺术赋予了该小令独特的文学品格和关学价值,成为古诗词艺术中描写秋天的典范,获得各个时代读者的喜爱和传颂。关键词 马致远 秋思“反套路”艺术魅力“秋思”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母题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2年8期2022-10-14

  • 创诗语境,悟歌诗韵
    态度。《天净沙·秋思》是初中教学中广受学生喜爱的一首小令,其简洁的语言、丰富的内涵以及朗朗上口的节奏,是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典范文章。全曲通过景物构图交相辉映,给读者展示了一幅游子秋思图,抒发了游子日暮思归的羁旅情怀。本文将主要通过分析曲中的语境和意象所展现的画面美和情境美,带领学生感悟《天净沙·秋思》曲韵。关键词:《天净沙·秋思》 语境  课例分析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上公开课以及互相观摩教师上课是我们打磨自己的教学技能的一种重要方式。本周,我有一节讲解公开

    民族文汇 2022年30期2022-06-16

  • 文化空缺现象下《天净沙 · 秋思》不同英译本的对比与分析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两个英译本为例,对比分析了译者在翻译意象时应对文化空缺现象下的方法。研究表明,翻译诗歌时,译者应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在传递原诗情感的基础上,针对中英之间的文化空缺现象,对原诗的形式、内容、意象等进行合理取舍。【关键词】 文化空缺现象;意象;《天净沙·秋思》【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2-0127-02为建设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我国

    今古文创 2021年32期2021-09-22

  •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关键词  紫砂;秋思;秋风;匠心;初心艺术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有了生活的灌溉,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现艺术之美。而宜兴紫砂从北宋发展至今,文化源远流长,展现了丰富的艺术魅力,品味百味生活,宜兴紫砂凭借其悠久且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艺术传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时俱进,融合了多种文艺元素,成为了紫砂匠人连接艺术与生活的纽带。宜兴紫砂矿料在宜兴丁蜀孕育而成,它搭载者匠人的文人气息与生活情谊,结合紫砂匠人智慧的结晶,从而创作出一把把文雅之器。艺术创作自古就有师

    江苏陶瓷 2021年4期2021-09-18

  • 《天净沙·秋思》的文本解读
    令中,《天净沙·秋思》是写“秋思”的名作,用语凝练,仅用二十八个字勾画一幅秋日羁旅图,被周德清誉为“秋思之祖”。为什么这首小令能获得如此高的赞誉呢?本文将从内容、艺术、情感这三方面入手,进行文本解读。关键词:《天净沙·秋思》;文本解读;内容、艺术、情感《天净沙·秋思》是元散曲中的悲秋名作,本文主要从内容、艺术、情感三方面来分析其中的奥秘。一、内容层面正因为秋思是秋景触发的,所以这首小令精心选择最能表现“秋思”的人与景,选择了最具有特征性的“枯藤”、“老树”

    文学天地 2021年2期2021-09-10

  • 何以“自然”
    以发现《天净沙·秋思》具有自然的特点。在语用学的理论分析下,它以数个偏正意象来营造意境,暗藏文化预设、设置意象关联、区分重点与省略、营造情感起伏,使得整体情感既和谐又有层次,达到类似于语言运用的自然的效果。关键词:《天净沙·秋思》 语用学 自然 语境理论许多学者认为,《天净沙·秋思》具有自然的特点。王国维曾于《宋元戏曲史》提出元曲的佳处在“自然”,又将《天净沙·秋思》推为元曲小令之表率。a吴梅研究了明人对它的仿作,但不及原作“自然”。b隋树森也认为该作品写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4期2021-05-04

  •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天净沙·秋思》英译对比分析
    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两个译本的特点,并分析在翻译生态环境下,译者如何进行适应和选择以及哪个译本在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上更贴近原文。关键词:生态翻译学;《天净沙·秋思》;“三维”转换;适应与选择作者简介:王丽(1996.1-),女,汉族,山东省诸城市人,沈阳理工大学硕士,研究方向:经贸英语翻译。[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5-0-021 引言在全球重视生态的大环

    青年文学家 2021年5期2021-04-06

  • 现实与记忆的时空错位 ——重读白先勇的《秋思
    过往的时空中。《秋思》在《台北人》诸篇小说中不属于特别显眼的一篇,女主人公华夫人也不是《台北人》群像里最光彩照人的角色。可是《秋思》的笔调隐忍节制间能做到开合有度,创作态度褒贬游移让人读后唏嘘嗟讶,华夫人的形象如此庸俗又如此高贵,恰恰能够体现白先勇创作《台北人》的意图。华夫人生活在台北的当下,却始终惦念着菊花特别灿烂的南京城的当年往事,由此构成现实与记忆的时空错位。在两座城市间切换华夫人身居台北多年,庭院墙东一角就能种下大片菊花,是院落宽阔的豪宅之家。在二

    青年文学 2020年6期2020-11-17

  • 及物性视角下诗歌意境再现研究
    典诗歌《天净沙·秋思》的两种译文的及物性作对比分析,认为,译者须对原诗歌及物性系统中的“过程类型”“参与者”“环境成分”作具体分析,在目标语中找到“形合”和“意合”的最佳平衡点,选择恰当的翻译路径,实现原诗歌的意境再现。关键词: 及物性系统   意境再现   《天净沙·秋思》   模糊译法和具象译法1.引言中国古典诗歌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璀璨明珠,而且是属于全世界的文化瑰宝。翻译诗歌要凸显原诗歌的意境,赋予原诗歌文字以味道、色彩、节奏和生命。系统功能语法

    文教资料 2020年19期2020-10-09

  • 审美移情在元曲英译过程中的运用
    教授的《天净沙·秋思》英译的分析,试图分析审美移情在元曲英译中的作用。审美移情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情感投射-关照-反馈,然后是译本的再现阶段,重点透过译作的语言、意象和情感,以说明译者的移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关键词:审美移情;《天净沙·秋思》;两个阶段;1.翻译审美移情论综述“移情”(Empathy)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的罗伯特·费肖尔(Robert Visher)于1873年在其《视觉形式感》一文中提出。“审美移情说”由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创建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0年42期2020-09-10

  • 从词汇的文化色彩看“西风”在东西方语境下的意象差异
    名散曲《天净沙·秋思》和英国浪漫主义后期佳作《西风颂》为范本,旨在比较东西方语境之下的“西风”意象,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从而更好地了解东西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关键词】 西风;意象;天净沙·秋思;西风颂【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8-0032-02一、前言诗词,作为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是最古老也最具有文学特性的文学样式。就其本身而言,诗词是一个民族的

    今古文创 2020年18期2020-09-10

  • 陌生化视域下对《天净沙·秋思》教学的再思考
    小令,《天净沙·秋思》历来被视为艺术经典,在当代也被收录于部编版中学语文教材。面对《天净沙·秋思》这一经典文本,语文教学多以依托文本调动学生感受秋天苍凉萧索之景、体悟诗人羁旅天涯之悲为教学重点,本文基于陌生化理论视角,以延长学生感知文本情感的领悟过程、实现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思考为主要目的,尝试探索一种新的拓展教学思路。关键词:天净沙·秋思 陌生化理论 教学秋思 陌生化理论 教学关于《天净沙·秋思》的作者,学界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为元代戏曲家马致远所作;一说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0年4期2020-05-21

  • 千愁万绪郁心头
    摘 要:马致远,秋思之祖,其《天净沙·秋思》表达的不仅仅是羁旅思乡之情,他的孤独、落寞、壮志难酬的感慨等也都融于此曲。而对初一上学期的学生而言,主要在于读懂《秋思》,体会马致远的情思,感受曲中画面美。关键词:马致远;秋思;情感一、 《天净沙·秋思》之解题“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约1251年~1321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因《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大多学者及读者

    读天下 2020年6期2020-05-18

  • 浅析《天净沙·秋思》的两个英译版本的形合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两个英译版本,从而探索出翻译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关键词:形合;意合;《天净沙·秋思》;翻译一、形合和意合的不同以及对翻译的影响所谓形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关系和逻辑关系。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合法。(1)所谓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用不同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其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美国翻译学家E·Nida(2)认为在英语以及大多数的英欧语言中,句子的从属关系大多是

    北方文学 2020年2期2020-05-15

  • 情境教学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手,以《天净沙·秋思》为例,从带入情境、优化情境、凭借情境、拓宽情境四个阶段分析在古诗词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的策略。【关键词】情境教学法  古诗词教学  《天凈沙·秋思》教育的不断发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作为推进中学生学习发展的核心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益,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并有一定的感悟和思考,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语文学科的无穷魅力。因此,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0年51期2020-04-18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意象析论
    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元散曲中的悲秋名作。而关于这支散曲的意象选择、意象排列、意象内涵却一直缺乏深入有力的分析。本文通过细读曲词,发现马致远在每句的意象选择上,往往保持感情基调的一致性;而在句与句之间又形成一种“哀—乐—哀”的情感循环,从而把曲词的情感最终指向了哀,而这种哀的情感又和马致远的生平相结合,散发出元代文人阶层浓重的失意情调。关键词:马致远 《秋思》 意象 元散曲中国古代的诗词,历来有悲秋的传统。而这种传统到了元散曲中则焕发出一股新的活力,呈现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10期2020-02-04

  • 创造性的阅读与阅读的创造性
    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这首词开展了一次教学尝试。关键词:《渔家傲·秋思》 共情 创造性阅读 景语与情语我们知道,在心理学上有“共情”之说。人们一般认为,一个人的共情能力越强,在交流中信息获得的敏感度、准确度以及深度也就更为出色,而这种出色的信息获得能力,从信息的接收者的角度而言,其本质就是场景和情感的被代入,也就是文学审美上所说的“视通万里,思接千载”。而我们古典诗词阅读学习和教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古典诗词的文本与古人和古代社会的对话交流,在这种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9期2020-01-08

  • 《天净沙?秋思》中“秋”的三重意蕴
    要:《天净沙·秋思》为元代作家马致远所作,全诗未提及“秋”字,却尽得秋意,读来使人如坠秋境,而纵观本词,“秋”用不同的意象表现出三重意蕴——北国之秋、异客之秋、人生之秋,无不体现出词人的浓浓的秋的哀愁。关键词:秋思;秋;三重意蕴;三重感情[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4-0-01《天净沙·秋思》是一篇小令,全篇仅28个字,且无一个动词,单句如此并不鲜闻,但通篇都属这一格式着数罕见,更奇妙地是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4期2019-09-16

  • 语文教学应深挖作品的多层意蕴
    摘要】《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正是由于这首曲所散发出的浓郁的思乡情绪。但是这首影响深远的散曲,其思想内涵除了大家熟知的思乡这个层面外,还包含了主人公在辛苦疲倦之后那种依然继续奋斗的雄心。以秋色衰景反衬,更加表明了人物奋斗之艰难。这才是马致远营造如此冷落苍凉意境的真实原因。【关键词】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思乡;奋斗;意蕴【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越调]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课外语文·上 2019年7期2019-08-19

  • 中学语文抒情诗教学偏误例谈
    30篇《天净沙·秋思》的代表性教学课例显示,当前中国抒情诗教学存在不考虑文体特质“非抒情诗”教学、忽视诗歌艺术形式模式化教学、重视但缺少具体指导朗读教学、脱离文本过度拓展延伸仿写教学等四种偏误。探究偏误的表现方式及解决途径,可以为当前中国抒情诗教学“教什么、怎么教”提供“诊断”案例。关键词 抒情诗  《天净沙·秋思》  教学现状  教学反思中国抒情诗教学已成为当下语文教学的“重灾区”,或文本解读流于浅表,或教学内容不考虑文体特质、教学过程模式化、教学手段形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9年2期2019-07-08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解读别议
    认为,《天净沙·秋思》前三句是一个结构单元,因而小令自然分为前三后二两个层次。又,末句“断肠人在天涯”在“人”字后逗,读为“断肠人、在天涯”。但上述观点都有一定问题。深入解读可以发现,小令主题“秋思”随视角的变化而显,同时结合格律分析,层次之分应是前二后三;小令末句按节奏应在“肠”字后逗,读为“断肠、人在天涯”,其中“人”是诗人自指,“人在天涯”是一件事,“断肠”就是“伤心”,其所以“伤心”,是由于“人在天涯”。关键词:《天净沙·秋思》;解读;格律;节奏元

    现代语文 2019年12期2019-03-05

  •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及反思
    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出发,采用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等带领学生学习“情景交融”的创作手法,深入感受诗人的“断肠”之痛。[关键词]《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情景交融;诵读[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8-0015-02【教材分析】《天净沙·秋思》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古代诗歌四首》中的最后一首,本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8年10期2018-11-16

  • 中国情 中国画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其中蕴涵的诗歌意境,发现马致远擅长通过对景物进行白描画像,用密集的意象来表情达意,寓情于景,准确地表达出了自己的羁旅之苦,思乡之愁,惜字如金,这正如一幅淡淡的中国画,让人百读不厌。关键词 中国画;天净沙·秋思;意境;白描;赏析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3-0179-01一、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

    读写算 2018年3期2018-07-09

  • 以读带写,读写一体,促进语文能力全面发展
    结合;景物描写;秋思【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学好语文,就是学好‘听‘说‘读‘写四项本领。这四项本领有连带的关系:‘听和‘读是一路,都为了了解别人的思想,‘说和‘写是一路,都为了表达思想,让别人了解。了解和表达又是互相影响的:提高了解的能力,表达的本领就能加强;提高表达的能力,了解的本领就能加强。因此,只要认真学习,努力学习,这四项本领必然能齐头并进,项项学好。”传统的语文课堂重视“听”“读”,轻视“说”“写”。“听”“读”更多的是信息的输

    课外语文·上 2018年10期2018-05-14

  • 张籍《秋思》意蕴解读
    森茂内容摘要:《秋思》作为唐诗中的名篇,被选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本文以思乡之情为中心,从语言风格、艺术手法、格律韵脚方面入手,并结合诗歌内容逐句进行了赏析。使读者在全面体味诗歌情感的同时,也可以初步了解张籍诗作的基本风格。关键词:张籍 秋思 亲情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秋思》是中唐诗人张籍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作以家常小事表露深情远意,了了数语之间,毕现了游子的怀乡情思。清人潘德舆曾对其激赏曰:“‘洛阳城里见秋

    文学教育 2018年1期2018-01-22

  • 从《秋思》不同译本的比较谈汉英诗歌翻译
    之一。《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完全由意象组合而成的元曲,堪称经典的中国“意象派”诗歌。本文将以英汉语中的形合与意合为理论依据,对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多个译本,尤其是以许渊冲先生的英译本从选词、句式和音韵、意象传递等方面进行试探性的分析,为古诗英译的过程提供一定的参照依据。关键词:《天净沙·秋思》 形合 意合 诗歌翻译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10-0-01一、诗歌翻译特点解析诗歌的翻译有别于翻译其他类型

    中文信息 2017年10期2018-01-15

  • 桥· 马致远(分 咏)
    波上驰车马;两阙秋思动古今。李雄飞古道夕阳怜老树;金陵天堑跨长虹。刘亚丽西风古道词人去;茅店鸡声足迹留。梁伟华飞虹江上通天堑;小令秋思冠曲坛。张晓丽天阙彩虹乌鹊影;人间名曲汉宫秋。刘 张鹊连闺怨瑶台月;肠断秋思天净沙。杨青云天堑通途连两岸;秋思古道唱千年。王智芳仙客行时留足迹;远人归处写秋思。郭 健

    对联 2015年21期2015-11-14

  •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注释】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夜。郎中:官名。地白:地上的月光。栖:歇,休息。秋思:此处指怀念人的情思。落:《全唐诗》在收录此诗时,将“落”字写作“在”字。此处仍以“落”字为准。【阅读导航】唐代诗人王建的这首七言绝句在古代咏中秋诗词中较为著名。前两句描写中秋月色,不带一个月字,只以“地白”二字就将月色的澄澈空明呈现在人眼前,让躁动不安的心慢慢沉静下来。后两句描写望月怀人的情怀,“不知秋思落谁家”用委婉的疑问语气将秋思拟人化,愈

    小学生作文选刊·低年级版 2014年9期2014-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