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方式及心理指导对青年脑卒中患者情绪及功能的影响

2016-03-13 11:00孙晨曦孙太欣杨涛杜丽丽
中国康复 2016年5期
关键词:神经功能康复心理

孙晨曦,孙太欣,杨涛,杜丽丽

近年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脑卒中具有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18~45岁的青年人罹患脑卒中,发病率占总脑卒中患者的10%左右[1]。脑卒中是一种行为相关疾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青年脑卒中发病和复发的主要原因。有研究显示,83.0%的青年脑卒中患者存在不健康的生活方式[2]。采取健康生活方式的人脑卒中风险可降低80%。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健康方式宣教及心理指导,改变患者不良生活方式,从而改善青年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减少卒中并发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神经内科2013年1月~2013年12月住院的脑卒中患者60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病程为1周内,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为0~11分,且患者意识清楚,无失语及严重智力障碍,能够读写,对量表的内容能够正确理解。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①观察组:男23例,女7例;年龄(35.27±6.64)岁;病程(43.45±7.93)h。②对照组:男24例,女6例;年龄(35.03±6.65)岁;病程(42.34±7.73)h。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给予脑卒中常规药物、护理及专科护理治疗,未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常规健康宣教,包括戒烟、限酒、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等,由患者家属进行监督生活方式改善情况。康复训练包括功能训练和作业治疗,每周5次,疗程3个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健康生活方式和心理指导治疗。住院期间每天与患者进行不少于30min的单独面对面交流,出院后每周进行2次面对面交流。整个治疗过程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周内,此期间患者在神经内科住院治疗,重点加强健康教育及心理辅导。采取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包括健康讲座,发放健康教育资料,播放已康复患者励志录像等,为患者及家属提供有关青年脑卒中疾病的宣传资料,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及目前的治疗方法,使其对疾病有一个整体认识。第二阶段为2周~1个月,主要针对患者初期焦虑抑郁情绪的调控,此期间在康复科行康复训练。讲明负性情绪对脑血管病的发展及治疗的重要影响,消除抑郁情绪,使其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增强康复的信心。为患者提供案例分析,说明不合逻辑的认知会延缓疾病康复,甚至导致病情加重。帮助患者领悟到不良认知所带来的后果,并找出自身的认知偏差,主动用理性认知代替非理性认知。第三阶段为1~3个月,主要引导患者消除各种不正常的心理情绪和障碍,加强肢体功能锻炼。此期间患者已出院,回归家庭,但仍继续每周5次于康复科进行康复训练治疗。重视对患者残障肢体功能位保护的宣传与示范,倡导其早期积极的功能锻炼。嘱患者家属监督患者进行生活方式的改善,规律作息,戒烟、限酒,加强运动及功能锻炼。

1.3 评定标准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NIHSS[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采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 BI)评定。抑郁程度: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 HAMD)17项版本,总分<7分为无抑郁;≥7分为轻度抑郁,≥17分为中度抑郁(≤24分),>24分为重度抑郁[4]。

2 结果

治疗后,2组NIHSS、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BI明显提高(均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NIHSS、BI及HAMD评分改善更明显(P<0.05),见表1。

治疗前2组脑卒中后抑郁各13例(43.3%),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抑郁5例(16.7%);对照组12例(40.0%),观察组抑郁患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BI及HAMD评分比较 分,

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3 讨论

国内报道的青年脑卒中占全部卒中的13.44%,35~45岁年龄段脑血管病的发病率男性为(18~42)/10万,女性为(23~95)/10万[5],故青年脑卒中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青年卒中发病率不断增多的主要原因。其中,频繁饮酒、吸烟、运动量少、高热量饮食、夜生活过度等不健康生活方式,都可能导致卒中病人越来越年轻化。吸烟、嗜酒可增加患者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风险,影响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从而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国内外均有研究显示吸烟、嗜酒严重影响青年脑卒中患者的预后[6-7]。本研究通过对患者进行戒烟、限酒、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等健康知识的宣教及行为改变的监督、指导,使患者深刻认识到不良生活方式的弊端,并真正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通过行为方式的改变,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卒中后抑郁是青年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的危害大,可显著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8-10]。尤其是青年脑卒中患者面临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社会角色或家庭角色的改变,对突发的生理功能引起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丧失难于接受,更容易产生悲观、消极、恐惧、抑郁、焦虑的心理。因此,对青年脑卒中偏瘫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强调健康生活方式及心理干预,有利于病情恢复。刘燕等[2]研究指出,青年脑卒中患者的健康行为水平与自我效能、BI和社会支持有关。健康干预要注重评估和增加自我效能,发挥潜能,鼓励家属积极参与健康促进,大力宣传正确的生活方式对健康维护的意义。本研究也显示,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干预及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观察组较对照组卒中后抑郁患病率及抑郁评分均有明显改善。本研究也提示,青年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不仅要重视药物的治疗,更要注重生活方式及心理的干预及治疗,尤其心理干预,应贯穿患者康复治疗的全过程,使患者建立康复治疗的信心,不断激励患者改善不良情绪,积极进行康复锻炼,使患者身心同治,从而能真正改善患者的情绪及功能恢复。同时,该研究存在不足之处,该研究入组的患者为急性脑卒中患者,未对脑梗塞与脑出血患者进行区分比较。脑出血与脑梗塞具有不同的发病机制,康复锻炼的时机也不同,二者在早期康复锻炼及心理辅导方面应区分对待。

[1] Zhang WW, Zhang Z, Bi Q. A nation-wide multicentrical related factor investigation in 2359 cases young stroke[J].Chin J Clin Rehabil,2003,7(19):2694-2695.

[2] 刘燕,金奕,赵岳.青年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2012,47(1):58-61.

[3] Brott T,Adams HP Jr,Olinger CP,et al.Measurements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 clinical examination scale[J].Stroke,1989,20(7):864-870.

[4] 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特刊):225-227.

[5] 刘晓晗,甲婷.心理干预对青年青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病情恢复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2, 10(21):12-13.

[6] 千艳丽.64例青年脑梗死患者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0,31(10):1429-1430.

[7] 杨迪.青年脑卒中患者常规治疗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3,36(31):26-29.

[8] Nordström P, Nordström A, Eriksson M, et al. Risk factors in late adolescence for young-onset dementia in men: 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J]. JAMA Intern Med, 2013,173(17):1612-1618.

[9] Vataja R,Leppavuori A,Pohjasvaara T,et al.Poststroke depression and lesion location revisited[J].Neuropsy Clin Neurosci,2004,16(2): 156-162.

[10]郑婷,王春雪.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现状[J].中国卒中杂志,2008,3(9): 676-677.

猜你喜欢
神经功能康复心理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