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现状及创新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2016-03-14 17:04霍清清刘冬晔耿进强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工程硕士全日制专业学位

霍清清,刘冬晔,耿进强

(1.石家庄经济学院 研究生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1;2.河北经贸大学 学科建设与学位管理办公室,河北 石家庄 050061;3.石家庄经济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1)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现状及创新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

霍清清1,刘冬晔2,耿进强3

(1.石家庄经济学院 研究生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1;2.河北经贸大学 学科建设与学位管理办公室,河北 石家庄 050061;3.石家庄经济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1)

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河北省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现状,从生源、培养目标、培养过程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资料收集法和定性分析法总结并分析出河北省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通过此次研究,为河北省高校完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提供理论基础,在实际应用上有助于河北省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机制尽快建立起与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评价标准,提高其培养质量。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现状;创新

自从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以来,河北省各高校高度重视,以教育部的相关文件为指导,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以保证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以便为社会提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多类型人才。但是对于多数高校来说,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是一个新的课题,它既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不同,也不同于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因此,如何保证并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对各高校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一、研究目的及内容

通过本次调查来分析河北省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可以为河北省高校完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提供理论基础,在实际应用上有助于河北省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机制尽快建立起与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评价标准,提高培养质量。

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源、培养目标、培养过程等。生源包括入学动机和态度、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认识程度。培养目标包括学生对现行的培养目标的了解程度。培养过程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及考核、导师指导情况、校外专业实践和毕业论文。

二、调查分析

(一)生源情况

目前河北省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报考之前,对该培养类型了解程度不够,有的学生甚至对此一点也不了解;此外,由于担心就业前景不好、认为该培养类型不如学术型研究生重要等各种原因,所以报考该培养类型的积极性不高。即使主动报考该培养类型的学生中,报考该培养类型的原因为容易录取、学制短或容易毕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入学后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质量。但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被认可的程度在逐渐提高。[1]

(二)培养目标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侧重于理论应用,主要是为企业和产业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该培养目标及方法侧重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因此,其培养计划不同于学术型硕士,其目的性较强。河北省各高校的培养目标基本相同,学生除了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外,也要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但是,与学术型硕士培养类型相比,学生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思想上的认识不够,高校对该培养类型重视程度不够,宣传力度不足。

(三)培养过程

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及考核、导师指导、专业实践及毕业论文等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实施。

1.课程设置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的特点既要符合研究生教育的普遍性规律,也要遵循其自身特点和规律,因此其课程设置应集中体现其特点,课程结构安排应科学、合理。部分学生认为课程设置中理论课多于实践课,并强烈要求增加实践课;且有些学生对于开设课程不太满意,认为不能满足职业需求;开设课程存在与培养目标不符合的问题。

根据本次调查情况及综合分析,河北省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未遵循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的特殊性规律,没有体现其特色。该培养类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突出特点是学术性和职业性紧密结合,因此课程设置上应兼顾学术和实践。然而课程设置上存在照搬学术型硕士的课程体系的现象,以讲授专业知识为主,理论课程较多,专业实践时间不充足或效果不理想。

第二,课程设置千篇一律、内容陈旧、课程教学与实践相脱节。目前,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普遍缺乏因学校、因合作企业、因地区的不同而设置不同课程的灵活性,使用的教材版本陈旧,跟不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课程教学和实践相脱钩。

第三,忽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的一项要求为: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科技人才的职业素养不仅包括其拥有的知识和技能等显性素质,还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等隐性素质。然而,综合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一般比较重视提升学生的显性素质,即政治、英语类的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而忽略了隐性素质的培养,即工作中所需的经济、管理、法律、心理学等非工程领域的知识。

2.教学方式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因此,要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对多种教学方式的调查结果来看,教师上课以“教师讲授”为主,同时,也有“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团队学习与小组作业”等。此外,对于专业课教学中教师不够注重将理论知识和与实践联系起来。可见,当前的教学方式相对比较灵活,能够把各种教学方式结合起来,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3.导师指导情况

专业学位实行“双导师制”,就河北省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导师指导情况而言,既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也指导学术型研究生的现象普遍存在,而只指导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生的导师较少;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认为导师很少对其进行指导;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配合较少。根据调查情况和综合分析,全日制工程硕士双导师制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校内导师工程背景知识不足。校内导师遴选要求为科研情况,对工程背景知识和能力未做特别要求,且部分导师为中青年博士学术型人才,其本身无工程背景知识和经验,这就导致在教学中,工学硕士和工程硕士的教学内容区别度不大或稍有修改。

第二,没有完善的导师合作制度,校内外导师分工不明确。校内导师完成对学生的理论教学后学生即到实践单位学习,而校外导师并没有明确的指导任务,缺少或没有对学生的实践指导,因此校内外导师之间缺乏适当的沟通,导致学生校内的理论学习和校外的专业实践相脱节。

4.校外专业实践

校外专业实践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调查显示:专业实践存在“训练时间不足”或“训练形式单一”的问题;校外专业实践和专业领域联系不够紧密。综合此次调查,可以总结专业实践存在的问题有:

第一,校外实践落实不到位。专业学位的实践环节应不少于半年,但是存在一些实践时间不足半年、学生对实践时间不满意的现象,从而影响实践的效果。此外,在校外实践过程中,或者是企业导师指导不力,或者是企业较大程度上并未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自己的任务,而是把学生作为自己单位的临用工。

第二,实践基地建设不完善。从调查情况来看,由于学生规模小,通过实践基地来完成实践的比较少,甚至还有学生不知道“实践基地”这个概念。一般情况下是既有通过院系统一安排来完成实践,也有通过导师来联系企业,还有学生自己联系企业来完成实践。这说明河北省的实践基地还处于一个萌芽阶段,当前并不能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实践的认知,即认为实践只是形式,并不能满足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应用型的特点。

第三,校外实践和校内的理论学习相脱节。当前河北省的校外实践都是理论学习结束后参加实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和理论的结合及理论的灵活运用。

5.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既是培养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反映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区别于工学硕士,其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行业应用价值①。调查显示,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存在的问题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存在学术型倾向。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存在严重的学术倾向。由于种种原因,如课程设置上有些学校存在照搬工学硕士的现象、教学过程中部分导师不能很好的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校内外导师在指导学生上未能做适当的沟通等等,实践经验不足的学生在选题及撰写论文过程中,就很容易向学术性、理论性研究方向偏离。

第二,没有确定全日制工程硕士不同形式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2011年,全国工程硕士教指委提出了5种学位论文形式: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②。而当前,河北省的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的形式比较单一,尚没有提出科学的、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因此,在论文评审中,除了外审专家和工学硕士有区别外,仍不能完全脱离工学硕士学位论文的评审标准。

三、对策及建议

河北省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正处于一个稳步发展的阶段,但是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培养过程中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导师指导、校外实践和学位论文等方面问题急需解决。

(一)加强校企合作,使其制度化、规范化、规模化

首先,和企业相结合就是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企业是技术需求方,学校是技术提供方,加强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根据企业需要更新教材,使新教材学术性和职业性密切结合,从而有利于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的创新。其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可以完善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的校外实践提供一个平台。学校也可以选择更优秀的校外导师,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方面,加强校内外导师的沟通和交流,从而有利于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此外,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增加了学生参与到合作项目的研发工作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三,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那些由学术型研究生调剂到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研究生,由于对该培养类型的不了解或者认为就业前景不好等原因,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然而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在实践中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会在专业学习和人文素质方面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总之,校企合作充分体现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特殊性,符合其发展规律。

(二)优化导师结构,健全导师责权机制

优化导师队伍建设,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着手:第一,优化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结构。除了要聘请行业中的专家作为校外导师外,也要在人才引进方面注重教师的工程实践背景和工程实践能力,即在人才引进方面,除了要有其学历、科研情况的要求外,还应要求其有工程实践背景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此外,还要加强对导师的培训和管理。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仅靠师资引进并不能满足当前对导师的需求,因此,还需注重师资培训,提高在岗导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学校通过现有的资源按时对导师进行培训,或制定相关政策,通过参加合作企业的工程实践来提高导师的实践能力。第二,健全导师责权机制。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进一步加大导师在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论文选题和毕业答辩等环节中的权利和责任,并将其列为导师考核的重要部分。此外,开展“优秀研究生导师”评选工作可以提升导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三)对相关规章制度进行规范并加强管理

第一,制定导师聘任、考核评价等方面的政策,加强对导师的管理。导师指导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但是河北省大部分高校的专业学位导师的遴选基本采用学术型导师遴选的制度,因此,工程硕士导师的聘任和考核应区别于学术型导师,从而在导师层面有助于培养高层次、多类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实现。第二,规范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撰写要求,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毕业论文以实践性、应用性区别于学术型论文,其写作规格和标准也应区别于学术型论文,例如,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践问题,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应用价值,以工程实务研究为主要内容等等。此外,应制定不同论文形式的基本要求、评价指标及毕业答辩方式。[2]

注释:

① 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3号)。

② 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关于试行工程硕士不同形式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的通知》(教指委〔2011〕11号,2011-09-01)。

〔1〕 教育部.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复试分数线划定[EB/OL].(2011-03-29)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485/201103/116304.html.

〔2〕 于福莹. 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28-31.

(责任编辑杜敏)

Training Situation and Innovation of Full-time professional master—Taking He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HUO Qing-qing1, LIU Dong-ye2, GENG Jin-qiang1

(1.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Shijiazhuang, Hebei 050031;2.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hijiazhuang, Hebei 050061)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aining situation of full-time master of engineering in Hebei Province. The investigation is conducted through three areas, which are enrollment, goal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cess. Through the methods of document data, information collecting,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the training situation and problems are analyzed. At last, suggestions are introduced to lay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training of full-time master of engineering in Hebei province. And in practice, this research is helpful for the training system to build its standards which accommodate the goal of training talents.

full-time master; training situation; innovation

10.13937/j.cnki.sjzjjxyxb.2016.01.027

2015-11-17

河北省高等学校社科研究2014年度基金项目(GH141094);石家庄经济学院2014年教改项目“企业视角下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实践基地模式改革”(2014J29)。

霍清清(1982—),女,河北南和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研究生教育与培养工作。

G643.7

A

1007-6875(2016)01-0137-04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oi/10.13937/j.cnki.sjzjjxyxb.2016.01.027.html网络出版时间:2016-02-2015:30

猜你喜欢
工程硕士全日制专业学位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安全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四位一体”动态培养模式的构建
案例教学在全日制硕士《可信云计算》课程中的应用
德国巴符州将增建全日制学校
孙思扬作品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对外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规范化培养的实践性探索
浅谈全日制专业硕士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基于校企联合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