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联姻”精准扶贫模式研究
——以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为例

2016-03-15 04:47矫旭日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6年8期
关键词:联姻分水岭城乡

■矫旭日

城乡“联姻”精准扶贫模式研究
——以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为例

■矫旭日

经政府牵线,地处山区的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水道镇分水岭村与身居城区的牟平区宁海街道办事处石硼村成功“联姻”,开启了精准扶贫的新模式。他们的主要做法是:政府做媒,城乡“牵手”;强化保障,福利共享;资产量化,折股分红;盘活资源,共同创业。城乡联姻激发了农业发展活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了农村和谐美丽,同时也给我们带来许多深刻启示。

城乡联姻精准扶贫启示

一个是地处偏远,贫困落后但土地广阔的穷山村,一个是身居闹市,富裕发达但发展空间促狭的经济强村。如能将二者“联姻”,必将实现双赢。2012年经上级政府牵线,地处山区的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水道镇分水岭村与身居城区的牟平区宁海街道办事处石硼村成功“联姻”。合并后新成立的合作社收入逐年递增,2015年以福利的形式为社员分红100多万元,平均每个村民增收近4000元,切实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使分水岭村彻底告别贫穷,石硼村也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村民由此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主要做法

(一)政府做媒,城乡“牵手”

石硼村和分水岭村的合并,是由水道镇镇长丁波首先提出的。他曾在牟平宁海街道办事处任党工委副书记,对城中村和水道镇农村的情况都非常熟悉。有一天,分水岭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于志军找到他,希望镇上帮着想办法把村里因修路欠下的13万元债务还清。丁波灵机一动,便向熟识的石硼村村支部书记李福林推荐,希望他能掏些租赁费来开发分水岭村的山头。分水岭村共36户84人,没有任何集体资产,但土地资源却非常丰富,拥有1300亩土地和山峦;而石硼村地处牟平区的中心城区,村里比较富裕,但土地资源十分紧缺,亟需拓展发展空间,因此,李福林对此颇感兴趣。正当李福林准备考察洽谈时,丁波又有了进一步的想法。“如果能并入石硼村,分水岭村将摆脱贫穷。”于是便开始牵线搭桥,为两村合并奔波。最终,在丁波撮合下,经过各方考察、论证和谈判,以及村两委和村民大会讨论通过,双方在2012年签订了 《关于宁海办事处石硼村、水道镇分水岭村两村合并协议》,顺利完成两村合并。在去年的农村“两委”换届选举中,两村村民又共同选举产生一套领导班子,理顺了合并后的村庄组织领导体系,为合并后村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强化保障,福利共享

两村合并后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安置原分水岭村的村民。在广泛征求两村村民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决定搬迁后的分水岭村民与石硼村民享有同等权利保障,重点强化“三个保障”:一是强化住房保障。在合并协议签订之前,两村共同聘请专业评估机构对分水岭村民的房屋及地上附属物进行全面详细评估。在此基础上,按照1∶0.8的比例将原分水岭村民的平房统一在领海公馆置换成90平方米左右的楼房,并以每平方米2000元的价格多退少补找差价。如不愿进城,也可按面积1∶1的比例就地安置。为鼓励搬迁,给予每户搬迁户6000元的搬迁和拆迁奖励费用。二是强化劳动保障。原分水岭村男不满60周岁、女不满55周岁的村民,自愿要求参加工作的,可由村统一安排,从事物业管理、护理服务、果蔬种植、工程建设等工作,确保有劳动意愿、劳动能力的村民壮有所事、劳有所得。三是强化福利保障。合并后原分水岭村民户口全部迁至石硼村,享受与原石硼村村民同样福利待遇:每人每年发放各种补贴约1200元,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每名村民发放约2000元福利,村民生病住院,在医保报销的基础上村里再补贴1000元。同时按照自愿的原则,原分水岭村民可向劳动保险事业处缴纳规定的金额,加入城镇居民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到法定年龄按月领取养老金,所交费用由村里按合并协议分期补发给村民。不愿购买养老保险的,村里统一为其交纳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男女到60周岁,每人每月发放500元的生活补助。如果本人自愿可以免费入住村里的福利敬老院,确保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三)资产量化,折股分红

根据合并协议,分水岭村全部人口和土地并入石硼村,按照股份制成立珠鸿祥兴农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将两村原有的土地、山峦、厂房等资产逐一清产核资并登记造册,在合理补偿的基础上,产权统一收归集体所有,合作社按照章程,借鉴股份制的形式,将两村的共同资产折股,量化到每名村民,年底根据盈利情况进行分红。一是成立领导机构。合作社通过成员大会和成员代表大会选举成立理事会、监事会,并选出1名理事长,聘请1名职业经理人,制定了 《合作社章程》、《合作社资金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二是整合土地定社员。两村合并后,通过航拍实测实量确认原石硼村土地面积337.61亩、原分水岭村土地面积为1300亩。合作社委托专业机构对地上附着物进行评估,对家庭承包的258亩土地地上附着物以评估价格进行补偿,共计补偿金额300多万元;未发包到户的1042亩坡地、荒地、草地、山峦土地直接无补偿收回归合作社所有。在此基础上,由村民代表大会推选产生专门的合作社成员认定小组,经过半年多时间反复确认、修正、公示,明确了两村共368人具备加入合作社的资格。三是科学设置量股权。合作社设置土地股权和资产股权两种股权,合作社成员均持有土地股权证和资产股权证2本股权证,分别记载家庭成员的土地股和资产股及其变动、分红等情况。村民土地入股合作社后,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同时明确规定资产股可继承和转让,土地股不能继承和转让,若户口迁走或去世的,土地收回由合作社租赁经营。

(四)盘活资源,共同创业

村庄整体搬迁后,合作社一方面激活资本、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共同发力农业生产经营;一方面盘活坡地、荒地、草地、山峦等资源,将分水岭村原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土地集中起来,按照土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质量安全化的要求,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高效农业。一是大力发展无公害养猪、养牛、养羊等畜牧业。投资350万元建设占地6800平方米、年出栏生猪达3000头的现代化生态养猪场;投资20万元,建设占地50亩的“跑山猪”散养场。二是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突出发展百亩“槐花谷”、百亩“野菜地”、千亩“牡丹园”,重点发展刺槐林100多亩,天然香椿、山木楂、拳头菜、野蘑菇等山珍野味野生植物100多亩,并计划投资100万元建设观赏“牡丹园”和油用牡丹生产基地。大力发展休闲垂钓产业,重点投资30万元整修一座蓄水80万立方米的水库,投资360万元新建小型水库8座,总蓄水量可达100万立方米,新老水库可养殖鲢鱼、草鱼等各类鱼种15万尾。三是大力发展养老养生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建成一处各种服务设施配套齐全,设计科学规范的高、中、低三个档次的老年公寓,满足不同消费层次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成立山东半岛富硒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从事生态茶叶种植和深加工。目前在分水岭村规划占地3000亩作为总基地,在广东梅州承包3400亩富硒茶园作为分基地,投资3000万元建设集生产与加工、村内与村外为一体的新型茶叶项目,现已完成投资600多万元,闯出了一条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新型发展路子。

扶贫效应

(一)激发了农业发展活力

两村合并后,通过盘活闲置资产资源、走农业多元化发展路径,改变了以往家庭经营性一元主导的农业发展格局,全面发展农林牧渔、种植、养殖、深加工、观光休闲旅游产业,将分散经营的土地集中起来规模经营,不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同时,大力推进产品营销品牌化,通过开设专营店、农超对接、农社对接、电商交易等多种方式进行产品销售。目前合作社正在注册商标,进一步加大产品认证力度,以优质的产品、优秀的品牌不断提高经济效益。2015年,合作社已与中国电子十一院进行初步洽谈,计划投资7亿元建造光伏温室大棚,棚上进行光伏发电,棚内进行高效作物种植或畜牧养殖,仅此一项合作社年可实现收入超过1000万元。

(二)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两村以合作社为载体,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现确股到户、集体资产量化到人,切实解决了村集体资产的权属、二次分配和资本保值增值等难题,使农村集体资产由过去“人人抽象所有、个人实际没有”变为“集体真正所有、成员按份拥有”,使“农民”变“股民”,以股权证的形式固化了农民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权益,合作社收益按“20%用于合作社管理费,30%用于合作社投入、50%用于发放成员福利”的比例分配,去年合作社以福利的形式为成员分红100多万元,平均每个成员增收近4000元,切实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使广大农民更多分享改革红利,推动以人为本的农村改革落到惠民实处。

(三)实现了农村和谐美丽

他们坚持以“绿色发展、协调发展”理念为引领,推动实现跨镇域合并,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大力推广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绿色农业,使农村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环境更好了,生态效益逐步显现;原分水岭村的村民走出偏僻落后的山区,落户到环境优美、配套齐全、干净整洁的居民小区,实现了“从农村到城市、由农民变市民”的转变,切实改善了农民生活质量。同时村级集体资产以股权形式确定后,明确了每个村民的股权份额,极大地推进了集体资产的规范管理,从根本上减少因集体资产分配不科学而引发的各种矛盾纠纷,避免了在城镇化过程中集体资产被侵占、遭流失的现象,让群众吃下了“定心丸”,让农村奏响“和谐曲”。

深刻启示

(一)因地制宜,才能确保“牵手”成功

城乡“联姻”不是简单的“拉郎配”,能否实施取决于合并双方资源的互补性和经济、社会、文化上的融合性,这就需要对双方的情况有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并找到一条精准的融合之路。村庄合并既不能给强企、强村“背包袱”,也不能对弱村资源无情剥夺;既要为强村发展拓空间、添动力,又要为弱村发展挖潜力、激活力。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是合作精神的真谛所在,也是两村“联姻”成功的关键。石硼村与分水岭村所面临的发展困境在烟台乃至全国并不是个例,如何因势利导、大胆创新,寻找他们之间彼此合作的契合点,并建立成熟的融合机制,这是城乡“联姻”扶贫模式顺利推行的前提和基础。

(二)琴瑟相和,才能保持“婚姻”美满

两村合并后,要使“婚姻”美满,就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永结同心”。即在合并前就要做好思想工作,为群众详细讲解合并的原因、具体做法和意义,并通过各种活动使两村群众的思想、风俗习惯渐渐融合在一起,使其“形神俱合”,“两家人”变成“一家亲”。二是要利益共享。在涉及住房、就业、福利发放等重大利益分配时,要一视同仁、平等相待,做到公平、公开、公正,使所有村民共享发展成果。三是要建章立制。合并后村里的重大决策要通过新成立的村委会和村民会议认真讨论、表决,并尽可能以规章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用制度和法律手段来科学管理村级事务,避免因领导班子的变更而影响村子的稳定、和谐。

(三)科学发展,才能维持幸福长久

发展才是硬道理,城乡“联姻”能否成功,最终还是取决于合并后村里是否能实现科学发展。一是要坚持统筹发展。要充分挖掘、整合城乡的优势资源,以城带乡、城乡统筹、以工哺农、以农促工,实现城乡互补、协调发展。二是要实现绿色发展。石朋村和分水岭合并后最可贵的一点就是他们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山区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为子孙留下一片美丽、干净的天地。三是要坚持共同富裕。城乡联姻的目标是让所有村民都过上比原来更好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实现共同富裕。为此,在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创新社会管理模式,缩小贫富差距,化解派系斗争,这样才能使“联姻”幸福长久。

责任编辑:陈秀丽

中共烟台市牟平区委党校科研处,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科学社会主义)

猜你喜欢
联姻分水岭城乡
选 择
2019,一定是个分水岭!
非遗,与互联网“联姻”
城乡涌动创业潮
珍菌堂联姻富迪
人生有哪些分水岭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当文化联姻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