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传播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及对策

2016-03-15 05:32郭明飞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安全传播新媒体

郭明飞,杨 磊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新媒体传播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及对策

郭明飞,杨磊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使新媒体在各个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传播作用,而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在面对新媒体传播这一新变化中稍显被动和迟缓,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挑战。我们可以通过形成独特的新媒体管理方式,把握新媒体传播规律,推动新媒体传播自律机制建设,切实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关键词〕新媒体;传播;意识形态安全

DOl:10.3969/j.issn.1671-7155.2016.03.005

数字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我们已悄然进入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及其传播给国家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交流方式甚至思维方式都潜移默化地受到新媒体传播内容和方式的影响。新形势下,思想文化领域斗争日益艰巨,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认真分析新媒体及其传播特性、准确把握其传播规律、仔细研究构成挑战的原因并提出对策,进而让新媒体传播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服务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新媒体及其传播特性分析

新媒体(NewMedia)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指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它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体不仅在形态、传播方式和社会影响方面大大地超越了传统媒体,而且已发展成为社会渗透度、融合度极高的“社会化媒体”。

新媒体全称是数字化新媒体,从本质上看,它是在数字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我们通常说的新媒体主要指两种:网络媒体网(以电脑为终端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和手机媒体(以手机等移动通信工具为终端,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移动互联网服务以及电信网络增值服务等传播形式)。网络媒体是以网络为媒介的媒体传播形态,是交流和传播信息的载体和工具。网络媒体以其全球性、全天候、全方位、全动态、全接触和最经济等优势成为新媒体中最为重要的媒体形态,其对社会和个体带来的影响也最为巨大。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手机媒体以其方便携带、操作简单、延展性强、产品丰富、传播多元等优点已经成为广大人民传播和接受信息的新载体和新平台。手机媒体借助目前的4G网络,传播信息的速度和厚度不断增大,将在未来的新媒体传播中引领潮流。

新媒体以其巨大的传播能力和独特的传播特性正在改变和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和思维。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传播中有如下四个显著特点:

1.交互性与即时性

新媒体传播的交互性本质上指的是传播的双向性和流动性。传统媒体的传播都是单项地向受众传播信息,受众只能被动接受,双方之间的信息交流处在静止状态。而新媒体传播完全使受众参与到了传播过程中,信息的发布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在单个个体或组织中可以全部承担。在接受信息后,受众可以通过手机媒体如微信、QQ和网络媒体如微博、论坛等方式对媒体发布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传播者根据受众的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内容和方式以迎合大众的需求。在传播交互性特点下,受众会获得极强的参与感,参与积极性和热情自然会很高。双向性传播和互动在新媒体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而即时性也是在交互性传播的基础上产生的。传统的媒体从发布信息到收到反馈需要一个较长的传播时间和制作周期,传播的即时性也就是在利用数字网络技术后传播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速度极快,传递信息和接收信息几乎同时完成。信息的传播超越了地域、天气、时间和电脑终端设备等的限制,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接收信息或发布信息,尤其在报道突发事件中,手机中的新闻客户端、微信等和互联网相结合,可以将“第一现场”在“第一时间”传播出去,瞬间扩散开来,并可以即时交流互动[1](P9)。2015年羊年春晚的直播节目,就把新媒体运用地恰到好处,传统媒体的电视节目在直播的情况下与全国人民通过手机和网络媒体,实现了全民即时抢红包、收集千万张全家福并展示在直播中等一系列互动过大年活动。新媒体的交互性和即时性在羊年春晚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2.海量性与共享性

新媒体传播内容的海量性和传播方式的共享性是由新媒体与网络相结合的特性而决定的。网络媒体可以从无限的网络资源中搜寻自己所需的信息进行传播,海量的资源给新媒体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提供了前提和基础。新媒体传播内容的海量性可让不同人群从中获取自己喜好和需要的一切信息资源,这也是越来越多不同群体和阶层的人们参与到使用新媒体浪潮之中的根本原因。新媒体传播的海量性使其中充斥着大量的反党、反马克思主义的负面信息,腐蚀和摧毁着部分民众的思想。新媒体传播的共享性是互联网媒体和手机媒体交互传播的必然结果。当单个个体或组织在公共平台发布信息时,其好友或会员会看到信息进而继续传播以致信息全网共享。而在共享性这一点上,网络媒体中众多著名的门户网站(如搜狐、网易、优酷)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其影响力巨大、受众数量极大,而每个受众又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进行再次共享,这种“微媒体”的交叉式、“病毒式”的传播特征最终使新媒体传播具有了共享性特点。

3.多媒体与超文本

新媒体传播是结合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众多新兴媒体而产生的一个集合概念。随着科技的发展,还会有新诞生的媒体并入到新媒体的范围之中。新媒体本身的多样性和动态性特点使其传播必然是多种媒体的复合传播。基于数字、网络、移动通信等方面的技术优势,新媒体传播不仅是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于一体的“超文本”式的传播,而且是融合了报纸、电视、广播、网络、手机、平板电脑等功能为一身的“多媒体”式的传播。这种超文本和多媒体的传播特性,增强了信息内容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吸引了大量中青年群体加入到新媒体传播中。在视、听、说的全程体验中,人们视野和心胸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开阔。在面对这样的传播特征时,传统的意识形态宣传略显单调,需要借助新媒体传播平台的技术,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意识形态内容建构的科学性和传播方式的多样性,这样才能迎上时代,确保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4.个性化与社群化

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都是“点对面”式的传播方式,难以为某一或少数受众单独制作、出版或播放信息资源。而新媒体则提供了“点对点”式的传播服务,也就是个性化的传播特点。在网络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信息推送技术,新媒体可以为不同的受众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信息传播者可以向一个或多个受众传播特定的信息。受众可以利用搜索引擎检索各种有用信息,也可以利用新媒体,根据自己的爱好、专业、需要定制个性化的服务。“每个人都可以用一个私有的可信赖的传播载体,每个用户都是消息源,取消了门户的限制”[2]。每个个体都可以利用新媒体中的微博、微信等传播方式,个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传播自己关注的信息。群体化的特点也是在个性化的基础上显现出来的。个体在利用新媒体便捷地沟通中,相互交流、了解加深后,拥有共同爱好或相近价值观的个体利用新媒体的各种平台(如豆瓣、知乎、贴吧、微信公众号、微信朋友圈、专业的门户网站等等)齐聚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小群体,他们深入共同,相互学习,在其中寻找着自己的价值与快乐。新媒体中各种社群的诞生和壮大正是新媒体传播群体化特点的真实显现。如微信公众号中有一款名为“罗辑思维”知识型社群,在诞生后的短短两年内已从几个受众发展到如今的三百多万人群的超大型社群代表,其出品的罗辑思维视频节目,点击总量已过三亿。新媒体传播社群化的飞速发展给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新的启示。

二、新媒体传播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

新媒体传播的特点使其成为各种文化和思想的聚集体,整体而言就是一柄“双刃剑”。它为信息的传播提供广阔空间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效力。这种情况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挑战。

1.新媒体传播加大了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防御难度

新媒体带来的巨大变革,对意识形态安全和防御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首先,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每一个人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就极大地扩展了意识形态安全的防御范围,加大了发现破坏意识形态安全方面信息的难度。其次,信息在新媒体时代迅速便捷地传播,极大地降低了传播的成本,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但对那些没有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人们,其指导思想开始发生动摇并逐步走向多元,这就降低了意识形态安全的防御力度。最后,新媒体时代“信息获取行为愈益个体化隐蔽化,接受信息的自主性也越来越强,网民理解信息变得更主动化多角度化,他们会将各种信息综合,运用自己的判别力,做出选择,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并付出行动,而不像以往那样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的灌输和安排”[3]。短短二十年,新媒体传播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导致传统的意识形态安全防范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落后,单纯靠自上而下的意识形态宣传和教育及僵化的理论灌输已渐渐失效,意识形态的防范能力大大下降。

2.新媒体传播消解了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可以利用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传播工具传播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随时随地地进行“现场报道”。由于每个个体的客观成长环境和主观立场各不相同,他们发布和传播的信息内容也千奇百怪,且每个人的观点也千差万别,这造成了新媒体环境中思想观念的鱼龙混杂与复杂多变。有些人由于法律意识淡薄、立场不坚定,利用新媒体散播谣言和虚假信息;有些人把新媒体当作发泄的渠道,在网络上发布诋毁党和政府形象的言论,传播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论调,破坏国家和民族的团结;还有些人制作和传播各种违反社会道德和主流价值观的信息,大肆宣传金钱至上、享乐至上等腐朽观念。信息冗余常常与知识的碎片化、追求的浮躁化、思考的表层化相伴,从而削弱了人们对价值观正确与否的判断力和选择性,极端个人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颓废主义等更容易被有些人所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抵御外来错误思潮冲击的强度受到消解。新媒体信息传播的难控性又加大了政府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成本和难度。非主流意识形态一旦形成并传播开来,势必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认同造成冲击,导致社会成员思想混乱理想淡漠、价值观念扭曲。

3.新媒体传播使意识形态信息安全监管漏洞频发

某些人或者组织出于处于个人利益等目的,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信息进行泄密、破坏和渗透。他们通过新媒体大肆宣传反党反社会言论、甚至利用新媒体传播进行政治颠覆活动,严重危害了国家公共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境内外反华分裂势力、敌对势力、邪教和恐怖组织等,运用各类“翻墙”软件、加密邮件,穿透防火墙,突破我国互联网国际进出口网关,发布大量针对我国的歪曲真相、蛊惑人心的负面信息,进行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渗透,传播反动消极言论,诋毁党和政府形象,制造政治混乱,煽动群体闹事,对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具有极强的破坏力。”[4]在我国目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监管机制不健全、网络信息安全监管投入低的情况下,被窃听、监视和干扰等构成信息安全威胁的现象在我国时有发生,网络蠕虫、黑客攻击、间谍软件操控网络的事件频繁出现。别有用心之人在利用我国新媒体传播监管体系不完善的漏洞进行上述活动,极易导致网络舆情失控、出现微博、论坛等网络群体性事件。

4.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下降,意识形态工作权威受到挑战

中国目前处在社会转型期和矛盾突发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社会阶层、利益分化和价值观念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贫富差距、城乡差距,贫困与不平等,弱势群体等社会问题逐渐凸显。新媒体传播如若客观报道这些矛盾和问题,加速和倒逼改革进行,可谓是新媒体时代社会进步的表现。但从目前中国新媒体发展现状来看,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意识形态工作的权威性受到多重挑战。首先,某些别有用心的野心家和利益集团利用新媒体传播的影响力在网络上发布党和政府的负面和虚假新闻,迷惑和鼓动百姓,肆意诋毁党和政府,严重伤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爱国爱党的热情。其次,西方有些国家不断利用新媒体传播的便捷性和低门槛,通过新媒体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把转型期正常出现的问题夸大,并把问题出现的全部原因推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使党和政府的正面形象受到破坏。最后,党和政府在面对新媒体时代带来的新变化时,由于没有及时完善政务信息透明制度、政府危机公关制度和新闻发言人制度等,导致不法分子利用新媒体传播的广泛性和群体化去煽动对党和政府的不满情绪,最终使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下降,相应地也使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权威性受到质疑。

三、新媒体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

随着新媒体在我国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以及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制度的深入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扩大,新媒体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不断加深。基于此,必须从意识形态安全角度审视新媒体监管策略,坚持正确导向,有效掌控引导新媒体,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有力的舆论支持。

1.增强新媒体空间意识形态领导力、疏通力和整合力,提高意识形态安全防御能力

新媒体空间思潮多样、意识形态多元已是客观事实。确保新媒体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实质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新媒体传播的各种思潮。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5](P9)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具备领导力的关键是确保意识形态具有吸引力,这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进行实践创新:第一,意识形态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先进性。第二,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必须具备广泛的代表性、亲民性。第三,意识形态体系须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第四,意识形态工作者要有示范性和榜样力。

增强新媒体空间的疏通力和整合力,关键在于完善并形成系统、科学、有效的新媒体监管常态化和危机处理应急制度及新媒体舆情引导动态机制。具体做法如下:重点加强对微信、微博等微空间和论坛、贴吧等群体参与的新媒体空间热点监测、分析研判、快速回应、沟通引导、汇总分析和问责督办,完善新媒体舆情引导多方联动机制和政府网络新闻快速发布制度。

新媒体空间意识形态领导力、疏通力和整合力的提升,从本质上来看,都是人的问题。只有加强对新媒体空间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提升人员的网络技术能力和舆情引导能力,完善新媒体空间意识形态工作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严格培养出一批有信仰、高素质、强业务的意识形态宣传和引导队伍,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新媒体空间的意识形态安全防御力。

2.完善新媒体网络法律法规的立法和执法机制,用法治思维治理意识形态乱象

2014年最大的事件就是十八届四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革命性号角,这次全会从各个方面做出了全面部署,要求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去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这对我们治理新媒体空间意识形态安全乱象有方向性的启示:

首先,要加快立法,出台关于新媒体方面可操作性强的新媒体管理法律法规,“构建由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司法解释共同组成的系统的规范体系”。

其次,要严格执法,完善案件责任人制度和倒查制度,通过确保法律真正贯彻执行来加强对新媒体的法律管理。对于新媒体传播的违法行为,要加大查处力度和曝光力度,并最终对违法犯罪分子形成震慑。对于利用新媒体发布反党、反社会主义,诋毁国家形象的不法分子,必须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最后,要全面实行隐匿式“实名制”。对于运用新媒体的公民,要把其IP地址和SIM卡的个人真实信息录入新媒体管理系统中,要求上网必须输入个人身份信息,而信息只能由相关监督部门经过授权、签署保密协议才能查询、使用。这样既能保护上网人的个人隐私又能全面监督可疑网民,从而大大增强监督的效果和力度。

3.充分重视和利用新媒体平台,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于新媒体传播的强大影响力和优势,我们要加以学习和利用,努力让新媒体成为党和政府展示良好形象,倡导公民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方向发展,引导社会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方向前进,进而推动国家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迈进的平台。

在网络媒体中,要善于利用微博、论坛、贴吧和门户网站的等平台,用视频、音频、图片和文本等多种形式来介绍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立体效果。特别是对微博这一网络媒体中影响力巨大的传播工具,要有专项资金和组织进入来引导舆论思潮,宣传核心价值观。首先,对于各级地方的政务微博要列出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和问责清单,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这样才能激励其不断创新和优化意识形态宣传的内容和方式,有效地对微博空间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引导。其次,在出于自愿的前提下,微博大V可接受国家宣传部门相关的培训和资金支持,讲好党和政府的故事,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自身写作和发布信息的内容当中,用客观事实去引导网民,自觉承担维护微博空间公共秩序的责任。

手机媒体也要成为核心价值观宣传有利平台。首先,要充分利用传播力巨大的微信平台,在微信公众号这一公共空间中,借鉴正和岛、人民日报等优秀公众号的运营经验,抢占有利阵地,发出传播核心价值观等正能量的洪亮声音,涤荡微信空间的腐朽、落后思想,凝聚共识,形成巨大的宣传合力。国家官方媒体可参照央视新闻客户端做出几款优秀的手机新闻客户端,内容要丰富、新颖、简练、接地气,有地方特色和实用资料,把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要融入到新闻写作和报道中,让民众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接受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进而成为弘扬社会正能量的有力帮手。

4.畅通党群、官民沟通渠道,维护党和政府声誉

党政官员和官方媒体要以身作则,争优争先,走在时代前列。具体而言,第一,要以做群众榜样为目标加强自律,在沟通交流和行为办事时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对待、真诚帮助百姓解决各项难题,提升党和政府的形象。第二,要提升自身对新媒体传播的认识、了解和运用能力,要善于以开放的、与时俱进的心态运用新媒体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成果及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使党群、官民的沟通在物质载体上始终保持一致。第三,要了解与传统沟通渠方式不同的新媒体沟通中的技巧、规律和特点。平等、互动、娱乐性的交流方式,尊重民众参与和知情的权利,以包容的心态面对公众的不同意见,是党政官员和官方媒体要学习的重点。第四,要注意网络沟通语言与通用的官方语言的转换。在新媒体沟通中要贴近群众的网络用语习惯,避免用命令式口气和语言进行交流。

畅通党群、官民的沟通渠道,首先要及时公开政务信息,解除民众的疑惑,保证网民掌握准确、客观的信息。要积极主动地与网民保持交流与沟通,实时掌握和回应民众的诉求,“建立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在出台的过程中利用新媒体传播征询各个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意见的沟通机制。”其次,“要利用官方权威的信息资源,及时、准确、权威地公布所掌握的信息,善于主动设置议题,引导意见领袖,及时灵活合理引导民意。”[6]最后,要完善新媒体新闻发布机制。选拔一批精通新媒体传播、善表达、有威信的新媒体新闻发言人,在各大新媒体平台及时有效地发布民众关切的新闻事件的相关信息,并和民众友好互动,引导民众理性、客观表达。

[1]王虹,刘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徐振祥.新媒体的价值影响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08,(8).

[3]李国亮.对新媒体视野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思考[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13,(11).

[4]邓凌月,杜艮芝.新媒体时代强化网络舆情引导研究[J].理论学刊,2012,(8).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吕品.新媒体与党群沟通渠道的拓展[J].中国行政管理,2011,(12).

(责任编辑叶剑锋)

郭明飞(1969—),男,河南汝南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研究;杨磊(1990—),男,河北邯郸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研究。

D6

A

1671-7155(2016)03-0028-05

2016-04-15

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微博空间的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风险与防范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3BKS073)暨2015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新媒体传播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及其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5ZD042)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安全传播新媒体
大数据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建构论析
当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