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价值

2016-03-15 06:22孙宝林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

孙宝林

(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北京 100029)

宗教理论研究

宗教文化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价值

孙宝林

(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北京 100029)

宗教文化是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构成成分,宗教教义、宗教教规、宗教戒律、宗教制度、宗教习俗以及宗教活动是宗教文化的重要内容,宗教组织是传承和繁荣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挖掘好、保护好、传承好和利用好宗教文化遗产,无论是对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还是对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宗教文化 民族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要求:“深入挖掘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1]他不仅从工作层面对继承和发展宗教文化提出要求,而且还从文化的层面阐释了宗教对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宗教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还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比如,浩如烟海的宗教典籍,丰富了传统历史文化宝库;智慧深邃的宗教哲学,影响着民族文化精神;深刻完备的宗教伦理,强化了某些道德规范的功能;异彩纷呈的宗教艺术,装点了千姿百态的艺术殿堂;风景秀丽的宗教圣地,积淀为旅游文化的重要资源;内容丰富的宗教礼仪,演变为民族风情的习俗文化。”[2]这些论述充分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党中央对宗教文化挖掘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宗教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重要价值的深刻把握,为引导宗教更好、更快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提供了理论遵循。

宗教文化是人类最古老而又包罗万象、精华与糟粕相互交织的文化复合体。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所论为广义的宗教文化,包括宗教教义教规、经典制度、传统习俗、道德艺术等精神层面的文化,还包括宗教活动场所、宗教器物、历史遗迹等物质层面的文化。宗教文化不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而且在发展过程中与民族文化和合共生、始终呈现融合发展之势。宗教文化不仅与民族文化有紧密的内在关联,而且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人类文化发展的新形态和新境界,是以以往人类历史发展中积累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为基础和前提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表达过这样的思想: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没有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不能完成这项任务。无产阶级文化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个人头脑中固有的。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3](P285)也就是说,中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对民族传统文化包括宗教文化批判继承的基础上,自觉吸收其优秀成果并结合社会实践尤其是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发展起来的。由于几大世界性宗教都曾经不同程度地被统治阶级控制和利用过,对人民群众产生过很大的消极麻痹作用,同时宗教文化的内容也较为复杂,所以,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对其进行批判、淬砺、引导和改造的基础上有选择的进行吸收,才能对繁荣民族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第一,宗教文化中包涵有丰富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等思想。对宗教思想、宗教观念和宗教意识要持批判的态度,但这并不防碍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吸取其中有价值的思想内容和积极的文化成分。宗教文化就其本质而言,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含着某些朴素的唯物主义成分和辩证法思想。如佛教主张:宇宙万物是由“极微”的“因缘和合”而成的,人人都有佛性,每个人都可以修性成佛,佛是觉悟者,而非神灵,这具有一定的唯物主义倾向。又如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亦有明显的无神论倾向,道教的最高范畴是“道”,而非上帝或神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根本没有给神留下创造的空间。东晋僧肇云曾讲“夫生死之谢,寒暑更迭,有物流动,人至常情”,就包含着丰富的辨证法思想,还有像基督教经典《圣经》,在人类文化历史上起过非常明显的积极作用,表达了人们渴望独立、期盼自由意志的文化意向。

第二,宗教信仰是民俗文化的重要源泉。历史上,我国少数民族大多数都信仰宗教,如我国有十个少数民族全民都信奉伊斯兰教,并且也都保持清真饮食习惯;藏族和蒙古族信仰藏传佛教,傣族信仰南传佛教,北方许多民族信仰萨满教,南方很多民族信仰各种巫教。因此,长期以来,形成了民族宗教不可分割的局面,民族关系与宗教关系相交织,民族文化与宗教文化相交融。宗教信仰所特有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是其它形态的文化所无法取代的。宗教中倡导的精诚信仰、坚贞不二的精神,博爱慈悲、服务人类的积极成分和襟怀广大、超脱尘世的精神,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着宗教领袖和教职人员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而且在某种意义上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宗教积极因素中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忠、信、爱的实践,不仅成为少数民族群众生活习俗的重要源泉,而且已经渗透到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等方方面面。此外,宗教信仰对该民族的文学、戏曲、绘画、建筑、天文地理、医药养生等也都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总之,富有崇尚和谐、互容互鉴内涵的宗教信仰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来源。

第三,宗教文化遗产和宗教文物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同志指出:“几千年来,我国流传下来的各种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其丰富和完备的程度,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相比。这是中华文明特有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4]如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四大文化体系交汇地的敦煌,其石窟中有四万多件保存完好的藏书,其中佛典大约占95%,儒家经典和道教经典也占相当的比重,还有极其稀少的摩尼教和火袄教经典。敦煌以佛经故事为题材的壁画、绢后画、雕塑、书法、音乐、舞蹈、建筑等数目相当可观。在敦煌的全部壁画中,还有一定数量反映耕作、狩猎、婚丧、医卜等世俗内容的壁画。可以说,敦煌壁画既是一部成系统的美术史,同时也是一部内涵丰富的民族形象史,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宗教、百姓生活和文化造型艺术发展历史的缩写。敦煌石窟这一珍宝,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此外,基督教的《圣经》收集了风格各异的神话、传说、典故、诗歌、散文、小说以及格言、警句,勘称一部民族文化大全;伊斯兰教的《古兰经》,语言优美流畅,文字简要,寓意遥深,是一部民族文化瑰宝;道教的《度人经》讲“齐同慈爱,异骨成亲,国安民丰,欣乐太平”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健康向上的内容。浩如烟海的宗教经典、图书文献和宗教文物,极大地丰富了民族文化宝库。

由于诸种原因,宗教在社会主义时期仍将长期存在。那么,宗教文化对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生重要影响也将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客观现实。宗教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不仅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首先,宗教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能够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贡献力量。宗教界以自身独特的文化丰富了民族优秀文化,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后,各宗教界领袖和教职人员在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前提下,继承和发扬了宗教文化遗产中有生命力的成分,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添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广大信教群众共同参与的以“爱国爱教、行善积德”为主题的宗教活动,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供了丰润的道德滋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仅需要关注宗教组织对宗教精神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而且需要高度重视宗教领袖和宗教教职人员以及广大信教群众对宗教事业的发展和创造。宗教文化中还蕴涵着极其丰富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念:如佛教倡导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优良传统;道教坚持“济世利人、护国爱民”和“仙人合一”的思想;基督教提倡“做一个好基督徒,首先是一个好公民”的要求等。宗教文化中也蕴涵着极其丰富的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价值观念,如弘一法师讲的“爱教应当爱国、爱国亦当兴国”,基督教追求“平等、博爱和公义”的理想,倡导“人间净土”等思想都是很好的价值追求。这些理想和价值追求与当前全国人民正在努力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目标是一致的。宗教文化中所蕴涵的抑恶扬善、慈济利人、怜贫悯疾的道德观和奉献社会的精神也是极其丰富的。如道教认为,人人都有仙性,每个人通过修养心性等修炼方式都能成仙的思想;伊斯兰教所主张的“五功”——“念、礼、斋、课、朝”,基督教中“孽”的范畴和“忏悔”概念等对宗教教职人员和广大信教群众的道德行为均有很强的控制力和道德约束力;佛教中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等教义与全党和全国人民正在致力于的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方向上是相吻合的。此外,宗教领袖和教职人员以及广大信教群众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积极为民众做好事、做善事,从植树造林、修路架桥到保护生态,从扶危济贫到救死扶伤,从整理和研究宗教文化遗产到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等都深受到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欢迎和尊重。宗教界的全国政协委员曾经向全国各大宗教举行和平祈祷的倡议书,其核心内容是要求增强团结合作,在维护世界和平和保障人类未来方面做出宗教界的特殊贡献。这种社会主义的自豪感和政治责任感,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民族精神力量。

其次,宗教组织是汇聚宗教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者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合法的宗教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这些合法宗教的组织都是爱国护民、诚实守信的社会组织,它们根据自身特点和要求,把部分信徒和信教群众吸收进组织,带领他们服务社会、贡献人民,是党和政府联系宗教教职人员和广大信教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成为汇聚宗教界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载体。我国的合法宗教组织均是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维护社会主义制度,支持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在宗教徒和信教群众中发挥了很强的凝聚和引导作用。我国五大宗教协会都非常重视对教徒和信教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史,提高热爱祖国和社会主义的觉悟;引导他们通过对时事政治、法律法规和国情的学习提升政治素质,把做人与传教结合起来,产生着很好的社会影响。2012年4月在香港举办的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提出了“和谐世界、同愿同行”的主题。所谓“和谐世界”就是倡导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共同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所谓“同愿同行”就是同一个愿望,一致的行动。“同愿同行”是世界佛教论坛向各国的佛教界释放的一个信号:即倡仪全球各国的佛教界都携起手来,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以实际行动献身到建设永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之中。

再次,宗教文化的精华部分对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价值。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各自的文化特征,而且也都呈现出各自的文化形态。各大宗教既色彩缤纷且又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共同构筑起了博大精深的人类宗教文化。宗教文化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内在有机关联,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珍贵组成部分,而且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一方面,宗教文化在客观上要给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特定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给予宗教文化发展以方向性的指导。宗教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是中华民族理性和智慧的积淀,培育着一代又一代有宗教信仰的中华儿女,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宗教文化正在努力引导教职人员和广大信教群众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积极参加社会主义道德实践,用自身的善行做表率,力求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安定与和谐。这一点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相通的。各大宗教的宗教道德,均具有避恶从善的思想。如不偷盗、不奸淫、诚实无欺、热心公益等内容,这些道德内容既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相吻合,同时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一致性,体现出了社会主义文化的进步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宗教界有关人士整理出版的宗教典籍,不断创新的宗教教育形式以及国内外宗教学术交流取得的丰硕成果也都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强对这些宗教文化成果的认同,并吸收其中如文学、艺术,乃至哲学、伦理、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合理成分,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重要的思想资源。故此,在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把宗教文化中的一切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观念,一切有利于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和社会进步的人生观念,一切有利于弘扬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道德观念整合起来,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思想材料,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提供宝贵的滋养。

某种程度上讲,宗教具有满足人们心灵情感需求和给人安慰、劝戒、鼓励的特点,在个人生活领域具有精神引导和心理压力释放的功能,在精神文化领域具有影响社会风气的特殊作用。所以,我们不仅需要高度重视宗教文化在民族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现实意义,而且还应该积极大胆地批判吸收宗教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使其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服务。

[1]习近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 全面提高新形势下宗教工作水平[N].光明日报,2016-04-24(001).

[2]卓新平.论积极引导宗教的现实意义[J].新华文摘,2016,(10).

[3]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韩永进.从中华优秀典籍中吸取历史智慧[N]. 中国文化报,2016-06-17.

责任编辑:胡小燕

D635

A

1671-2803(2016)06-0050-04

2016-09-26

孙宝林(1958—),男, 河北保定人,北京社会主义学院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们的民族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谁远谁近?
民族之花
多元民族
民族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