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视阈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考

2016-03-15 06:22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融合传统

赵 娜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山东 济南 250100)

观察与思考

传统文化视阈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考

赵 娜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山东 济南 250100)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着结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只有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深度融合,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发扬光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才能成为现实。

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恩格斯曾经讲过:“每个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都必须穿起本民族的服装。”马克思主义源于西方,自然带有西方文化的特质,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如果不进行本土化的改造,会增加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难度,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障碍。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所阐述的基本原则、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方法只有借助于符合中国传统的概念,在实践中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以中国的民族风格和语言表达形式对其进行阐释,才有利于广大中国人民对其加以理解和把握。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无一不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和立场方法的前提下,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来解决中国社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

(二)有利于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底蕴,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使其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是中国历史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化的有效途径,二者的结合将有利于增强传统文化时代性、使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当中,既有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的精华,又有需要我们摈弃的不合时宜的不合理因素。如何鉴别精华与糟粕,需要我们借助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才能更加全面客观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并结合时代精神做出科学的解释,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自我革命和转换更新,并使其精华在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生命力。例如,伦理道德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季羡林认为:“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最精华的内容,它在世界人类文明遗产中的特殊性非常之明显。”只有立足于当今中国的时代精神和现实情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对传统伦理道德进行重新定位和诠释,才能使它在当代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三)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得益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同样需要马克思主义与我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根本依据,也是两者相融合的根本动力。党的十八大报告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加强五个方面的建设,首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这是五大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与此同时,也需要从传统文化和当代西方文化中汲取优秀的精华。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可能性

(一)马克思主义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总结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和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能够与时俱进,在传入中国的过程当中吸收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能在中国的大地上生根发芽、得到广泛的传播,发展成为世界性的超越民族和文化历史的革命学说。马克思主义不是固步自封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使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成为可能性。

(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点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民族的文化既有差异又相互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正是以汉族文化为基础,借鉴吸收了各少数民族不同区域的文化而凝练成的优秀文化成果,多元化的民族区域文化使中国文化天然就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为主体的文化,儒学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里,是中国道德建设的蓝本,对中华民族在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等各个方面长期起着支配作用。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延续下来的原因当然很多,但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具体体现为和合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君子和而不同”、“同归而殊途”等思想。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并且能够与各家优秀思想交融,生生不息地延续下来,正是由于它具有包容性的特点。这种包容性在某种程度上减弱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得以广泛传播的障碍,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包容性的特点使它与外来文化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具有了可能性。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具有相通性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性是二者能够结合的重要思想基础。例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和创造者、是社会前进发展的推动力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也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作用。冯友兰先生在他的讲演文稿《中国哲学的特质》一文中说:“中国文化有一个特点,就是对人的评价很高。人在宇宙中间占了很高的地位,人为万物之灵。中国还有一个说法,就是‘人与天地参’,这个‘参’就是三,与天地叁就是灵魂天地并立为三。所谓‘三才’,就是天、地、人。这话在《中庸》里说过,说是可以‘赞天地之化育’,才可以与天地参。《荀子》上面也讲过,‘天有其时,地有其才,人有其智,夫始能参。’”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百般重视与推崇,早在西周就有“敬天保民”的观点,《尚书·五子之歌》里面记载的“民惟国本,本固国宁”,老子提出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孟子主张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荀子提出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些思想虽然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不完全相同,但二者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相通性。再例如,马克思主义主张辩证法,中国传统文化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早在《易传》中就有“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等说法,其中的阴阳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彼此相辅相成,既相互对立又不可分割。老子提出了“有无相生”、“相反相成”等辩证的矛盾概念,认为“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祸者,福之所倚;福者,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矛盾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宋代哲学家张载提出的“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的理论和朱熹的“一中有二”思想,都强调矛盾的对立统一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相容相通性为二者的结合提供可能性。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路径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促进二者相融合

早在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6·25”重要讲话中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此基础上,十八大首次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核心价值观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必须发扬钉钉子精神,坚持不懈、久久为功。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使之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和生产分配方式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与此相适应,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也日益多样化,人们的自主性明显增强,社会对此也更加宽容,这种多样化既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使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变得较为复杂。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化,必须坚持指导思想和主导价值的一元化,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着社会前进的方向,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它指明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方向,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实践,才能始终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从而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前行。与此同时,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习近平同志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

(二)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中华文化对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起着凝聚民族精气神的重要作用。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当时人们认识水平的制约和客观环境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合时宜甚至是糟粕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结合新的时代要求进行有鉴别的扬弃和传承创新,对其内容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简单地照搬照用。只有处理好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永葆传统文化的青春与活力。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习近平同志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科学对待文化传统,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代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就是二者从形式到内容相结合的过程。首先,要充分运用中国民族语言来表达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内容。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创者的毛泽东同志,他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充分吸取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通过民族文化形式使其中国化。例如,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实事求是”进行解释时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亊物;“是”就是客观亊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毛泽东认为,“是”就是事物的规律,“求是”就是认真追求、研究事物的发展规律,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工作的向导。毛泽东同志还解释说: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有的放矢”,“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要找“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这个“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可以说,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亦是如此。所谓形式上的结合,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华民族的语言形式融为一体,善于用中国的话语体系和理论研究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坚持问题导向、立足时代前沿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在内容上的结合。当前,要深入研究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深入研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等重大问题,在解决实践问题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交流对话和创新发展。只有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深度融合,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发扬光大,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才能成为现实。

责任编辑:肖建平

K203

A

1671-2803(2016)06-0058-04

2016-07-25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问题研究”(15-ZZ-ZX-02)、“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课题(Z2014033)的研究成果。

赵娜(1978—),女,山东高密人,济南市委党校党史党建部副主任,讲师。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融合传统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老传统当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