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象斯有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政治学视阈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关系研究

2016-03-15 06:22李林洪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核心

李林洪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

“有象斯有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政治学视阈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关系研究

李林洪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研究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发展。从马克思主义文化政治学的观点来讲,要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核心与精神实质,推动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的和合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统文化 和合

“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张载在《正蒙·大和篇》中的这段话提出了理论的传统性和思想史的地位问题。在他看来,一切理论在横向上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关系,在纵向上都是相互继承、转续超越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文化传统和文明历史同样存在这样的“有象有对”的关系。从马克思主义文化政治学的角度,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关系,我们可以看到,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核心和精神实质与传统文化相契合,这进一步印证了“文化生产力”的观点。

一、重视文化传统在理论发展中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政治学的一贯理念

(一)马克思创始人论述传统和历史的文明史价值

重视文化与经济、政治和社会等范畴相区别的独立地位,以及文化在社会改革、革命和发展中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政治学的主要特征和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文化政治学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对文化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及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与概括。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自始至终都十分重视文化传统、历史文明在理论发展和实践发展方面的意义和价值。马克思主义将文化艺术定义为“文明的精致品”。马克思和恩格斯高度重视人类历史中的科学文化,认为社会主义运动应该继承和发展这些科学文化。马克思特别强调,不能像一些头脑简单的激进革命者那样,否定一切文化传统,甚至一笔勾销。恩格斯批评一些革命者:“平均主义派和大革命时代的巴贝夫派一样,是一些相当‘粗暴的人’。他们想把世界变成工人的公社,把文明中间一切精致的东西,即科学、美术等等,都当作无益的、危险的东西,当作贵族式的奢侈品加以消灭:这是由于他们完全不懂历史和政治经济学而必然产生的一种偏见。”[1](P480)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将文化(艺术)摆在一个与经济、政治、社会“同等重要”的位置。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和历史的主要方法是经济分析法、阶级分析法和历史比较法。其中,经济分析法是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观点的主要方法论。文化传统和历史文明不仅拥有独立的地位,文化不仅被经济基础所决定,而且也是“日常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生产力。马克思这样来论述传统文化中哲学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哲学正获得这样的意义,哲学正变成文化的活的灵魂。”“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哲学并不像蘑菇那样是从地里冒出来的,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2](P219-220)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既重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模式,也十分强调文化-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无论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还是从价值追求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的确是一种文化政治学。因此,从马克思主义文化政治学的角度,去观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就显得“有理”也“有据”。

(二)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代表人物对文化传统在理论发展中意义和价值的论述

毛泽东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根本途径的高度强调了中国传统和民族的形式在阐释、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中的作用。“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也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3](P667)“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把国际主义的内容和民族形式紧密地结合起来。”[3](P801-802)在毛泽东同志倡导并身体力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动中,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国别化,即使之变成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或者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表达与运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心内容。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4](P658-659)而民族化、国别化的核心内容则是观念领域、传统、历史问题、实践范式上的本土化,甚至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文化化”。

邓小平理论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精髓。在看待传统文化如何传承发展的问题上,同样体现了这一风格和原则。“我国古代和外国的文艺作品、表演艺术中一切进步的和优秀的东西,都应当借鉴和学习。”[5](P210)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邓小平强调精神文明建设不能软,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强调加强以社会主义原则为指导的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阐释,强调树立思想信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从党建和领导干部学习的高度提出的关于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觉悟和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感的要求。科学发展观从系统论和社会总体利益的高度,要求发展面向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面向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诉求,面向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样饱含深刻的文化旨趣。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的主要品格与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融传统与现实、历史与逻辑、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一体的文化形态,既是理论范式,也是实践范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展现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点、科学观点和实践观点,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开放性(未完成性)的理论特点,而且展现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濡染了传统文化强调和谐、和合、大同的理想追求和价值追求。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无缝链接及有机融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

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以政企分开、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中小股东等财务信息需求者参与会计监督的机制,包括健全董事会、建立审计委员会、建立股东对经营管理者的强力约束、建立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基于合约的委托—代理关系等措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民族文化与思想传统的革命性与人民性品格。民族文化与思想传统的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政治学的重要范畴。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文化作为上层建筑中最核心的部分,一方面是被决定的,但另一方面它在特殊条件下又具有针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即文化也可以转化为一种物质性的力量,通过实践改变世界。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才称之为“革命的”理论。因此,所谓民族文化与思想传统的革命性命题,实则是历史唯物主义中关于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二重结构的表现与发挥。民族文化与思想传统的人民性体现为“以人民为本”。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毛泽东同志在总结中国革命胜利的历史经验的时候,使用了“只有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这样的概括。人民的社会主人翁和历史创造者的地位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家国”、“天下”、“社稷”的观念虽然长期占据主流位置,但以民为本的思想和价值取向同样源远流长,《尚书》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记载,《孔子家语》有“夫君子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以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右知也”[6]的论断,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重要思想,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理论、价值观只有体现这种人民性,才是符合社会历史潮流的、和谐的、革命的。

人民性与革命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属性与价值追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7](P154)。进一步说,以人民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革命性与人民性品格,能够真正引领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自身也必将在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民族文化与思想传统的实践品格

“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可以称得起我们所讲的理论。”[8](P817)一个民族或一定历史时代的社会实践动态和精神气象,首先表现在社会习俗方面,其次表现在学术思想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历史就是思想史。

从实践中求真知,这是中国传统学术和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是中国思想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中华传统文化核心的基本宇宙观与价值观中表现了极致的实践求知的精神:“谈天之学以推天象,知人事为考验,以畏天命,修人事为根本,以阴阳消长,五行胜建皇极,敬五事为作用。”[9]

无独有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从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抽出来”并且在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已经得到证明和将不断得到证明的科学理论。“富强”、“民主”、“文明”正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概念,也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运动中最核心的概念,即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所在。

从理论内涵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性内涵并不是24个字各自具体理论内容的简单相加或累积,而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通过总结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实践经验所形成的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未来发展方向和长远目标的概括。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民族文化与思想传统的“学”与“术”结合的旨趣

无论是在西方语境还是中国语境中,学与术均被视为认识范畴和实践范畴的统一,同样体现了唯物史观中关于人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地创造和改造世界的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严肃的科学理论,它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体现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统一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为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10](P309)。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我们党始终以认识中国前途、改变中国面貌为己任,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具体体现在完成党的历史任务、履行党的历史使命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丰富成果的有力证明。

在“学”的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立足中国社会状况,依据时代发展潮流和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确定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道路,既认真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时刻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具备高度的理论品格和形而上建构;在“术”的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反过来又对实践产生了指导作用,实际地指导着我国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和合发展的思考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是一个与传统文化和合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展与表达,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形式和社会主义形态。在当下与未来的经济社会改革创新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具体化过程中,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持和营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7](P15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维度和优秀传统文化维度,但它们是有机融合、共同指向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因此,理论的发展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创新与继承传统的关系,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坚持改革创新,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民性,让理论真正走进百姓、深入民间、融入基层。坚持继承传统,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民性,坚持理论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群众观点、群众标准、群众路线,密切与群众的联系,以优质高效的理论发展赢得民心和社会的普遍拥护。

(二)树立“大文化”观点,重视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发展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

关于文化的性质、特点或者作用,学者们提出了一些比喻性的概念予以描画,比如“社会水泥”、“社会润滑剂”等。另一些学者在更高的“意识形态”层次提出“社会大气层”[11](P48-49)概念。

综合考虑马克思主义对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高度重视及同等视观,我们可以将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性质、特征和作用凝练为“社会呼吸机”概念。这也是一个比喻性的概念,好处在于既能够反映文化,也能够反映其他范畴的作用,就是说文化是作为社会的第二极或者第三极发挥其对社会的反作用:第一,文化就像自然界的大气层一样是一种虚体的存在,又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作用机制。文化不同于经济、政治,看起来是无形的,但是它是使社会这个巨大的机器良性运转、持久高效的“氧气”供给。第二,文化来自社会,文化是日常的,文化同样具有社会性、物质性和历史性。第三,文化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起着一种“呼吸”的中枢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德意志意识形态叫做“德国人的精神太空”和“德国人的心灵太空”。在当代社会,文化是一种“软实力”,与经济、科技等因素构成的“硬实力”一起成为评价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两翼”。“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7](P160)重视文化,发展文化,是“大文化”观点的核心内容。

(三)大胆吸收,讲好中国故事,将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常态化

马克思主义从来没有声称自己是已经完成了的、终极的真理,它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及发展前景作出了许多事实判断,最重要的是就人类未来的终极命运作出价值判断。从这个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谦虚的、谨慎的,也是开放的、包容的。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未完成性)品格以及谦虚、谨慎的理论和实践风格,使它成为“最有智慧的”理论范式和实践范式。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发展,无不以整个人类文明的精华成分为自己的营养和来源,马克思主义主要创始人在人类社会“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如哲学、艺术、宗教等都多有涉足和收集,运用于自己的理论建设中。马克思恩格斯异常重视西方古典音乐、雕塑、戏剧等艺术“慕斯”在从事哲学实践和革命实践中的作用和角色,重视其中蕴含的意识形态宣传功能。列宁指出,在无产阶级革命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要注意运用全人类的知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毛泽东同志宏达的传统文化、政治理论修养为他的《实践论》、《矛盾论》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材料。这种文化开放精神为我们在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时指明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一要辩证吸收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主义原则的理念和价值观,用马克思主义的语言阐释、传播这些理念和价值观。二要辩证吸收、转化西方社会的某些观念与原则如人道、民主、自由、发展、价值等。这些观念和价值观不是与资本主义制度相伴相生的本质属性,而是根植于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理想社会蓝图;另一方面这些观念和价值观又不是资产阶级宣传的“普世价值”,它们具有时代性、实践性、阶级性特征,只是只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世界图景中的“人道”、“民主”、“价值”才是科学的、实践的、人民的。资本主义作为先于社会主义出现的社会和历史范畴,它们宣传“民主”、“价值”只是事实在先,并非逻辑在先,更不是真理在先。在阶级性观点看来,西方资产阶级宣扬的“民主”、“价值”等观念是一种“有效”,而非“真实(真理)”,因为它体现并维护的是一部分人的利益。一言以蔽之,这些观念和价值观并不是与社会主义相背而行的一种文化形态与社会制度。在社会主义的历史上,从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那里,人道、民主、发展等等理念和价值观就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追求。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4]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一九三九-一九四一)[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陈戍国.四书五经:上[M].长沙:岳麓书社,2002.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8]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7.

[9]宋育人编.采风记(清光绪刊本)(卷三).礼俗,9-10.

[10]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刘建军.文明与意识形态[M].北京:中华书局,2011.

责任编辑:肖建平

B089.1

A

1671-2803(2016)06-0062-05

2016-09-2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重点项目“哲学释义学视阈下宣传思想工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关系研究”(2015a01)的研究成果。

李林洪(1979—),男,广东肇庆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国人民大学博士。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