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主体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动员思想及其启示

2016-03-15 06:22计会云常永清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动员抗战中国共产党

计会云 常永清

(1.2.中共十堰市委党校,湖北 十堰 442000)

人民主体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动员思想及其启示

计会云1常永清2

(1.2.中共十堰市委党校,湖北 十堰 442000)

人民主体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取胜的法宝。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深耕基层,发动民众,走群众路线,实现了全面深刻的社会动员和组织再造,成为民族解放的中流砥柱,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壮大、为中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民主体 社会动员 组织再造 全面抗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正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独创的意识形态、政治策略和组织能力,深耕基层,发动民众,克服了中国千年以来农耕社会基础上传统文化与组织结构在应对民族危机时的涣散无能,实现了全面深刻的社会动员和组织再造,成为民族解放的中流砥柱,不仅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也为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社会动员

全面抗战爆发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如何最大限度发动并领导全国民众抗战救国,成为当时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中国共产党以新的思想文化、新的组织手段对社会资源进行重新盘整,通过直接动员的方式有效地实现了全民族的动员。

(一)战略动员:提出全面抗战、持久抗战的正确思想

“九一八事变”后,共产党根据中日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已下降到次要和从属地位的重大变化,率先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并为之作出了不懈努力。“七七事变”第二天,中共发出通电:只有实行全民族的抗战,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只有建立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一部分愿意抗日的大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以及广大海外华侨在内的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能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科学预见了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进攻三个阶段,阐明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全面抗战、持久抗战思想,后来逐步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争与动员方式,成为全国抗战的重大战略指导。

国共两党对于中日力量的悬殊、抗战必须持久是有共同认知的,但对如何实行持久战,却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抗战路线。国民党执行的是一种单纯依靠军事力量持久防御的片面抗战路线。1937年8月7日的国防会议上,蒋介石提出“固守阵地,坚忍不退”、“层层布防,处处据守”战略,一定程度上消耗了日军,但也很快造成了中国军队的大量伤亡。蒋介石一面坚持“攮外必先安内”,排除异己,垄断抗战权力;一面倚重正规军队,希望通过几次大规模的战役造成国际影响,再由西方国家出面调停或干预(淞沪和南京战役期间,希望布鲁塞尔九国公约签字国主持公道,国际调停失败),这种指导思想不仅造成了作战的混乱和无谓的伤亡,也很容易带来战略摇摆。从长远看,这种战略很难改变敌我力量的对比,更重要的是,延续了传统的统治与动员方式,强行压抑民众的爱国与抗战热情,让社会最大多数阶层继续充当抗战的看客,必然使自己陷于战略孤立和被动。

中国共产党执行的是全面的持久的抗战路线,因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侮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1]。毛泽东还提出,对付强敌,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人民,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他指出,必须实行全国人民的总动员,发动人民的武装自卫战,这是保证军队作战胜利的中心一环,对此方针的任何游移都是必败之道。

为执行全面抗战路线,中共提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首先,以民族大义为重,捐弃前嫌,主动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对国民党采取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其次,不放弃独立自主的抗战领导权,积极开展敌后游击战,收复失地,拓展抗日根据地并日益壮大,形成团结对外、同仇敌忾的抗战局面。

中国共产党实施了动员人民、依靠人民的全面抗战路线,因而牢牢地掌握了历史主动权,成为团结全民族抗战的战略指导和中坚力量。

(二)政治动员:提倡家国一体,激发全民爱国热情

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意志和精神的较量。中华文化本来是极富爱国主义传统的,却长期被统治者扭曲,底层社会的国家情感被苦难所压抑隐藏。巨大的民族生存危机,给我们提供了觉醒国人、凝聚社会的契机。中国共产党顺应时势,抓住了这一契机。她坚定地站在爱国主义的最前列,高举全面抗战的旗帜,通过示范、宣传、组织等动员方式,激发全民的爱国主义热情,最终达成了救亡图存、众志成城、不惜牺牲的社会共识,取得了最为有效的政治动员效果。

在理论战略上,共产党人把民族主义与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结合起来,提供了崭新的意识形态、强大的分析工具,靠对人民利益的承诺和关照,对中底层社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吸引力、感召力,极大地唤醒了民众,得到了人民的热烈响应。

在精神引领上,“九·一八”事变后,处境艰难的共产党率先提出武装抗日主张,吹响了抗日的号角,并迅速派出杨靖宇、周保中等重要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红军主力也即刻北上,准备直接打击日本侵略者。“七七事变”后,共产党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合作抗日、共赴国难。在抗战最艰困的时刻,共产党在敌后战场领导军民浴血奋战,牵制了日寇60%以上的兵力,得到了广大民众的由衷赞赏。

在文化宣传上,中共通过大量决议、通电、文章,分析抗战形势、宣扬革命道理,与爱国将领的抗战壮举、与国统区爱国民主运动遥相呼应,持续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通过文化艺术电影歌曲等宣传手段,揭露日军的凶残,刻画国人的悲苦,讴歌抗战英模事迹,比如《杀人比赛》、《放下你的鞭子》、《打回老家去》、《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等等,说明“不抗战就不能活命,国家的生命和个人的生命是紧密地连在一块分不开的”[2],呼吁人民积极投身抗战。同时抨击消极冷漠,揭露汉奸嘴脸,唤醒大众保家卫国的责任感。对部分民众存有侥幸心理和事不关己的旁观态度进行警醒和教育。“日寇来了以后,依然可以过太平日子是绝对不能实现的。对于日寇不应当有一个顺民!因为日寇所带来的奸淫、掳掠、抢劫、屠杀是不分贫富不分阶级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主动承担起保家卫国的责任,隔岸观火的最终结局将是自身与国家一同覆灭。在这种强大的文化宣传形势下,广大民众被激发起来,家国一体,个人命运与国家利益紧密扭结,达到战争动员最高境界。

(三)军事动员:开辟敌后战场与根据地,成为持久抗战的中流砥柱

1.3观察指标[3]:观察两组患者应用本组方案后的宫缩发动时间、胎儿娩出时间、引产成功率;统计两组产后2小时血量、月经恢复情况、乳胀及泌乳、胎盘胎膜残留。宫缩发动时间指将依沙丫啶注入羊膜腔后计算,直至宫缩规律发动,引产成功的标准为依沙丫啶注入羊膜腔后,72小时内胎儿成功排出。

《论持久战》预言,抗日战争将分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之伟力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为此中共作出了开辟敌后战场的战略决策。洛川会议提出,抗战是“艰苦的持久战”,我们要到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配合友军作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发展和扩大人民军队,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

不可否认,抗战初期国民党也有过许多动员人民的宣传,如“七七事变”后蒋介石提出“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的号召,抗战初期也制定了开放民主的政策。但纵观整个抗战,就军事和组织而言,国民党实际走的是“一党一军”的精英政治老路,靠压抑社会动员、阻止群众利益、放弃个人自由甚至生命来强化领袖权威、实现国家利益。这种动员方式缺乏吸引群众的利益机制和管道,把统治者与普通百姓割裂,把政治与军事割裂,难免出现为了所谓“大局”而采取反人民、反其他爱国党派的政策,如蒋介石始终持反共立场,打压民主爱国运动,亲痛仇快。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退居大后方一隅,地域分割,中央政府更难以对各地军队及官僚进行有效节制,导致派系林立,腐败恶性生长,军队严重扰民,逐渐丧失了人民的支持。

与之相反,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探索了一条完全不同的军事战略与组织方式。抗战开始时由于自身力量弱小,确定了“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方针,并报请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确认。随后,开展了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收复平原失地,快速发展根据地,形成了袭扰战与消灭战相结合、武装斗争与非武装斗争相结合、军队作战与民众作战相结合、正规战与游击战相结合、内线作战与外线作战相结合等的战略战术,逐渐由点到面,敌后军民在华北、华中、华南广大地区,汇成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整个抗战来讲,共产党也进行过百团大战那样大规模的战役,但主要是根植于农村和基层,以分散游击方式,打麻雀战、地雷战、地道战,组织武工队、铁道游击队等,在广大根据地、敌占区进行袭扰、围困和战斗,不断地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逐渐变为主战场。敌后游击战的重点是面而不是点,是持续而不是阶段,是整体而不是个别,是战略而不是战役。实质上,敌后战场是抗战中一场规模最大、持续最久的特殊战略大会战。”“从抗战全局来看,敌后战场的发展壮大,抗击着约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逐渐成为主战场,为赢得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对敌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其中日军52.7万人。八路军伤亡34万多人,新四军伤亡8万多人。到1945年春全国解放区总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军队近100万,民兵220万。这为对日全面反攻、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重要条件。

(四)组织动员:结成军民一体,形成全民抗战统一战线

持久抗战必须以强大的人力物资组织作支撑。“我国有六倍于日本的人口,四亿五千万的有生力量,如果都能发动起来参加抗战,这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3]如何使每个人都找到抗战中的位置,为救国作贡献?中国共产党科学评估各个阶级在抗战中所能发挥的作用,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在根据地适当调节生产关系和土地政策,赋予农民生产资料的同时,兼顾中间阶级和乡绅利益,加上推行“三三制”原则与“大生产”运动,军民团结如一家亲。“把一切粮食、用具(如耕作器具、炊事用具等)及衣物、牲畜,搬移到接近中心的后方、深山及偏僻地方埋藏起来”,不让敌人得到搜刮资源的机会。而在国统区,灵活地调整阶级关系,最大限度地关照各阶层诉求,捐弃前嫌、共克时艰、踊跃支前,同时动员民众进行生产开发,做好长期抗战的物资储备,保证持久抗战的后方供应。

在创新基层组织结构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以党的建设为核心,在锻造一支高品质的骨干力量并使之成为政治军事动员的有力管道和载体的同时,深耕社会各个层面,创设新的基层社会组织,建立了以共产党为核心的工会、农会、抗敌协会、民兵锄奸队、战地动员会、互助组、合作社、妇救会、儿童团、慈善会、救国会、民兵等组织,成为社会动员的新体系,将广大爱国民众纳入到政治体系中,从而拥有了巨大的物力财力兵源支撑。

二、共产党的动员方式与社会文化组织结构再造

抗日战争是一场综合力量的较量,不仅是军事,更是物力、人力、精神上的持久比拼。共产党人以她独创的政治思想和组织能力,解决了中国社会传统文化与组织结构在应对民族危机时的涣散软弱问题,实现了超强持久的社会动员,构筑了抗战胜利的基石,也奠定了后来执政治国的政治与社会合法性。

(一)政治意识再造

“革命的行动需要有革命的理论来指导。”中国共产党有一套强有力的革命意识形态,即马克思主义,从“唯物史观——阶级观——群众观”中,引申出“土地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的观念,通过对普通民众的政治肯定、利益承诺,对各阶层利益诉求的理性分析、合理关照,通过真诚的艰苦细致的发动组织工作,使广大下层民众、小资产阶级,尤其是处于农村最底层的贫雇农,产生了强烈的价值认同,从而投身革命,并被整合到高度纪律化的政治组织里去。对于一个陷入全面危机的社会来说,这是一种相当有效的政治意识和动员方式。它有力克服了封建宗法文化的散漫性,也取代了国民党精英文化的脆弱性,对传统中国的政治文化实现了改造。

“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4]抗战中,中国共产党以无可比拟的意识形态、战略运筹能力、奋斗牺牲精神和强大的凝聚力,实现了政治力量对底层社会的直接渗透动员,这是数千年来的第一次。

(二)文化再造

传统中国是由自然经济、皇权政治、儒家文化构成的大一统结构,三者相互耦合固化,形成了一个超稳定的社会结构,很难自我转型。近代以来,在外力的冲击之下中国不得不开启现代化历程。如果没有日本入侵,或许会有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组织—社会”相互交织的较为漫长的改造过程,中国共产党原本也有一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漫长预期。但民族危亡之下,社会组织与文化的改造不得不提前发力,成为社会动员与转型不得不先行解决的问题。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虽不屈不挠,却屡战屡败,历经耻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耕文化所构筑的传统社会组织形态,底层民众为地域和宗族分割,如一盘散沙,视国家危亡如看客,甚至趁机大发国难财。中国共产党以历史唯物主义意识形态改造传统文化,把历史命运交予芸芸众生,把个人生死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结,激发了沉淀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家国一体”情怀,使现代“人民(公民)国家”的概念深入人心,并达到前所未有高度,也使海内外炎黄子孙不分阶级、不分阶层、不分党派、不分信仰,团结在爱国主义之下,同仇敌忾,共御外侮,最终赢得了胜利。

(三)社会组织结构再造

清王朝之后的中国,历经竞争性的议会制、袁世凯军事强人、国民党国家主义的政体轮换,都没有跳脱精英治国的传统统治窠臼:游走于精英,致力于上层改造,建立类宗法的效忠结构,结果无一不陷入松散无序和腐败泥潭。其实,孙中山晚年已经看到军阀和国民党统治方式的弊端,开始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方式进行改造,可惜蒋介石并未领悟孙中山事业的真谛,从新捡起了旧的衣钵。蒋介石虽握有党军,坚持“一个领袖一个政党一个主义”,但建立的仍然是一个弱势的政府、分裂的政党,缺乏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与掌控能力。一方面他沿用传统中国文化和组织结构,以致中底层社会治理和动员方式陈旧过时,难以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于意识形态上的现代国家;另一方面他又膜拜希特勒式的“国家主义”统治,刻意强化上层精英集团的权力,进一步加剧了与下层社会的分离,而中层集团(地方军阀和大员)地域分割、各自为私,有的甚至为害乡邻。外敌入侵危局之下,各派系纷纷自保,有的地方武装甚至沦为汉奸伪军,靠少数精英,民族危矣!

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走了一条相反的组织动员之路: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夺取政权,通过高度纪律化的政党组织,一头扎进中国社会最底层,全方位地渗透到社会每一个角落,进行了最广泛、最深入的直接社会动员,在避免间接动员造成的信息与资源耗损的同时,激发了传统超大国家的深厚资源优势。使乡镇与村两级管理直接纳入新型组织结构之下,使乡镇演变成基层政权机构,村一级自治机构由党支部、村委会、民兵、妇救会、共青团、儿童团等相应组织机构代替传统的宗法组织,这种对中国社会底层组织结构的深层改造,始于井冈山时期,成熟于抗日战争时期,伴随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到国家体制,完成了对中国高层政治体制与底层社会结构的贯通,成为最有效的战争动员方式,从组织结构上保证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今天来看,这种组织结构的合理性在于,它通过统一的政治系统和税收法律制度,通过纵横交错的组织体系和上下贯通一致的行为规范,为中国这样的超大型传统国家转型、建立现代国家体制和现代治理方式奠定了基础。

三、结语

综合上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其一,群众路线永远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中国共产党过去始终坚持深耕基层、发动群众,走群众路线,为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兴起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奠定了基础。同样,在中国这样的超大型传统国家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广大民众的觉醒与参与不仅关乎社会动员,也关乎文明超越和民族复兴,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群众路线。

其三,不断进行文化、组织、动员方式创新,将是中国共产党的艰巨使命。新中国的建立,既脱胎于战争年代共产党的组织和动员体制,也不能不受几千年文化传统和近代统治方式的制约。在漫长的现代化建设时期,其文化和体制弊端,如过于强势的政党和国家渗透、全民动员的政治化社会、爱国主义与民粹主义的交织、官僚主义与利益集团的结盟,将会不断出现在我们前行的道路上并困扰我们前行。当今中国已步入利益多元的信息化社会,社会变迁加快,我们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推进文化、组织与动员方式的创新,才能使我国走上民族复兴的坦途。

[1]毛泽东.论持久战[EB/OL].http://bbs1.people.com.cn/post/60/1/2/150941468.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2013-12-13.

[2]《群众》第1卷第8期.

[3]董必武:我国抗战二年来的民众运动.

[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肖建平

D261

A

1671-2803(2016)06-0067-05

2016-10-27

1.计会云(1964—),女,湖北丹江口人,中共十堰市委党校原党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2.常永清(1962—),男,湖北京山人,中共十堰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猜你喜欢
动员抗战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国防动员歌
音乐迪斯尼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