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际关系理论视角下的国际形势与政策教学

2016-03-15 07:27魏光启唐梦雅宋俊义
关键词:国际形势政策理论

魏光启,唐梦雅,宋俊义

(阜阳师范学院,安徽阜阳236037)

论国际关系理论视角下的国际形势与政策教学

魏光启,唐梦雅,宋俊义

(阜阳师范学院,安徽阜阳236037)

在大学国际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由于动态变化的国际形势与浮动性的政策选择是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因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从事态或现象的基本表现出发充分解读这一特征。更为重要的是,适当渗入诸如国际关系主流理论的方向指导,可以从宏观层面更为专业和有效性地挖掘这一特征的内部机理,帮助学生从实践与理论双重渠道更加深刻地认识、掌握和剖析国际形势的本质。

国际形势;政策;教学;国际关系理论

一、国际形势与政策的特点

(一)时新性

在当前环境下,变化作为一种司空见惯的映征性指标,往往涉及时新的内容。对国际形势而言,这种时新性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国际事件的突发性,由此形成了全新的震颤与冲击;二是先前国际热点的更新性,由此进入一种“非常态”的认知视野;三是国际社会行为者因时、事等因素而产生的态度性变化,因而需要进行跟踪性分析。受上述三方面外部形势变化的影响,中国政府通常在主动求变的前提下,于短期内出台了颇具指导性和操作性的新政策。虽然这种政策的时新性主要涉及“战术”层面,偶带具有宏观意义的“战略”决策,但已经为教学认知带来了一种新视角。

(二)多样性

众所周知,国际形势涉及一定时期内国际行为的全部内容。为了帮助人们抓住纷繁复杂国际行为的主要脉络,可以将国际形势的内容大体上分为所谓“高级政治”和“低级政治”领域,前者指涉的是政治、军事、安全等方面;后者关注经济、社会、福利、文化、环境等。[1](P37)从教育部提供的参考要点中可以发现,政治经济是国际形势教学的核心要点,一般是阐述的重点。不过,在具体介绍时,政治经济发展态势数据往往因国家而不同、因地区而有差异,可行的借鉴做法是将当今世界主要行为体的关键指标拿出来作为宏观数据的分析,而将其他行为体作为略作描述的参考。此外,鉴于国际形势的动态变化特征,不同时期内世界各国可能因国际突发事件或热点问题的“井喷”而调整了关注焦距,比如,“9·11”事件、世界人民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纪念、IS极端势力兴风作浪等。因此,多样性突出体现在国际形势议题的全面性和短期重心的流转性上。

(三)承递性

国际形势教学不仅仅是一般知识的传授、政策宣读及事件描述,更是对事件原因、形势发展的客观规律、政策制定的客观依据等层面的深入剖析。[2](P55)换言之,国际热点或事件一般不是空穴来风或横空出世的“异变”结果,而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自然”演进的进程。其前因与后果的联系不能随意割裂,甚至说带有一定的必然性。某一国际事件的最新发展可能凸显一定的新意,但本质或根源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种前后连贯的承续性结果。

(四)前瞻引导性

国际形势既是对历史与现状的描述和把握,又不啻为未来演进态势的逻辑起点。弄清近一个时期内国际形势的发展概况除了对政策制定本身产生辐射作用外,还是对尚未到来情形的一种初步预判。这种前瞻性的视角对国家、社会、个人都具有十分显要的正向作用。而充分抓住了这一点,必将有助于国家制定可行性的对策并将这一对策的要义通过一定的手段(媒体、课堂等)向国民或公众传输具有导向性的价值观,进而帮助他们在一个信息“爆棚”的环境中有效地树立正确的认知观。

由于国际形势与政策兼具了时新性、多变性、承递性及前瞻引导性等特点,现实教学活动必须基于变化了的环境而采取相应的推进措施,如果不能敏锐地跟上,那就可能在“落伍”的情势中带来一系列的棘手问题。

二、国际形势与政策教学的现状问题

(一)教师重视不够,备课不甚充分

与专业课相比,形势与政策课似乎是一种“副业”,只要了解一下即可开讲。由于有参考书、课件及资深专家的指导,上课前稍微看一下便可侃侃而谈,娓娓道来,而不必深挖“内功”,认真备课。持这种认识的教师不在少数。他们虽然一如既往地敬业,但潜意识里将本该积极腾出的备课时间压缩了。其后果可想而知,必然从几乎是源头上影响了授课的质量。

(二)授课教师的专业背景复杂,科班出身者不多

应该说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授者专业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纵观国际形势与政策教学队伍,不难发现,真正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专家型”教师人数严重不足。兼职人员、尤其是辅导员群体占很大的比例。由于这些人本身工作较忙,他们甚至在某些情况下随意放个“视频”,“打发”若干节课时。换句话说,没有专业教师队伍的有效支撑,就很难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

(三)学生参与度不高

互联网时代课堂教学的一大“奇观”是——学生身在课堂,但低头摆弄自己的手机。如此而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是教师和学生各忙各的,“井水不犯河水”,大抵形成了两道平行线。其原因主要包括:大学生自身重视不够,主要专注于专业课学习,公共课投入不多;大学生相关知识积累不充分,视野狭窄,甚至没有相关的概念认识;教学的针对性不强,教授过程难以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等。

(四)专题偏多,课时不能保证

根据笔者对某省形势与政策课的调查,在不足10课时的时间内完成4~6个专题的教学,遇到的挑战是不言自明的。如果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平均分配课时,那么国际形势与政策的时间就更有限了。

以上问题集中于一点——授课过程能否激活学生,对于教学有效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授课过程的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方式的融合度。一般来说,教学方法很难成为束缚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而专业素养往往扮演着主要的掣肘因素。系统接受国际关系等专业理论熏陶后,将这一营养恰当地传递给学生,不失为一种可行方式,既抓住了现状问题的核心要件,又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层次水平。

三、国际关系理论对于国际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意义

(一)帮助学生梳理国际热点背后的因果联系

国际热点问题一般带有比较复杂的历史动因,其现实征状或许显得突然和异质。在对其进行深度梳理时借助于国际关系理论的宏观指导,往往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对于课堂教学而言,主要的工作不是花费较大的功夫系统传输专业的国际关系理论,而是在热点、事件及动态趋势承载下酌情沁入一部分国际关系主流理论视角,以实现拨云现日、豁然开朗的基本目标。一般认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乃至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激进主义业已上升为国际关系主流理论。[3](P3)如在介绍克里米亚半岛“回归”俄罗斯时,可适当导入现实主义的均势理论,[4](P187)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俄罗斯打破冷战后的“均衡”与西方锱铢必较的幕后动因。

(二)引领学生采用合理的视角分析国际形势与政策的变与不变

如上所言,国际形势与政策具有较为复杂的多维度特征。在审视某一热点问题时,大学生往往仅从现象的表征出发,用较为“朴素”的直观感知来判断该热点问题的逻辑走向。这种分析对于司空见惯的问题或许可以草率应对,但在更多不熟悉的情况下很可能会犯“幼稚病”——断章取义、一知半解、张冠李戴等。

(三)突破常规,丰富课堂教学气氛

国际形势与政策集体备课活动连同指定教材、课件等材料的确可以帮助非专业教师增强课堂教学的厚度,而妥善地摄入国际关系理论则使这种厚度变得更为丰满和立体。首先,精准的理论导引宛如航班前行中的定位系统,随时提供逻辑缜密、前后连贯的接收思维,从而将国际形势中的“琐细”与“分散”有效统合在学生的认知谱系中;其次,详尽的事件再现仿佛将学生带到“遥远”的现场,切身体味史实的原貌,在心灵碰撞中获得精神的洗礼;最后,启发式评析和略带主观性的解读将互动糅合于教学进程,打破了较为“古板”的教学形态,有助于激活课堂氛围。

(四)引入新知,拓展学生的知识瓶颈

国际形势与政策教学首先具有政治性,即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敏感性,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夯实国情历史教育、现实教育和前瞻性教育的根基。[5](P138)除这一目标之外,新知的引入是拓展学生知识瓶颈的重要一环。国际关系理论本身的“新鲜感”其实已经成为大学生汲取新知的一大来源,丰富而有独特的案例陈述有利于整合大学生相对碎片化的认知空间,而颇具鲜明特色的中肯评析与嫁接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生相对生硬、机械的受教育模式,将活学与善思有效地结合起来。

四、综合汲取国际关系理论视角,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一)国际关系理论植入国际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原则

1.坚持适度的理论导入。在剖析国际形势与国内政策时,适度是国际关系理论导入的首要原则。在直接的理论导入时,主要任务是将关键术语与相关理论的核心观点阐述清楚;在间接的理论导入时,只借助某种理论主张的立场视角去分析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无需点明理论本身。同时,倡导适度原则,意味着规避理论讲解过多从而冲击讲授主题的情势。

2.坚持恰当的案例导入。纯理论的连线能够带来认知的深度,但是大学生的认知能力一般还以栩栩如生的案例剖析为重要的内化点。理论主导下精准的案例比较、还原与升华更容易产生涟漪效应,更能够对理论本身进行鞭辟入里的诠释,也更能够引发学生的持续关注。

3.坚持易懂的语言输入。国际关系主流理论主要源于欧美学界,在引介时一般遵循直译或转译规范。在公共课堂上向大学生讲授较多的专业语言,可能适得其反,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本土化的借指,通俗化的类比及生活化的映射,有利于排除晦涩难懂的理解障碍,拉近学生与学问之间的距离。

(二)提升国际形势与政策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对策

1.学校主管单位的持续重视与有效指导。经济全球化连同信息全球化的辐射效应已经使本来远在他方的重大事件、国际热点可以通过转瞬即至的网络呈现在面前。日益开放且融入国际社会的中国教育必然需要继续敞开心扉,以包容和睿智的眼光主动汲取有益于自身发展的各种元素。其中,国际形势的整体趋向会因立足点的差异而产生迥然不同的效果。对于学校乃至单位主管领导而言,加强政策倾斜力度,着力捕捉国际形势动态演进的脉搏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宽广视野的自觉性,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无疑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辅助。

2.从教者的创造性投入。一是尽量向内行看齐,努力提升国际关系理论素养。二是以授课参考教材与课件为载体,渗入国际关系专业的相关理论。三是以授课班级为对象,将启发式教学与学生的参与结合起来。四是克服轻视心理,加强督促与考核,培养学生只争朝夕、争上游的意识。

五、结论

国际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有效性从根本上讲来自于教学过程的实际质量。依托国际关系理论的规律性视角,可以将“形散”统合在“神聚”视距下,避免出现教学的片面性、孤立化与静态性,对于提升教与学的深度、厚度、向度与效度无疑产生积极的影响。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5YJCG JW007;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14SK003;阜阳师范学院人文社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FSB20130006)

[1]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梁宪生.试论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3][美]卡伦·明斯特.国际关系精要[M].潘忠岐,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完全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许青.关于增强形势与政策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

猜你喜欢
国际形势政策理论
政策
政策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助企政策
政策
当前国际形势和我国外交条法工作
基于西方经济学思想的中国经济发展环境分析